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30
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继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实施以来,各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本章将介绍一些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话题。
1989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世界遗产保护范畴的建议,这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标志。
随后,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协调委员会,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发展。
在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肯尼亚的马萨伊族人和坦桑尼亚的桑布鲁人等原住民族群体的传统知识和技艺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例如南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亚洲地区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日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军国家之一、2003年,日本推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制度”,通过认定代表作,鼓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也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中心,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欧洲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例如,法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意大利的威尼斯也以保护传统工艺技艺而闻名,威尼斯传统造船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得到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其他相关文件,提供了国际保护框架和指导原则。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HC)成立于2005年,旨在促进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和交流。
然而,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衰退。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六章国外保护非遗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国外抢救和保护非遗的历史一、古希腊对神话传说史诗等的传承及其意义最初的古希腊文学也是一种口头文学,表现为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之类的形式。
这些闪现着人类智慧灵光的古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希腊人根据自己的想象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作为口头文学的神话,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才最终加工成型。
口口相传的古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流变的活水源头,是后世各类希腊文学艺术的蓝本。
荷马以短歌为基础,对古希腊的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作品是公元前12世纪以来希腊民间口头传说的结晶。
是很多行吟诗人在不同时代积累汇编而成。
二、古印度对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印度的吠陀传统颂歌是世界上幸存的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印度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吠陀传统颂歌的诗节在传统的神圣意识和典礼期间吟唱并且在社区里被一些人每天背诵。
为了便于朗诵、传授和记忆,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整理,收集成了四部《吠陀本集》。
这些经典主要靠师徒之间相当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被誉为古代印度文学艺术最高峰,被印度人视为是圣经,最早也都是口头文学,其内容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历史事件。
卡提亚达姆梵剧是印度民族民间戏剧品种之一。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97年11月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23号决议,确定创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实施。
还发布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指出,口和非遗分为两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文化空间,即定期局限性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强调入选项目必须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非遗,或是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具有突出价值并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