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岗位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78.13 KB
- 文档页数:4
历年来煤矿水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一、引言煤矿水灾事故是指由于煤矿井下水文地质条件不合理或管理不善,导致井下水灾发生的事故。
这类事故不仅给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煤矿生产和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历年来煤矿水灾事故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今后的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经验教训。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煤矿水灾事故事故概述:该煤矿位于山西省某县,事故发生在2015年6月。
事故原因是由于煤矿井下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井下积水严重,进而引发水灾事故。
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20人受伤。
事故分析: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煤矿井下排水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导致排水设备失效,无法及时排除井下积水。
同时,煤矿管理人员对排水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2. 案例二:某煤矿水灾事故事故概述:该煤矿位于河南省某市,事故发生在2018年9月。
事故原因是由于煤矿井下巷道支护不力,导致井下积水冲垮巷道支护,引发水灾事故。
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5人受伤。
事故分析:调查发现,该煤矿井下巷道支护存在严重缺陷,支护材料质量不合格,且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
在水灾发生时,巷道支护无法承受水压,导致支护垮塌,煤矿工人被困。
三、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不合理:部分煤矿井下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排水设备失效,无法及时排除井下积水。
2. 管理不善:部分煤矿管理人员对排水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3. 巷道支护不力:部分煤矿井下巷道支护存在严重缺陷,支护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
四、事故教训和对策1. 加强设计审查:煤矿井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经过严格审查,确保合理可行。
2. 强化管理措施:煤矿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管理,定期检修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提高巷道支护质量:煤矿应加强对巷道支护的监管,确保支护材料质量合格,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四季度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四季度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矿井透水事故引言: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农、林、牧、渔和其他社会生活服务领域中,由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或者采取了安全控制措施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发生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突发事件的事故。
本文将以一起矿井透水事故为案例分析,探讨事故的原因、教训和防范措施。
一、事故背景该煤矿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矿,位于山西省某市,日产能2000吨。
该矿井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煤炭,矿主动了采用了世界一流的矿井设计和设备,相较于其他矿井,该矿井的安全措施相对完善。
二、事故过程事故发生在一个冬季的早晨。
当时,矿井内有200多名矿工正在生产作业,突然,工作面出现了严重的透水事故。
一、事故调查事故调查人员按照程序对事故进行了调查,并确定了透水事故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事故的原因:1.矿山水文该矿井位于山下区域,处在一个高地点。
由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相对较多,矿井工作面处于高地,地下水易于滋补。
2.煤柱支护措施不足在该矿井的工作面,煤柱的支护措施不完善,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当地下水进入煤矿工作面时,缺乏足够的支护措施来保障矿工的安全。
3.人为操作失误事故发生时,矿工正在进行作业,但他们没有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来进行工作。
其中一名矿工没有将煤柱支护好,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事故的教训此次透水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教训如下:1. 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矿工在工作时不注意安全,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因此,矿工们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2. 安全措施不完善该煤矿井的安全措施不完善是造成透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矿主应该提高安全措施,加强安全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矿工的安全。
3. 地质条件的不可控性地质条件是导致透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地下水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区。
