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系统原理考纲及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34
雷达原理与系统(必修)知识要点整理第一章:1、雷达基本工作原理框图认知。
测距:利用发射信号回波时延测速:动目标的多普勒效应测角:电磁波的直线传播、天线波束具有方向性2、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电子侦察电子干扰、低空超低空飞行器、隐身飞行器、反辐射导弹3、距离和延时对应关系4、速度与多普勒关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5、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6、基本雷达方程(物理过程,各参数意义,相互关系,基本推导)7、雷达的基本组成(几个主要部分),及各部分作用第二章雷达发射机1、单级振荡与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区别2、基本任务和组成框图3、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工作比(占空比),脉宽、PRI(Tr),PRF(fr)的关系。
第三章接收机1、超外差技术和超外差接收机基本结构(关键在混频)2、灵敏度的定义,识别系数定义3、接收机动态范围的定义4、额定噪声功率N=KTB N、噪声系数计算及其物理意义5、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计算6、习题7、AGC,AFC,STC的含意和作用AFC:自动频率控制,根据频率偏差产生误差电压调整本振的混频频率,保证中频稳定不变AGC:自动增益控制,调整接收机动态范围STC:近程增益控制,防止近程杂波干扰引起的中放过载第四章显示器1、雷达显示器类型及其坐标含义;距离显示器、平面显示器、高度显示器2、A型、B型、P型、J型第五章作用距离1、雷达作用距离方程,多种形式,各参数意义,PX=?Rmax=?(灵敏度表示的、检测因子表示的等)2、增益G和雷达截面A的关系2、雷达目标截面积定义3、习题4、最小可检测信噪比、检测因子表示的距离方程5、奈曼皮尔逊准则的定义在给定的信噪比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虚警概率时的发现概率最大,或者漏警概率最小。
6、虚警概率、检测概率、信噪比三者关系,习题.(会看图查数)由概率分布函数、门限积分区间表示的各种概率形式;7、为什么要积累,相参积累与非相参积累对信噪比改善如何。
8、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方程、结论、习题)9、大气折射原因、直视距离计算(注意单位Km还是m)10、二次雷达方程、习题。
雷达原理基础第1章绪论1.1 历史回顾1.2 电磁波基本理论1.3 雷达原理1.4 雷达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1.5 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1.6 雷达系统类型1.6.1 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1.6.2 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和MIMO雷达1.6.3 搜索雷达与跟踪雷达1.6.4 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1.6.5 其他分类方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第2章雷达基本原理2.1 引言2.2 检测2.3 测距2.3.1 距离模糊2.3.2 距离分辨率2.4 测速2.5 目标位置测量2.6 反射率特征和成像习题第3章雷达方程3.1 雷达方程基本形式3.2 脉冲雷达方程3.2.1 低PRF雷达的信噪比3.2.2 高PRF雷达的信噪比3.3 搜索雷达方程3.4 跟踪雷达方程3.5 双基地雷达方程3.6 脉冲压缩雷达方程3.7 雷达干扰方程3.7.1 自卫式干扰3.7.2 远距离支援干扰3.8 二次雷达方程习题第4章目标和干扰4.1 引言4.2 雷达散射截面积4.2.1 球体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2.2 圆柱体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2.3 平板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2.4 角反射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2.5 偶极子天线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2.6 复杂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4.3 雷达散射截面积起伏和统计模型4.4 雷达杂波4.4.1 面杂波4.4.2 体杂波4.4.3 点(离散)杂波4.5 杂波统计分布4.6 杂波谱4.7 雷达接收机噪声4.7.1 系统的噪声系数和有效噪声温度4.7.2 吸收网络的噪声温度4.7.3 系统的总有效噪声温度4.8 系统损耗4.8.1 设计损耗4.8.2 操作损耗4.8.3 传播损耗习题参考文献第5章雷达波的传播5.1 引言……第6章连续波雷达第7章动目标显示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第8章脉冲压缩雷达第9章合成孔径雷达第10章跟踪雷达第11章孔径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第12章雷达高度测量与测高仪第13章雷达电子战第14章超视距雷达第15章二次监视雷达附录部分习题答案。
