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19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药剂学(九)(总分38,考试时间90分钟)B型题A.增塑剂B.增稠剂C.避光剂D.着色剂E.芳香矫味剂1. 琼脂在空胶囊制备时的作用为2. 乙基香草醛在空胶囊制备时的作用为A.能全部通过1号筛,但混有能通过3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B.能全部通过2号筛,但混有能通过4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C.能全部通过6号筛,并含有能通过7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D.能全部通过5号筛,并含有能通过6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E.能全部通过8号筛,并含有能通过9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3. 极细粉是指4. 最粗粉是指A.鞣质检查B.均匀度检查C.沉降容积比D.融变时限E.粒度5. 注射剂质检需做6. 颗粒剂质检需做A.延缓水解的方法B.防止氧化的方法C.防止光照的方法D.改进工艺的方法E.制备稳定衍生物的方法7. 改变溶剂8. 片剂包衣** B.Fο C.PVP D.AUC E.GMP9.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的英文缩写为10. 血药浓度一时问下面积的英文缩写为A.崩解剂B.润滑剂C.润湿剂D.稀释剂E.黏合剂11. 酒精在片剂中作12. 糖粉在片剂中作A.水丸B.口服液C.胶囊剂D.蜜丸E.糖粉13. 沸腾干燥适宜干燥14. 微波干燥适宜干燥A.灭菌注射用水B.纯化水C.注射用水D.制药用水E.蒸馏水15. 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制得的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是16. 纯化水、注射用水与灭菌注射用水均为A.滤过灭菌B.流通蒸汽灭菌C.干热灭菌D.热压灭菌E.紫外线灭菌17. 维生素C注射液18. 表面灭菌**号筛 B.9号筛 C.7号筛 D.8号筛 E.6号筛19. 细粉是指全部通过20. 极细粉是指能全部通过X题型21. 下列关于混悬液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B.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 C.混悬液可产生长效作用 D.药物的用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时,可制成混悬液 E.毒性药不宜制成混悬液22. 影响浸提的因素包括 A.浸提的时间与温度 B.药材的成分与粒度 C.溶剂的用量与pH D.溶剂性质 E.浸提的压力23.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A.学习、掌握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继承、提高传统制药技术 B.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C.加强中药剂型理论和中药制剂系统工程研究,加速现代化进程 D.健全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水平 E.熟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合理指导研究、生产、经营等工作24. 胶剂的原料有A.动物皮 B.动物骨 C.动物毛 D.动物角 E.动物甲25.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是A.外观整洁、无异臭 B.内容物不检查水分 C.药物定性,含量测定符合规定 D.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合格 E.微生物检查合格26. 热原的基本性质包括A.水溶性 B.挥发性 C.耐热性 D.被吸附性 E.可滤过性27. 制水丸时用酒的目的为 A.降低泛制操作时药物的黏性 B.增强活血散瘀作用引药上行 C.良好的有机溶剂有助于一些成分溶出 D.制成的丸剂易于干燥 E.有助于成品的卫生达标28. 关于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正确的是 A.用于静脉注射成静脉输液注射剂均需进行热原检查 B.注射剂成品应无菌 C.溶液型注射剂不得有可见浑浊与不溶物 D.注射剂一般应具有与血液相等或相近的pH E.注射剂必须等渗29. 下列有关药物粉碎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粉碎方法分为干法粉碎、湿法粉碎、低温粉碎和超微粉碎 B.混合粉碎为干法粉碎,是将处方药物适当处理后,全部或部分混合在一起粉碎 C.加液研磨法为湿法粉碎,是将药料中加少量液体后进行研磨,直到药料被研细 D.低温粉碎适用于树脂、树胶类,含糖、黏液质较多以及中药干浸膏类药物的粉碎 E.超微粉碎系采用适当设备,将药物粉碎至粒径在数十个微米以下的粉碎技术30. 下列有关浸出药剂质量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液体浸出药剂易产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B.含挥发性及易吸潮药物的茶剂应密封贮存 C.含醇量20%以上的浸出药剂可防腐 D.浸出药剂在使用前应除去沉淀物 E.浸出药剂在制备时应精制,尽可能多地除去提取液中的杂质31. 颗粒剂的特点包括A.服用携带方便 B.吸收、奏效较快 C.表面积大,质量不稳定 D.服用剂量较小 E.制备工艺适合大生产32. 中药药品卫生标准对局部给药制剂的要求是A.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B.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C.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D.眼部、直肠、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E.阴道、尿道给药制剂不得检出梭菌33. 制备膜剂时,可以加入A.二氧化钛 B.食用色素 C.甘油 D.蔗糖 E.淀粉34. 下列有关栓剂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道应用的一种固体剂型 B.因施用腔道的不同,栓剂可分为直肠栓、阴道栓和尿道栓 C.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 D.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杀虫、收敛止痛作用 E.直肠给药药物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35. 胶囊剂的特点包括A.外观光洁,便于服用 B.与片剂、丸剂相比崩解慢 C.