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82.05 KB
- 文档页数: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前言
两栖动物包括蛙类、蝾螈、鳗鲡等,常见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中。
本教案旨在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帮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目标
1.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系统结构以及不同物种的特点;
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繁殖行为;
3. 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物种的特点。
教学内容
生殖系统结构
两栖动物的雌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组成;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索、前列腺和等器官。
生殖方式和繁殖行为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性生殖,另一种是
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中,雄性会将注入雌性体内,受精卵会在内
形成;而在无性生殖中,生殖个体会直接产生下一代。
两栖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产卵等过程。
在求偶时,两栖动物会通过特殊的动作或鸣叫声来吸引异性;交配期间,雄性
会跳跃或张开腮帮以展示自己的特点。
发育阶段
两栖动物的发育阶段包括卵、蝌蚪和成蟾蜍/蝾螈等几个阶段。
对不同物种而言,这些阶段所需的时间和明显特点也不一样。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这些过程。
同时,还可以组织实地观察
和实验等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点。
结束语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希望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教师姓名黄淑梅单位名称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18日学科生物学年级/册八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难点名称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此内容需要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后才能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进而才能关注到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知识学习方面教师要注重整体学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虽然学生对两栖动物的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还是不清楚,其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才能明确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使课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将本节内容的三块知识有机的衔接,在讲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时先回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从而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导入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两栖动物的概念导入本节内容(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学习探究一:两栖动物的生殖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音频,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鸣叫的意义是什么?(雄蛙鸣叫,吸引雌蛙)通过雄蛙鸣叫、雌雄抱对和体外(水中)受精的图片依次讲解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3.学习探究二:两栖动物的发育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该视频中有蝌蚪发育的内容,利用视频总结出蝌蚪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重点比较青蛙幼体蝌蚪与成蛙之间的区别,发现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成蛙生活在陆地上用肺(皮肤辅助)呼吸,有四肢无尾。
从而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潍坊市育华学校导学案八年级生物主备人:安兆伦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重点与难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自主学习】(一)两栖动物的生殖(读P57-58页,结合课本图完成)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下列题目!)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青蛙的繁殖季节是。
2.青蛙繁殖季节,常见的生殖现象有、等。
3.青蛙的卵和精子在中完成受精形成,是受精。
4、雄蛙和雌蛙经过_______,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到_______中,精子和卵细胞在_______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叫______________。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1、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叫__________ 。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__________,湖泊、河流的干涸及水体的污染都会造成青蛙数量的下降,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活环境。
3、除青蛙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属于两栖动物,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合作探究】1、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2、蛙卵有什么特点?蛙卵的这种特点有什么意义?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哪一个时期特别像鱼?3、请同学们从外部形态、运动器官、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等方面比较青蛙和蝌蚪。
1。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1课前检测: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教学设计: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有性生殖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1、资料分析:距今大概的年数两栖动物发展状况环境条件3.45亿~2.25亿年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
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
生物通过生殖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又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本节教材包括两栖动物的生殖和两栖动物的发育两部分类容,教材以蛙为例,描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全过程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内部结构等的不同点。
五、教学准备教师:本课有关课件、挂图;资料:导学案。
学生:预习课本P14至P17页,收集两栖动物的图片和与两栖动物相关的知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展示图片:1、在春末夏初青蛙的繁殖季节,蛙高声鸣叫是为了,这是一种生殖行为。
青蛙受精作用在体外发生的,这种受精方式称为。
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对不明白的问题质疑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两栖动物的发育)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分学习蛙的受精卵逐步发育成,它更像鱼类,生活在中,用呼吸。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
3、理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1)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的区别。
(2)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三、知识梳理(一)两栖动物的生殖1、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2、生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3、生殖过程(1)雄蛙鸣叫:吸引雌蛙。
(2)雌雄蛙抱对:提高体外受精的成功率。
(3)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1、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一般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1)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呈圆形或椭圆形。
(2)蝌蚪:生活在水中,外形像鱼,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3)幼蛙:逐渐长出后肢,尾逐渐消失。
(4)成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有四肢,无尾。
2、形态结构变化(1)外部形态蝌蚪:身体呈梭形,有尾,无四肢。
成蛙: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无尾。
(2)内部结构蝌蚪:用鳃呼吸,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成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