雷达原理复习总结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雷达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重点)1、雷达的基本概念雷达概念(Radar):radar的音译,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
无线电探测和测距,无线电定位。
雷达的任务: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感器、探测工具,能主动、实时、远距离、全天候、全天时获取目标信息。
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斜距R : 雷达到目标的直线距离OP方位α: 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与某一起始方向(正北、正南或其它参考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仰角β:斜距R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在铅垂面上的夹角,有时也称为倾角或高低角。
2、目标距离的测量测量原理式中,R为目标到雷达的单程距离,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时间间隔,c为电磁波的传播速率(=3×108米/秒)距离测量分辨率两个目标在距离方向上的最小可区分距离ρr=ρρ2最大不模糊距离3、目标角度的测量方位分辨率取决于哪些因素4、雷达的基本组成雷达由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同步设备:雷达整机工作的频率和时间标准。
发射机:产生大功率射频脉冲。
收发转换开关: 收发共用一副天线必需,完成天线与发射机和接收机连通之间的切换。
天线:将发射信号向空间定向辐射,并接收目标回波。
接收机:把回波信号放大,检波后用于目标检测、显示或其它雷达信号处理。
显示器:显示目标回波,指示目标位置。
作业题第一章1、(a) 要获得100公里的最大不模糊距离,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应是多少?(b) 当目标处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上,则雷达信号往返的时间是多长?(c) 如果雷达的脉冲宽度是1.5us, 则在距离坐标上脉冲能量在空间的范围是多少?(d) 两个相等尺寸的目标如果要被1.5us的脉冲宽度完全分辨出来,则二者必须相距多远?(e) 这部雷达的占空因子是多少?2、装在汽车上的雷达,用来确定在其正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距离。
第一章 作业1。
简述“雷达”一词的来源,其最初的作用是什么?现代雷达的任务是什么? 教材参考:P1雷达(Radar )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
最初作用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或无线电定位。
即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
现代雷达的任务不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得目标的尺寸和形状、目标的对称性、目标的表面粗糙度以及介电特性等信息。
2。
简述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
教材参考:P2雷达基本组成框图:1、由雷达发射机产生的电磁能,经收发开关后传输给天线,再由天线将此电磁能定向辐射于大气中。
2、电磁能在大气中以光速(3×108 m/s)传播,如果目标恰位于定向天线的波束内,则它将截取部分电磁能。
3、目标将被截取的电磁能向各方向散射,其中部分散射的能量朝向雷达接收方向。
雷达天线搜集到这部分散射的电磁波后,就经传输线和收发开关反馈给接收机。
4、接收机将这微弱信号放大并经信号处理后即可获取所需信息,并将结果送至终端显示。
3。
简述雷达目标斜距、角位置、相对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教材参考:P2-3(1) 目标斜距的测量:雷达发射机经天线向空间发射高频脉冲,如果在电磁波传播的途径上有目标存在,那么雷达就可以接收到由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由于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目标斜距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回波脉冲与发射脉冲的时间间隔了实现。
R=CTr/2,R 为目标的距离,c 为电磁波传播速度,tr 为回波脉冲与发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2) 目标角位置的测量:目标角位置指方位角或仰角,角位置都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雷达天线将电磁能量汇集在窄波束内,当天线波束轴对准目标时,回波信号最强。
根据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就可确定目标的方向,这就是角坐标测量的基本原理。
(3) 相对速度的测量: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存在相对速度时,接收到回波信号的载频相对于发射信号的载频产生一个频移(称为多卜勒频移),当目标向着雷达站运动时V r >0,反之V r <0。
