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综合实践身体的变化1.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0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 (8)第3课时平均数 (11)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15)(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
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
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统计表的填写和制作。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它们来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能够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重要性,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数据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准备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准备统计表的模板,让学生填写。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信息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测量,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果要了解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应该如何进行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读懂并能简单地制作。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统计图表素材,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方便学生制作。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表,如商店的销售统计表、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从而达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方法。
同时,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形象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它们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讨论等方式,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运动员的成绩,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如条形统计图中的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统计主题,如家庭人口、班级人数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选主题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2、分段整理数据有时统计要分段整理数据,数据分段时,要注意每段之间要“连续”,整理数据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数据不遗漏、不重复,还要注意检查统计表里的合计数.3、平均数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移多补少(取长补短);一种是先合再分,即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总数÷总份数(人数);总数=平均数×总份数4、运动与身体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脉搏的加快,而不同运动量所引起的脉搏加快的程度也不一样.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一、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可以用画()字的方法记录数据.2. 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制成()或().3. ()是反应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4. 美美在期中测试中语文95分,数学93分,英语91分,她的三科平均分是()分.5. 三个连续偶数,它们的平均数是20,请问这三个数分别是(),(),().二、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10分)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2.分段整理数据还可以用画“√”等其他符号记录数据.()3.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大于其他几个数. ()4. 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是这几个数中的一个数. ()5.徐老师家距学校的是360米,李老师往返一次需要30分钟,徐老师平均每分钟走12米. ()三、计算(40分)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10分)30×12= 40÷20= 87-19= 65-27= 55+35=630÷90= 770÷11= 480÷40= 320÷4= 170×5=2. 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21分)180×4-590 800-95×7 65-65÷5 23+45×2425×17+25×23 (12+69+96)÷3 9+19+199+19993.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1)126的25倍是多少?(2)15个230是多少?(3)除数是56,商是23,余数是25.被除数是多少?四、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40分)1. 移一移,使每一行的小兔子一样多.(4分)2. 育才小学组织四五年级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四年级5个班,共植树126棵,五年级有4个班,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5分)3. 二年级学生进行“三跳”比赛,每人每分钟单跳次数记录如下.(单位:下)(7分)(1)这7个数的和是多少?(2分)(2)去掉第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和是多少?这个去掉的数是多少?(3分)(3)去掉第二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和是多少?第二个去掉的数是多少?(3分)参考答案:一、1. 正2. 统计图‘统计表3. 平均数4. 93分5. 18,20,22二、1. √ 2.√ 3.× 4.× 5.×三 1. 360 2 68 38 907 70 12 80 8502.3. (1)126×25=3150 答:126的25倍是3150.(2)15×230=3450 答:15个230是3450.(3)56×23+25=1313 答:被除数是1313.四、1. 每行:(6+2+8+4+5)÷5=5(只)2. 平均每年级:(126+144)÷2=135(棵)平均每班:(126+144)÷(4+5)=30(棵)答:平均每个年级植树135棵,平均每个班植树30棵.前4个数和:36×4=144后3个数和:70×3=210第4个数:(210+144)-324=30答:第4个数是30.7、(1)18×7=126 答:这7个数的和是126.(2)6×19=114 126-114=12答:剩下6个数的和是114,这个去掉的数是12.(3)5×20=100 114-100=14答:剩下5个数的和是100,第二个去掉的数,14.。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数据,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有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知识,如用表格表示数据,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更深入,能理解统计的目的和方法,并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会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自主制作统计图和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示例。
2.学具准备:学生调查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表,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和图,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统计图和表有什么作用?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统计图和表的例子,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同时呈现制作统计图和表的步骤。
教师讲解并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制作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成员的年龄、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他们能够理解统计的一般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让学生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点评,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和展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统计概念。
但是,对于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和展示数据,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来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通过统计图来整理和展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统计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通过统计图来整理和展示数据。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来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例,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准备纸张和笔,以便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和展示这些数据。
学生可以提出使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通过样例来展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运动与身体变化这是一次任务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着重研究体育运动对脉搏跳动的影响,围绕这个问题,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验活动,根据事实得出结论。
这是一次利用统计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利用数据,通过数据来说明问题的结果,给出确定的回答。
这是一次必须小组合作进行的实践活动,要在组内各同学身上采集数据,要相互配合尽量获得准确的数据,才能得到客观的、可靠的结论。
教材设计的“提出问题”“实验讨论”“引申反思”三个栏目,是开展这次实践活动的基本线索,各个栏目都有很具体的安排。
“提出问题”栏目,把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具体化。
“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个标题,既有其清楚的一面——专题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直接联系,也有其面广量大的一面——运动会引起身体多个方面、多个部分的变化。
实践活动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教材通过“豆荚”卡通的提问“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常识。
他们知道运动会使身体出汗,会使脉搏加快,会使呼吸急促……通过交流,在运动引起的多种身体变化中,确定脉搏的变化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课题。
这个栏目的教学时间不宜过多,要做到“用时少、见效快”,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一致认同的研究主题,凝聚活动的心向。
“实验讨论”栏目,先帮助学生形成实践活动的主体方案,包括以下四块:第一块——安排小组人员。
教材要求每4人为一组,每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每个人都要提供自己脉搏的次数。
4人之间刚好能互相分工、相互配合,当一名学生测量自己脉搏的次数时,其他同学看钟表,帮助掌握时间。
第二块——安排实验步骤。
先“原地高抬腿跑30秒”运动,分别测量运动前、运动结束时、休息2分钟后这三个时段的一分钟脉搏次数,研究这项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再任意选择另一项体育运动,也分别测量运动前、运动结束时、休息2分钟后这三个时段的一分钟脉搏次数,研究这项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第三块——开展小组活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主要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学会有条理地整理数据,填制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他们能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会画简单的统计图。
但是对于如何有条理地整理数据,填制统计表,以及如何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填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工具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整理数据,填制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3.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整理数据,填制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画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整理数据,填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3.问题解决法: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学会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小卡片,用来表示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现实情境,如学校运动会,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认识和处理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据的兴趣,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例、剪刀、胶水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例,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图和条形统计表一》教案第1课时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
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
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引导: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2)讨论: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描图)(1)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3)小结方法: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2、简单分析数据。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个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单元:《升和毫升》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升和毫升。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3.1升水正好可以装满棱(leng)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也相当于是2瓶500ml毫升的矿泉水。
4.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做单位。
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1毫升水大约只有十几滴。
5.(1)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80升;(2)一瓶酱油大约有400毫升;(3)一锅水大约有5升;(4)一汤勺水大约有10毫升;6.1升=1000毫升。
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60÷20=3。
(可以想20×3=60,所以60÷20=3;也可以想6÷2=3,所以60÷20=3)2.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时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时,商的最高位要写在十位上。
试商时:350里最多有()个40;542里最多有()个80。
3.180分=()时;(180÷60=3)540秒=()分;(540÷60=9)4.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1)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除以后两数之积。
(270÷6÷5=270÷(6×5)=270÷30=9)(2)从一个数里除以两数之积就等于从这个数里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210÷35=210÷(7×5)=210÷7÷5=6)(3)典型练习1: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放了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第一种思路:①先算一个书架放多少本:224÷2=112(本);②再算每层有多少本:112÷4=28(本)。
第二种思路:①先算一共有几层:4×2=8(层);②再算每层有多少本:224÷8=2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