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PLC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1
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输入模块、中央处理单元(CPU)、输出模块和编程终端。
1. 输入模块:输入模块负责将传感器或开关等现场设备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供PLC的CPU进行处理。
输入模块通常包含多个输入通道,每个通道可以接收一个输入信号。
2. 中央处理单元(CPU):CPU是PLC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输入信号、执行控制逻辑和生成输出信号。
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核心,以及内存、计时器、计数器等功能模块。
3. 输出模块:输出模块负责将CPU生成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流、电压或其他形式的输出信号,以驱动执行器或控制设备。
输出模块通常包含多个输出通道,每个通道可以产生一个输出信号。
4. 编程终端:编程终端是PLC的用户界面,用于编写、编辑和调试PLC程序。
它通常包含一个显示屏、键盘和其他输入设备,可以通过它来输入控制逻辑、参数和其他信息。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 输入信号采集:PLC的输入模块从现场设备(如传感器、开关等)接收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些数字信号被传送到CPU进行处理。
2. 控制逻辑执行:PLC的CPU根据预先编写的控制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控制逻辑可以包括布尔运算、计时器、计数器等。
3. 输出信号生成:根据控制逻辑的执行结果,PLC的CPU生成相应的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通过输出模块被转换为相应的电流、电压或其他形式的信号,驱动执行器或控制设备。
4. 控制设备操作:输出信号被传送到执行器或控制设备,将其操作或控制。
这可以包括启动电机、控制阀门、开关灯光等。
通过以上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PLC实现了对现场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在运行过程中,PLC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实时地更新控制逻辑,并根据需要改变输出信号,从而实现对设备的精确控制。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用于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其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
1.基本组成PLC系统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通信模块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控制程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逻辑运算。
-内存模块: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数据和中间结果等信息。
-输入模块:负责接收来自外部的传感器、开关等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输出模块:负责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流、电压等输出信号,控制执行器、驱动器等执行设备。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PLC系统、计算机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2.工作原理PLC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扫描输入、执行程序、更新输出、循环扫描和通信。
-扫描输入:将输入模块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内存中。
这些外部信号通常来自传感器、开关等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按钮开关等。
-执行程序:CPU根据存储在内存中的控制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
控制程序通常由用户通过编程语言编写,用于实现控制逻辑和算法。
-更新输出:根据CPU执行程序的结果,将输出信号存储在内存中。
输出模块将内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流、电压等输出信号,控制执行设备的执行器、驱动器等,如电机、电磁阀等。
-循环扫描:PLC系统以循环的方式不断扫描输入、执行程序和更新输出的过程,实现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持续监测和控制。
-通信:PLC系统可以通过通信模块与其他PLC系统、计算机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
PLC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自动灯控系统,根据光照强度自动控制灯的开关。
传感器将光照强度转换为输入信号,并将其传递给PLC系统的输入模块。
CPU执行存储在内存中的控制程序,判断光照强度是否低于设定值。
如果低于设定值,则CPU更新内存中的输出信号。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是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简称,中文翻译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它是一种用于自动控制工业过程的数字计算机系统。
PLC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下面将详细介绍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硬件组成:PLC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以及其他辅助硬件。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负责接收输入信号、执行程序指令并控制输出信号。
CPU通常具有高性能的微处理器,能够进行复杂的计算和逻辑判断。
-输入输出模块(I/O模块)负责与外部世界进行数据交换。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现场传感器、开关等设备的信号,输出模块用于控制执行机构、显示设备等。
-电源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供电,确保PLC正常运行。
-通信模块可实现PLC与其他设备(如人机界面、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其他辅助硬件包括存储器、时钟模块、编程口等,用于存储程序、记录运行时间、与外部进行编程等功能。
2.软件组成:PLC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和用户程序。
-操作系统是PLC的核心软件,用于管理硬件资源、执行程序指令、实现通信等功能。
- 开发环境提供PLC程序的开发、调试和维护工具。
常见的开发环境有LD(Ladder Diagram,梯形图)、FBD(Function Block Diagram,功能块图)、ST(Structured Text,结构化文本)等多种编程语言。
-用户程序是PLC的应用程序,由工程师根据控制需求编写。
用户程序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和逻辑关系,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判断并控制输出信号,实现自动化控制。
3.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输入端、处理端和输出端。