雷达系统基础知识解析雷达系统是一种以电磁波为载体,利用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获得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运动状态等信息的远程探测手段。
在现代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中,雷达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雷达的原理、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雷达系统进行基础知识解析。
一、原理雷达系统的探测原理基于电磁波的回波信号。
雷达系统通过向目标发送一个连续波或者脉冲波,这些波被目标反射后返回到雷达接收机。
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被处理后,可以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方向、距离等信息。
雷达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电磁波的传输和反射雷达系统中常用的电磁波包括微波、毫米波、红外线等,其中微波是最为常用的。
雷达发射的微波成为发射波,这些波穿过空气,到达目标后会被目标吸收或反射。
被反射回来的波成为回波,这些回波被接收机接收并处理,从而得到目标的信息。
2. 接收和处理雷达系统中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发射的信号,并进行处理。
接收机的处理可以包括信号的放大、滤波、检波等,从而得到有效的目标信息。
接收机通常还会通过多普勒现象对目标的速度进行测量。
二、分类按照不同的特征,雷达系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1.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通常使用的是短脉冲信号来探测目标。
这种雷达系统能够测量目标的距离和位置,但对于目标的速度探测能力较弱。
2. 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通常使用连续发射的信号来探测目标。
这种雷达系统能够测量目标的速度和方向,但对于目标的距离探测能力较弱。
3. 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这些天线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编程,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波束。
相控阵雷达能够非常精确地探测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4.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使用的电磁波在波长上较短,因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毫米波雷达通常被用于捕捉小物体的距离信息。
三、应用雷达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事领域在军事领域中,雷达系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侦察装备,能够探测敌方的目标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高科技技术。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并接收回波信号,可以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系统的原理。
一、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射、接收及信号处理三个部分。
1. 发射: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目标方向发射一束电磁波,一般使用的是射频电磁波。
发射的电磁波经过连续波、脉冲或者调频等方式进行调制,以便更好地与目标进行交互。
2. 接收:雷达系统的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和接收器组成。
接收天线接收到目标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送入接收器。
接收器负责放大、滤波、解调和信号恢复等处理,以提取有用的目标信息。
3.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后,进入雷达信号处理系统。
信号处理系统对信号进行分析、解调、去噪等处理,以提取出目标的位置、速度以及其他特征参数。
常见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脉冲压缩、多普勒处理等。
二、雷达系统涉及的原理知识1. 电磁波传播原理:雷达系统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定位,因此对电磁波的传播规律有所了解是必要的。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光速,可以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目标的距离。
2. 脉冲压缩原理:当雷达系统发送窄脉冲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测量精度。
