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循环: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62.6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简单来说,就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往返流动。
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物流网络”,将各种物质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运输和交换。
这些物质包括碳、氮、磷、硫等重要元素。
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动物吃了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将这些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
二、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态系统中,水循环是最为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从海洋、湖泊、河流等地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
随着大气环流,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回到地面。
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另一部分则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最终汇入海洋,如此循环往复。
2、碳循环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过程,则会将有机物中的碳重新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3、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元素。
大气中的氮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一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氨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形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被植物吸收利用。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含氮有机物,通过代谢排出含氮废物,这些废物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又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4、磷循环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相对比较简单。
磷主要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通过风化和侵蚀等作用,磷被释放到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
植物中的磷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中的磷被分解者分解,重新回到土壤和岩石中。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是局限在某个局部生态系统,而是在整个地球的生物圈中进行。
第三课atwarwiththeplanet课⽂翻译星球之战巴⾥·卡门纳1.⼈类⽣活在两个世界中。
和所有的⽣物⼀样,我们⽣存在这个经过50多亿年物理、化学、⽣物变化所形成的地球上,即⾃然世界。
另外⼀个世界则源于⼈类的创造,如家庭、汽车、农场、⼯⼚、实验室、⾷物、服装、书籍、绘画、⾳乐、诗歌等。
我们为⼈类世界所发⽣的⼀切承担责任,却对⾃然世界的变化⽆能为⼒。
风暴、⼲旱、洪⽔等都是上帝的“⼿笔”,⼈类⽆法控制,也⽆须负责。
2.但如今,从全球的⾓度看,这个界限已被打破。
对地球起保护作⽤的臭氧层出现空洞,全球变暖威胁⼈类,甚⾄⼲旱、洪⽔、热电波等都可能是⼈类的⽆⼼之过。
3.正如宇宙的建⽴,这种预⽰性的全球事件是影响深远的。
它们改变了地球与它的恒星太阳之间的关系。
太阳通过两种⼒量对地球发挥重要作⽤:重⼒和太阳辐射。
重⼒是⼀种使地球轨道绕太阳转的稳定⼒量。
太阳辐射——⼤部分为可见光和紫外线——是沐浴着地球表层的取之不尽、⽤之不竭的能量,它会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波动。
太阳能为⽣命进程提供必需的能量:它创造了地球上的⽓候并掌管着庞⼤⽽多样的⽣物群的逐渐进化和当前的⾏为。
我们⼀直在滥⽤这股强⼤的⼒量,就像传说中的魔术师的徒弟⼀样,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这种⾏为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从⼈类第⼀次登⽉起,我们就⼀直习惯于如今这平常⽆奇的地球景象——⼀个被装点着旋涡状⽩云的蓝⾊星球。
这真是个壮观的⾃然天体。
隔着那么远的距离,⼈类活动的明显痕迹⽆法被察觉。
但这种曾⽆数次展现在照⽚、海报和⼴告上的景象都是误导。
即使全球变暖这种灾害永不发⽣,即使臭氧层空洞仍然只是⼀种深奥的极地现象,⼈类活动已极⼤地改变了地球条件,这些也许是⽤照相机拍不出来的。
世界的每个⾓落都出现了由核爆炸和核能⼯业的危险剩余物质所产⽣的辐射现象,那是从前不存在的;烟霾的有害烈焰笼罩着世界上的⼤都市;各地都有报道发现母亲的奶⽔中有致癌的合成杀⾍剂的成分;⼤⽚⼤⽚的森林被砍伐,摧毁了⽣态⼩环境,也毁灭了⽣存在其中的物种。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何玉宏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
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问题。
人们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历史上,社会学受过生态学很多影响,一些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重要的社会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生态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一、历史上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影响生态学作为描述个体生物及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19世纪后期由一些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建立的。
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在美国社会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初,当偏重于理论建构的欧洲社会学在体制化上进展缓慢之时,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而为各大学接纳更多的教师和新学科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学秉承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与一些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过程基本完成,社会学在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但还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社会学研究。
在此情形下,一些社会学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大量借用到社会学研究中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曾出现“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及“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 等研究方向。
其中,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的帕克及其学生对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产生的影响也比较久远。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
