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8.73 KB
- 文档页数: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级?班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地位本节课的内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课内容从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三个方面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单元中甚至这本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史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意义;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及北伐战争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的历史结论,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五四风雷爆发的背景及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及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所以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有幸来到充满神奇力量的革命圣地——延安,心情十分激动!踏上革命老区这片热土,时刻都感受到这里厚重的革命气息。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游船辗转上井岗山,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延安。
一路走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望过去,我们追寻中国革命的遗迹,重温建党初期的历程。
通过本课来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源头,我本节课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析教材、明学情、定目标、讲策略、说过程。
一、析教材本课属于政治模块“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下的一个学习要点,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
本课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它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的重要起点。
本课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明学情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具备强烈的探究欲,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较初中明显增强,且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本课内容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认识较肤浅,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定目标根据新课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过程中的大事件并形成时间轴,构建时空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精选史料、创设情境,通过丰富而详实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丰富学生认知,掌握三个子目基本史实,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领会“五四精神”,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民族觉醒,万众一心,心系民族命运、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了四个大问题: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它上承辛亥革命,下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历史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材的特点线索清晰,但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我做了以下准备:1、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2、大量史料的运用.3、老师做一节课的总策划师,把舞台交给学生.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成果。
(2)理解: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
(3)运用:探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评价国民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中共三大通过的国共合作的决议,学会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3)通过归纳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2)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二)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有以下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根据考纲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发生和诞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基本史实。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2)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课时详细说课稿设计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课时)【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五四运动1.爆发的条件及导火线2.经过及初步胜利3.历史意义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历史条件2.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3.中共“二大”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中共“三大”2.国民党“一大”3.国民政府成立4.北伐战争5.国民革命的失败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中共的诞生、国共合作和战争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距今85年前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发生在85年前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指什么事?(学生答:五四运动)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五四运动1.爆发的条件及导火线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下面让我们先看一段录像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放准备好的录像,录像放映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具体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4个思考)⒈国际条件: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呢?(学生答:国际:受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斗争的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战期间,日本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⒉国内条件:录像完毕请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4个方面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国内: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接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起了推动作用.)正是五四运动后的这些方面的发展,才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这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国内背景.⒊导火线: 一战后的1919年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了一次什么会议?(学生答:巴黎和会)而恰恰是这次和会成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为什么巴黎和会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的要求,中国外交遭到失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爱国学生奔走相告. 5月3日,他们聚集在北大法科礼堂;进步记者邵飘萍做了有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演讲,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学生听了后悲愤交加、失声痛哭.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由此爆发了. 2.经过及初步胜利⒈爆发: 1919年5月4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学生汇集天安门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
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将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四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民大革命运动进行讲述。
本课上承辛亥革命,下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但对本课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五四运动的概况和历史意义,识记中共成立的意义,能分析出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及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学会总结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领会“五四精神”,了解五四运动中近代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016 学年度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说课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曾经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二)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有以下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根据考纲和新课程标准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而本节课则重点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从而为后续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过程和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成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五四运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四、教学重难点(1)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不到实现这一愿望的正确道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到底向何处去,成了不少人思考的一个焦点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迷惘,做出了走俄国人之路的历史性抉择。
由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
课堂教学:一、五四风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条件)?答案: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认识;弱国无外交)2、1919年,列强于何处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处于何种地位?提出哪三项正义的要求?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答案:巴黎;战胜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展示材料:材料一: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已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
……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已的同盟。
材料二:孙中山也知道“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要新的血液,而当时最新的血液就是生机勃勃的共产党人。
材料三:我们环顾中国,有历史、有主义、有领袖的革命党,只有国民党;只有国民党可以造成一个伟大而普通的国民革命党。
孙中山:救国救民、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教训,认识到国民党的不足。
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知识巩固:2005年4月2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计教学反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
第14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情况: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情况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二大的内容;中共三大的内容、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国民革命兴起的表现、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成果。
(2)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能力:通过归纳五四运动的背景,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比较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学会比较历史事件一同的方法;通过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学会总结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