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_刘春义
- 格式:pdf
- 大小:681.09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消费经济论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摘要:应用1952~2008年我国宏观农村居民消费和GDP数据,通过协整模型分析方法针对农民消费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农民消费与GDP增长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通过协整模型发现,长期内,农村居民消费增长1%,我国GDP就会增长1.7483%,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关键词:农民消费;经济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 因果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GDP为3 645.2亿元,居民消费水平仅184元;2008年我国GDP已达302 853.4亿元,居民消费水平为8 183元。
但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始终较低。
1978年为39.4%,2009年也仅为52.5%。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2009年对GDP的贡献率降到了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44.8%。
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2.3%。
然而,投资对GDP的贡献具有一次性,不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出口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优化经济增长结构的较好选择。
为此,我国政府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针。
目前,我国有9亿人口在农村,然而目前农村消费额仅占全国总消费额的40%左右[1],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
2009年1月,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因此,探讨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
国内学者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
余永定、李军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推导出包含居民的名义工资收入总额、价格、初始期的储蓄总额、价格的预期、利息率、储蓄总额目标、利润中分配给居民的比率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并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作了检验,证实它能较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有关现象[2]。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
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很小。
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投资出口我国经济增长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
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24亿元人民币,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1991年又上升到2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
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格)。
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2007年GDP总量为54331亿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
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我国人均GDP也逐步提高。
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460元,到1987年,突破1000元,1992年突破2000元,1996年突破5000元,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8934元,是1980年的40多倍。
经济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除1981、1989、1990年等个别年份起伏较大之外,一直保持高位平稳态势,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数据(见表1)。
我国居民消费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我国居民消费与其他国家居民消费相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资料,我国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全世界平均数61%低13个百分点。
浅析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者:张喜英来源:《商情》2017年第02期(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办事处)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
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居民消费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
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一、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人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
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而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分配的平均化程度影响消费,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消费水平高低还受如利率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价格水平的变动也能影响消费,价格发生变动首先影响实际收入的改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收入分配越平均,全国性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从而会使居民消费增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由于商品或劳务的产出而带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衡量。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的成因分为短期原因和长期原因两种。
短期原因是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实现。
消费是影响总需求变化最大的因素,很多原因都能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增加也会引起消费增加,投资也是引起消费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后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增加。
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以1978—2014年中国统计数据为样本,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多变量分析框架之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通过差分分解对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投入量、资本存量、居民信息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信息消费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居民的信息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于劳动投入量和资本存量的推動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阶段。
关键词:信息消费;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HU Yan-qiu(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Wuxi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Wuxi 214028,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the year 1978 to 2014,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re used under the multivariate framework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 this paper.Then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further verified by the differential decomposition method.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are existed among economic growth and amount of labor input,capital stock,consumption of resident information.Secondly,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siden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s granger causality.Thirdly,the promotion of residen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less than the promotion of the labor input and capital stock,and the shape of Chineses economic growth is still in rough.Keywords:information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Granger test一、引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不断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产品的供应日益增多,我国信息消费逐年增长。
居民消费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作者:方蕾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01期【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本文对居民消费行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并提出改善居民消费行为从而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建议,对居民消费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居民消费行为;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内需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大部分,随着这几年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居民消费行为为主的消费需求逐渐受到重视。
一、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可以带动居民消费行为能力的增长,同时,居民消费行为能力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我国GDP,从而起到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的目的。
1.居民消费行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之一居民消费行为在经济范围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居民消费能力的波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居民消费能力高,国能生产总值也高,必然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可以说,居民消费行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
对居民消费能力的研究,也就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2.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推动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居民劳动能力的提高,而居民劳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保障居民生活起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所以居民消费行为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是中国欧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推动。
3.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对居民消费能力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居民消费有助于提高本国GDP,会对本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中国经济政策发生转变,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
可见,居民消费行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对于本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
二、居民消费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贡献率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贡献率中主要的是消费贡献率和投资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情况的一个评价指标。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研究提要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方法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ECM和状态空间模型方法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长期均衡的正确性。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引起最终居民消费需求增长0.92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一、研究背景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9~1996年,我国GDP增长率平均为9.4%,同时期居民消费增长率平均为9.3%,略低于GDP的平均增长水平。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从1997年10月份我国第一次出现物价的持续负增长,GDP增长率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值(9.4%)水平以下(为8.8%),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也降低至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6.1%。
1997~2002年GDP增长率平均为9.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平均为8.4%。
按照巴罗教授划分经济增长的方法,我国不仅属于经济高增长国家,而且还是一个超高增长国家。
理论上,一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否也持续地促进和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呢?如果GDP增长与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说明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益实实在在地、较稳定地使全体人民受益了;如果系数比较大,则人民受益比较丰厚,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二、数据选择与处理本文实证部分选取我国GDP(X,解释变量)与居民最终消费(Y,被解释变量)两个时序变量建模,X为GDP年度增长额,Y为居民最终消费年度增长额。
样本区间为1978~2004年,采用年度数据,共26个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目录中英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 21消费问题——————————————————2 2消费与经济增长———————————————3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3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2 、消费模型————————————————— 4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2、贡献率分析———————————————— 10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六、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 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 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
