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577.19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古琴作为“琴棋书画”的四艺之首,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互动关系及其所承载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本为共生,不可使一方偏废。
本文从古琴艺术的活态性、传承人、文化空间三个维度,着重阐述当下对古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以期古琴艺术在当代能切实得到保护与传承,真正展现出其应有的艺术魅力,焕发出其独特的东方文化的精神活力。
关键词:古琴艺术;保护;传承;活态性;文化空间被称为四艺之首的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以其丰富多样的琴曲、个性潇洒的琴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琴艺术所蕴含的“敬天地”、“敬自然”、“敬己”和“敬人”的人文精神一直滋养着华夏民族。
古代文人通过弹拨古琴这一器物,在悠扬美妙的琴曲中实现了与心灵沟通、与天地对话,进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琴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乐器,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而保护古琴艺术更是传承中国礼乐文化的重中之重。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古琴艺术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对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亦是如火如荼。
然而,无论是民间抑或是学界,人们更多的是一味地强调对古琴艺术的传承,而忽视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
殊不知,“保护”是根本,“传承”是动力,只有根系发达,艺术之花才能枝繁叶茂。
于古琴艺术而言,“保护”与“传承”如同鲲鹏的左右羽翼,不可偏废一方。
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推动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要点:一、活态性的保护与传承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活着”的艺术,对其活态性的保护尤为重要,即重视保护其艺术活态的创造力。
在传承古琴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声音材料的采集,延续“口传心授”的风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
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
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
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
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当代琴社、琴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古琴文化遗产
保护现状调查之九
施咏
【期刊名称】《音乐探索》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当代琴馆与琴社之间保持着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关系.琴馆不同于其他一般培训机构的文化属性特征,当代琴馆有着各不相同的的生存状态、琴乐推广策略与运行模式.在新的琴乐环境下,我们应更好地发挥琴馆传播弘扬琴学的堡垒阵地作用,应以其为重要阵地,并与专业院校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将古琴文化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传播、传承.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施咏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 [J], 施咏
2.当代琴人的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六 [J], 施咏
3.琴川泛新波,古琴奏和鸣——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J], 施咏
4.吴门琴社与古琴文化遗产保护 [J], 朱莉莉
5.杭州霞影琴馆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五 [J], 张永芳;施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琴非遗保护传承现状调查的新收获——《弦外之音——当
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序
秦序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4(30)5
【摘要】施咏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分为“实践调查”与“理论思考”上下篇两大部分.调查了各琴社的生态发展环境、运行机制、相关流
派琴乐的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琴人的琴乐理念、保护实践措施等.从理论层面对当代
古琴的传播(类别、功能、特点、偏误)、传承(方式、组织结构、对象、技巧)、保
护(问题与对策)以及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这一研究不仅体现了他的学力、才华,也的确实体现了施咏先生的敏锐观察力,体现了他独到的学术眼光新颖的学术
见识.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秦序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古琴艺术传承之我见r——扬州"中国古琴第一街"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 [J], 严霖玲
2.当代古琴文化传承与保护——读《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有感[J], 陈昌文
3.《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出版座谈笔会暨古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述评 [J], 汪英俊
4.古韵闻新声,实录见卓识——读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有感 [J], 汪英俊
5.扬州广陵派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二 [J], 施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i Shu Ping Jian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王富康夏悦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越来越受现代社会的重视。
古琴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方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我国古琴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在新时期下,必须全面分析古琴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从而更好的实现古琴文化现代化传承,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琴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J63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45-0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中国古琴的文化传承”,项目编号:2016SJD760076。
就目前而言,社会上一直在呼吁当前古琴保护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地区过于看重“申报”,但是对“保护”却不是很积极。