脉冲压缩就是通过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特殊处理,使得其时域和频域的展宽减少,从而实现更好的测量效果。
3. 多普勒效应原理:当雷达系统和目标相对运动时,回波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即多普勒效应。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获取目标的速度信息。
雷达系统通过测量频率差异来计算目标的相对速度。
三、雷达系统的应用领域雷达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海洋、交通和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雷达系统可以用于目标探测、识别和跟踪,为军事作战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在航空航天领域,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导航、导弹的制导以及航空交通管制等方面。
在气象学中,雷达系统可用于天气预测和预警,监测降水情况以及探测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雷达原理复习第一章绪论1.雷达的任务: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仰角、速度、形状、表面粗糙度和介电特性。
雷达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并确定其位置。
当目标尺寸小于雷达分辨单元时,则可将其视为“点”目标,可对目标的距离和空间位置角度定位。
目标不是一个点,可视为由多个散射点组成的,从而获得目标的尺寸和形状。
采用不同的极化可以测定目标的对称性。
任意目标P的位置可由球坐标系中的三个目标确定:目标斜距r、方位角?、?,高程在柱坐标系中,它表示为:水平距离D,方位角?,高度h目标斜距的测量:测距的精度和分辨力力与发射信号的带宽有关,脉冲越窄,性能越好。
目标角位置的测量:天线尺寸增加,波束变窄,测角精度和角分辨力会提高。
相对速度的测量:观测时间越长,速度测量精度越高。
目标大小和形状:比较目标对不同极化波的散射场可以测量目标形状的不对称性。
2.雷达的基本组成: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和终端设备3。
雷达工作频率:220mhz-35ghz。
L波段代表以22cm为中心的1-2ghz;S波段代表10cm,2-4ghz;C波段代表5cm,4-8ghz;X波段代表3cm,8-12ghz;Ku代表2.2cm,12-18ghz;Ka代表8mm,18-27ghz。
第二章雷达发射机1.雷达发射机的用途是提供满足雷达系统特定要求的大功率发射信号,通过馈线和收发器开关,通过天线辐射到太空。
雷达发射机可分为脉冲调制发射机:单级振荡发射机、主振放大式发射机;连续波发射机。
2、单级振荡式发射机组成:大功率射频振荡器、脉冲调制器、电源触发脉冲脉冲调制器大功率射频振荡器收发开关电源高压电源接收机主要优点:结构简单、重量轻、效率高、成本低;缺点:频率稳定性差,难以产生复杂波形,脉冲信号之间相位不相等3、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射频放大链、脉冲调制器、固态频率源、高压电源。
射频放大链是发射机的核心,主要有前级放大器、中间射频功率放大器、输出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输入前级放大器中间射频放大器输出射频级放大器射频输出固态频率源脉冲调制器脉冲调制器高压电源脉冲调制器:软开关调制器、硬开关调制器、浮板调制器4、现代雷达对发射机的主要要求:发射全相参信号;具有很高的频域稳定度;能够产生复杂信号波形;适用于宽带的频率捷变雷达;全固态有源相控阵发射机5、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工作频率和瞬时带宽:雷达发射机的频率根据雷达的用途确定。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军事、航空、气象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系统的原理。
一、概述雷达系统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发射系统负责产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到空间中,接收系统接收回波信号,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
二、发射系统发射系统通常由雷达发射机、天线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
雷达发射机是一个关键组件,它负责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传递给天线进行辐射。
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的电磁波转换为空间中的电磁波辐射,形成探测区域。
三、接收系统接收系统主要由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设备组成。
天线的作用不仅仅是发射,还能接收回波信号。
接收机负责接收和放大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并将其传递给信号处理设备。
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中包含了目标物体的信息。
