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12
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Part 10: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2002 有关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计算方法。
——增加了肺通气量的测量。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体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
2 平均能量代谢率M 计算方法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
表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工作日总时间()休息时占用的时间()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占用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min min min /...min min /=)m M(kJ/min 222⨯⋅++⨯⋅⋅m kJ m kJ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 时采用式(2)计算。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汇总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总共分为11种类型: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动振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4-12 发布 2007-11-01 实施前言本部分是在GB10437-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10437-89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张书珍、赵宗群。
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强度的测量。
2 测量仪器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3 测量对象的选择3.1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进行测量。
3.2 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3.3 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进行测量。
4测量方法4.1 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4.2 测量操作者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头、胸、腹各部位。
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5 m~1.7m、1.1 m~1.3m、0.7 m~0.9m;坐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1 m~1.3m、0.8 m~1m、0.5 m~0.7m。
4.3 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时,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
4. 4测量时将偶极子天线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读出最大值。
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应避开天线杆的延伸线方向,探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0.3m)。
一、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1Hz~100kHz电场和磁场检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1Hz~100kHz电场和磁场的测量方法,适用于频率范围为1Hz~100kHz 的交流输变电系统及其它电子电气设备的工作场所及个人接触电场和磁场的测量。
2 引用标准GBZ/T 189.3-201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3 部分:1Hz~100kHz 电场和磁场。
DL/T799.7-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七部分: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
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3.2 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确保方法规范、检测分析判定准确。
4 测量仪器4.1 SEM-600型电磁辐射仪,含主机和低频探头。
仪器能响应的频率应覆盖被测设备的频率,如测量工频时测量仪器应能够响应50Hz。
仪器量程根据被测频率的接触限值,应至少达到限值0.01倍~10倍的要求。
4.2 仪器能响应均方根值的配置三相式感应器的仪器。
4.3 仪器应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适用范围。
4.4仪器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校准结果需符合相关校准要求方可使用。
5 测量方法5.1 现场调查应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场源的位置、体积、频率、功率、电流、电压等;生产工艺流程;接触作业人员工作班制度、作业方式(固定作业或巡检作业)、作业姿势(站姿作业或坐姿作业)、接触情况(接触时间和频次)、防护情况等。
5.2 测量点的选择测量点应布置在存在电场和磁场的有代表性的作业点。
作业人员为巡检作业时选择其规定的巡检点和巡检过程中靠近电磁场源最近的位置;作业人员为固定岗位作业时选择其固定的操作位。
相同或类似的测点可按电磁场源进行抽样,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相同电流电压的低频电磁场设备,数量为1~3台时至少测量1 台,4~10 台时至少测量2 台,10 台以上至少测量3 台。
不同型号、防护或不同电流电压的设备应分别测量。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代替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Occupational es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part2:physical agents 前言本部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3章、14章及第15章改为推荐性条款。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部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测量仪器2.1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测量方法3.1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1.1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1.3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3.1.4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3.2测量仪器的准备3.2.1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3.2.2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2.3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pA或等效声级L Aeq;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3.3测点选择3.3.1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3.3.2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