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第2节土壤的性质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第4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引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一、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概念: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过程:物能的吸收-同化-排放-分解-归还-流失3.性质:非封闭的循环(进入土壤、岩层、海底)4.主体:生物和土壤5.循环的介质:水和大气二、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1.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2.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集散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第1节土壤的组成引言:土壤与土壤肥力1. 土壤:在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的本质是肥力,指土壤中水、热、气、肥(养分)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能力。
3.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代谢和调节功能比生物弱(如温度)不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不具有功能各异的器官一、土壤的无机组成1. 原生矿物: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经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2. 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二、土壤的有机组成1.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土壤有机部分的最初来源2.腐殖质: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上为胶体状(颗粒直径<1μm)。
具有极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土壤中生活的重要生物类群三、土壤水分1.土壤水分通常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说明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阻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第一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环境关于生物的阻碍是专门大的,它操纵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状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育、行为和分布有阻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阻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确实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关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专门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畴却有一定的限度,假如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耐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育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例如洪涝和半洪涝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刻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时期不同而异。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确实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畴,在那个地点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道法生态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活性环境因子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无机物圈(包括水、气候和土壤)和能量流圈(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组成。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有物质循环功能和能量流动功能。
物质循环功能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功能包括光合作用、食物链传递等。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很快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容量等因素有关。
5.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生态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包括先期生态系统、中期生态系统和后期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土壤肥力维持、气候调节和遗传资源保存等。
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包括食物、药物、工艺品等;间接价值包括生态系统服务、文化和精神价值等。
3.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破坏和威胁,主要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入侵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保护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等。
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非常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6.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三、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1.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生物圈结构变化等。
2.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挑战: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构成挑战,例如局部生物灭绝、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
生态系统包括什么
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学四法则《封闭的循环》撷选生态学四条法则指的是:万物皆相连。
万物皆有归属。
自然最通晓。
没有免费的午餐。
生态学四条法则是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中提出的。
由于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免费得到或随意丢失,也不需要经过全面的改进,因此任何通过人类努力从中提取的东西都必须被替换。
生态学介绍:生态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生物科学类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生态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具有开展生态学实验和野外实践的技能,能在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环保、规划等教学与科研单位、职能部门和企业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普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工程与设计,生态管理工程,土壤、植物营养与环境分析,田间实验设计和生物统计,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保护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城市生态学,项目投资与评估等。
培养技能介绍:掌握普通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生物信息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熟悉国家生态信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态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中非生物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