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D.药物填充于胶囊中,稳定性增加 E.可制成不同释药方式的制剂36. 下列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的品种有A.用于烧伤、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 B.用于手术的局部给药制剂 C.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 D.眼科用制剂 E.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37. 粉体的特性对制剂的影响有A.影响混合的均一性 B.对分剂量、充填的准确性有影响 C.对片剂崩解有影响 D.对可压性有影响 E.对制剂有效性有影响38. 关于表面活性剂,下述正确的是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具有起昙现象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直接用于杀菌和防腐 C.有疏水和亲水基团 D.常用于增溶乳化润湿助悬 E.可作为起泡剂和消泡剂39. 下列关于安瓿注射剂灭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安瓿灭菌条件为170℃干热灭菌2h B.安瓿灭菌条件为200℃以上干热灭菌45min C.中药注射剂灌封后应立即灭菌 D.中药注射剂多采用热压灭菌 E.中药注射剂可采用固定的热压灭菌条件40. 淀粉在片剂中的作用包括A.稀释剂 B.吸收剂 C.崩解剂 D.润滑剂 E.黏合剂41. 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有 A.光线的影响 B.温度的影响 C.空气(氧)的影响 D.放置时间的影响 E.湿度和水分的影响42. 关于散剂,下述正确的是A.倍散的赋形剂应为无显著药理作用 B.散剂的混合方法有打底套色法、等量递增法、倍增套色法 C.为了保证散剂的均匀性及与未稀释原药区别,一般将稀释散剂染色 D.含剧毒药散剂的分剂量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 E.一般配制眼用散剂的药物多经水飞或直接粉碎成极细粉,配制的用具应灭菌43. 下列属于物理配伍变化的有A.润湿与潮解 B.溶解性能的变化 C.溶解度的改变 D.分散状态变化 E.液化和结块44. 气雾剂的特性包括A.制剂的稳定性高 B.药物呈细雾状达作用部位,奏效快 C.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D.气雾剂遇热,或受撞击会爆炸 E.给药剂量欠准确45. 下列有关皮肤条件影响透皮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不同的皮肤部位,透皮吸收量不同 B.皮肤湿度大,透皮吸收量增加 C.皮肤受损,透皮吸收量减小 D.皮肤温度高,透皮吸收量增加 E.清洁皮肤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46. 常见的中药片剂类型为A.提纯片 B.半浸膏片 C.全浸膏片 D.全粉末片 E.包衣片47. 丸剂的特点包括A.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病后调和气血 B.溶散、释放药物缓慢 C.操作不当易影响溶散、崩解 D.成品易达药品卫生标准 E.为重要的传统中药剂型48. 生物利用度的三个重要参数是A.td B.t1/2 C.Cmax D.tmax E.AUC。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2.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3.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二)药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1.留样观察法2.加速试验法3.药物制剂半衰期和有效期的求算方法补充:药品质量特性药品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有效性(效应程度)我国——痊愈、显效、有效国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2.安全性3.稳定性4.均一性一、中药制剂稳定性1.影响因素①制剂工艺②水分:易水解药物——酯类、酰胺类、苷类③空气(氧):易氧化药物——酚羟基、不饱和键④温度⑤pH值⑥光线2.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粉针、干颗粒压片或粉末直接压片)3.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避免光线、驱逐氧气(液体通CO2/N2 ,固体真空包装)、添加抗氧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控制微量金属离子(依地酸二钠)二、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1.加速试验(经典恒温法)——含量降低与分解速度有关,预测有效期40℃、RH75%、6个月,为新药申报临床研究与申报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
2.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接近实际贮存条件下贮藏,1-2年,确定有效期!药物稳定性的预测lgK=-E/2.303RT+lgA根据Arrhenius方程以lgk对1/T作图得一直线,可求出室温时的速度常数(k25)。
由k25可求出分解10%所需的时间(t0.9)或室温贮藏若干时间以后残余的药物的浓度。
目的:预试验研究,预估药物制剂的有效期,其结果仅供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参考。
三、制剂半衰期和有效期半衰期(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有效期(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药品被批准使用的期限随堂练习A型题酚类药物易产生A.水解反应B.氧化反应C.聚合反应D.变旋反应E.差向异构『正确答案』BA型题不属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的是A.高湿试验B.加速试验C.随机试验D.长期试验E.高温试验『正确答案』CA型题某药物分解被确定为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在25℃时,k为2.48×10-4(天-1),则该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为()A.279天B.375天C.425天D.516天E.2794天『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0.1054/2.48×10-4≈425天。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分类、制剂原则、制剂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制剂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中药制剂的分类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和过程中得到的药物,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中药制剂根据制备方法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 总生药制剂:是指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粉末、浸膏、丸、散、胶囊等制剂形式。