水害事故案例【篇一:水害事故案例】水害汇编一、水文地质资料不清造成透水2002年6月22日11时50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某矿六平巷6上山掘进当头发生一起特大突水。
突水量400多立方米,死亡11人,直接经济损失79.7万元。
调查组通过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和技术认定,查清了经过和原因,认定该起是一起责任。
(一)经过6月22日11时50分,在六平巷6上山作业的拖煤工彭某突然感觉有一股冷风从当头冲出、并听到大水响声,同时闻到酸臭味,知道发生了透水。
彭即大喊“穿水了”,并马上向外逃跑。
正在附近的李某、赵某跟着大喊,并分别指挥工人撤离。
突水持续10分钟左右停止。
李某、赵某跑到6平巷口见水没有继续流过来又返回,在1上山口帮助11人脱离险区。
发生后,井下共有31人逃出,12名人被困。
(二)原因1、直接原因(1)深塘东翼不足200米范围内分布有6处老窑,其中5号老窑采深达120米以上,已接近该矿六平巷6上山当头,窑内存有大量积水,随时有突水的危险。
(2)当班工人手镐落煤,随着煤体的挖落和自重垮落(急倾斜煤层),当头与老窑积水区的煤体厚度不断减小,阻水强度不断减弱,在老窑积水压力作用下,残留煤体最终被鼓穿,大量老窑水突然涌出,造成穿水。
(3)因五平巷未掘到本次突水区域,六平巷各采煤上山均未与五平巷贯通,各上山无通向上部的出口,致使上山作业人员不能撤出。
(4)由于巷道断面太小(六平巷断面仅为1.4*0.6米),顶底板又为泥岩,穿水后巷道严重堵塞,迅速封顶,以致人员撤退十分困难。
(5)该矿多级排水且能力小,又无水仓,突水后排水系统遭到破坏,无法迅速抢排大量涌水。
2、间接原因(1)深塘煤矿没有调查、收集、掌握矿区老窑情况和有关水文地质资料,没有编制并实施防治水。
县煤炭局未将该矿纳入严重参加6天矿长资格培水害隐患矿井并实行重点。
镇、县有关部门也未及时查处、排除该矿重大水害隐患。
(2)该矿生产方式十分原始落后,矿井排水系统、提升系统、系统、巷道等极不合理,隐患严重,不具备生产基本条件。
水文地质工岗位事故案例分析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水文地质工岗位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1993年4月13日早班,采煤队长陈XX发现-164m水平8504工作面切割眼迎头有滴水现象,接着又进尺0.5m,下班前,采煤副区长兼收尺员刘XX到现场收尺,发现迎头有间断淋水,局部水流呈线状,未采取措施。
13日7时多早班收工后,两采煤区队长立即将迎头有淋水的有关情况向矿技术科长刘甲作了汇报。
近8时,技术科长刘甲等向矿主要负责人及总工程师胡XX作了汇报,由于将要去参加县煤管局召开的全县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胡XX安排说:“你们下井看一看,实测一下距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随后去县城参加会议。
8时多,技术科长刘甲等3人下井到了迎头,看到淋水后,当即安排早班工人停止迎头施工,封死迎头,打上木垛。
安排清理煤,打点柱,进入二毛洞。
13时50分左右,采煤区队长兼收尺员刘XX在-164m运输巷遇到陈XX等3人,交代了有关情况。
14时25分,上中班的安XX等人在切割眼下口休息,忽闻上部有异常声音,雾气大,瞬间煤水突泻,安XX等人迅速撤离,透水事故发生。
这次事故透水量150m3左右,冲倒木垛、木棚,造成局部冒顶,堵塞了切割眼,将陈XX堵在切割眼二毛洞上方3m处。
二、事故原因:1、缺少完整、齐全的水文地质资料。
2、在采掘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乡镇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防治水的规定,对本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掌握不清,对水患认识不够,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水的措施。
3、冒险蛮干,违章作业,8504工作面缺少完整的施工图,生产中又未能及时测定切眼的精确长度,导致切眼掘入保安煤柱0.83m,破坏了防水能力。
3、矿领导安全管理松弛,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在发现有透水征兆长达11h的时间里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1、这起事故的主要教训是不执行《乡镇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安全管理松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
煤矿典型水害事故案例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煤矿水害事故概述•煤矿水害事故类型及案例分析•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煤矿水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水害事故的启示与反思01煤矿水害事故概述煤矿水害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因地下水或地面水进入矿井而引发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
定义水害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高潜水位矿区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发生水害事故的概率更高。
特点煤矿水害事故的定义与特点水害事故发生时,往往造成矿工伤亡,甚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煤矿水害事故的危害性人员伤亡水害事故会对矿井设施、设备等造成损坏,导致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水害事故发生后,矿井需要排水、修缮,生产中断,影响煤炭生产供应。
生产中断历史事故我国煤矿水害事故较多,如2018年山西大同煤业集团同生煤矿发生的重大水害事故,造成1人死亡、7人受伤。
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矿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防水排水设施和队伍,但仍然需要加强水文地质勘探和防水治理工作,提高矿井安全水平。
煤矿水害事故的历史与现状02煤矿水害事故类型及案例分析事故总结顶板水害事故是由于矿井上部采空区积水、裂隙水、溶洞水等通过顶板涌入工作面,对生产造成影响的事故。
案例1某矿山西大平煤矿顶板水害事故。
该矿在开采过程中,上部采空区积水通过顶板涌入工作面,造成工作面被淹,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
案例2某矿山东济宁煤矿顶板水害事故。
该矿在开采过程中,上部采空区积水通过顶板涌入工作面,造成工作面被淹,1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800万元。
顶板水害事故案例1某矿河北开滦煤矿底板水害事故。
该矿在开采过程中,底板受承压水影响破裂,造成工作面被淹,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200万元。