这些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联系在一起。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系统,并被纳入植物组织。
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在物质和能量通过系统的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住区一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0882127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一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景观生态学-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生态建筑一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02动物生态学书籍EcologicalEntomology-CarlB.HuffakerINSECTECOLOGY(THIRDEDITION)-PeterW.Pnce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动物生态学-(口)伊藤嘉昭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动物遗传标记-张细权等-1997啮齿动物生态学-方喜业-1981小家鼠生态特性与预测-朱盛侃等-1993当代科学丛书-动物的生态又寸策-陆建身-1989昆虫化学生态学-[美]W•J・Bell-1990昆虫数学生态学-丁岩钦-1994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二版)-张孝羲-1985昆虫生态学-[美]Pete】W-Puce-1981昆虫生态学-邹健琳-1980昆虫生态学实验昆虫生态学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修订版)-郭祥光-1963-1985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昆虫种群生态学分析方法-[英]G.C.瓦利等1974-李祖荫等1981珍宝岛地区主要吸血蚊螃生态及其防制措施的研究专辑1982-1984(1984)生态学研究方法一适用于昆虫种群的研究-[英]T.RE索思伍德1978-罗河清等1984种群的科学管理与数学模型一动物的盛衰兴亡-孙儒泳-1985粘虫生理生态学-林昌善-1990行为生态学-尚玉昌-1998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动物生态学(上、下册)-华东师大等-1981、1982鱼类生态学-殷名称-199303普通生态学书籍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曹月华等-1997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I-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唐启升等-2000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集)_马世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林鹏-1997亚洲中部湖泊水生态学概论-加帕尔・买合皮尔-1996人与生物圈-阳含熙什么是生态学-劳伦斯・W•麦克康门斯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等-1997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一原理与应用-黄玉瑶-2001农林昆虫生态学-邹运鼎等-1989化石生态学(图解指南)-[英]W・S•麦克鲁-1986古生态学研究指南[苏]P.①.盖格尔园林生态学-冷平生地理学与生态学-[苏]I.P.格拉西莫夫李世圻等译-1990更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一海河流域案例研究-庄亚辉等-1996工业生态学-[瑞士]苏伦•埃尔克曼-1999恢及生态学导论-任海彭少麟-2001放射生态学一核能与环境-[美]F.W.魏切尔等-1991数学生态学(第二版)-[加拿大]E.C.皮洛数学生态学导论-余世孝数学生态学引论-EC皮洛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等编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等-上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等-下普通生态学一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美]G_W_考克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生态地层学原理-陈源仁-1992植物与人-高鸿昌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章基嘉-1995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系统的辐射效应-宋妙发水生生物移植驯化理论与实践-[苏]A•中•卡尔彼维奇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文集-郑重海洋生态学(第二版)-沈国英等-2002海洋生态学导论-[英]R・S・K・巴恩斯等海洋生态系统结构-[英]J.H.斯蒂尔淡水生态学-[英]布赖恩•莫斯淡水生物学(下册)(淡水生态学部分)漫谈生物圈-[苏]n.n.弗托罗夫等牛津生态学词典-[英]阿勒比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竣理论生态学-[美]R_M_梅理论生态学研究_0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赵玉芬生态学-[联邦德国]H・雷默特生态学-[英]A.麦肯齐等生态学-常杰葛潼-2001生态学-张雨川生态学-李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李振基生态学」)生态学原理-[英]D•V•阿格尔-1981生态学原理和野外生物学-[美]R-L・史密斯生态学基础-[美正•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金以圣生态学引论一一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及应用-赵志模-1984生态学概论-[比利时]P•迪维诺生态学模型-[英]J.M.史密斯生态学漫笔-尚玉昌生态学电视讲座教材-中国重庆学学会生态学的信息-余谋昌生态学知识-霍凤元生态学简明教程-周光裕生态学野外及实验室实验手册-[英]S_D_雷坦等生态材料导论-洪紫萍等-2001生态材料导论」0466858生态系统浅说-祝廷成生态系统生态学-蔡晓明生态边界原理与方法-王汉杰等-1999生态遗传学-[美]D・J•梅里尔-1991生态遗传学-吴国凯等-1992生物与地理教育-陈鹏赵小鲁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生物地理学一一生态和进化的途径-:[英]C・B•科克斯生物地理统计学一生物种群时空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周国法等-1997种群动态-[英]ME所罗门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英]JohnN.R.杰弗斯[清晰版]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英]JohnN•R•杰弗斯[快速版]紫外线辐射生态学-李元绿色与环保:“21世纪论坛一'2001”会议文集-2002群落与生态系统-[美退H怀梯克群落生态学中的多元分析-HG小高奇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赵志模郭依泉英汉双解生态与环境词典(第3版)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王孟本-2001英汉生态学词汇-王梅炯-1986草地生态学-[英]C.R.W.斯佩丁-1983草地生态学(草原畜牧专业用)-周寿荣-1996西藏50年-生态卷-徐凤翔-2001论生态平衡近代的生态学-孙儒泳等-1986近岸水域生态学-[加]K-H•曼长兴岛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宋永昌-1991青海省生物研究所丛刊第1号青海省生物研究所丛刊第1号生态学文集第一集-1977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_0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4集-1995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夏武平高级生态学-王业遵04生物多样性书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1997保护生物多样性-张维平-2001保护生物学-陈道海钟炳辉-1999国家生物多样性规划指南-1998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陈灵芝马克平-2001绿色文丛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研究-田家怡等-1999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JennySpiinger-200005生态学相关文学作品书籍世界传统居民一生态家屋-荆其敏等-1996伐木者,醒来!