2. 加工生药制剂:是在总生药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改变了中药原料的形态和性质,如麻沸散、炮姜、制川乌等。
3. 提取物制剂:是通过溶剂提取中药原料内有效成分得到的制剂,如生物碱、黄酮、多糖等。
4. 炮制制剂:是指用特定的方法将中药原料加工改变其性质,如炮制丹参、制草乌等。
5. 醋制制剂:是指用醋作为媒介将中药原料加工处理,如醋附片、醋枸杞子等。
6. 浸膏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料放入溶剂中浸提而得的稠固态制剂,如首乌浸膏、地黄浸膏等。
二、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是指在中药药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合理的工艺技术制成的药物。
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剂型原则:剂型应根据用药对象、症状、剂量与用法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制剂方式。
2. 药物组方原则:药物的组方原则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及药物的功效,进行合理的药物组合。
3. 加工技术原则:加工技术是指对中药材进行预处理,如洗涤、晒干、炒焦、切片、磨粉等操作,才能进行后续工序的制剂。
4. 翻译原则:翻译原则是指中药制剂的名称、剂型、使用方式等应翻译为现代化的名词。
5. 控制稳定性原则: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药物特性,合理控制制剂过程中各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
6. 安全保障原则:制剂过程中应注意药品的卫生、安全、便捷,保证药物的质量,防止交叉污染。
三、中药制剂的制剂方法中药制剂的制剂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混合制剂法:将两种或更多的中药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方制剂,如丸剂、散剂、胶囊剂、片剂等。
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根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根底学科之一。
下面是提供的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药剂学系指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如下。
1.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平安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
3.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按物态分类(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等(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贴膏等(4)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3)乳浊液型液体制剂:如乳剂、静脉乳剂等(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如合剂、洗剂、混悬液等。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1、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酒剂等2、无菌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1.根据药物性质:一般而言,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制剂。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概述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指的是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稳定性问题实质上是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是否发生质量变化的问题,所研究的重点是考察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措施、考前指导药物制剂有效期的方法等。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目的
是为了科学地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物理两个方面:
1.化学稳定性
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2.物理稳定性
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主要是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
例题:
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B.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典型恒温法
C.药物的降解速度受溶剂的影响,但与离子强度无关
D.固体制剂的赋形剂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E.表面活性剂可使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稳定
正确答案:C。
第一章绪论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任务: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