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并且地方政府也积极的构建文化大省、古琴之镇,但是其并不是出于对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这就使得在当前的古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古琴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
一、古琴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觉醒,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逐渐提升,古琴文化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同时古琴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流派古琴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将其看做是城市名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
即便如此,在当前的古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以扬州广陵琴为例,其在当前岁上存在“昔日《广陵散》,今日广陵‘散’”的说法,其主要是指在历史上,广陵派十分繁荣,但是在今天,广陵派却日渐式微,弹古琴的人越来越少,而大师更是少之更少。
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
古琴及其音乐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之一,随着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呈现,琴乐文化之价值与意义也得以不断突显。
在音乐学界,学者们更着意于从琴乐本体角度进行考证、剖析、研究,本文在其丰硕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选取“琴社”这个琴乐文化研究要素,将其放置于社会文化网络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文化解析。
本研究以浙地当代古琴社团——“西湖琴社”为个案对象,透过对其琴乐观念、琴乐活动、琴乐事象的深度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由具体分析到抽象思考,进而对我国当代琴乐文化定位进行探悉和总结。
在论述过程中,从浙地琴乐历史溯源入手,采用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方法对其生成流变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展现出浙地琴乐的深厚历史背景、精深文化积淀,及当代浙地琴乐与西湖琴社生成的文化背景和琴学依托。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西湖琴社历史及现状的概括性描述与分析,对其进行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并揭示出其在浙地琴界的重要地位及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之价值所在。
在对西湖琴社的微观考察研究中,又选取“琴乐大众化”及“其与新浙派琴乐关系”两个着力点,对其中呈现出的琴乐事象深入观察并客观分析,揭示出当代琴乐大众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琴社发展中与琴派的共生互动又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在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对西湖琴社琴乐活动进行细微描述和深入分析前提下,进一步放眼国内琴界,对当代琴乐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进行阐述与思考。
针对“大众化”、“精英化”两种琴乐文化定位理念进行学术探究,并提出“以大众化为基础以精英化为归宿”的琴乐传承发展策略,以期对当代琴乐实践起到
正确引导作用。
对当代古琴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作者:施咏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总结成绩,发现问题。
从“加大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加强琴人的自我奉献与自主能动性、建立民间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加速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四个方面对当代古琴文化传承进行了思考。
提出要在民间(琴社、琴人)、政府以及第三方,即两者的中间环节非遗保护经纪人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构建当代琴乐保护传承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古琴;非遗;保护传承;琴人;政府自2003年提交联合国《古琴艺术申遗报告书》后,数年来,我们对古琴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但对照当初申遗报告所列的相关计划中,亦尚存诸多不足之处。
如已故金陵琴人刘正春在“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上的发言:“是从什么层面来对全省的古琴艺术进行管理的?有没有拿出真正的规划、计划和设想?……对琴人的保护,政府从行政层面要拿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如果每次仅仅是呼吁,呼吁过后就结束了,依旧没人管,那么即便是呼吁一千次,每年都召开古琴艺术保护的论坛,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无济于事。
”[1]诸多来自社会的呼声都集中反映了当前古琴保护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重申报、轻保护”。
出于提高地区的知名度,谋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各级地方政府在对遗产的申报环节都无一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更多关注的是获批的结果。
此后,各级政府在打造类似文化大省、古琴之乡、古琴之镇等的文化事项时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财力、物力,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如在以促进旅游为目的的古琴资源挖掘与建设中,常有借旅游开发,过度采掘和滥用歪曲民俗活动的现象;随着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旅游业的不断兴盛,许多地方不加区分地将诸多民俗活动,作为招徕游客并谋取利益的现实手段。
这类开发和利用,往往滥用甚至歪曲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功能和特殊价值,客观上造成了对游客的文化误导。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艺术形式。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音乐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音乐表演、乐器制作、音乐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1. 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严重的失传风险。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古老的音乐文化正在逐渐失去传承者和受众,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2. 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受到冲击。
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挑战,一些传统音乐表演形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3.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
4. 大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不足。
由于受教育水平、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大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不足。