■徐刚-1997净化环境的蜕螂-王景林危机与出路一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透析与可持续发展_0原荒纪事-[美]奥尔多・利奥波德-unknown-1996只有一个地球-巴巴拉-沃德等-1972-1976哲学-生态学-宇航学-[苏]IO.A.什科连科-1988大自然的隐语-袁和平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卜张云飞-1995守望家园:北京电视台三北生态纪行-北京电视台-2001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1962-1979封闭的循环-[美]巴里-康芒纳-1974-1997我们的家园一地球一为生存而结为伙伴关系-施里达斯•达夫尔-unknown-1993最后的绿洲-(美)波斯泰尔-1992-1998来自地球村的报告一一文化・生态-经济_0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美]戈尔-1997-1997物种进化战争-[美]莱威-1999-2002猫痢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鲁枢元-2001珍惜地球-[法]C.J.阿莱格尔-1990-1992瓦尔登湖-[美]享利•梭罗-1937-1997生命之网一生态平衡趣谈-刘允洲李绪萱-1988生态与我们-陶家祥-1995生态扩张主义-[美上克罗斯比(Crosby,A.W.)生态智慈论-余正荣生态:家园故事-1991自然王国探奇-张荣大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德]赖希霍尔夫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德]赖希霍尔夫(Reichholf,J.H.)-2001视野少年百科全书-探索生态的秘密(意]卡洛・龙迪尼-2001超载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unknown-2001逝去的伊甸园: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1991-2001重读大黄河:12集生态伦理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孙荔等-1999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丛书-生态06环境科学与环境生态学书籍21世纪初期中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陈传宏等-2001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河口生态环境-罗秉征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环境污染及人群健康-黄时达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湖泊洼地环境-濮培民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陈国阶徐琪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库区的植物与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陈伟烈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徐琪等-1993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杜榕桓等-1994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_0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胡焕庸-1989中国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区划与建设-张佩昌等-1996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2000中国环境生态学一中国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鲁明中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沈国舫-2001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1995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赵跃龙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赵跃龙-1999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丁一汇等-200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刘江-1999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徐晓白等-1998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一原理与应用-黄玉瑶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林玉锁等-2000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余课昌-1997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_0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王俊等-1993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崔玉亭区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司全印等-2000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徐春-200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徐春-20011未命名地表生态系统污染物质迁移转化及模拟软件」0466253塑料农膜与生态环境保护-杨惠娣-2000太湖环境生态研究(一)_0干旱荒漠生态研究专集未来环境科学-吴文智等-2002横断山脉水环境管理一一第二次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文集-国家环境保护局污染管理司-1991汉英环境科学词汇-胡汉升-1993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张从等-2000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沈德中-2002污染生态学-孙铁雨污染生态学-王焕校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程维新-1993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李周等-2000环境与贸易一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ThomasAndeissonetal-199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陈大夫-2001环境保护丛书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原理和方法-高荣松-1989环境保护工作全书-1997环境保护知识读本-曲格平-1999环境化学教程-邓南圣吴峰-2000环境和植物生态学-[英]J.R.埃塞林顿环境学-陈英旭-2001环境工程学-周律-2001环境工程导论-第3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2000环境工程设计基础-金毓崟等-200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程胜高-1999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院-200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环境微生物学-贺延龄等-2001环境教育简明教程-孙方民-2000环境法-周珂-2000环境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和人环境生态学导论环境生态学导论-刘云国等-2000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孔繁翔环境生物学-熊治廷-2000环境生物技术及应用-张景来等-2002环境监测-刘德生-2001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关伯仁等-1997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导论-李焰-2000环境管理学-朱庚申-2000环境评价概论-丁桑岚-2001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韩德培-2001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生产实践与生态文明一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张海源生态•环境知识读本一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王豪-1999