-输入端:PLC通过输入模块接收来自现场的输入信号,如开关状态、传感器信号等。
输入信号会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给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会周期性地扫描输入信号,并将其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以供后续的程序处理。
PLC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它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等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PLC通过逻辑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程序逻辑控制输出信号,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循环扫描的方式对输入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并更新输出信号。
PLC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PU(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操作。
它接收输入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程序逻辑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2.存储器:PLC中的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操作系统等信息。
其中,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用户编写的程序,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输入和输出数据,操作系统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的运行代码。
3.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用于将外部信号转换为PLC能识别的电平信号,并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电平信号。
输入模块将外部设备的开关、传感器等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模块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电平信号,以驱动外部设备。
4.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使PLC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例如与上位机、人机界面等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5.电源:电源为PLC提供所需的电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PLC的工作原理如下:1.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设备的输入信号,如传感器、开关等。
输入模块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PLC能识别和处理。
2.逻辑处理:CPU接收到输入信号后,根据预设的程序逻辑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PLC可以进行条件判断、逻辑运算、计算等操作,以便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3.输出信号生成:通过逻辑处理后,CPU将根据程序逻辑生成相应的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可以是开关、继电器等电信号形式。
4.输出信号驱动:输出信号通过输出模块转换为可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电平信号,如继电器的开关状态、驱动电机等。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一、PLC的组成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电子设备。
它由以下几个主要部份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处理输入信号、执行用户程序以及控制输出信号。
CPU是PLC的核心部件,类似于计算机的大脑。
2.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设备(如传感器、按钮等)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供CPU处理。
3. 输出模块:用于将CPU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可控制外部设备(如机电、阀门等)的信号。
4. 电源模块:为PLC提供所需的电源电压。
5.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如人机界面(HMI)、上位机等。
6. 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编写的程序、数据以及系统参数。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输入信号采集:输入模块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如按钮的开关信号、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等。
2. 信号处理:输入模块将采集到的摹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发送给CPU进行处理。
3. 用户程序执行:CPU根据用户事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计算,包括判断条件、执行操作等。
4. 输出信号控制:CPU根据程序的执行结果,将控制信号发送给输出模块。
5. 输出设备控制:输出模块接收到CPU发送的控制信号后,将其转换为适合外部设备工作的信号,如机电的启停信号、阀门的开关信号等。
6. 反馈信号采集:输出模块还能采集到外部设备的反馈信号,如机电的运行状态、阀门的开闭状态等。
7. 通信与监控:PLC可以通过通信模块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如与人机界面进行交互、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等,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监控和控制。
三、案例分析以一个简单的水箱控制系统为例,来说明PLC的工作原理。
1. 输入信号采集:水位传感器将水箱内的水位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发送给PLC的输入模块。
2. 信号处理:输入模块将水位信号转换为PLC可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将其发送给CPU。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PLC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
它由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编程设备和电源组成。
PLC的工作原理可简述为输入信号经输入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由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计算,然后将结果通过输出模块转换成输出信号,从而控制外部设备的运行。
1.中央处理器(CPU):它是PLC的核心部分,负责执行控制程序和逻辑运算。
CPU根据输入信号和编程指令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计算,并将结果发送给输出模块。