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
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技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
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用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效”:速效、高效、长效。
“五便”:生产方便、贮存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运输方便。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记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见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作为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也反映出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药典在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有重大作用。
中药药剂学的工作依据:《中国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局颁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致病菌;活螨;细菌和霉菌。
(第31页具体的内容)非层流型空调系统的特点:设备费用低,安装简单,但使用时不易将空气中的尘粒除净,只能达到稀释空气中尘粒浓度的效果。
层流洁净技术的特点:1)层流是一种流体连续稳定的运动形式,是一切粒子保持在层流中的运动。
一方面粒子不易聚结,同时空气的流速相对提高,使粒子在空气中浮动,不会蓄积和沉淀。
中药制剂与剂型1.概念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2.剂型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一、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1.中药材来源于动物、矿物、植物,经过简单加工或未经加工而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城乡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
2.中药饮片该定义强调了中药饮片作为药品的法定地位。
3.中药提取物凡是经过一定的提取方式从植物、动物、矿物中制得的用于制剂生产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均为提取物。
有效部位: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提取物,其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急症患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等速效剂型慢性病患者: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腔道病变:栓剂、灌肠剂(二)、根据药物性质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多选题)。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不宜设计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求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一、制剂卫生(一)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表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第十八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一、药物的化学降解及其影响因素(一)影响因素浓度、温度、pH、水分、光线(二)药物制剂化学降解的途径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
1.水解(1)酯类药物:具有酯键结构的药物,相对较易水解,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脂肪族酯类极易水解,几乎无法制成稳定的液体制剂,如亚硝酸乙酯。
有些酯类药物则比较稳定,如阿托品。
一般而言,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愈快,如穿心莲内酯属二萜类化合物,既具内酯类反应,又具萜类化合物的特性。
在pH为7时内酯环水解极其缓慢,在偏碱性溶液中则水解加快,当pH接近10时,不仅内酯开环,转变为穿心莲酸,而且二萜双环可能发生双键移位、脱水、异构化、树脂化等反应,抗炎解热的疗效降低。
(2)酰胺类药物:酰胺类药物易水解,但一般较酯类药物难水解,常见的药物如青霉素等。
(3)苷类药物:苷类药物在酶或酸碱的作用下产生水解反应。
水解的难易程度与构成苷类药物的糖、苷元、苷元和糖连接的方式有关。
例如,强心苷易水解,故常以浓度较高的乙醇为溶剂,如洋地黄酊多用70%乙醇浸出;强心苷的注射液多采用水与乙醇、丙二醇或甘油等为混合溶剂。
2.氧化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易被氧化,如吗啡、毒扁豆碱、黄芩苷等;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在光线、氧气、水分、金属离子以及微生物等影响下,都能产生氧化反应。
二、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1.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1)pH的影响(2)溶剂、基质及其他附加剂的影响(3)制剂工艺2.贮藏条件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1)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根据Van’t Hoff经验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2~4倍。
某些热敏性的药物,如青蒿素等应避免加热,通常在低温环境中制备、贮藏。
(2)光线药物暴露在日光下,可引起光化反应。