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杨京平-2002生态环境保护概论-李爱贞-2001生态环境保护概论_0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指标体系与研究进展-曹志平-1999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毛文永-1998生态环境材料-王天民生态环境研究与可持续发展_0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王豪生物与环境-林昌善尚玉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正在消失的森林正在侵蚀土地的沙漠-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独立委员会-1987科技英语选读生物技术•环境科学-陈大明等-2000花粉•环境・人类西部生态-奚国金等-2001西部生态大扫描-梅忠堂-2001贡嘎山高山生态环境研究第2卷-陈富斌等-1998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恢更-冯宗炜等-1999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1987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席承藩等-1994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许嘉琳等-1995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丛书环境科学导论-李焰-200007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书籍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1998湖南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黎尚豪自然保护区探胜-唐锡阳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徐海根-2000自然保护生物学一进化生态学展望-[美]M.E.索莱自然环境保护概论-钟章成等西域明珠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张天来西藏自然保护区-刘务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科研论文集第一集面向新世纪的生态挑战——自然保护文件汇编-199808社会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书籍人文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陈敏豪-1988人类生态学初探-夏伟生-1984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樊浩-2001危机与出路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透析与可持续发展-毛德华-1999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0390143教育生态学-吴鼎福梵净山神一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章海荣-1997生态伦理学-雷毅-2000生态保护-孔繁德等生态哲学生态大众健康一公共卫生从理想到实践-[澳]CoidiaChuRodSunpson-1997生态学与人类.孙儒泳生态扩张主义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陈敏豪-1995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刘宗超-1997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刘宗超等-2000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苏]I。
水圈与水循环过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
水圈是水在地球大气中、地表、地下等各种地质成分之间循环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地球气候和气象变化,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对地球和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水圈的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水体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循环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将水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气中的水蒸气、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冰雪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返流四个主要阶段。
1. 蒸发:太阳能照射地表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使水表面的水分分子不断运动,增加了分子的动能,从而使液体水转变成水蒸气。
2. 凝结:当水蒸气遇冷遇凉时,其热量会减少,分子运动减慢,最终形成水滴或冰晶,即凝结作用。
3. 降水:凝结物聚结成足够大的液体水滴或冰晶,就会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4. 返流:降水后,一部分水被地表的植物吸收或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还有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从而完成水循环的返流过程。
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界的重要循环过程,也被称为“自然的植物灭火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地球的温度和湿度。
三、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通过调节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维持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2. 影响地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过蒸发和降水,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湿度,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3. 支持农业生产:水循环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水源,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4. 调节自然灾害:水循环对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通过调节降水量和地下水位,能够有效减缓旱灾、洪灾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封闭的循环的四大原则封闭的循环是指在系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使得能量、物质或信息可以在其中循环流动。
在工程、生态系统、经济等领域中,封闭的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介绍封闭的循环的四大原则。
第一原则是能量循环。
封闭的循环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利用能量,使得能量可以在系统内部循环流动,而不会流失到外部环境中。
这需要系统内部具备能量转换和储存的机制。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采用储能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封闭循环利用。
第二原则是物质循环。
封闭的循环系统应该能够使物质在系统内部循环流动,而不会被丢弃或污染环境。
这需要系统内部具备物质转化和再利用的能力。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是通过生物的生长、死亡和分解等过程实现的。
这样的循环机制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第三原则是信息循环。
封闭的循环系统应该能够使信息在系统内部循环流动,使得系统能够及时地获取和传递信息,以便进行调节和反馈。
这需要系统内部具备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能力。
例如,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件,可以实现信息的封闭循环,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
第四原则是稳定性。
封闭的循环系统应该具备稳定性,即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能够保持内部的稳定状态。