(三)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2、水域环境的减少和污染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
四、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与鱼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不同之处:鱼类的发育是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的发育是变态发育且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差异。
2、思考:为什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案一】:1、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2、播放录像青蛙的发育过程或观看实物标本,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
(2)蛙的鸣叫,雌雄抱对等繁殖行动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3)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的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
(4)比较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5)分析蝌蚪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
(6)两栖动物为什么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7)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了解其他两栖动物。
3、实验设计:某同学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了一些蛙卵,放在鱼缸中培养,他应当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4、资料分析:通过分析P14的资料,分小组讨论(1)环境的变化对两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
5、学生展示调查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的影响【教学方案二】、提出问题:P15练习第3题导出两栖动物概念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观看录像,回答问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学生大组交流调查实践活动)资料分析:P14—15(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理解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变态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标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4.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报告。
一、两栖动物的概念与特征1. 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
2.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1. 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分析两栖动物生殖过程中的特点。
三、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1. 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1. 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
2. 分析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五、实验: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六、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1. 讲述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
2. 分析保护两栖动物的措施。
七、课堂小结2. 强调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重要性和保护两栖动物的必要性。
八、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
九、拓展阅读1. 推荐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知识面。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阅读材料中的内容。
十、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两栖动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内容突出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
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知识目标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对该节内容进行学习的是八年级的中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意识及一定的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强,但青岛市区的孩子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较为陌生,不易直观的呈现,因此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表演课本剧、资料分析法、图表对比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细致观察,教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导入主要以编排课本剧、诗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课题;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特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用静态浸制标本观察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并通过图表对比进行突破。
对于树立环保意识,是以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三、学习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四、预习导航:1、除外,蟾蜍、、等,也都是两栖动物。
2、雄蛙鸣叫是为了。
3、青蛙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4、同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进行,幼体要经过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六、效果评价: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A.乌龟、青蛙、鳄鱼 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3、两栖动物是指()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4、雌雄蛙虽有抱对现象,但它们的受精方式却属于受精。
青蛙的受精卵产在中。
于发育。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探究水平(2)在图、文等资料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表达交流,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学习难点: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准备:1、有关青蛙生殖与发育的图片2、有关两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预习导学:学习任务一:了解青蛙的生殖过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青蛙的繁殖季节是。
2.青蛙繁殖季节,常见的生殖现象有、等。
3.青蛙的卵和精子在中完成受精形成,是受精。
4、雄蛙和雌蛙经过_______,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到_______中,精子和卵细胞在_______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叫______________。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1、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叫__________ 。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__________,湖泊、河流的干涸及水体的污染都会造成青蛙数量的下降,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活环境。
3、除青蛙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属于两栖动物,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任务二: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合作探究(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学习,讨论后达成共识)1、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2、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蛙卵有什么特点?蛙卵的这种特点有什么意义?4、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哪一个时期特别像鱼?三、展示提升1、请同学们从外部形态、运动器官、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等方面比较青蛙和蝌蚪。
2、青蛙的发育过程为什么属于变态发育?四、自学反馈检测(一)选择题1、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01 知识管理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时 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青蛙的繁殖季节是____________。
鸣 叫:雄蛙口角有一对________,鼓起来又瘪下去,这是它在鸣叫以____________,属于求偶(繁殖 )行为。