事故总结底板水害事故是由于底板受承压水影响,导致底板破裂、溃水,对生产造成影响的事故。
案例2某矿河南平顶山煤矿底板水害事故。
事故案例汇编赛尔能源公司二〇一六年二月十八日序言为认真贯彻落实徐矿司党办…2016‟3号关于开展事故反思大讨论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从现在起至3月底深入开展事故反思大讨论活动,现将集团公司2016年1月-2日重伤、死亡事故进行整理汇编,警示职工关爱生命、遵章作业,坚决刹住事故车。
以便基层各单位进行事故案例教育,供广大职工学习。
案例1:关于百贯沟公司“1〃11”钢丝绳伤人事故案例2:三河尖矿“1〃19”车辆伤人事故案例3:张双楼煤矿“1〃21”运输事故案例4:关于新安煤业“1〃28”移变歪倒伤人事故案例5:关于郭家河煤业1306面掉水事故调查及处理的决定案例6:关于百贯沟公司“1〃14”全矿停电事故处理的决定案例一:百贯沟公司“1〃11”钢丝绳伤人事故2016年1月11日夜班,百贯沟公司在1503工作面回撤支架时,发生一起钢丝绳弹人事故,造成一名职工重伤。
一、事故经过2016年1月11日夜班,综采工区在1503工作面回撤支架,1时17分左右拉44号支架时,支架在拉出约1.5米左右时停止,此时班长唐绪雷安排支护工蔡争取到掩护支架下拿侧护板销子,当蔡某进入绳道时,挂在靠煤帮掩护支架底座上用17t马镫连接的定向滑轮挂钩受力后劈开,定向滑轮上的钢丝绳弹出,弹在蔡某小腿上,造成其右胫腓股粉碎性骨折、左胫腓骨下段骨折、左肩关节脱位。
二、原因分析1.伤者蔡某在钢丝绳牵引受力时进入绳道,定向滑轮劈开,钢丝绳弹出伤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班长唐某在拉架时未严格落实措施中“严禁人员进入绳道内”之规定,违章安排蔡某进入绳道拿侧护板销子,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干部把关不严,职工互监互保、安全联保现场未得到落实,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4.集团公司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机电运输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不细、不实,是造成事故又一个原因。
三、处理决定该起事故发生在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刚刚召开不久、机运专项整治活动期间,充分暴露了该公司对集团公司会议精神贯彻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职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问题。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分享在水文灾害防治中,水利部工作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监测、预测和应对水文灾害,确保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在实践中,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真实案例,总结出在水文灾害防治中的教训和经验,并分享给读者。
一、山洪暴发事件案例分析在某地发生的一次山洪暴发事件中,水利部工作人员负责监测当地水位和降雨情况,并提醒当地政府和居民采取预防措施。
然而,由于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山洪的认识不足,他们忽视了水利部的预警信息,导致灾害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训和经验:1. 加强宣传教育: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水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这包括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以及利用媒体进行宣传等。
2. 与政府和居民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水利部工作人员应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紧密的联系,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并得到重视。
可以通过建立热线电话、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
3. 完善预警机制:水利部工作人员应不断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和人工智能等,来监测和分析水文数据,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水文灾害。
二、洪水抢险救援案例分析某省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多个城市和农村地区受到严重的影响。
水利部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并组织了洪水抢险救援工作。
他们与各级政府、军队和志愿者合作,成功地疏导了洪水并救助了被困群众。
这个案例提供了以下教训和经验:1. 做好应急准备:水利部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组织抢险队伍、储备抢险物资等。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他们才能及时响应并提供有效的援助。
2. 加强协作合作:水利部工作人员在灾害中需要与各级政府、军队和志愿者充分协作合作。
只有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才能实现高效的抢险救援工作。
3. 引入技术支持:面对复杂的洪水灾害,水利部工作人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救援效率。
9.28正升煤业透水事故心得体会正升煤业“9.28”透水事故对全集团上下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给我公司安全生产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面影响,深刻分析事故经过,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对于2013年9月28日凌晨发生在吕粱地区汾阳市三泉镇平陆村附近正升煤业透水事故,作为煤矿工作人员,面对这次事故,我心情非常沉重,它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和慎重的警示,充分证明我们在安全工作上还没有做到位。
在这个事故中安全意识差,安全确认不到位,无视安全,忽视了安全第一的理念。
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