这需要系统内部具备自适应和自恢复的能力。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的适应和演化等机制,可以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封闭的循环的四大原则是能量循环、物质循环、信息循环和稳定性。
这些原则在工程、生态系统、经济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优化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封闭循环系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封闭的循环》: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
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人类目前面对的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都是可以在这个根本思想上找到答案。
经济学上的简单化、孤立化思维方式,促使那些经济学家们构建了一个个的经济模型,它们是如此的完美,似乎可以控制一切、预测一切,可是,建构它们的过程就是一次对现实的彻底的抽离和简化,因此,最终出来的模型无论是多么科学、多么强大,它都离真实的现实相差远远不止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为什么那许许多多的经济学专家们,一旦遇到真实的经济运行问题和金融市场问题的时候,他们都成了一个个的失败者。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哪怕是好意的),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面对真实的自然,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我们是时候改变我们的自私之心,改变我们的单一思维了。
1、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
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
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
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组成的生态单位,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
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则是指它包含众多不同类型、不同生态功能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它们往往相对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模拟。
无法预测的因素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变得逼真和错综复杂。
以脆弱的珊瑚礁为例,我们很难再生这样的复杂生态系统。
在过去十年中,全球的珊瑚礁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缺失。
正因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很难知道珊瑚礁损失的点到底是因为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或其他自然因素。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来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通过模拟和实验来预测生态系统对特定干扰的反应,以及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这样的方法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缩小范围”。
缩小范围是通过从小的空间、时间、生物群体和干扰高度来研究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大的生态系统。
例如,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通常包括测定水质、流量、水动力学和沿岸植被和动物群落。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互相构建,从而建立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全面理解。
同样,对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也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也需要多学科合作,以建立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理解。
除了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我们还需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持续存在,而不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结构造成长期的和不可控制的伤害。
为了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措施,例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支持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暴露和减轻环境偏差,通过经济、社会和技术手段控制消费型生活方式。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论略作者:王丽平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05期内容摘要: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以自然写作的形式将其在野外和乡间的生活经历凝练、浓缩与升华,形成了著名的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伦理观。
尤其是他的土地伦理观以及他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思,不仅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重新审视人类在生物共同体中应扮演的角色。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当下,对《沙乡年鉴》中的土地伦理观进行系统、细致的阐释和梳理,考论其生成的背景和内涵,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等,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而且还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保护自然。
关键词:《沙乡年鉴》;人与自然;土地伦理;生态伦理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爱伦·坡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20BWY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平,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被誉为美国“ 生态伦理之父”。
他的遗著《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
该书以诗歌般的语言和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既成为20 世纪环境保护主题的文学里程碑,又被奉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新“ 圣经”。
1935 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买下了一个因滥用而几乎沙漠化的农场,举家迁入农场中一个破旧的小木屋。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在农场观察自然的变化、思考土地的命运,亲自观察动植物们生命的繁衍和成长。
在体验荒野和修复土地的漫长过程中,利奥波德写出了其著名的《沙乡年鉴》。
书中不乏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这些都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一、土地伦理的基本内涵1939 年,利奥波德在其“ 土地的生态观” 演讲中首次阐释了他的土地伦理。
生态学四法则《封闭的循环》撷选
巴里.康芒纳
【期刊名称】《环境教育》
【年(卷),期】2006()7
【总页数】2页(P76-77)
【关键词】生态学;法则;生态系统;《封闭的循环》;巴里·康芒纳;美国
【作者】巴里.康芒纳
【作者单位】华盛顿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G236
【相关文献】
1.制浆/造纸水资源封闭循环利用“四位一体”集成技术应用 [J], 王学军;郭旭斌;马玉春;高永全
2."多彩贵州华丽转身"——京沪穗港四地媒体精彩报道选撷 [J],
