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格式:pptx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27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月2-5日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2月18-20日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3月5-7日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3月20-22日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4月4-6日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4月19-21日立夏:夏季的开始。
5月5-7日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5月20-22日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6月5-7日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6月21-22日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7月6-8日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7月22-24日立秋:秋季的开始。
8月7-9日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8月22-24日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9月7-9日秋分:昼夜平分。
9月22-24日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0月8-9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0月23-24日立冬:冬季的开始。
11月7-8日小雪:开始下雪。
11月22-23日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12月6-8日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12月21-23日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1月5-7日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月20-21日72候一月(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
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清明: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二十四节气排序正确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名称及概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和地球季节变化的规律而定。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下面将会列举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简要概述。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的好时机。
意味着寒冬渐渐过去,阳光明媚,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意味着降水量开始增多,雨水渐渐增多,表示春季的到来。
这个阶段一般是降雨最多的时候。
惊蛰:意为“蛰伏的动物惊醒”,代表春天渐近的预兆。
此时寒冷的天气逐渐消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表示昼夜相等,标志着春季正式来临。
它代表着冬季的结束,昼夜渐长,气温逐渐回升。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气温回升的时候,大地万物开始萌发。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扫墓缅怀亲人。
谷雨:意味着农作物播种的好时机,是春季收获的领头节气。
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也是春季田间劳动的黄金时间。
立夏:表示夏天的开始,此时阳光变得更加强烈,气温也开始回升,是草木茂盛之时。
小满:是春季种植作物的好季节,也是夏季的前奏。
此时田野里的作物开始渐渐长大,人们正式进入夏季农时。
芒种:指谷类作物籽粒成熟的时期,此时气候渐热,万物茂盛,稻谷、麦类等开始陆续成熟。
夏至:夏至是一年的中心点,也是阳光最直射的时刻。
此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气温开始逐渐升高,炎热的夏天正式开始。
小暑一般是最热的季节之一。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节气里气温达到最高峰。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是代表秋季来临的节气。
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是像往常一样炎热的日子,但可以感觉到一丝凉意的时候。
这意味着炎夏即将过去,秋季的气息逐渐强烈。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晨起时,地面上会有露水。
秋分:秋分和春分一样,是一年中昼夜相等的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表示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
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或24。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夜最长。
小寒: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简介一、春1、1立春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自秦代以来,古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得起点,甚至新年得开始。
春归人间,温风解冻,草本先知,大自然与人类一起希冀着春天得来临。
1、2雨水雨水时节,鸿雁北归,雨雾初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润物无声得好雨过后,烹茶燃香,临窗小坐,微微凉意中已能嗅到大地回暖得气息.1、3惊蛰惊蛰古称“启蛰”,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得名讳而改为“惊蛰”.此时春雷乍响,草间蛰虫潜出,万物生长得时节开启了帷幕。
北方迎来春耕农忙,人们正用辛勤劳作换取年尾得收成。
1、4春分仲春时节,繁花似锦,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煦暖得春天.汉代《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线上,昼夜长度相等。
玄鸟梁间,春与景明里,人们重又活跃在田野河畔。
1、5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节气共通得就就是“清明”.在此时祭祖扫墓得风俗,相传就是来源于古代帝王得“墓祭之礼”。
天朗气清,桃花盛开,正就是踏青插柳、游园赏花得好时节。
1、6谷雨谷雨就是春季得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牡丹花盛开得季节。
在明代《群芳谱》中写道:“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此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得滋润,因此有“春雨贵如油”得说法。
二、夏2、1立夏《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此时北斗七星得柄指向东南方.在“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得暮春初夏,开启了虫与草得时节,大自然正蓄积着能量,等待热情得释放。
2、2小满小满未满,就是麦类作物开始灌浆,尚未成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丽日暖风之中,或许清粥小菜、桃李瓜果即可带来小小得满足。
3、3芒种“芒种”二字所反映得就是农业物象,此时正就是有芒类作物成熟,亟待抢收得季节。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一年24个节气顺序一、24个节气的顺序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先后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三、依次介绍每种节气1、立春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一年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一年24个节气顺序是:1、立春;2、雨水;3、惊蛰;4、春分;5、清明;6、谷雨;7、立夏;8、小满;9、芒种;10、夏至;11、小暑;12、大暑;13、立秋;14、处暑;15、白露;16、秋分;17、寒露;18、霜降;19、立冬;20、小雪;21、大雪;22、冬至;23、小寒;24、大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夏季的开始。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昼夜平分。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二十四节气时间顺序表一、春季1、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二、夏季1、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2、小满:斗公历5月20-22日交节。
3、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4、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5、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6、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三、秋季1、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2、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3、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4、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5、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6、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四、冬季1、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2、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3、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4、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5、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6、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立春习俗:1、立春祭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2、籍田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如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与记载的产物。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标志着一年中重要的天文变化和气候特征。
以下将详细介绍每个节气的含义和相关习俗。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它标志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暖。
立春之日,人们会祭祀神灵,祈求一年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有吃春饼、放风筝等传统习俗。
雨水:雨水是指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的节气。
这一时期正值春耕备耕的时候,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与农耕相关的活动,比如犁地、播种等。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阳气开始充盈,冷空气逐渐消失。
这一天,人们常常会进行驱除害虫的活动,同时也会有吃春笋的习俗。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也是一年中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同时也会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最好时期,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五谷丰登。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天气逐渐变热。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驱邪,预祝夏季平安祥和。
小满:小满是农作物开始抽穗的时节,人们会进行一些与田间劳动相关的活动,比如修剪、浇水等。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一天开始大麦成熟,人们会庆祝丰收,同时也会在田间祭祀五谷之神。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炎热的夏季的中分点。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消暑降温相关的活动,比如泡荷叶汤、吃饮食清淡的养生食品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人们会通过饮食调理来消暑,比如吃绿豆汤、西瓜等寒凉食物。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时期,人们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比如凉面、冰镇饮品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一些与收获和准备秋季农作相关的活动,比如收割和储存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