身为地测科的一员,我深感防治水责任重大,反思总结如下:一、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要让每一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和工作效率一样真抓实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但如何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达到真抓实干的效果是工作的重点。
二、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工作,防患于未然,严把现场质量关,排查隐患要细致,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处理隐患要果断彻底,决不能让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三、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目的是解决自我保护的问题,在工作中干标准活,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才能使安全得到保证。
四、经常学习、反思相关事故案例,增强全队职工的事故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隐患防范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各类危险源的识别,早发现,早排除,做到预防为主。
五、切实注重与加强防治水工作,尤其是老空水的防治工作。
煤矿企业要认真贯彻《煤矿防治水规定》,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治理措施。
要根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后的特点,对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摸底排查,查清真实的水文地质情况,切实掌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要采用物探、钻探等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调查、收集、核实相邻煤矿及废弃老窑的相关情况。
历年来煤矿水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煤矿水灾事故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排水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煤矿发生水灾事故。
这种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煤矿水灾事故频发,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通过对历年来煤矿水灾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和规律,从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首先,煤矿水灾事故的发生往往与煤矿的地质条件有关。
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渗漏量大,容易导致煤矿水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一些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不够细致,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规律了解不足,也增加了水灾事故的风险。
因此,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对地下水的认识,对于预防煤矿水灾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煤矿水灾事故的发生还与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关。
一些煤矿的排水设施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排除矿井内的积水,导致水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一些煤矿在建设排水设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矿井内的水文地质特点,导致排水效果不佳。
因此,煤矿应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排除矿井内的积水,减少水灾事故的发生。
再次,煤矿水灾事故的发生还与管理不善有关。
一些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对防水措施的落实不到位,对矿井内的水文地质情况了解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水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一些煤矿在应对突发水灾事故时缺乏应急预案,应急救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加重了事故的后果。
因此,加强对煤矿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防水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于预防和减少煤矿水灾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煤矿水灾事故的发生也与人员素质和安全意识有关。
一些煤矿的从业人员对煤矿水灾事故的危害和防范措施了解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对安全规程的遵守不到位,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因此,加强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增强其防范水灾事故的能力,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一、引言水文灾害是指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等引起的水文现象,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的事件。
作为水利部的工作人员,我们肩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水文灾害防治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治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实案例,总结工作经验,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泥石流灾害防治在某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丘陵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水利部工作人员通过对当地水文灾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降雨过程中短时强降雨对泥石流的影响最大。