论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内容摘要:本文根据1978-2005年我国历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检验居民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才有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而我国居民消费率现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5年的38.0%,比最高点1981年的52.5%降低了14.5个百分点。
而从世界消费率来看,各国居民消费率大致在60%至80%之间,高于我国20到40个百分点。
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持,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引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对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根据1978-2005年我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历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用DPI进行平减之后,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
数据与变量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样本取自1978-2005年的我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历年有关经济数据,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
用居民消费支出(C )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 )反映经济增长状况。
为消除物价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首先,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和现价的GDP指数生成GDP平减指数(DPI )(1978=100)。
然后,用DPI(1978=100)对GDP和C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变动对GDP和C的影响。
居民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居民的消费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为它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对居民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
首先,居民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居民的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从而刺激了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当消费需求增加时,企业会增加投资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供应。
增加的生产和供应不仅带动了GDP的增长,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消费。
其次,居民的消费行为也通过间接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消费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投资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在与消费需求相关的行业和领域。
例如,在房地产行业,随着人们对住房需求的增加,建筑业的投资也会增加,从而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类似地,在汽车工业、零售业等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间接的影响。
然而,居民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需求层面。
消费行为还反映了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过去,居民可能更多地关注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住房和基本医疗保健。
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开始更多地追求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消费升级的现象不仅促进了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在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居民购物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这不仅提高了消费效率,也拓宽了市场的规模。
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最后,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这进一步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我国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作者:熊芬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197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投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实证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投资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来是投资驱动型,但是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见效最快的是消费。
政府应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启动消费、影响投资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GDP 的年增长率都在7% 以上。
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却相应地逐步下降。
2010年投资率为47.7%,比1978年上升了1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34 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为47.4%,比1978年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投资与消费没有按比率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有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投资与消费如何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到当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而且影响到经济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此情况下,研究投资、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有很多分析经济增长的文献,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样本的差异,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
本文采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来实证分析我国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在现行经济运行中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其中,GDP(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水平,CON表示最终消费支出,INV表示资本形成总额。
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对各年的名义变量用当年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变量。
居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国外、国内有关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居民消费需求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国内的研究予以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目前,消费问题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增长决定着消费,消费对增长更具有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马克思(1865)在《资本论》中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生产消费观。
在他看来,“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出发点,而消费则是这一整体的终结点,分配和交换只是这一整体的两个中间环节。
无论是什么社会背景,生产过程都必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没有最终消费,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出现断裂现象”。
马克思通过对再生产过程和消费需求的探讨指出:“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各种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消费需求是劳动力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消费需求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在要素,消费需求使社会所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需求促使新的生产需要的产生。
因此,消费需求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前提、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是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的最终目的。
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相应的生产”。
在他看来,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互为影响的。
从分配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消费与生产的分析表明:消费总是在某一社会分配关系基础上的消费,而消费则是分配的最终实现,它对分配具有反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研究内容摘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本文通过构建三次产业消费支出模型,并运用中国1996-2007年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应从消费层面刺激第三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宏观经济整体由三次产业构成,经济增长表现为三次产业部门的增长。
威廉•配第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归因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从支出法计算GDP的方法来看,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配第的理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应分别体现在对各次产业的影响上。
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居民消费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实证研究,将三次产业与GDP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和居民消费方式进行影响对比,探究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献综述杨治(1985)把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归结为八个因素,消费结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尹世杰(1988)提出产业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论断,该论断隐含着“不是消费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而是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思想;傅家荣(2005)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认为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刘易斯(1989)则提出消费模式转变带动劳动力迁移,而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些学者的观点都表明了消费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并且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变革。
针对消费与产业调整的相关文献不多,主要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主。
王晖(2004)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消费结构的变动以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文启湘、冉净斐(2005)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并以河南省为例,建立了两者的和谐矩阵,测算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
王俊(2007)使用V AR模型,通过检验我国1980-2004年的数据发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第二产业有正向显著影响,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出第三产业反而下降的悖论,但并没有对这一悖论进行解释。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摘要: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文章利用计量的相关检验方法(E-G两步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1978年至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两者的相互作用明显,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1引言我国现行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不协调,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畸型发育。
这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居民消费率一直很低,外贸依存度始终偏高。
这个不协调问题的背后所潜藏的弊端,在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尚不明显。
一旦社会经济生活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弱势和不足就会充分暴露,进而引发经济生活的倒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主要是依靠外需的拉动。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外部需求,导致整个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
它告诫人们,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庞大,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需,寄希望于国际大市场来发展经济,最终只能依赖内需的增长来拉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因此要抓住时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民需和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上面,确立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构建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扩大内需,关键是准确理解生产性消费内需与生活性消费内需,切不要把两者混同。
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居民消费,强调的是后者,即“民需”。
只有解决民需不足的问题,提升居民消费率,才能抓住扩大内需及其重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并且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从微观现象上看,居民消费表现为分散的个体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似不明显,但是只要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把居民消费当作一个整体并将其置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得以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