2. 增加对音乐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增加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提高大众对音乐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3. 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
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和团体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传统音乐传承者和爱好者。
4. 发展创新音乐表演形式。
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创新音乐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当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传统音乐从业者和广大公众都加大对音乐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才能将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文化。
浅谈对古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摘要:在中国最古老的器乐中,古琴受到了广大古代文人的喜爱,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然而古琴音乐文化曾经的沦落,使得古琴音乐文化如何能在当下社会继续传承与发展成了最引人思考的问题,作者将从古琴音乐文化的动力和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琴;琴人;琴谱;传承与发展一、古琴文化与传承的动力(一)琴人是古琴发展的源泉琴人在传承与发展古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笔者认为琴人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1.斫琴之人:“斫”本为砍削之意,放在古琴里则意为制琴、造琴。
a.起源:远在中古时期,我国的古琴的斫琴造诣就已经非常精湛了,现在关于古琴起源,如:“伏羲制琴”、“神农制琴”等,最初的古琴形制为五弦,后文王舞王各增加一弦,才得来七弦琴。
b.样式:古琴的样式也有许多种,如:仲尼式、蕉叶式等。
而有名的古琴有:焦尾琴、绿绮等。
并且每一把都有他特殊的典故。
如:绿绮,梁王赠予“绿绮”给司马相如,因其琴艺精湛,使得“绿绮”闻名天下。
2.弹琴之人。
中国古琴史上,弹琴之人又大致可分为文人与艺人。
艺人中多有青楼女子,多为了取悦宾客而学习,如:李师师等。
而多数弹琴之人为文人雅客,如:伯牙、孔子等。
(二)琴谱是古琴发展的基础古琴的琴谱是古琴的承载物,笔者认为琴谱大致可分为谱式与曲目。
1.谱式。
最早记载琴谱采用的方式为文字谱,这种记谱法的采用文字记录。
是指将弹琴的指法和弦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对高音进行了间接记录,也对部分节拍、及节奏进行保留,如《碣石调·幽兰》(图一)。
图一图二后经过唐代曹柔的改进,演变成流传千年的减字谱,它是用简字笔画来拼成符号作为左、右两只手在古琴演奏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如唐代颜师古根据笛曲所改编的《梅花三弄》(图二)。
2.曲目。
古琴的千年文化,使得琴曲曲目也十分丰富多彩。
现今最全的古琴书籍《琴曲集成》成为了琴曲中的收录之最,收录了从唐代到唐后约1300年的琴谱。
当代古琴现状研究报告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
如今,古琴在当代的地位和现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当代古琴的现状进行探讨,包括其演奏者、演出形式、教育传承以及现代创新。
首先,古琴演奏者的数量在当代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以及古琴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和演奏古琴。
在过去,古琴演奏者数量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琴社或学府中。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开设古琴专业,并且古琴社团在各个大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一发展趋势为古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古琴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古琴演奏多侧重于独奏或者与其他传统乐器的合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的多元化,古琴也开始与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乐器进行跨界合作。
例如,古琴与西方交响乐团、摇滚乐队或爵士乐队的合作,使得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为古琴演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录音室中利用电子音效等。
教育传承是保护和发展古琴的重要环节。
如今,许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校都开设有古琴专业,并且古琴教育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古琴教育除了传授演奏技巧,还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人才的培养。
有许多传统的古琴名家通过授徒传艺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承给后代。
此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也提供了在线古琴教学,使得古琴学习更加便捷和全球化。
最后,现代创新也在古琴领域中逐渐涌现。
一些音乐家和创作者开始尝试将古琴与当代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同时,一些制造商也开始尝试使用新材料和制作技术来制造古琴,以满足现代演奏者的需求。
这些创新和变革使得古琴在当代音乐界中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古琴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特色,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增加演奏者数量、创新演出形式、推动教育传承以及现代技术应用,当代古琴得以保持其传统的底蕴和与时俱进。
相信在未来,古琴将继续在音乐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继续吸引更多的人们投身于古琴的演奏与研究中。
浅析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古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2003年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何对古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政府与古琴学者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促进古琴艺术在当代体现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古琴;发展历史;保护与传承一、古琴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春秋战国时代是古琴艺术极为鼎盛时期,当时演奏古琴成为文人雅客必备的一项技能。
古琴因此与文人官宦阶层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成为他们表达自身观点、完善修养的一种重要工具。
由此为基础,一套有关琴制、琴曲、琴论、琴派的琴学体系逐渐成型。
历史上的古琴活动,大部分存在于文人范围内,普通平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古琴文化,这也导致了古琴一直处在“曲高和寡”的状态之下。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阶层都是引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言传身教等方式,使古琴中所蕴含的宗教文化、艺术美学、文化历史等内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这深刻的影响着我国古代审美观、世界观、宗教观等。