3.选劫打劫解决循环劫的一个简易法则 [J], 陈祖源
4.社区银行建设模式探索--以封闭物业小区四主体、三市场收入循环分析为例 [J], 王惠
5.封闭式循环水养殖7月龄四指马鲅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J], 蓝军南;区又君;李俊伟;温久福;牛莹月;周慧;李加儿;李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观生态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0*2=20分)1、地表径流2、地理学3、园林生态学4、生物圈5、范霍夫定律6、最小因子定律7、物候期8、冻害8、冷害9、趋同作用10、趋异适应11、内禀增长率12、生物群落演替13、温周期现象14、热力学第二定律:15、种群16、生物群落二、填空题:(1*24=24分)1、自从有了设计师以后,我们的城市经历了()、()、()等设计方式。
2、“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本质根源有()、()、()等。
3、请列举“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现象()、()、()、()、()等。
4、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
5、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6、植物对日照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
7、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和()。
8、生物对低温或者高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和()等三个方面。
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和()等三种类型的10、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提出的生态学的四条法则分别是什么?()11、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得四个基本参数为()12、生态系统得基本组成有( )13、生态系统得基本功能有()14、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得本质根源有()15、生多样性至少包括()等三个层次的含意。
16、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都强调(),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以及()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
17、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和()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最难解决。
18、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着重体现在()、()、()和()等四个方面。
19、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有()等十大景观战略。
20、好的场所,归纳起来有()、()、()、()等特点。
三、简答题:(6*8=48分)1、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生态设计?2、生态设计的原理之一的地方性,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来理解?3、什么是好的场所,归纳起来有那些特点。
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陈锦晓(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郑州 45000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关键词:乡村;工业化;伦理问题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说:“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乡村工业化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而开始其现代化或工业化历程的国度,农村不仅地域广大,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因此,农村发展的话题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具争议。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1 乡村社会伦理发生变化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特性,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土地有极大的依赖性,靠农业谋生的人被捆绑在土地上,形成了终老是乡、世代定居的生活常态。
因此,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
费先生把这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称为“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传统。
同时,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在从小相识的基础上熟悉,并由这种熟悉而产生彼此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正因为如此,在变迁缓慢的乡土社会,“礼治”成为秩序维持的基本方式。
费先生认为,礼这种“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因此,它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而是更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封闭的循环》: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
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人类目前面对的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都是可以在这个根本思想上找到答案。
经济学上的简单化、孤立化思维方式,促使那些经济学家们构建了一个个的经济模型,它们是如此的完美,似乎可以控制一切、预测一切,可是,建构它们的过程就是一次对现实的彻底的抽离和简化,因此,最终出来的模型无论是多么科学、多么强大,它都离真实的现实相差远远不止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为什么那许许多多的经济学专家们,一旦遇到真实的经济运行问题和金融市场问题的时候,他们都成了一个个的失败者。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哪怕是好意的),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面对真实的自然,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我们是时候改变我们的自私之心,改变我们的单一思维了。
事实上,我们在投资中,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对经济运行的认识,同样要改变那种传统的单一思维,要认识到,它们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复杂的系统。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接近真实,更成功的做好投资,“力量投机理论”正是对金融市场复杂性思考的一种尝试。
1、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
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
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
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在这个时代里,机器A总是产生产品B,而产品B一旦被使用后,就被丢弃了,对机器也好,或者是产品也好,或者是使用者也好,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意义。
“正是在这儿,在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活出了第一个大错。
我们破坏了生命的循环,把它的没有终点的圆圈变成了人工的直线性的过程:石油是从地下取来裂解成燃料的,然后在引擎中燃烧,最后变成有毒难闻的烟气,这些烟气又散发到空气里。
这条线的终点是烟。
其他因为有毒的化学品、污水、垃圾堆而出现的各种对生物圈循环的破坏,都是我们强行毁坏了生态结构的罪证,这个生态结构在几百万年里一直维持着这个行星上的生命。
”2、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
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
