2013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附红细胞体病的辅助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0.87 KB
- 文档页数:1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宿主性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寄生引起。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诊断1. 临床症状观察: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食草率下降、精神沉郁、贫血等。
在严重的病例中,奶牛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热、心脏衰竭等。
2. 血液检查:奶牛血液检查是辅助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指标异常。
3. 红细胞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奶牛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可以发现寄生虫附着在红细胞上。
4. 血涂片检查:将奶牛血液制作成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寄生虫体。
5.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奶牛血液中是否存在寄生虫的DNA,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诊断结果。
二、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
常用的药物包括硫喹酮、呋喃妥因、伯氨喹酮等。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根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用药剂量为硫喹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呋喃妥因每千克体重7-10毫克,伯氨喹酮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给药方法可以通过口服或者注射。
2. 营养支持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牛的食欲常常下降,为了维持其营养需求,需要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并增加饲养密度,增加饲料的摄入量。
3. 预防措施:在预防上,可以通过定期给奶牛进行体内和体外驱虫,保持牛舍和牧场的清洁,控制宿主虫的传播途径等措施来减少寄生虫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检查、红细胞检查、血涂片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
治疗则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进行。
预防措施是降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附红细胞体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附红细胞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
二病因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环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大小波动较大。
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较小,直径为0.3~0.8μm。
附红体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测序、PCR扩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认为应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个种。
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又各有其名。
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中1分钟后即停止运动,100℃水中1分钟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2~45天。
多数患者在感染附红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表现为附红体病。
因此,人附红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
其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强弱和受到附红体感染的红细胞比例的多少。
如果免疫力较强,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仅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
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儿童体内,附红体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才会引起临床症状。
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因瘤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瘤胃内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一、诊断1. 临床症状: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常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消瘦、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
奶牛的乳量和产奶率也会显著下降。
2. 瘤胃穿刺液检查:通过瘤胃穿刺液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正常情况下,瘤胃穿刺液中应该几乎不含红细胞体,而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的瘤胃穿刺液中会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3. 血液分析:通过血液分析可以了解奶牛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
4. 其他临床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其他临床检查,如观察奶牛的体温、呼吸频率等情况,以及对瘤胃进行超声波检查等。
二、治疗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可以给奶牛口服一些药物来改善其瘤胃的功能,并帮助减少红细胞体的生成。
常用的药物包括缓解瘤胃酸度的抗酸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的益生菌等。
2. 饮食调整:对于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需要调整其饲养管理,包括饲喂高纤维、低精料的饲料,适当增加粗饲料的比例,减少精饲料的摄入等。
还需要确保奶牛有充足的饮水量。
3. 营养补充:为了帮助奶牛恢复健康,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 疾病预防: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包括定期进行瘤胃检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奶牛患上附红细胞体病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诊断与治疗措施比较明确。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瘤胃穿刺液检查、血液分析等,可以帮助确定奶牛是否患有该病。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等方式,同时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奶牛。
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进入奶牛的血液循环并感染红细胞。
这种疾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发生,并会导致奶牛的生产力下降,疲劳,贫血等症状。
本文将讨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贫血,疲劳,体重下降等。
兽医可以通过观察奶牛的行为和外观来初步诊断。
2. 血液检查:通过采集奶牛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红细胞体,并检测病毒抗体水平。
典型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涂片染色、PCR检测等。
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是提供支持性疗法,并加强对症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患病奶牛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来恢复体力和对抗病毒。
兽医可以根据奶牛的需求进行饲养管理,包括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增加饲料摄入量。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者,兽医可能会建议使用特定类型的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病症。
3. 疫苗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最佳方法是通过疫苗预防。
兽医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养殖管理情况,建议奶牛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4. 病毒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养殖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清除蚊子滋生源,使用防蚊虫剂,减少奶牛与蚊子接触等。
总结: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传染病。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并提高奶牛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