然而这样宝贵的文化瑰宝却在一百年间逐渐遗失。
清朝灭亡到20世纪末的这一百年间,战乱纷繁、[来自m]社会动荡,这对古琴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20世纪60-70年代,旧式文人群体渐渐消失,古琴失去了关键的人文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些危机表现在古琴传承的各个环节:琴社衰败、琴家寥寥无几、古琴文化发展停滞、琴学研究止步不前等。
据《古琴艺术申报书》调查统计:“(当时)我国仅剩琴会、琴社26家,60岁以上的古琴大家仅有34人。
”1进入21世纪后,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逐步受到重视。
特别是2003年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古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重视程度,从政策、经济、宣传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古琴艺术的研究和保护。
在国家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各类“古琴打谱研讨会”“古琴艺术学术研讨会”兴起,新的艺术团体、琴人、琴社组织不断涌现。
27神州文化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王岩 杨泽伦 王柳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摘要:古琴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中的艺术珍宝。
而当代既是古琴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本文在烟台现有古琴传承人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古琴的文化底蕴和在当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机遇,尝试性提出展望,重拾大众对古琴文化的热情。
关键词:古琴文化发展一、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被历代华夏墨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烟台古琴协会理事唐雁鸣先生提到:“《道德经》里有两字很难理解——精进。
弹琴的过程就是精进的一种体现。
”先生开始接触古琴时坚持长时间练习,直至指法娴熟,曲从心出。
古琴的声音是内敛的,给人恬淡的感觉,弹奏一下会在韵动中延续很长时间。
从古琴的外形上看,上圆下平,天圆地方。
而琴上共13个徽,代表12个月加四年一闰。
理论上长三尺六寸五,对应一年365天。
琴额斜向下低暗示做人要谦虚,古琴自身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像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成云说的那样,古琴一旦脱离文化,就成为抽象的象征。
二、古琴的历史与现状(一)古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古琴作为礼器多用于祭祀,以其悠长的韵声震撼人的心灵。
古琴按照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明,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以前。
东汉时琴型确定,此后文人不仅弹奏,而且创造大量琴曲编译成书。
宋朝出现了明确的流派传承,官方甚至设局制琴,达到好琴顶峰。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琴谱得到广泛流传。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古琴技巧有了杰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翻新。
近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古琴被当作旧文化而备受冷落。
(二)存在的问题1.“技”“艺”学习难度高,大众推广受限古琴本身的风格属于幽静、恬静等静态美学,并且蕴含哲学思想,同时也需要演奏者深入感悟,要有极高的心性才能驾驭。
唐先生强调,古琴要求琴者自身要按照中正平和的心态去弹琴,静能养人,善琴者寿。
但这一点在现在日益浮躁和快节奏的社会中表现的愈发困难,以至于形成“技”“艺”全失的局面。
最新杭州古琴社会实践报告杭州,作为中国东部的重要城市,不仅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也是古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索杭州古琴的历史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实际的参考和建议。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通过对杭州地区古琴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杭州的古琴制作技艺尤为精湛,历代琴师在此地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琴。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几位当代的古琴制作师,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琴工艺,还在材料选择和琴体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尝试。
二、现状分析当前,杭州的古琴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和欣赏古琴。
另一方面,古琴的市场定位较为狭窄,商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古琴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与业内专家进行了座谈,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古琴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保护与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发现,一些机构和个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教学等方式,让古琴文化以更加生动、便捷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此外,将古琴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创作新的曲目,也是吸引年轻人关注的有效途径。
四、建议与展望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古琴文化保护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
同时,鼓励古琴艺术家和教育者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更多的普及教育活动。
对于古琴的创新尝试,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通过跨界合作,让古琴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总结而言,杭州古琴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有信心看到古琴文化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1000字古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国粹中的珍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古琴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其现状有如下几点:首先,古琴的传承问题。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古琴艺术。
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和追求新潮的音乐和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下降。
因此,古琴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其次,商业化的盲目发展。
在一些商业的演出或传承活动中,一些不专业或偏激的表现方式被误认为是传统的古琴文化,进而扭曲了古琴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一些商家的盲目追求利益,滥用低端琴眼,过度强化琴面的装饰,更是严重地摧毁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最后,艺术界的缺乏认可。
