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1-5章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九章德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模式。
知识点梳理1.德育的概念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
2.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
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重要考点整理1广大考生们都在积极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你知道中学教育学可能会考到一些什么知识点吗?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弄懂哦,这样做中学教育学试题时,才会觉得简单容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重要考点整理1 ,详情请关注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第一章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功能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只是指人类的繁衍,而且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
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教育,因为人类文化思想的世代相传不能通过遗传实现,新生一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继承人类历史文明的遗产,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教育可以让人在现有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的财富、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向新的领域进军,做出新的贡献。
另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也离不开教育。
第一,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二,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教育的这个功能在现代社会更为明显地增强了社会的活动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
第三,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即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具有政治功利性。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
2011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5)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教育的形态1)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
(4)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 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
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适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6)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3、教育的历史形态)1)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简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 ),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一是传道者、二是授业、解惑者、三是榜样、四是管理者、五是朋友4、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一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
二是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三是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总之,教师劳动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地教书育人,又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
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形成合力。
6、教师的权利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有: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教师的义务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是: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产生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
提出起源的认识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
,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4.劳动起源说、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等人)。
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1.奴隶社会的教育。
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理论的“三纲五常”。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一)词源学的解释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体没有而该有的各种品质。
西方的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随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011年山东省新版教育学考试(中学部分)重点资料,word文件.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本文由sym19870724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什么是教育、教育学、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教育就其定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广义的教育包括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教育学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 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 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 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产生的五大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教育和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①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③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4、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5、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书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促进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7、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8、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上层建筑学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
9、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
10、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1、教育政治功能的作用: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②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①具的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隐私权)3、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4、学生的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是(人身权)。
5、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中小学生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索,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8、(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9、“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的名言(苏霍姆林斯基)。
10、教师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1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2、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3、《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儿童是(社会权利主体,具有独立法律地位)。
14、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是(服务者角色)。
15、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16、(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1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多选题1、学生本质属性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调控性)。
3、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
4、根据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是(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法定其他权)。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事的着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着,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着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着.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着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着名教育家柏拉图的着作是(理想国).这部着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22、昆体良的代表着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着作是(大教育学)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着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着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43、希腊6世纪形成了着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知识要点: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 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①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
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概括起来有:①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 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 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成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的工作的种类。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5 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4)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
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
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也在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1-5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
第五,教育国际化。
第六,教育现代化。
第七,教育多元化。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1.2:教育学的发展来源:考试大【考试大:我的学习乐园,我的考试专家】 2011年3月5日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2.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
问答法的步骤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古罗马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anus 35~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杜威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以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P.Lengrand,1910年)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
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2.3:教育与科学技术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