四、信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它包括目标检测、距离测量、速度测量等功能。
在目标检测中,信号处理系统通过判断回波信号的强度和特征来确定目标的存在与否。
距离测量通过计算回波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速度测量则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五、雷达系统原理雷达系统的原理基于电磁波的特性。
当雷达发射电磁波时,它会在空间中传播并被物体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就是回波信号。
根据回波信号的特性,雷达系统可以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方向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雷达发射系统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辐射到空间中。
2. 反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被吸收、散射或穿透,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3. 接收:雷达接收系统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其传输到信号处理系统。
4. 处理: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5. 显示:处理后的目标信息通过显示设备展示给操作员或其他系统。
六、雷达系统的应用雷达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雷达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雷达的任务;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仰角、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目标的信息。
用极坐标表示空间中任一目标的位置,三个坐标;1、目标的斜距R2、方位角α3、仰角β速度与多普勒之间的关系;fd=2vr/λ当目标向着雷达运动v r>0.回波载频提高,反之小于0,回波载频降低。
雷达基本方程推导雷达的基本组成框图及各部分的任务第二章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分类;任务:为雷达系统提供一种满足特定要求的大功率发射信号分类:单级振荡式发射机:组成:大功率射频振荡器、,脉冲调制器、电源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组成:射频放大链、脉冲调制器、固态频率源、高压电源雷达输出功率定义,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概念及其关系;雷达输出功率定义:发射机送至馈线系统的功率峰值功率:脉冲期间射频振荡的平均功率平均功率:脉冲重复周期内的输出功率的平均值关系:离散和分布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规律性不稳定和随机性不稳定离散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规律性不稳定分布型寄生输出对应于信号的随机性不稳定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的特点;频率稳定度高、发射全相参信号、能产生复杂信号波形、可实现脉冲压缩、工作方式适用于带宽频率捷变工作成本高、组成复杂、效率低全相参系统定义发射的射频信号与雷达频率源输出的各种信号存在着相位关系。
第三章雷达接收机的任务;对雷达天线收到的微弱信号进行预选、放大、变频、滤波、解调、数字化处理,同时抑制外部的干扰、杂波及机内噪声,使回波信号尽可能的保持目标信息,以便进一步进行信号处理和数字处理。
超外差雷达接收机的组成;1、高频部分2、中频放大器3、检波器和视频放大器灵敏度、动态范围定义;灵敏度:表示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动态范围:接收机工作时允许输入信号的强度变化范围。
噪声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的关系;噪声系数:接收机输入的信号信号噪声比与输出端信号噪声比之比。
物理意义:由与接收机内部噪声的影响,使接收机输出端的信噪比相对其输出端的信噪比变差的倍数。
雷达原理试题及题库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
A. 反射B. 折射C. 散射D. 衍射答案:A2. 雷达波束的宽度通常用()来表示。
A. 角度B. 距离C. 速度D. 时间答案:A3. 下列哪个参数不是雷达系统的主要参数?()A. 工作频率B. 脉冲宽度C. 脉冲重复频率D. 雷达重量答案:D4. 雷达的分辨率取决于()。
A. 工作频率B. 脉冲宽度C. 脉冲重复频率D. 雷达天线的尺寸答案:B5. 多普勒效应在雷达中主要用于测量目标的()。
A. 距离B. 方位C. 速度D. 高度答案:C6. 雷达的探测距离主要受()的限制。
A. 发射功率B. 接收机灵敏度C. 噪声水平D. 天线增益答案:C7. 雷达的天线增益与天线的()成正比。
A. 尺寸B. 重量C. 材料D. 形状答案:A8. 雷达的脉冲压缩技术主要用于()。
A. 提高分辨率B. 提高探测距离C. 提高目标识别能力D. 减少脉冲宽度答案:A9. 雷达的旁瓣是指天线辐射图谱中的()。
A. 主瓣B. 副瓣C. 零点D. 盲区答案:B10. 雷达的盲区是指雷达无法探测到目标的()。