2.输入模块:它接收外部输入的信号,如开关、传感器等,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供CPU进行逻辑运算。
3.输出模块:它将CPU经过计算得出的控制结果转换成输出信号,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运行,如电机、阀门等。
4.通信模块:它用于PLC与上位机或其他PLC之间进行通信,实现数据交换和控制信息传递。
5.编程设备:它用于对PLC进行程序编程和参数设置,常见的编程设备包括编程控制器和编程软件。
6.电源:它为PLC提供电力供应,确保其正常工作。
PL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输入处理、逻辑处理和输出处理三个阶段:1.输入处理:PLC的输入模块接收外部输入信号,如开关、传感器等,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供CPU进行逻辑运算。
输入模块将输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稳定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2.逻辑处理:CPU根据输入信号和预先编写好的控制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计算。
控制程序通常以布尔代数、逻辑运算和状态转换为基础,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的状态和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计算。
3.输出处理:CPU经过逻辑运算后,将控制结果发送给输出模块。
输出模块将接收到的控制结果进行数字信号转换,并输出给外部设备,如电机、阀门等。
输出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电流、电压或脉冲输出,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总之,PLC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编程设备和电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外部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过CPU的逻辑运算和控制计算,然后将控制结果转换为输出信号,从而控制外部设备的运行。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电子设备。
它由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通信模块等组成。
PLC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模块获取外部信号,经过CPU的处理后,再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设备。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它接收输入信号,根据程序的逻辑进行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
2. 存储器:用于存储PLC的程序、数据和系统参数等信息。
存储器包括RAM (随机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部分。
RAM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ROM用于存储固化的系统程序。
3.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可识别的信号。
输入模块可以接收各种类型的信号,如开关信号、传感器信号等。
4. 输出模块: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将PLC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用于驱动外部设备的信号。
输出模块可以控制各种类型的设备,如电机、执行器等。
5. 通信模块:用于PLC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
通信模块可以实现PLC与计算机、上位机、其他PLC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输入采集、逻辑处理和输出控制。
1. 输入采集:PLC的输入模块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为PLC可识别的信号。
输入信号可以是开关信号、传感器信号等。
输入模块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给CPU进行处理。
2. 逻辑处理: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处理。
程序包括了各种逻辑判断、计算和控制命令等。
CPU根据程序的逻辑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需要进行计算和判断。
3. 输出控制:CPU根据逻辑处理的结果,通过输出模块控制外部设备。
输出模块将CPU输出的信号转换为可用于驱动外部设备的信号,如控制电机的启停、控制执行器的开关等。
PLC的工作原理基于程序控制的思想,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控制和自动化。
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设备,它能够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控制各种工业设备的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用户编写的控制程序,并处理输入输出信号。
2.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传感器等设备发送的信号,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3. 输出模块:用于将CPU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执行器等设备的运行。
4. 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编写的控制程序、数据和运行状态等信息。
5.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如上位机、其他PLC等。
6. 电源模块:为PLC提供稳定的电源供电。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步骤。
1. 输入阶段:外部传感器等设备将信号输入到PLC的输入模块中,输入模块将摹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送给CPU。
CPU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来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
2. 处理阶段:CPU根据预先编写的控制程序进行逻辑运算、数据处理和决策。
控制程序通常由梯形图、指令列表或者其他高级语言编写。
CPU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和控制程序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输出信号的状态。
3. 输出阶段:CPU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给输出模块,输出模块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执行器等设备的运行。
输出信号的状态可以控制设备的开关、速度、方向等。
PLC的工作原理基于离散逻辑控制,它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进行逻辑运算和决策,并根据控制程序的要求控制输出信号的状态。
PLC具有高可靠性、可编程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三、应用实例以一台自动化流水线为例,说明PLC的应用实例。
1. 输入信号:流水线上有多个传感器,用于检测产品的位置、长度、颜色等信息。
这些传感器将信号输入到PLC的输入模块中。