利用光能作为活化能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反应。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分类模拟18一、最佳选择题1. 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法A.按服用方法分类B.按分散系统分类C.按给药途径分类D.综合分类法E.按制法分类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分为:①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②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③乳浊液型液体制剂,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等;④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2. 根据物态可以对药物剂型进行分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种物态在药物起效时间上有相似之处B.同种物态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C.同种物态在贮存中有相似之处D.同种物态在运输中有相似之处E.同种物态在给药途径上有相似之处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根据物态对药物剂型分类的特点。
按物态分类的剂型,一般制备操作、贮存条件、运输过程和给药途径多有相近之处。
3. 不属于中药剂型选择“五方便”内容的是A.方便质量控制B.方便服用C.方便携带D.方便贮存E.方便生产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五方便”的内容。
满足防治疾病需要和药物本身性质是中药剂型选择的前提,同时剂型设计还应考虑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和贮藏等各方面的要求,即所谓“五方便”。
4. 下列剂型起效最快的是A.鼻黏膜给药B.口服固体制剂C.静脉注射给药D.皮下注射给药E.肌内注射给药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不同给药方式的起效快慢。
同一种药物因剂型、给药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5.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即A.中药制剂学B.中药调剂学C.中药药剂新技术D.中药药剂新剂型E.中药药剂学答案:E[解答] 本题考查中药药剂学的概念。
广中医中药药剂学模拟试题含答案一、多选题(共90题,每题1分,共90分)1、注射液在配制时,为提高澄明度,常进一步采取的措施A、醇处理,冷藏B、加入增溶剂、助溶剂C、活性炭处理D、调节pH值E、热处理,冷藏正确答案:BCDE2、关于脂质体表述正确的是A、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B、与细胞膜有较强的亲和性,对癌细胞有排斥性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药物包囊于脂质体,可延长药物作用E、可降低药物的毒性正确答案:ACDE3、黑膏药制备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炼油能使药油中油脂在高温下氧化聚合、增稠B、在炼成的油液中加入红丹,可生成高级脂肪酸铅盐C、炼油过“老”则膏药黏力强不易剥离D、炼油以炼至药油“滴水成珠”为度E、膏药老嫩程度可用软化点法控制正确答案:ABDE4、防止微粒增长与晶型转变可采取的措施是A、应贮藏于阴凉处B、多晶型的药物,应选用较稳定的亚稳定型或稳定型C、减小粒径D、加入适量的亲水胶或表面活性剂能延缓或防止微粒增大E、粒度分布范围愈窄愈好正确答案:ABDE5、注射剂产生配伍变化的因素有A、pH值改变B、附加剂的影响C、混合浓度及顺序的改变D、溶剂组成的改变E、盐析作用正确答案:ABCDE6、关于酒剂、酊剂的异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酊剂是选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B、酒剂多供内服,所用的酒应为谷类酒,符合蒸馏酒的质量标准C、酊剂多供外用,少数作内服D、酒剂和酊剂均不允许有沉淀E、酒剂和酊剂均应测定乙醇含量、pH和总固体量正确答案:ABE7、卡波姆中加入下列何种物质可中和、溶胀成透明且稠厚的凝胶A、氢氧化钠B、甘油C、氨水D、三乙醇胺.E、枸椽酸正确答案:ACD8、减小粒径以促进药物吸收在下述哪些情况中不适合A、药物非常有效B、吸收是被动转运C、药物易于溶解D、药物难溶解E、吸收过程的限速因素是药物透膜吸收正确答案:CE9、片剂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A、溶散时限B、崩解时限C、片重差异D、含水量E、外观正确答案:BCE10、制剂药料提取液的纯化去杂,除水提醇沉法外还有A、高速离心法B、水蒸气蒸馏法C、絮凝剂或澄清剂沉淀法D、超临界流体提取法E、微孔滤膜或超滤膜滤过法正确答案:ACE11、药典中粉末分等,包括下列哪些A、细粉B、最粗粉C、极细粉D、最细粉E、微粉正确答案:ABCD12、常见的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有A、调节pH值B、改变储存条件C、改变溶剂D、改变调配次序E、改变剂型正确答案:ABCDE13、下列关于蜜丸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有A、药材粉碎成细粉,应过6号筛B、机制、手工制蜜丸常用润滑剂均为药用乙醇C、和药炼蜜与药粉比例为1∶1~1∶1.5D、夏季用蜜量多,冬季用蜜量少E、蜜丸不经干燥即可包装正确答案:ACE答案解析:夏季用蜜少冬多机制蜜丸乙醇。
第十八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001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002第一节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学习要点:1.易水解和易氧化的药物类型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制剂的包装与贮藏要求4.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5.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6.半衰期和有效期的计算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1药品质量特性:药品与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有效性(效应程度)我国——“痊愈”、“显效”、“有效”国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安全性稳定性:在规定的条件下保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能力均一性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2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药物化学降解类型: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药物化学降解影响因素:药物浓度、温度、pH值、水分、光线易水解药物:酯类、酰胺类、苷类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3易氧化药物:具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1.