古琴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庸俗的艺术形式而鲜有得到艺术界和普通大众一致认可。
这使得很多想要专业从事古琴艺术的人感到了挫折,导致古琴艺术的普及率降低。
然而,古琴文化的现状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
有着很多的人和社团还在积极地保持着古琴的传承和发扬,力图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琴,同时也在建立一个更好的古琴文化环境。
为了振兴古琴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为古琴的传承者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推出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来支持和鼓励古琴的传承和普及。
其次,加强对古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增加古琴文化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古琴文化的美妙精髓。
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增加古琴文化的传播。
最后,重塑古琴文化在艺术界的地位。
政府可加强对于古琴文化研究的投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内外大型的艺术交流活动将古琴文化推进艺术的主流,进而提高古琴艺术的认可度。
总之,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合适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适应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通过古琴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浅谈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既需要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尊重,也需要推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与传承。
首先,古琴艺术的保护需要重视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尊重。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
保护古琴艺术,就要注重对其历史背景、演奏技法、音乐作品等方面的研究与传承。
只有深入挖掘古琴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古琴艺术。
其次,古琴艺术的发展需要推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与传承。
作为乐器,古琴既有传统的演奏方式,也有现代的演奏形式。
保护古琴艺术,就要尊重其传统演奏方式,同时也要鼓励音乐家和艺术家进行现代化的创作与演绎。
这样既可以保护传统的古琴艺术,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琴感兴趣。
另外,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还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与培训。
在学校中应该加大对古琴艺术的教学力度,鼓励学生学习和演奏古琴,并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同时,可以通过设立古琴艺术中心、组织古琴艺术节等方式,促进古琴艺术交流与传承,为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
最后,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琴艺术的支持与扶持,鼓励相关的研究与创作。
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提供资金或场地支持,促进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琴爱好者可以组织相关的社团或俱乐部,共同交流学习,推动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总之,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既需要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尊重,也需要推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与传承。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与传承,推动相关教育与培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古琴艺术,让其在当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2010年1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D e c em be r,2010第8卷第4期J our nal of Zhej i ang V ocat ional A ca dem y of A rt V oL8N o4文章编号:1672-2795(2010104-0114-07施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摘要:西湖琴社以其较大的规模影响威为当代浙派古琴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琴社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家族与琴社传承相一体、雅集与传统节庆相结合、大众传媒推出新亮点、琴乐传承中探索产业化、琴社管理中组织制度化五个特点。
西湖琴社在古琴的传播、教学、展示,现代琴社的管理、经营,特别是在探索琴乐产业化、传统琴人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值得推广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古琴在当代的保护发展探索出一条现代意义上新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西湖琴社;徐君跃;琴乐传承;产业化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识码:ASur ve y and Thought on I nher i t ance St at us Q uo of G uqi n M usi c i n W e s t l a ke G uqi n Soci et y—C unur al H er i t age I nv es t i gat i on of G uqi nSH I Y ongA bs t r act:W i t h it s l ar ge s cal e,W es t l ake G uq i n Soci et y i s an i m port ant ba s e of c o nt em po r a ry i nher i t anc eof gu qi n of Z he s ch001.Th e act i v i t i es of t he soc i et y m ai nl y hav e f i ve char act er i st i cs.F am i l y a nd t he i n—he f i t anc e of t he guqi n soci et y a r e a n or gani c w hol e;G at her i ng i s com bi ned w i t h t he t r adi t i onal f es t i v al s;The m as s m ed i a l aunches new br i g ht spo t s;i ndust r i al i zat i on i s expl or e d duri ng t he i nhe r i t a nce;t he m a n—i nst i t ut i ona l i z ed.W es t l a ke guqi n Soci et y m akes usef ul a t t em pt t oagem ent of t he guqi n soc i et y shoul d bes pr ea d,t ea ch and per f orm ance of guqi n,m anage and op er at e of m oder n guqi n soci et y,and es peci al l y ex—pl o r e t he i ndus t r i al i za t i on of guqi n m us i