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知识链接小苏打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白醋和小苏打时,他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看到冒气泡、听到嗤嗤的响声。
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产生了。
本节课内容是要让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
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嘶嘶声。
对这一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设计思路】1、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
2、设计理念: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化学变化的判定,二氧化碳特性的检验。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2、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直观了解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的特点;2、实验,动手操作把小苏打与白醋按一定比例混合,观察分析现象,感悟化学变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生成了新物质。
3、实验对生成气体进行鉴定,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1、懂得用足够的证据做出正确的判断,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在实际操作中引导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及现象分析。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二氧化碳特性的检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小苏打试剂瓶、白醋试剂瓶、药匙、两个玻璃杯、玻片、细木条、火柴(打火机)、蜡烛等实验用品(四个小组的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一种方式,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常见的现象,像前面学习过的淀粉与碘酒混合能改变颜色,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新物质混合的变化和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会看到什么现象?(小苏打在发面粉、制汽水、家庭清洁剂、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白醋主要用于烹调、制泡菜、清洁剂。
)(二)探求新知:1、物质的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有什么特点?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它们?对物质的认识我们一般采用看、摸、闻、尝(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品尝的)等方式来了解,按这种方式我们先集体来认识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
动手操作。
看:颜色、状态、形状;摸:手感、状态;闻:气味、刺激性;尝:味道、咸度。
共同完成表格。
2、物质的混合: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怎样操作?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现象?讲操作要领,演示示范。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以及这个反应产生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反应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能够观察和描述反应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反应产生的现象。
2.难点: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理解反应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将小苏打加入白醋中,观察产生的气泡。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应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烹饪、清洁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7-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科书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细节把握不够,需要老师在实验前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学生对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可能较难理解,需要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现象,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现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原理,学生实验操作的细节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讲授法:老师对实验步骤、中和反应的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生活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苏打、白醋、试管、滴管、实验桌等。
2.实验药品: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
3.课件:实验步骤、中和反应的概念、生活中的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并通过课件展示实验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六年级下册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六年级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阜康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谢艳霞,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本节课出自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四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物质的变化》一共有8课,《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物质变化与我们》。
这一个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2、课程分析本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
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
3、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
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说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方案设计一、实验题目《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二、案例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
本课包括三个教学活动即:“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二氧化碳特征的探究”按照这三个教学活动顺序展开教学,不仅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贴合六年级学生探究科学,动手操作实验的实际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案例创新点(一)导入新课方法新颖独特我利用两个“小魔术”导入新课。
第一个”魔术”即:我在锥形瓶中倒入小苏打和白醋在锥形瓶口套上小气球,让学生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显然小气球鼓起来了。
我会提问学生小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大部分同学会回答:“锥形瓶中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气体,气体使小气球鼓起来的。
”第二个“魔术”教师点燃一支蜡烛,告诉学生老师不用嘴吹就能将燃着的蜡烛熄灭,问学生是否相信。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随之,我拿出一瓶碳酸饮料然后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打开易拉罐,观察到易拉罐冒出的气泡真的将燃着的蜡烛熄灭了。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魔术神不神奇呀?你们想不想当魔术师呢?”同学们肯定非常感兴趣地回答:“想。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来探究一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看两种物质混合后能不能产生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呢?本课由两个“小魔术”导课引入,大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所了解和掌握。
于是我布置学生放学回家为自己和爸爸妈妈自制一杯柠檬汽水:在杯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两片柠檬片,再放一小勺小苏打,马上会发现杯子里有气泡产生,再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蜜糖。
一杯酸甜可口的柠檬汽水就做好了。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也教会学生科学创造生活,科学改变生活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小苏打简介
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俗称“小苏打”、“苏打粉”、“重曹”,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
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
常利用此特性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
性状: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咸、易溶于水,但比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微溶于乙醇,水溶液呈微碱性。
受热易分解。
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