因此,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监测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实现对降雨量的迅速反应。
- 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定位山体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
-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划定安全区域,减少泥石流发生时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实现合理的生态治理。
2. 案例二:洪水灾害防治某河流经过多个城市,其上游较长时间未下雨造成河水水位长时间低于预警线,水进一城的水文灾害风险开始逐渐被忽视。
水利部工作人员通过对历史洪灾的调查分析,制定出一系列防治措施: - 建设高效的洪水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水位变化情况,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 对河道进行清理和疏浚,确保河流的畅通,减少密集降雨时的内涝情况。
- 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抗洪灾能力。
- 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培训,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教训总结1. 加强预警和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提前预警和预防是防治水文灾害的关键。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观测和分析能力,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及时共享信息,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数据分析和研判能力的提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降雨量和水位变化等数据的分析和研判,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制定相应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第1篇一、事故概述事故时间:____年__月__日事故地点:____市____县____煤矿事故类型:透水事故事故原因:____事故经过:____事故后果:造成____人被困,____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____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 直接原因(1)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不清。
在本次透水事故中,煤矿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水力联系密切,导致透水事故发生。
(2)采掘作业不当。
在透水事故发生前,采掘工作面附近小煤窑老空区积水情况未探明,导致掘进作业过程中,老空区积水透出,引发透水事故。
(3)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在发现透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等果断措施,导致事故扩大。
2. 间接原因(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导致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不到位。
(2)安全培训不到位。
部分新到矿职工未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作业,部分特殊工种人员无证上岗,导致安全意识淡薄。
(3)现场管理混乱。
施工过程中,赶工期、抢进度,导致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三、事故教训1.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在采掘作业前,应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查明老窑采空区位臵和范围、积水情况,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2.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3.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确保安全生产。
4. 加强安全培训。
对新入职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安全生产。
5.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整改措施1. 重新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3.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确保安全生产。
水文水井井眼卡钻事故浅析摘要:水文水井井眼卡钻事故是水文钻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分析探讨卡钻的原因并有效处理事故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文水井;卡钻事故1 水文水井井眼卡钻的原因分析1.1地质因素水文水井井眼卡钻事故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砾岩或者砂岩井段,假如钻井液的滤失量相对较大,就会在井壁形成一定厚度的泥饼,从而缩小井眼的有效直径。
第二,井眼在泥页岩井段会由于其吸水膨胀而导致井眼缩径。
第三,如果钻井液在盐岩井段的液柱压力达不到控制盐层塑性流动的程度,就会导致盐岩的塑性变形,从而形成小井眼段。
1.2井眼因素在钻头遇到研磨性的地层时,通常钻头已经到了使用的后期阶段,或者稳定器由于受到磨损减小了外径,形成小井眼。
如果对于这段小井眼没有预见性,就很有可能导致卡钻事故。
并且因为下部地层性质、钻井参数以及钻具结构等各个因素都会发生变化,有时会形成弯曲井眼,一旦下部钻具组合发生改变,下入长度较长且外径大的套铣打捞工具,也会出现卡钻事故。
1.3钻井液因素在钻井过程中如果遇到高压盐水层、盐岩层或者石膏层时,钻井液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切力以及粘度有所提高,滤失量有所增加,或者堵漏过程中如果钻井液的性能有大幅度的改变,井壁上都很容易形成假泥饼,缩小井径导致卡钻事故的发生。