兽医应密切关注奶牛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来控制和预防该疾病的传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负离子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牧场饲料中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导致奶牛体内红细胞稀释和破坏,从而引发贫血和其他严重症状。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一、诊断1. 临床表现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有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毛色暗淡、粘膜苍白、乏力、呼吸困难、静脉充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在诊断时需要充分考虑奶牛的饲养管理状况和营养配比,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发现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情况。
还可以通过血液培养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3. 环境检测对牧场的饲养管理环境进行检测,确定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达标,以及牧场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二、防治1. 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比和营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
在饲料中要保证铜、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符合奶牛的需求,避免因为负离子营养不良导致病发。
可以根据奶牛的饲养状况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添加剂,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2. 细菌感染管理细菌感染也是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牛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牛只的消毒和晨晚清洗工作,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
3. 疫苗预防针对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血液原虫感染,可以选择进行疫苗预防,帮助奶牛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定期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监测,确保其处于正常水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节和补充。
5.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了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给予药物补充微量元素,改善其营养状况;或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帮助奶牛尽快康复。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务必要加强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早期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牛巴贝斯亚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奶牛的红细胞,导致贫血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力和生存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养殖业中,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贫血、发热、厌食、消瘦、运动不适和产奶量减少等。
在临床检查中,可观察到奶牛的眼结膜、口唇和乳头等部位呈现淡黄色、贫血的表现,常伴有腹泻和腹部积气等症状。
在疾病晚期,奶牛可出现意识模糊、萎靡不振、瘫痪等严重症状。
如果发现奶牛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
1. 血液学检查:通过对被怀疑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进行血液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贫血和红细胞数量减少的情况,以及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存在。
2. 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到被感染奶牛的血清中是否存在附红细胞体病原虫抗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该寄生虫。
1.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可以接种给奶牛,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
2. 定期体检:对奶牛进行定期的体检和血液学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奶牛,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保持牛舍和饮水、饲料的清洁卫生,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4.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减轻病情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奶牛的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做好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对奶牛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保持牛舍和饮水、饲料的清洁,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奶牛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风险,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种由负氧菌属(Anaplasma)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侵袭奶牛和其他牛科动物。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力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发病后,奶牛会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奶牛的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达到40-41摄氏度以上。
2.贫血:患病奶牛的粘膜、黏膜和眼结膜会呈现苍白色,毛色晦暗。
3.消瘦:患病奶牛会因为食欲不振而出现消瘦现象。
4.运动障碍:患病奶牛会出现运动缓慢、无力、倦怠等症状。
5.产奶减少:患病奶牛的产奶量会显著降低。
二、诊断当奶牛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诊断,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血液学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患病奶牛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2.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出负氧菌属的存在,从而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3.临床症状:根据奶牛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确定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三、防治1.疫苗预防:为了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可以在奶牛出生后3-4个月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接种疫苗后,奶牛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对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环境卫生控制:保持牛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尿液,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药物治疗:一旦发现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尽快给予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土霉素等,同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
4.隔离患牛:一旦发现有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将其隔离,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证奶牛的营养充足,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生产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对保障奶牛健康至关重要。
附红体病,又称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家畜,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附红体病诊断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附红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 掌握附红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3.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临床诊断能力。
三、实训内容(一)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附红体病的流行情况、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附红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吸血昆虫、输血和精液传播。
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牛、羊、猪等家畜。
(二)临床症状观察观察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贫血、黄疸、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等。
同时,注意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体重变化等。
(三)病理变化观察对疑似病例进行解剖,观察病理变化。
附红体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血液稀薄、红细胞表面附着大量附红细胞体等。
(四)实验室诊断1. 显微镜检查:采集病畜血液,制作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呈球形、椭圆形,直径约为0.2-0.5微米,颜色为红色或淡红色。