A. 距离范围B. 方位角范围C. 仰角范围D. 速度范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雷达的探测距离可以通过提高________来增加。
答案:发射功率2. 雷达的测距精度与________成正比。
答案:脉冲宽度3. 雷达的测角精度与________成反比。
答案:天线尺寸4. 雷达的多普勒频移与目标的________有关。
答案:相对速度5. 雷达的旁瓣抑制是为了减少________对主瓣的影响。
答案:副瓣6. 雷达的脉冲压缩技术可以提高________。
答案:距离分辨率7. 雷达的天线增益与________有关。
答案:天线设计8. 雷达的探测范围可以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
答案:天线波束宽度9. 雷达的盲区可以通过________来减小。
雷达系统考研真题答案解析在雷达技术的发展中,各种雷达系统是关键的组成部分。
雷达系统考研真题是考生们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结合考研真题,对雷达系统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雷达系统的相关知识。
1. 考研真题解析: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目标相互作用,通过接收目标返回的散射波信号,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得到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由辐射子系统、接收子系统、信号处理子系统和显示子系统等组成。
首先,辐射子系统负责产生和发射高频电磁波,并形成一定的辐射体型;接收子系统接收目标返回的散射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信号处理子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检测等处理,获取目标的特征信息;最后,显示子系统将处理后的信息以图形或数字形式显示。
2. 考研真题解析:雷达系统的工作特点有哪些?雷达系统有着以下几个工作特点:(1) 雷达系统能够实现远距离、全天候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由于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不受时间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2) 雷达系统能够对复杂环境中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
雷达系统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提取目标的特征信息,实现对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3) 雷达系统具有较高的目标定位精度和跟踪精度。
雷达系统通过接收目标返回的散射波信号,并进行精确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获得目标的准确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4) 雷达系统具有较高的抗干扰和抗干扰能力。
雷达系统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对噪声和杂波进行有效的抑制和剔除,提高目标信号的识别和定位能力。
3. 考研真题解析:雷达系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雷达系统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军事、民用、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在军事领域,雷达系统主要应用于目标侦察、导航制导、防空警戒和情报侦察等方面。
通过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敌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并提供导航和制导信息,确保军事行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雷达原理复习提纲大全发射机自激振荡式发射机(电真空)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电真空发射机、全固态发射机)单级振荡式发射机:简单、经济、轻便。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频率稳定性高、发射信号相位相参、波形灵活。
雷达数据的录取方式:半自动录取和全自动录取固态发射机的优点:不需要阴极加热、寿命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体积小、重量轻:工作频带宽、效率高:系统设计和运用灵活:维护方便,成本较低。
雷达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雷达概念(Radar):radar的音译,“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
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
2、雷达工作原理:发射机在定时器控制下,产生高频大功率的脉冲串,通过收发开关到达定向天线,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