【注 意】鸣叫不仅是雄蛙具有的求偶行为,也是雌雄蛙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抱 对:雌雄蛙抱对,以促进雌雄蛙同时将________和________排入水中,提高了受精率,属于________受精。
受 精:青蛙的卵和精子在________中完成受精形成________。
【注 意】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但雌蛙产的是卵细胞,不是受精卵。
发育过程:________________幼蛙――→尾、鳃消失成蛙特 征:________生殖,________受精,________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常见的两栖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蝾螈等。
【注 意】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还要看其生殖方式和幼体的发育是不是在水中进行。
如乌龟、鳄鱼等的成体水陆两栖,但幼体的发育并不在水中进行,也不是变态发育,因而不是两栖动物。
生殖和发育特点:①两栖动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育必须在________中进行;②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__才能上陆地生活。
生殖环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________,而成体则需要生活在________的陆地上,这样就使得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潮湿的环境中。
在美国等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出现畸形蛙,可能是________造成的。
【知识点拨】 蝌蚪和成蛙的比较02 【例1】 (遵义中考)下列关于蟾蜍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B .体内受精,变态发育C .生殖和发育过程都在水中进行D .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蝌蚪、幼体、成体解析:蟾蜍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蟾蜍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蝌蚪、幼体、成体。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能够识别常见的两栖动物。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学会使用生物学资料和图表来整理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探究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难点:1.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节理解。
2. 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两栖动物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
2.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
3. 制定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准备:1. 预习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特点。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有哪些了解?”鼓励学生分享已有的知识。
2. 知识讲解:介绍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详细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生、变态发育等。
3. 实验探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步骤。
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解剖卵生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等。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讨论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威胁。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3. 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了解其生活环境和保护情况。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户外活动,如实地考察或观察周边的两栖动物生活环境。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两栖动物的保护现状和措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a.回答问题:两栖动物有哪些常见的生殖方式?b.示范:以蛙类为例,介绍其繁殖的常见方式。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a.展示:呈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图片。
b.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3.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a.描述: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卵的形成和卵裂变。
b.比较:比较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发育过程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准备图片、图表、模型等教具,以便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2.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学过的关于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如分类、特征等。
3.正文:a.生殖方式的介绍:教师提问:两栖动物有哪些常见的生殖方式?学生回答:自交、异交、孤雌生殖等。
教师示范:以蛙类为例,介绍其繁殖的常见方式,如产卵、受精和孵化等。
b.生殖器官的分析:教师展示: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图片。
教师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如雄性的睾丸、输精管、尿道和交配器官,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和产卵器官等,并解释其功能。
c.发育过程的描述:教师描述: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如卵的形成和卵裂变。
教师比较:比较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发育过程的异同,如卵裂变的形式、卵内营养物质的储存情况等。
4.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5.拓展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课外读物,扩展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理解程度,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 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生物课本、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是如何生殖和发育的吗?”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PPT内容,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和发育过程。
重点讲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实例,如青蛙的变态发育。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 课后拓展: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及其保护现状。
下一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
八、课堂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发育阶段和变态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变态现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环境适应问题。
6. 总结提升:归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强调生态环境对它们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示意图。
2. 调查周围环境中两栖动物的生存状况,提出保护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考察学生对两栖动物变态现象的认识。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4. 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的两栖动物生活环境。
2. 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态保护。
3. 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效果。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漂市一中钱少锋课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型:新授课时:主备:初审:终审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重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1、青蛙的发育是()A、经过完全变态的发育B、经过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C、经过由卵到蝌蚪的变态发育D、由卵到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2、下列是两栖动物的是() A、龟B、大鲵C、鳄鱼D、中华鲟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4、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A、陆地B、水中C、空中D、水中或陆地上5、青蛙将卵块产在()A、水中B、青草上C、泥土上D、水底6、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呼吸器官是()A、鳃、肺B、鳃、皮肤C、肺、皮肤D、鳃、肺和皮肤7、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A、歌唱春天B、招引昆虫C、招引异性青蛙D、吓退天敌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8、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9、阅读教材第13页内容,讨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10、通过图示,青蛙的卵块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几个过程?11、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在受精,在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发育。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进行,幼体要经过才能上陆地生活。