2. 血清学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畜血清中的抗体。
阳性结果提示动物可能感染附红体病。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附红细胞体的DNA或RNA。
阳性结果可确诊附红体病。
经过对疑似病例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为附红体病。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以下内容:1. 附红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 附红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3. 实际操作技能,如血液采集、涂片制作、显微镜观察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为兽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也称为奶牛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
该病在奶牛中相对较为常见,给奶牛的生产和养殖带来很大的威胁。
下面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的观察:患病的奶牛会出现乳房肿胀、硬化、乳汁分泌减少、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
2.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的奶牛进行尸检,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如淋巴结肿大、红细胞体的增生和浸润等。
3. 实验室检查:采集患病奶牛的血样或淋巴组织样本,进行血液学和组织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的异常增生。
4. 遗传学检查:通过对患病奶牛与正常奶牛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寻找可能的遗传因素与基因变异。
二、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1. 选择抗病性强的奶牛品种繁殖:通过选择抗病性强的奶牛品种进行繁殖,能够降低患病的风险。
2. 合理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条件,提供优质饲料和饮水,合理分配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奶牛之间的接触,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预防疫苗接种: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研发疫苗,提前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定期体检和疾病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迹象,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 合理用药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应及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养殖过程中给奶牛的健康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疫苗接种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病的风险。
一旦发现奶牛患上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奶牛的治愈率和生产能力。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因及病理变化
附红细胞体病(Anaplasm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Anaplasma marginale)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征是红细胞体内有细小颗粒,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红细胞增多,出现贫血、发热等症状,以及发生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等病变。
二、临床症状
1. 急性病例:发热、口渴、厌食、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应迟钝,死亡率达10%以上,严重者可呈现黄疸、排尿减少、昏迷、肢体抽搐等症状。
2. 慢性病例:多表现为慢性发热、贫血、黄疸、体重下降,年龄较大的奶牛死亡率高。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学检查:贫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增多。
2. 血清学检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凝集素试验、血清学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变化等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然后根据血液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三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治疗效果良好,剂量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情况选用,疗程7-10天。
2. 支持治疗: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加强免疫力,保持牛舍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预防与控制:疫苗预防为主,定期免疫,加强免疫规划和防控措施;禁止交叉感染,对病例及时隔离,消毒环境。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在兽医实践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症状严重的患牛应采用药物治疗,同时也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
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流行,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该病原体常寄生于红细胞和和血浆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但耐低温。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现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认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单纯感染附红细胞体不至于发生急性症状,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气候干旱少发生。
发病原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 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 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 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 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畜牧啓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王晓斌,罗朝阳(庄浪县杨河乡畜牧兽医站摘要:猪附红细胞体病始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重要病原微生物,主要在猪血液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游离遥该病主要是猪感染立克次氏体一猪附红细胞体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溶血性传染性疾病,发病时常常遭受应激条件下引起,该病近年来在我国很多省份出现暴发流行的特征,严重影响猪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扩大。
张掖市高台县今年9月份,被一例典型的猪附红细胞体并进行整治,通过中西药结合方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结合实践探讨分析整治情况。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防治猪附红细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附红细胞主要在猪、人血液当中红细胞和血浆当中寄生,在应激条件下发生,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过去常常称该病为黄疸性贫血症,和红皮病、赤兽体病以及类边虫病非常类似。
病猪岀现发热、明显性的黄疸性贫血,病情较重的常导致猪死亡。
1发病情况白银市靖远县在2013年9月一养猪场曾经发生过该病,发现病猪起,通过诊断治疗,再到治愈约为30d左右。
养殖场,主要养殖20多头瘦肉型母猪,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9月初,体重在40kg左右的36头架子猪岀现该病,病猪精神委顿不愿意站立,食欲岀现明显下降,发热,体温为40益~42益,持续性的高烧,卧地不起,皮肤明显发红,用手指按压不褪色,发病严重的病猪,表现为呼吸急促,还有心音亢进,耳廓的根部边缘以及四肢和下腹部,岀现明显紫绀,伴有腹泻,便秘。
养殖场工作人员利用青霉素和氟苯尼考进行治疗,时间为3d,无明显效果,而且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并岀现死亡情况,病情发病4d之后,共死亡11头病猪,9月15日就诊,通过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临床症状病猪感染该病之后,常常突然发病,高热不退,温度保持在40益~42益,有继发感染时,体温甚至高达43益以上,患病猪只,食欲下降明显,甚至废绝,眼睑水肿或者发青,前后肢岀现水肿,无法站立,猪的耳朵以及下腹部位岀现明显的潮红,同时眼结膜发红,伴有结膜炎,甚至岀血斑,有的岀现黄染,便中带血,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携氧能力下降,岀现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诊治概述: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厌食、贫血、黄疸及四肢、耳尖和腹下出血为主要特征,易感动物有、牛、羊、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
人也可感染附红细胞体。
近年来附红细胞体病呈暴发流行的趋势,已成为危害养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临床症状本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并且与其他疾病易混合感染,使其症状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本病潜伏期6天~10天,体温高达40.5℃~41.5℃,部分高达42℃,呈稽留热,食欲减退或废绝,在病的初期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食欲有所恢复,但一旦停药就会复发并加重。