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
3.3.3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3.3.4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参见附录A 。
3.4测量3.4.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 ,坐姿为1.10m 。
3.4.2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方向。
3.4.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置三角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 。
3.4.4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任务场合物理因素丈量之五兆芳芳创作噪声1规模本尺度规则了任务场合生产性噪声丈量办法.本尺度适用于任务场合生产性噪声的丈量.2丈量仪器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积分声级计或团体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丈量办法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丈量点、丈量办法和丈量时间等,必须在丈量前对任务场合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任务场合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计划等,绘制略图.任务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更纪律等.预丈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散布是否均匀.任务人员的数量、任务路线、任务方法、停留时间等.丈量仪器的准备丈量仪器选择:固定的任务岗亭选用声级计;流动的任务岗亭优先选用个别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合的任务地点使用声级计辨别丈量,并计较等效声级.丈量前应按照仪器校正要求对丈量仪器校正.积分声级计或团体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pA或等效声级L Aeq;丈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测点选择任务场合声场散布均匀(丈量规模内A声级不同﹤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任务场合声场散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劳动者任务是流动的,在流动规模内,对任务地点辨别进行丈量,计较等效声级.使用团体噪声剂量计的抽样办法拜见附录A.丈量3.4.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任务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 ,坐姿为1.10m. 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标的目的.丈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置三角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稳态噪声的任务场合,每个测点丈量3次,取平均值.非稳态噪声的任务场合,按照声级变更(声级动摇≥3dB )确定时间段,丈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实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脉冲噪声丈量时,应丈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任务日内脉冲次数.丈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任务场合风速超出3m/s 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搅扰.丈量声级的计较非稳态噪声的任务场合,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任务时间分为n 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丈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 Aeq,Ti ,依照公式(1)计较全天的等效声级:Aeq,T in 0.1L Aeq,T ii=11L =10lg(T10)dB(A)T (1)式中:L Aeq,T ——全天的等效声级; L Aeq,Ti ——时间段T i 内等效声级; T ——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 T i ——i 时间段的时间; n ——总的时间段的个数. 8h 等效声级(L EX,8h )的计较按照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任务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任务8h 的等效声级,按公式(2)计较:e EX,8h Aeq,Te 0T L =L +10lgdB(A)T (2)式中:L EX,8h ——一天实际任务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任务8h 的等效声级 T e ——实际任务日的任务时间; L Aeq,Te ——实际任务日的等效声级; T 0——尺度任务日时间,8h. 每周40h 的等效声级通过LEX,8h 计较规格化每周任务5天(40h )接触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 计权声级用公式(3):EX,8h in 0.1(L )EX,W i=11L =10lg(10)dB(A)5 (3)式中:L EX,W ——指每周平均接触值;L EX,8h ——一天实际任务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任务8h 的等效声级; n ——指每周实际任务天数.脉冲噪声:使用积分声级计,“Peak(峰值)”档,可直接读声级峰值Lpeak. 4丈量记实丈量记实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丈量日期、丈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丈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丈量位置)、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丈量仪器型号、丈量数据、丈量人员及工时记实等. 5注意事项在进行现场丈量时,丈量人员应注意个别防护.附录A (资料性附录)使用团体噪声剂量计的抽样办法在现场调查的根本上,按照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抽样对象.在任务进程中,凡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都列为抽样对象规模.抽样对象中应包含不合任务岗亭的、接触噪声危害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抽样对象随机选择.每种任务岗亭劳动者数缺乏3名时,全部选为抽样对象,劳动者大于3名按表 A.1选择,丈量结果取平均值.