13、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声是指性青蛙的鸣声。
14、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最先消失的器官是()A、外腮B、尾C、心脏D、侧线15、两栖动物不能成为完全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的主要原因是()A、体温不恒定B、心室中有混合血C、肺不发达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16、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A、卵——胚胎——幼蛙——成蛙B、卵——胚胎——蝌蚪——蛙C、受精卵——蝌蚪——成蛙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17、由蝌蚪发育成青蛙不难看出()A、变态发育过程B、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的过程C、两栖类进化到爬行类的过程D、鱼类和两栖类有亲缘关系1、D2、B3、D4、B5、A6、D7、C8、营水陆两栖生活……蟾蜍大鲵蝾螈等9、春夏初,雌雄抱对提高卵的受精率 10、胶状透明,里面有许多深色的小点;受精发生在水中,一生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1、水中水中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了解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4.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三、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使用问题启动导入。
例如:你知道有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是如何繁殖和发育的呢?2.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实验材料:1.蝌蚪标本2.镜片3.放大镜4.细滤纸5.盖玻片实验步骤:1.将蝌蚪标本放在镜片上,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部结构,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2.用细滤纸将蝌蚪的体液吸取到盖玻片上,并用放大镜观察盖玻片上的蝌蚪精子或卵母细胞,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蝌蚪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总结。
3.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解释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生殖器官结构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精包、输精管等。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卵丝管、子宫等。
生殖器官功能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精子,并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体内。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卵巢,并接受雄性输送的精子。
4. 拓展学习(15分钟)让学生了解并讨论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繁殖策略。
适应性进化1.生殖策略的多样性:两栖动物根据不同的生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殖策略。
湘波中学 八 年级 生物 科导学案课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预习、展示 备课日期: 20140220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3、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学习重点】: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预展课一、新课导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说明了 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主要是在 中完成的。
二、预习自学阅读课文14~17页,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双色笔标记。
1、青蛙的口角有一对 ,鼓起来又瘪下去,这是 在以鸣声招引 来进行抱对。
2、青蛙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在 中完成受精的。
蝌蚪的外形像 ,通过 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成蛙后肢比前肢 ,适于在陆地上跳跃。
3、青蛙的幼体是 ,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成体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发育就称之为 发育。
三、课堂展示(两个小组合展一小题)阅读P16资料分析,讨论回答:1、上述事实说明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环境因素氛围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资料3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4从上述事实中你受到哪些启示?四、反馈练习(每题1分,总计12分)(一)、请你根据所学,做出正确选择1、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A.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B. 在水中生殖,在陆上发育C.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D. 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上 2. 蝌蚪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受精卵②有内鳃的蝌蚪③有后肢的蝌蚪④有前肢的蝌蚪⑤有外鳃的蝌蚪⑥幼蛙⑦成蛙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⑤②③④⑥⑦ C. ①③②④⑤⑥⑦ D. ①④③②⑤⑥⑦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课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型:新授课时:
主备:初审:终审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重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1、青蛙的发育是()
A、经过完全变态的发育
B、经过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
C、经过由卵到蝌蚪的变态发育
D、由卵到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
2、下列是两栖动物的是() A、龟B、大鲵C、鳄鱼D、中华鲟
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4、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
A、陆地
B、水中
C、空中
D、水中或陆地上
5、青蛙将卵块产在()
A、水中
B、青草上
C、泥土上
D、水底
6、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呼吸器官是()
A、鳃、肺
B、鳃、皮肤
C、肺、皮肤
D、鳃、肺和皮
7、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
A、歌唱春天
B、招引昆虫
C、招引异性青蛙
D、吓退天敌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8、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
9、阅读教材第13页内容,讨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
10、通过图示,青蛙的卵块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几个过程?
11、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在受精,在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为发育。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
段:、、、。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进行,幼体要经
过才能上陆地生活。
13、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声是指性青蛙的鸣声。
14、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最先消失的器官是()
A、外腮
B、尾
C、心脏
D、侧线
15、两栖动物不能成为完全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A、体温不恒定
B、心室中有混合血
C、肺不发达
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16、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7、由蝌蚪发育成青蛙不难看出()
A、变态发育过程
B、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的过程
C、两栖类进化到爬行类的过程
D、鱼类和两栖类有亲缘关系
1、D
2、B
3、D
4、
5、A
6、D
7、C
8、营水陆两栖生活……蟾蜍大鲵蝾螈等
9、春末夏初,雌雄抱对提高卵的受精率 1、胶状透明,里面有许多深色的小点;受精发生在水中,一生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1、水中水中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12、水中变态 13、雄性 14、A 15、C 16、D 17、D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