处方因素:pH、溶剂/基质/辅料2.制剂工艺3.贮藏条件:温度、光线、氧气和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4制剂的包装要求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制剂的贮藏要求阴凉处:≯20℃凉暗处:避光且≯20℃冷处:2~20℃常温:10~30℃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5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延缓水解: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防止氧化:调节pH、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添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106第二节中药制剂稳定性试验学习要点:1.长期试验法与加速试验法试验要点2.经典恒温法的原理、试验步骤与计算3.CRH与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4.中药固体制剂防湿措施一、试验目的、要求与考察项目1.试验目的考察中药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81000002012.试验要求(1)影响因素试验(1批)、加速试验(3批)、长期试验(3批)(2)中试放大(3)制剂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制剂质量标准一致。
中药药剂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中药药剂学的任务(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2.简述水提醇沉法的操作要点操作要点是:(1)浓缩:最好采用减压低温;(2分)(2)加醇的方式: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且应慢加快搅;(3)冷藏与处理:加乙醇时药液温度不能太高,含醇药液应慢慢降至室温(2分),静置藏后,先虹吸上清液,下层稠液再慢慢抽滤。
(1分)3.简述热原的含义及其基本性质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2分)基本性质:水溶性(1分);耐热性(1分);滤过性(1分);不挥发性(1分);其他性质,如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氧化等(1分)。
4.简述在片剂制备过程中,压片前常需要先制成颗粒的目的(1)增加物料的流动性(2)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以减少药片的松裂(3)避免粉末分层(4)避免细粉飞扬5.简述增溶的原理及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增溶。
(1分)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疏水部分会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被增溶的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
(2分)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1)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2)用于中药提取的辅助剂。
6.简述注射剂的特点优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4)可使药物发挥定位定向的局部作用。
缺点:(1)质量要求高,制备过程需要特定的条件与设备,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2)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3)一旦注入机体,其对机体的作用难以逆转,若使用不当易发生危险。
《中药药剂学》第十八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练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某药物分解被确定为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在25℃时k为6×10-6(h-1),则该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为A.1年B.1.5年C.2年D.2.5年E.3年2.某药物属一级反应分解,在室温下k=5.3 ×10-5(h-1),则其在室温下的半衰期为A.1年B.1.5年C.2年D.2.5年E.3年3.以下关于药物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节pH可延缓药物水解B.降低温度可延缓药物水解C.药物含量降低50%时间称为半衰期 D.药物制剂的分解反应以一级反应(包括伪一级反应)最为常见E.经典恒温法系将药品置室温下连续放置3个月考查其初步稳定性方法4.有关药物化学反应半衰期的正确叙述为 A.药物在特定温度下效价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药物溶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药物分解10%所需要的时间D.药物在体内消耗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溶解10%所需要的时间5.对用留样观察法测定药剂稳定性的论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需定期观察外观性状和质量检测B.样品分别应放置在3~5℃、20~25℃、33~37℃观察和检测 C.分光照组和避光组,对比观察和检测D.此法易于找出影响稳定性因素,利于及时改进产品质量E.其结果符合生产和贮存实际,真实可靠6.下列哪个药物最易水解A.亚硝酸乙酯B.阿托品C.穿心莲内酯D.苦杏仁苷E.洋地黄酊7.根据Van′t Hoff经验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A.提高2~4倍B.减低2~4倍C.提高4~6倍D.减低4~6倍E.不变8.药物的有效期是指A.药物降解到10%所需的时间B.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C.药物溶出10%所需的时间D.