2. 控制程序:根据产品的位置、长度、颜色等信息,编写控制程序。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设备。
它由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存储器和通信模块等组成。
PLC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输入信号,经过处理后控制输出信号,从而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是PLC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输入信号、执行用户程序、控制输出信号等。
CPU通常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组成。
2. 输入/输出模块(I/O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输入模块接收外部传感器、开关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给CPU。
输出模块接收CPU发送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流、电压等形式输出给执行器、继电器等。
3. 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程序、数据和系统参数等。
存储器通常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种。
RAM用于存储运行时的数据和程序,而ROM则用于存储固化的程序和系统参数。
4. 通信模块:用于PLC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通信模块可以通过串口、以太网等方式与上位机、其他PLC或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二、PLC的工作原理1. 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传感器、开关等输入信号。
输入信号可以是数字信号(如开关量)或模拟信号(如温度、压力等),PLC会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2. 信号处理:CPU接收到输入信号后,根据用户程序进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定时计数等处理。
用户程序是由用户编写的,通过编程软件将其下载到PLC中。
用户程序中包含了控制逻辑、算法和各种功能模块等。
3. 输出信号控制:CPU根据处理结果控制输出模块,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为电流、电压等形式输出给执行器、继电器等。
输出信号可以控制电机、阀门、灯光等,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控制。
4. 数据存储:PLC使用存储器存储用户程序、数据和系统参数等。
用户程序存储在RAM中,可以实时修改和更新。
PLC组成及工作原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它由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存储器和通信模块等组成,通过编程控制各种工业设备的运行。
一、PLC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PLC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和执行程序。
CPU通常由控制逻辑处理器和存储器组成,可以执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操作。
2. 输入模块:用于将外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常见的输入模块包括开关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等。
3. 输出模块:用于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运行。
常见的输出模块包括继电器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等。
4.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
存储器通常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种类型。
5. 通信模块:用于PLC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通信模块可以实现PLC与上位机、其他PLC或外部设备的联网控制。
二、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设备的信号,如传感器信号、按钮信号等。
输入模块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CPU处理。
2. 程序执行:CPU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操作。
程序可以通过编程软件进行编写,常用的编程语言有ladder图、指令表、SFC图等。
3. 输出信号生成:CPU根据程序的执行结果,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
输出模块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外部设备可以识别的信号,如继电器信号、模拟量信号等。
4. 控制外部设备:输出信号经过输出模块后,通过继电器、电磁阀、电机等外部设备进行控制。
PLC可以实现对各种工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如生产线的启停控制、温度的调节控制等。
5. 监控与反馈:PLC可以监控外部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反馈信号。
P L C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1)系统程序存储器PLC系统程序决定了PLC的基本功能,该部分程序由PLC制造厂家编写并固化在系统程序存储器中,主要有系统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和功能程序与系统程序调用等部分。
系统管理程序主要控制PLC的运行,使PLC按正确的次序工作;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将PLC的用户指令转换为机器语言指令,传输到CPU内执行;功能程序与系统程序调用则负责调用不同的功能子程序及其管理程序。
系统程序属于需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所以其存储器采用ROM或EPROM。
ROM是只读存储器,该存储器只能读出内容,不能写入内容,ROM具有非易失性,即电源断开后仍能保存已存储的内容。
EPEROM为可电擦除只读存储器,须用紫外线照射芯片上的透镜窗口才能擦除已写入内容,可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还有E2PROM、FLASH等。
2)用户程序存储器用户程序存储器用于存放用户载入的PLC应用程序,载入初期的用户程序因需修改与调试,所以称为用户调试程序,存放在可以随机读写操作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内以方便用户修改与调试。
通过修改与调试后的程序称为用户执行程序,由于不需要再作修改与调试,所以用户执行程序就被固化到EPROM内长期使用。
3)数据存储器PLC运行过程中需生成或调用中间结果数据(如输入/输出元件的状态数据、定时器、计数器的预置值和当前值等)和组态数据(如输入输出组态、设置输入滤波、脉冲捕捉、输出表配置、定义存储区保持范围、模拟电位器设置、高速计数器配置、高速脉冲输出配置、通信组态等),这类数据存放在工作数据存储器中,由于工作数据与组态数据不断变化,且不需要长期保存,所以采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M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作为备用电源,一旦断电就可通过锂电池供电,保持RAM中的内容。
3. 接口输入输出接口是PLC与工业现场控制或检测元件和执行元件连接的接口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