耳下、鼻镜、腹下皮肤出现红斑,出血斑。
耳尖、四肢和腹下皮肤初期出现红斑块,后期变成青紫色,指压不褪色,眼结膜潮红,有的粪便带血。
黄疸,初期可见皮肤发黄,尿液发黄或发红,后期结膜苍白,全身贫血消瘦,被毛逆立粗乱。
发病时,绝大部分子出现腹泻,而后粪便干燥带血。
发病子在一周内迅速消瘦,但仍保持一定的饮水欲。
剖检变化可见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质地柔软,边缘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包膜有较多积液,肝胜肿大土黄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呈土黄色,膀胱积尿,膀胱壁有出血点,肠道有大量出血斑块,肠壁变薄。
实验室诊断,耳静脉采血,经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以看见每个红细胞表面附着大小不等虫体。
预防切断传染源本病主要由吸血昆虫(蚊、跳蚤、虱、疥螨、虻、蠓等)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都可能传播本病,消灭昆虫,注意针头及消毒可以减少本病发生。
药物预防里添加维多力康200克/吨,配合百佳美2千克/吨,连用5天~7天,对本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平时防治体内外寄生虫可以用伊力达注射液进行预防,或用伊除净进行拌料预防,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上午使用超强血虫清,下午使用无名高热康配合莫倍佳,连用3天~5天。
用50%黄芪多糖饮水,里用圆蓝芪效康、百佳美、维多力康拌料,连用5天,可以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辅助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是诊断和评估常见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或组织样本的检测分析,可以获得很多重要信息,帮助医生确认或排除某些疾病,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本文将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整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某些特定疾病的存在。
例如,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提示感染、炎症或免疫相关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倾向;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计数可以提示贫血等。
二、血生化指标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物化学物质来评估机体的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
常见的血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这些指标在鉴定疾病类型、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方案上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血糖水平可用于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肝功能检查能够评估肝脏损伤和排除其他潜在肝脏疾病等。
三、炎症标志物检测炎症标志物是指在炎症状态下血液中可测量到的某些物质。
常见的炎症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活性,帮助医生确定炎症性疾病的性质和进展情况。
例如,CRP是炎症的早期指标,可用于监测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的疗效,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也有关联。
四、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免疫相关指标,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体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细胞因子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用于确诊免疫相关疾病、评估疾病活动度、监测治疗效果等。
例如,抗核抗体(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抗体,ANA阳性提示可能存在SLE。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形成或发展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某些物质,可在血液中测量到。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和预测预后。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奶牛患上附红细胞体病后,常出现发热、贫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肝脾肿大也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实验室检测:(1)外周血涂片: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观察到红细胞内有附着病原体的红细胞体。
(2)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附红细胞体的抗原和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凝集反应和间接荧光抗体法。
(3)组织病理学检测:通过取得肝脾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可以明确病原体的定位和病变情况。
常用的方法有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四环素类、氨苄西林等。
在选择抗生素时需注意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和药物的副作用。
2.支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支持治疗,包括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提高日粮的能量密度等。
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控制奶牛的体温和湿度,以减少其对病原体的散发和传播。
3.预防控制:(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对奶牛进行检疫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加强营养管理,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3)加强疫苗接种,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用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4)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奶牛,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治疗方面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
在预防控制方面,需加强饲养管理、营养管理、疫苗接种以及患病奶牛的及时隔离等措施,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发生。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EPF)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奶牛群中流行。
本文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1. 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主要表现为乳牛突然出现高热、食欲下降、牛奶减少或停产、贫血、外貌憔悴等症状。
2. 血液检查:对患牛进行血液检查可以发现红细胞体。
可以采用血片染色、血细胞计数等方法进行分析。
3. 附红细胞体检查:通过奶牛乳汁或血液样本的镜检可以直接观察到附红细胞体。
治疗:
1. 使用药物:目前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药物主要有抗生素和生物制剂。
常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特比萘芬、屈氏菌素等,生物制剂如枸橼酸锰、硫酸酮洛芬等。
使用药物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决定剂量和疗程。
2. 加强护理:患病奶牛需要提供清洁、卫生的环境,保持牛舍通风良好。
饲喂适宜的饲料和营养补充,同时加强奶牛的日常管理和护理。
3. 预防措施:对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控,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生物安全措施。
可选择接种相关疫苗对牛群进行预防,同时注意病毒的传播途径,加强牛群的生物安全管理,预防病原体的传播。
2.微生物学检验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1)鲜血压片法:取1滴待检新鲜血样,滴加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抗凝液,混匀后加盖玻片,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
在400~600倍镜下找到附红体后,观察其形态及大小。
可见附红体呈现闪光形小体,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每当靠近红细胞时就停止运动。
(2)涂片染色检查: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制成薄血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片用400~600倍镜检。
姬姆萨液将附红体染成紫褐色,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
找到附红体后转到油镜头(约1600倍)观察其形态、排列及大小,并可进行计数。
一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l~67个附红体不等。
在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红体。
两者比例约为1∶1~1∶2.
附红体感染度:100个红细胞中有30个以下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轻度感染;有30~60个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中度感染;有60个以上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重度感染。
3.血液生化检查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肝、脾超声检查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