在天线控制设备的控制下,天线波束按照指定方向在空间扫描,当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上,二次散射电磁波的一部分到达雷达天线,经收发开关至接收机,进行放大、混频和检波处理后,送到雷达终端设备,能判断目标的存在、方位、距离、速度等。
3、雷达的任务: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的任务不仅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
4、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斜距R : 雷达到目标的直线距离OP。
方位角α: 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与某一起始方向(正北、正南或其它参考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俯仰角β:斜距R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在铅垂面上的夹角,有时也称为倾角或高低角。
5、雷达工作方式连续波和脉冲波6、雷达测距原理R=(C∆t)/2式中,R为目标到雷达的单程距离,∆t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时间间隔,C为电磁波的传播速率(3×108米/秒)7、影响雷达性能指标脉冲宽度(窄),天线尺寸(大),波束(窄),方向性。
第一章(重点)1>雷达的基本概念雷达概念(Radar),雷达的任务是什么,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利用收发信号的相关性距离回波延时方位和仰角天线扫描速度多普勒频移尺寸和形状延时和多普勒频移。
2、目标距离的测量测量原理、距离测量分辨率c*t/2、最大不模糊距离c*Tp/23、目标角度的测量方位分辨率取决于哪些因素,大线方向性△(), B二人/D与波长方向性有美。
P=2*sin(6 /2)DRP 4、雷达的基本组成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天线作用:1、发射具有定向性的电磁信号2、接收来自目标的回波信号3、提供目标角位置测量4、提供角度上的目标分辨5、观测期望的空域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第二章1、雷达发射机的任务为雷达提供一个载波受到调制的大功率射频信号,经馈线和收发开美由天线辐射出去。
2、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工作频率或波段♦输出功率♦总效率♦信号形式♦信号稳定度3、雷达发射机的分类♦按调制方式:①连续波发射机②脉冲发射机♦按工作波段:①短波②米波③分米波④厘米波⑤毫米波♦按产生信号方式:①单级振荡式②主振放大式♦按功率放大使用器件:①真空管发射机②固态发射机4、单级震荡式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产生信号的原理,以及务自的优缺点♦单级振荡式由振荡器直接产生大功率的射频震荡信号优点:简单、经济、轻便缺点:频率稳定度差,难以形成复杂波形,相继射频脉冲之间不相参♦主振放大式由两级构成,第一级产生射频信号,再通过第二级电路进行功率放大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发射相位相参信号,相参发射机适用于频率捷变雷达能产生复杂的波形第三章(重点)1、接收机的基木概念接收机的任务;通过适当的滤波将天线接收到的微弱高频信号从伴随的噪声和干扰中选择出来,并经过放大和检波后,送至显示器、信号处理器或由计算机控制的雷达终端设备中。
超外差接收机概念;将接收信号与本机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经混频后得到-个中频信号,这称为外差式接收。
雷达原理与系统(必修)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章:
1、雷达基本工作原理框图认知。
测距:利用发射信号回波时延
测速:动目标的多普勒效应
测角:电磁波的直线传播、天线波束具有方向性
2、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
电子侦察电子干扰、低空超低空飞行器、隐身飞行器、反辐射导弹3、距离和延时对应关系
4、速度与多普勒关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
5、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
6、基本雷达方程(物理过程,各参数意义,相互关系,基本推导)
7、雷达的基本组成(几个主要部分),及各部分作用
第二章雷达发射机
1、单级振荡与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区别
2、基本任务和组成框图
3、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工作比(占空比),脉宽、PRI(Tr),PRF(fr)的关系。
第三章接收机
1、超外差技术和超外差接收机基本结构(关键在混频)
2、灵敏度的定义,识别系数定义
3、接收机动态范围的定义
4、额定噪声功率N=KTB N、噪声系数计算及其物理意义
5、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计算
6、习题
7、AGC,AFC,STC的含意和作用
AFC:自动频率控制,根据频率偏差产生误差电压调整本振的混频频率,保证中频稳定不变
AGC:自动增益控制,调整接收机动态范围
STC:近程增益控制,防止近程杂波干扰引起的中放过载
第四章显示器
1、雷达显示器类型及其坐标含义;
距离显示器、平面显示器、高度显示器
2、A型、B型、P型、J型
第五章作用距离