表劳动者数 采样对象数3~5 2 6~10 3 >104附录B(资料性附录)任务场合噪声等效声级参考接触限值实际任务中,对于每天接触噪声缺乏8h时的任务场合,也可按照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和丈量(或计较)的等效声级,依照接触时间减半噪声接触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按照表B.1确定噪声接触限值.表日接触时间(h)接触限值[dB(A)]8 854 882 911 949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1Hz ~100kHz 电场和磁场 1 范围GBZ/T 189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1Hz ~100kHz 电场和磁场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频率范围为1Hz ~100kHz 的交流输变电系统及其它电子电气设备的工作场所及个人接触电场和磁场的测量。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频率 frequency电流在导体内每一秒钟所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 (Hz)。
2.2均方根值 root mean square function ;F rms .电场和/或磁场时变函数 F (t) 在指定的时间区间 t 1 到 t 2 内平方平均值的平方根。
它是通过先求函数平方,再确定所获得函数平方的平均值,最后求出该平均值的平方根,见式(1)。
F rms =⎰-21212)]([1tt dt t F t t ·················(1) 式中: t 2 —— 结束时间,单位为秒(s );t 1 —— 开始时间,单位为秒(s );F (t ) —— 电场和磁场时变函数,单位为为伏每米、安每米或特斯拉(V/m 、A/m or T );dt —— 从t 1到t i 的总时间,单位为秒(s )。
2.3峰值 peak value ;Vp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的峰值表示为场矢量的最大值。
它是建立在电场或磁场强度或磁通密度的三个相互垂直方向的瞬时值,见式(2)。
Vp=max[)()()(222t V t V t V Z y x ++] (2)式中:V x —— 某时间点x 轴电场强度、磁场强度或磁通密度的瞬时值,单位为伏每米、安每米或特斯拉(V/m 、A/m or T );V y —— 某时间点y 轴电场强度、磁场强度或磁通密度的瞬时值,单位为伏每米、安每米或特斯拉(V/m 、A/m or T );V z —— 某时间点z 轴电场强度、磁场强度或磁通密度的瞬时值,单位为伏每米、安每米或特斯拉(V/m 、A/m or T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检测主讲人:易继湖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Yijihu_jn@2012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场所噪声的测量•课程的目的:熟悉工作场所噪声测量方法和要求,掌握工作场所噪声测量基本程序和技术要领•课程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2)卫生学要求;(3)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4)测量规范;(5)测量条件与注意事项一、基本概念3 和噪声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3.1 声音----振动物体的振动能量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声音(sound ),此种振动波称为声波。
产生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的物理特征有:声速:波声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
在空气中声速(20℃、1大气压):为344米/秒,气温增加1℃,声速增加0.61米/秒【C=331.5+0.61t (t:温度)】。
在水中声速:1450米/秒;在钢铁中声速:5000米/秒;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Hz ”。
人耳的感知声音频率约20~20,000Hz ,称为声频(人耳对4,000Hz 左右最敏感,语言带为500~2,000Hz 。
)低于20Hz 属次声,高于20000Hz 声波属超声。
⏹纯音:单一频率声音称为纯音。
如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复音:工作场所所接触声音绝大部份是复音,由不同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所组成连续的频谱。
响度级和噪声级A计权网络是效仿倍频程等响曲线中的40方曲线而设计的,它较好地模仿了人耳对低频段(500Hz以下)不敏感,而对于1000~5000Hz声敏感的特点。
用A计权测量的声级来代表噪声大小叫做A声级,与主观反映接近,在噪声测量中广泛应用为评价噪声的标准。
但相同的A声级其频谱特性可能有很大差异。
B计权网络是效仿70方等响曲线,对低频有衰减。
C计权网络是效仿100方等响曲线,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近于平直,它让所用频率声音近于一样程度的通过基本不衰减,因此C计权网络表示总声压级。
经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分别为A声级(LA)、B声级(LB)和C声级(LC),标为dB(A)、dB(B)、dB(C)。
利用A、B、C三档声级读数可初步了解噪声频谱特性,由图中各种计权网络的衰减曲线可以看出:当明噪声的高频成份较突出;当时,表明噪声的中频成份较多;当一、基本概念频谱分析1倍频程和1/3倍频程的比较排气噪声频谱分析•备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h ,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
•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间不等于8h 需计算8h 等效声级:•L EX,8h =L Aeq,Te +10lg(Te/T 0)•每周工作天数不是5天需计算40h 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计算公式如下:•n•L EX,W =10lg[1/5 ∑100.1(L EX,8h )i ]•i=1二、卫生学要求:职业接触限值:二、卫生学要求:职业接触限值:三、噪声测量设备与测量指标• A 电容传声器的特点:•输出阻抗很高•灵敏度较高;•可闻声范围内响应平直;•测量动态范围宽;•输出性能稳定,适性应强;•外形尺寸较小;•对机械振动敏感小。
B 压电式传声器的特点:●结构简单,结实可靠,量程宽(最高250dB )●价格较便宜●不需极化电压●灵敏度较低,受温度影响较大,对机械振动也较为敏感。
传声器的分类:传声器又称微音器或话筒,它是将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声电转换器件。
电动式(用于普通声级计)压电式(用于普通声级计)电容式(常用于精密声级计)四、噪声测量规范1 定点测量:稳态噪声:声级计直读非稳态噪声:短时间等效声级1.1 测量程序与过程:1.1.1 测量前的准备——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机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和作业方式(绘制简略图)。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工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
工作人员数量、工作路线、任务工作方式、,接触噪声方式、频度及持续时间(停留时间)等。
必要时进行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四、噪声测量规范• 1.1.2测点选择:噪声测量位置的高低和距离声源的远近,将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因此正确选择测点是噪声监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要求选择的测点能切实反映车间各个操作岗位的噪声水平。