c a nd m oder ni za t i on—or i e nt e d t r ans f or m a t i on of t r adi t i onal guq/n per for m ers.The soc i et y accum u l at es va l uabl e e xper i ence w or t hy of r ef er enc e,a nd expl or e s new m od el sa nd pa t hs f or t he c o nt em po r a ry pr ese r va t i o n a nd devel o pm en t of guq i n in a m od e m s e nse.K e y w or ds:W e st l ake G uq i n So ci et y;X u J unyue;i nhe r i t ance of guqi n m usi c;i ndust r i al i za t i on浙派是我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之一,由祖籍浙江永嘉的南宋琴家郭沔(字楚望)创立,后经其历代后学弟子刘志芳、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和仲、徐惟谦、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收稿日期:2010-07-08作者简介:施咏(197l一),男,安徽芜湖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
(南京230000)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ogY s c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461136)第4期施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115助、萧弯、戴义、黄献等不断完善,至明代,浙派古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重要曲谱有《紫霞洞琴谱》、《梧冈琴谱》、《琴谱正传》、《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文会堂琴谱》等。
清代,浙派古琴流传衰象呈现,而被称为“古浙派”。
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徐元白先生(1892--1957)重振浙派古琴声威,成为“新浙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作为浙派古琴的重要源地杭州,历来就是我国琴乐文化最为丰富和活跃的地区之一。
时至当代,杭州的琴乐传播状况仍甚为活跃,琴馆众多。
而其中以徐元白之孙徐君跃任社长的西湖琴社,则以其较大的规模影响而成为当代浙派古琴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琴社历史概况“西湖琴社”的前身应溯源至20世纪40年代后期杭州西湖边的“蝴蝶会”。
抗战胜利后,在徐元白先生的倡导下,一批在杭文化名流定期在西湖边雅集,每人带一壶酒、一碟菜,戏称“蝴蝶(壶碟)会”,举行古琴、书画等传统艺术表演观摩。
当时文化界名流如马一浮、孙慕唐(国画家)、张味真(后任浙江省音协主席)、张宗祥(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都是这一活动的热心参与者。
因该雅集于西湖边且每月举行一次,故又称“西湖月会”。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空气不断浓厚,渐渐中止活动。
“文革”后,为中兴极度衰落的古琴文化,1979年,以徐元白之子徐匡华为主,徐晓英、陈熙程、严强、高醒华、傅月珊、董鸿图、朱维、徐君跃等数十名杭州的古琴爱好者在市文联、音协的帮助下,组织起“杭州古琴研究小组”,时由徐匡华任组长,徐晓英、陈熙程任副组长。
雅集琴会仍是其主要活动方式,此外他们还常组织一些小型古琴音乐演出及琴乐普及讲座。
虽然当时的杭州古琴研究小组还未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但却为当代浙地琴乐传承与发展初步构建起组织基础。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民族音乐复兴,古琴艺术随之兴起,杭州古琴研究小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壮大,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的支持和琴人们的积极努力下,杭州古琴音乐小组正式更名为“西湖琴社”,成为当代浙地第一个古琴音乐社团,并正式颁布章程,确立琴社组织成员及其职责、权利和义务。
1987年经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批准,命名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西湖琴社”,徐匡华担任社长。
从此定期聚会、举行活动交流琴艺,经常对外演奏、宣传、传授古琴。
2003年,由徐匡华之子徐君跃接任西湖琴社社长。
目前,西湖琴社社员已经增加到400余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琴艺术爱好者,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西湖琴社”作为当代浙江省最早组建、在国内琴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古琴社团,其组织和琴乐活动,对浙派古琴乃至全国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琴乐文化社会活动中所折射出的诸多问题对当代琴乐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重要琴人档案1.徐匡华徐匡华(1917--2007),浙江临海人,从父徐元自学习古琴,1983年,徐匡华与宋景濂先生录制了琴箫合奏曲《平沙落雁》、《普庵咒》、《思贤操》等被收录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音乐专辑》。
徐匡华长年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上宣传古琴,培养年轻人,以弘扬浙派琴艺为己任。
前后受过他教授者有数百人之多,有像王政、陈成渤、章华英等成为当今国内琴坛之佼佼者。
2003年,应张艺谋邀请,年届86岁高龄的徐匡华参加了电影《英雄》的拍摄,在整部电影中他露面十几分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2.徐君跃徐君跃(1960一)出生于古琴世家,徐元白之孙。
其从小随祖母黄雪辉、父亲徐匡华习琴,后又师从著名琴家龚一、姚丙炎学习,并随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攻读古琴硕士学位,同时得琴家吴116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8卷景略、张子谦的指导。
现为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浙派古琴省级传承人、浙江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西湖琴社社长。
徐君跃1986年在杭州歌舞团担任演奏员,多次参加“西湖之春”、“艺术周”等大型音乐会演出;1989年获浙江民乐大赛二等奖;1992年获杭州国际古琴邀请赛最高奖,并于同年受邀赴新加坡举行多场音乐会和讲座;1995年任浙江电视台制片人;2004年获全国古琴大赛成年组金奖,参加多届“国际古琴交流会”等国内外古琴会议与演出活动。
2006年合著出版《浙派古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并先后出版《梅花三弄》、《唐琴》、《西泠话雨》、《广陵散》、《壑雷》等多张C D。
为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剧《陆游与唐琬》、《公孙子都》等戏剧、电视片配乐。
徐君跃的演奏音乐醇美、细腻苍劲,尤其注重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风格舒展流畅,内涵而细腻;旋律处理跌宕多姿,疾徐分明,充满活力。
三、琴社现状特点西湖琴社自成立以来就活动丰富,除了每年定期举行琴会、研讨、雅集活动,还经常外出浙江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图书馆举办古琴讲座、演出,举办了如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98周年纪念会,1997年9月“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琴会”,2000年中E l琴学研讨会等大型琴事活动。
琴社还致力于古琴的大众普及工作,如与红星剧院合作,举办红星青少年第二课堂“开启音乐之门”系列音乐会——古琴,由琴社的学员通过古琴演奏为小学生们普及古琴文化,传播古琴音乐。
琴社还面向社会教授古琴演奏,为学员举办音乐讲座,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