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生存——一种那样密切地联系着生命的性能——成为可能,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适时的进化和发展,即最初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的出现。
这些新的有机体使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无机物质变成新的有机物。
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把最初的生命形式的废物二氧化碳,还原成它的食物——有机化合物。
它构成一个环形过程,把原来的最终要毁灭的直线过程转变成一个循环的、永恒的过程。
从那时起,地球上生命的永存便与一个基本上是永恒的能源——太阳联系在一起了。
“就在这个最原始的形式中,我们看见了一幅巨大的图像——后来成为极为重要的生命构成的基础:一个生命过程与另一个生命过程之间的相互依赖;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的非生命成分的相互内在联系的发展;由太阳的能量所推动的、在一个巨大的圈子里生命的各种物质不断重复地转换。
”3、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
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一个分子怎样脱离了另一个,或者是分子A怎样与分子B发生反应。
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
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我们已经那样久地忽略了了解自然复杂过程的任务,如那些在环境中的自然的复杂过程,结果使我们的方法也仍然是粗糙和不肯定的。
“……每一种独特的环境系统的观点,都仅仅是复杂整体的一个狭小的片段。
当每种看法都可以说明整体中的某些特点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就必然是错误的。
因为当我们在看到一种关系时,难免会忽视了其他的关系;而在现实世界中,在环境中的每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4、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
这就是下面所要论述的。
“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它反映了生物圈中精密内部联系网络的存在;在不同的生物组织中,在群落、种群和个体、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环境之间。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多重的内部相联的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着,单就这一个事实就有着某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这些相同的特性,如果超过了负荷,就可能导致急剧的崩溃;生物网络的复杂性和它自身的周转率决定着它所能承受的负荷大小以及时间的长短,否则就要崩溃;生态网是一个扩大器,结果,在一个地方出现的小小混乱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波及很远的、延缓很久的影响。
”5、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
“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
把它运用到生态学上,这个法则所强调的则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
在每个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动物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呼吸的废物,这正是绿色植物所需要的一种基本营养。
植物排出氧,氧则被动物所利用。
动物的有机粪便滋养着可引起腐烂的细菌。
它们的废物,如硝酸盐、磷酸盐和二氧化碳这样一些无机物,则成了藻类的营养物。
“不断去探究‘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得出很多关于一个生态系统的令人惊讶的有价值的资料。
“……现今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物质成为地球上的多余物,它们被转化成新形式,并且被允许进入到尚未考虑到‘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的法则的环境之中。
结果,而且常常是,大量有害物质会在自然状况下,在并不属于它所在的地方累积起来。
”6、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
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
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提供食品、衣服、住宅、各种通讯和交际的手段,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
坦白地说,生态学的第三个法则认为,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看法,然而我认为,如果从一个适当的特定的前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具有很多优势的。
“……人类逐渐积累起一个复杂的,由可以相互共处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组织;那些不能与整体共存的可能的安排,便会在进化的长期过程中被排除出去。
这样,一个现存的生物结构,或是已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按照常识,就似乎是‘最好的’,因为这是对有伤害的成分做过筛选,否则,任何新的生物体都会比现在的生物体要糟得多。
“这个原则与有机化学领域特别有关。
生物是由成千上万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有时,可以有这种设想,如果天然有机化合物被人工的天然物质变体所代替,则至少有一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可能被修改。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认为,一种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人工的有机化合物,却又在生命系统中起着作用,就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这个原因应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7、生态学法则: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态学的第四个法则:没有免费的午餐。
“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思想证明在阐述各种环境上是那样有用,以致于我把它从其渊源——经济学中借过来了。
“……在生态学上,和在经济学上一样,这条法则都主要警告人们,每一次获得都要付出某些代价。
从一方面来看,这个生态学法则包含着前三条法则。
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是没有东西可以取得或失掉的,它不受一切改进的措施的支配,任何一种由于人类的力量而从中抽取的东西,都一定要被放回原处。
要为此付出代价是不能避免的,不过可能被拖欠下来。
现今的环境危机是在警告:我们拖欠的时间太长了。
”8、那些技术上的成就,从环境来看都是失败者“现代技术对普通人——显然不是宇航员和将军们——的巨大恩惠的典型是汽车。
它的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是工厂大门。
只要汽车被制造出来,技术就有权利说是获得了成功。
然而,一旦汽车被允许开出工厂,并且进入环境,它就揭示了它自己作为一个城市空气病原体的角色的面目,它把有毒的一氧化碳和铅加在人体之上,在人的肺上孕育着石棉的致癌成为,每年都要杀死和伤害成千上万的人。
汽车对人类的价值是由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但却由于它在环境中的失败而抵消了。
“空气污染并不仅仅是一个讨厌的东西和对健康的威胁。
它是一个指示警钟:我们最为之庆贺的技术上的成就——汽车、喷气式飞机、发电站,就总体而言的工业,甚至就是现代城市本身——从环境角度上看,都是失败者。
”9、我们摄取财富的方式,造成了环境危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
地球之所以被污染,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
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劳动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社会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是技术。
现在已经控制了像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的很多生产的新技术与生态系统相冲突的事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