•固定式岗位:A 对于作业场所声场分布均匀(如设备机器类型单一、声源集中、工种固定)稳态噪声,选择3 个点。
测量结果求出均值。
测点选在车间对角线上的两端及其连接中点;车间面积增大可适当增加测点。
四、噪声测量规范• B 若车间声场分布不均匀(如声源集中但机器设备类型多种或声源分散、工种固定)声级波动较大(﹥3db)。
则应按声级大小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声级区(这些小区必须包括工作经常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使得各声级区间的声级差大于3db,区内声级起伏小于3dB,每个区测2(1 ~3)点,布点同声场均匀的作业场所。
四、噪声测量规范•流动式工作岗位:•如果声源及工种都比较分散,则应按具体噪声作业岗位(或声源),结合现场调查及工作写实纪录的情况,在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选择测点。
其中应包括人员接触噪声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如对于巡检制岗位,可以在工人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而经常活动的位置、仪表室、休息室或值班室等处选择噪声测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测点。
必要时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测量。
四、噪声测量规范• 1.1.3 测试准备:检查所携相关设备及记录表格。
根据现场调查,制订测试计划。
•选择恰当的测量仪器,安装、检查、确定传声器与声级计或延伸杆连接稳固;•戴挡风帽;•安装电池,检查工作电压。
•必要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四、噪声测量规范• 1.1.4仪器校正与布放:•按照仪器使用说明或作业指导书要求,测量前后用声校准器对声级进行校准(也可使用仪器内部电器校正信号进行校正)。
•测量仪器固定于三角架,置于测点(如果不便于适放三角架,可手持)。
高度:操作者的耳朵位置。
一般应置于离地1.5m的高度或置于工人耳部外测水平方向10~15cm处(作业人员离开),方向:传声器按水平方向放置,指向声源(手持时测量人员位于远端)。
四、噪声测量规范• 1.1.5声级测量:一般先测A声级,将声级计置于A计权挡,并选择“慢”档。
调好量程(原则上从大往小调),直接读取A声级(稳态噪声测量3次,按公式计算均值;非稳态噪声划分声级时限,计算均值)。
•记录测量环境与测量结果;•声级校准,使用前后误差小于2dB(A).四、噪声测量规范• 1.1.6测量结束后的检查记录•检查仪器,取出电池;•仪器归位;•填写仪器使用纪录四、噪声测量规范• 1.1.7 测量结果计算:•平均声级计算•n•L平均=10lg1/N∑100.1Li•i=1•非稳态噪声工作场所,等效声级计算•n•LAeq,T=10lg[1/T(∑100.1Lpi ·ti)]•i=1四、噪声测量规范• 1.2 关键点:测点选择(噪声测量位置的高低和距离声源的远近将直接影响测量结果,测量时要求选择的测点能切实反映车间各个操作岗位的噪声水平);测量位置与高度;!!!传声器的朝向;防风与防声反射;声级计的校正;结果的纪录(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声源设备数量、布局与运行情况和作业方式,绘制简略图)。
四、噪声测量规范•适用范围:✓稳态噪声持续接触✓稳态噪声间断接触✓非稳态噪声持续接触✓非稳态噪声间断接触✓不同水平稳态噪声持续接触四、噪声测量规范• 2.2关键点:测试对象的选择与配合;!!!传声器的固定;!!!个体剂量计按键的保持、数据读取;测量结果的记录(岗位作业分析、写实调查)。
•(问题:对象选择不足,配合不好)四、噪声测量规范• 2.3适用范围✓非稳态噪声持续接触✓非稳态噪声间断接触✓不同水平稳态噪声持续接触✓其他工作场所高温测量•课程的目的:熟悉工作场所高温测量方法和要求,掌握高温测量程序和技术要领•课程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2)测量仪器与指标;(3)测量方法;(4)卫生学要求;(5)注意事项。
一基本概念• 1 高温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 2 WBGT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参量(经验指数)。
•分别测量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种参数,通过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用以评价人体平均热负荷:室内作业:WBGT=0.7tnw+0.3tg室外作业:WBGT=0.7tnw+0.2tg+0.1ta二、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1测量仪器:WBGT指数测定仪,测量范围为21 ℃-49 ℃,直接测量; 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 ℃-40 ℃)、黑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20 ℃-120 ℃)和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 ℃-60 ℃),计算获得;配件: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
二、测量仪器与检测指标•2测量指标•WGBT指数;•高温作业时间三、测量方法2 测量测量前应对测量仪器校正。
在湿球温度计储水槽注入蒸馏水(不用自来水),保持棉芯干净并充分浸湿;测定前或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开启设备,观察电池电压,电池显示低电压应予更换;三、测量方法• 3 测点选择:•测点数:✓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1-3个测点;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1-2个测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测点位置:✓根据热源布置和建筑物特征,选择工人经常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
其中应包括高温作业最严重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劳动者流动时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工作地点测量,一般每10米设一个采样点。
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三、测量方法4 测量时机:夏季最热月。
如果是不定期接触,在工期内最热月;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使测量。
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应测量3次,即工作后半小时(9:00~10:00);工中(13:00~14:00);下班前半小时(16:00~17:00),取平均值。
如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生产工艺周期性变动,应在工作半开始后半小时、生产结束前半小时个测一次,生产过程中随生产工艺改变测3-4次,记录持续时间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
其他情况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随时测量,同一测点连测3次,取平均值。
三、测量方法•5测量要求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测量。
采用支架将监测仪悬挂起来,以便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体感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