1、雷达作用距离方程,多种形式,各参数意义,PX=?Rmax=?(灵敏度表示的、检测因子表示的等)
2、增益G和雷达截面A的关系
2、雷达目标截面积定义
3、习题
4、最小可检测信噪比、检测因子表示的距离方程
5、奈曼皮尔逊准则的定义
在给定的信噪比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虚警概率时的发现概率最大,或者漏警概率最小。
6、虚警概率、检测概率、信噪比三者关系,习题.(会看图查数)
由概率分布函数、门限积分区间表示的各种概率形式;
7、为什么要积累,相参积累与非相参积累对信噪比改善如何。
8、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方程、结论、习题)
9、大气折射原因、直视距离计算(注意单位Km还是m)
10、二次雷达方程、习题。
11、分贝表示的雷达方程,计算、习题,普通雷达方程的计算。
第六章距离测量
1、R,tr,距离分辨力、脉宽、带宽关系
2、最短作用距离、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脉宽、重频关系
3、双重频判距离模糊、习题。
4、调频连续波测距原理,(距离到频率的转换,简单推导),测速。
5、相位差与距离的关系
6、习题
第七章测角
1、相位测角原理(路程差与相位差的相互补偿)
2、三天线测角原理、习题。
3、振幅法:最大信号和等信号法
4、余割平方扇形波束特点(角度不同、距离不同、增益不同,回波功率相同,公式)
5、机械扫描、电扫(相扫、频扫)各自特点。
6、相位扫描基本原理(移相器、波程差、等相面、方向图),相差与波程差关系式
7、思考题
第八章检测与测速
1、多普勒定义,与速度、波长对应关系。
结论性
2、固定目标与动目标输出差异
3、盲速与频闪定义、产生原因(条件),计算(习题)。
4、点盲相与连续盲相产生原因,习题。
5、相参脉冲串信号的频谱(发射、接收、差异)
6、动目标显示最佳滤波器(公式、结论、物理意义)
7、改善因子定义
8、MTD窄带滤波器组实现与优点。
第十二章雷达信号基础
1、常用的雷达波形有哪些(连续波、相参脉冲、冲激、pri捷变)
2、要实现目标的有效检测,雷达波形需满足的条件(能量、分辨力、抑制)
3、连续波如何测速测距(发射单频正弦波时,多普勒频移测速,不能测距;发射频率调制的
正弦波时,频率差拍测速测距)
4、PRI参差信号的特点和作用(解模糊,克服盲速,抗干扰)
5、频率捷变信号的特点和作用(伪随机,用于抗干扰)
6、几种典型的脉冲压缩信号的特点(扩频、大时带积)
7、什么是雷达分辨力(多目标时,区别两个或以上邻近目标的能力,在距离、速度、角度)
8、宽有效相关带宽,高距离分辨力;宽有效相关时宽,高速度分辨力
9、距离模糊函数和速度
模糊函数
定义
10、二维模糊图函数,几种典型信号的模糊度图及相应的分辨能力关系
11、模糊函数的5个特性和相应的物理意义(信号能量对应模糊图体积)
12、恒载频矩形脉冲信号模糊度图及特征标注(时宽、频宽)
13、恒载频脉冲串信号模糊度图及特征标注(时宽、频宽、重频)
14、线性调频脉冲信号模糊度图及特征标注(时宽、频宽)
15、常规窄脉冲、宽脉冲和线性调频信号的模糊度的比较。
(距离、速度分辨能力)
第十二章雷达检测理论
1、提高信噪比的方法
2、匹配滤波和相关的概念、关系(一致性、出发点、实现等)
3、匹配滤波传递函数、幅频和相频特性,以及单位冲击响应。
4、匹配滤波对信噪比的影响,物理意义
5、匹配滤波和相关器的时移频移适应性
6、自相关互相关框图,及工作原理
7、自相关与互相关的比较
8、纽曼-皮尔逊准则的内容
9、什么是最佳检测系统,基本框图和原理
10、似然比的概念和定义
11、确知信号的最佳检测框图及原理
12、最佳检测随机相位信号判决准则和实际简化实现方法(结论)
13、相参脉冲串的最佳检测系统框图及原理(积累、检波、判决)
14、非相参脉冲串的最佳检测系统框图及原理(检波、积累、判决)
15、二进制积累器的双门限工作原理
16、什么是CFAR (恒虚警率)
17、慢变化CFAR的框图和原理
18、快变化CFAR的框图和原理,(左右平均、左右平均选大)
第九章:脉冲压缩雷达
1、提高信噪比的方法
2、匹配滤波器:物理意义(输出信噪比最大)、传递函数(时域、频域)。
3、脉压的条件(发射机时带积远大于1,接收机有与之匹配的脉压网络)
4、压缩比、时带积、信号输入输出功率、幅度、脉宽之间的关系。
计算课堂练习
5、线性调频信号的压缩原理,线性调频信号的幅频相频特性图。
原理:线性调频信号具有抛物线的非线性相位谱,;接收机压缩网络特性与信号“相位共轭匹配”
第十章:脉冲多普勒雷达
1、机载PD雷达地杂波组成;
2、图示、杂波谱特征、主要谱位置及宽度计算。
课堂习题
3、重频不同选择对杂波谱的影响,无杂波区存在的条件。
4、距离门分割和单边带滤波位置不能交换,若先进行单边带滤波则会丢失距离信息。
5、主杂波抑制滤波器的工作原理,框图。
6、窄带滤波器组的特点和要求(要和信号相匹配)。
7、遮挡、盲距、跨接效应
第十一章相控阵雷达
1、波束扫描原理,用移相来控制发射的同相面,形成扫描波束;接收用移相抵消特定方向的回
波的路程差,在特定方向形成接收波束。
相位、角度、阵元间距的关系。
2、栅瓣出现的条件
3、波束宽度和阵元数的关系,d等于半波长时。
100/N
4、波束扫描对波束宽度、雷达增益的影响。
随着波束扫描角度增加波束会变宽、增益会下降、
作用距离和角分辨能力会随之下降,所以要限定相控阵扫描范围。
5、几种典型移相器原理,数字式移相器的简单计算。
6、接收多波束形成原理,三波束举例,理解几个通道的不同移相带来的不同方位的能量积累,
各接收通道的不同移相组合对应不同指向。
第十二章:合成孔径雷达
1、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实孔径的区别)
2、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距离分辨力与距离无关!D/2
3、距离分辨力取决于信号带宽;
4、距离—多普勒成像处理方法基本思想,先做距离向脉压再做方位向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