1. 4操作因素按照井眼卡钻的相关力学模型分析,下钻过程中的下压吨位以及下钻速度是两个最主要原因,所以在预见到会形成小井眼井段时,要制定出严格的下钻操作规范。
2 防止水文水井井眼卡钻的措施2.1净化井眼1、泵排量要足够即要有足够的环空返速以防止形成岩屑床。
各种井斜角下,不管是使用紊流还是层流,如果提高了泥浆环空流速则清岩的效果就会更好,排量越大,钻屑沉积床的厚度就越小,一旦排量大于一个临界值,则基本不会形成钻屑沉积床。
2、井斜角度大于可以利用紊流如果井斜角度小于45。
,层流可以达到最好的清洗效果,清井效果会随着泥浆屈服值的增加而越来越好。
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水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水利部工作人员作为水文灾害防治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案例和教训,需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首先,我国一些地方在水文灾害防治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由于地质条件恶劣,一些地方水库、堤防等防洪措施落后,导致了水文灾害防治的困难。
例如,地一次强降雨导致水位瞬间上涨,由于水库过小、堤防不牢固,导致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损失惨重。
这提示我们,在水文灾害防治中,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库、堤防等防洪措施的能力,以应对突发的水文灾害。
第二,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需要加强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能力。
有些地方的洪水预警系统存在滞后、不完善的问题,在洪水发生前无法及时评估和预警,导致了无法有效采取措施来降低灾害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的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确保在洪水发生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第三,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需要加强组织调度和协调能力。
一些地方存在着不同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导致在水文灾害发生时,各部门的救援工作无法有效协调和展开。
例如,地旱情严重时,水利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造成了信息断层,无法及时采取抗旱措施。
这提示我们,在水文灾害防治中,需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协调,加强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
第四,水利部工作人员在水文灾害防治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由于一些地方居民对于水文灾害的认知不足,缺乏应对灾害的自救能力,一些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情况严重。
例如,地在强降雨时,居民不知道如何避难,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水文灾害防治意识,提供必要的灾害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水文地质工岗位事故案
例分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水文地质工岗位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
1993年4月13日早班,采煤队长陈XX发现-164m水平8504工作面切割眼迎头有滴水现象,接着又进尺0.5m,下班前,采煤副区长兼收尺员刘XX到现场收尺,发现迎头有间断淋水,局部水流呈线状,未采取措施。
13日7时多早班收工后,两采煤区队长立即将迎头有淋水的有关情况向矿技术科长刘甲作了汇报。
近8时,技术科长刘甲等向矿主要负责人及总工程师胡XX作了汇报,由于将要去参加县煤管局召开的全县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胡XX安排说:“你们下井看一看,实测一下距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随后去县城参加会议。
8时多,技术科长刘甲等3人下井到了迎头,看到淋水后,当即安排早班工人停止迎头施工,封死迎头,打上木垛。
安排清理煤,打点柱,进入二毛洞。
13时50分左右,采煤区队长兼收尺员刘XX在-164m运输巷遇到陈XX等3人,交代了有关情况。
14时25分,上中班的安XX等人在切割眼下口休息,忽闻上部有异常声音,雾气大,瞬间煤水突泻,安XX等人迅速撤离,透水事故发生。
这次事故透水量150m3左右,冲倒木垛、木棚,造成局部冒顶,堵塞了切割眼,将陈XX堵在切割眼二毛洞上方3m处。
二、事故原因:
1、缺少完整、齐全的水文地质资料。
2、在采掘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乡镇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防治水的规定,对本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掌握不清,对水患认识不够,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水的措施。
3、冒险蛮干,违章作业,8504工作面缺少完整的施工图,生产中又未能及时测定切眼的精确长度,导致切眼掘入保安煤柱0.83m,破坏了防水能力。
3、矿领导安全管理松弛,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在发现有透水征兆长达11h的时间里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
1、这起事故的主要教训是不执行《乡镇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安全管理松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
2、吸取事故教训,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有关规定,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杜绝“三违”现象,补充完善开采范围内的水文地质资料和有关图纸,认真及时地填绘有关图表;
2、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制定有效的防治水措施,配齐探水、排水设备;加强对全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