药物吸收10%所需的时间E.药物消除10%所需的时间9.可预测药剂在室温条件下稳定性的试验是A.常规试验B.留样观察C.长期试验D.光照试验E.经典恒温试验10.根据Arrhenius方程以1gK对1 /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A.-E/(2.303R)B.-k/(2.303R)C.-E/(2.303T)D.-k/(2.303T)E.-E/(2.303RT)11.经典恒温法的实验原理是基于A.物理动力学理论B.非线性动力学理论C.霍夫曼动力学理论D.药物动力学理论E.化学动力学理论12.零级速率常数的单位为A.[浓渡]·[时间]B.[浓度] -1C.[浓度]·[时间]-1D.[时间]·[浓度]-1E.[时间]-113.酯类药物最易产生的降解反应是A、氧化B、还原C、水解D、脱酸E、异构化14.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以药物浓度或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可判断反应级数B.以1gC对t作图得一直线,则为零级反应C.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约2~4倍D.根据Arrhenius方程以1gK对1 /T作图得一直线,可计算出活化能EE.由1gK-1/T直线,取1/T 为1/298,可求K25℃并预测室温下有效期15.关于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许多酯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在多数在碱性溶液中更不稳定B.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将降低药物分解速度,加入乙醇可防水解C.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加D.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抗氧化作用E.药物的吸湿,取决其临界相对湿度(CRH)的大小16.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苷类在稀酸可酶的作用下易水解B.酰胺类一般比酯类易水解C.不需要其他氧化剂参与,仅需少量氧在室温下即能自发引起的反应称“自氧化应反”D.含水量高或制剂易吸湿,则其中易水解的药物加速水解E.光线可加速药物的氧化、水解等17.关于新药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3批中试以上规模样品进行,包装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拟上市包装一致B.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基础研究及临床验证所使用的一致C.影响因素试验可采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进行D.考察项目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E.各种剂型在统一固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进行18.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原料置适宜的密封容器B.疏松原料药摊成≤10 mm厚的薄层 C.一般原料药摊成≤5mm厚的薄层D.对于固体制剂产品,采用除去内包装的最小制剂单位,分散为单层E.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二、B 型题[1~4]A.吸潮B.晶型转变C.水解D.氧化E.风化1.酯类药物易2.具有酚羟基的药物易3.苷类药物易4.中药干浸膏粉易[5~8]A.0.1054/kB.0.693/kC.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D.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E.药物降解90%所需的时间5.药物的有效期是指6.药物的半衰期是指7.药物半衰期与反应速度常数k的关系8.药物有效期与反应速度常数k的关系[9~11]A.伪一级反应B.零级反应C.一级反应D.二级反应E. A和C9.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是10.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反应称11.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二次方成正比是[12~16]A.可不要求相对湿度B.25%±2℃、RH60%±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C.30±2℃,RH65%±5%条件下进行试验D.40℃±2℃、RH75%±5%条件下进行试验E.40℃、RH20%±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关于制剂的加速试验:12.若供试品按一般制剂条件试验,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在13.对温度特别敏感药物制剂其加速试验可14.膏药、胶剂、软膏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等宜直接采用15.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药物制剂如塑料袋装溶液等,则应在16.对采用不可透过性包装的液体制剂,如合剂、注射液等的稳定性研究[17~20]A.防止吸潮B.延缓水解C.防止氧化D.增加光敏感药物稳定性E.降低反应速度17.充惰性气体可以18.将溶剂由水换为乙醇可以19.浸膏片用疏水性材料包衣可以20.采用棕色瓶包装可以[21~24]A.延缓水解的B.防止药物氧化C.制备稳定的衍生物的方法D.改进药物剂型的方法E.改进生产工艺的方法21.药物制成盐类、酯类、酰胺类属于22.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属于23.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属于24.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添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属于[30~34]A.长期试验B.加速试验C.强光照射试验D.高湿试验E.高温试验25.于25℃、RH92.5%±5%条件下放置10天,在0、5、10天取样检测26.一般于40℃±2℃、RH75%±5%条件下试验,于第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27.于照度为4500lx±500lx条件下放置10天,在0、5、10天取样检测28.在25℃±2℃、RH60%±10%条件下,分别于0、3、6、9、12、18个月取样检测29.一般于60℃条件下放置10天,于0、5、10天取样检测[30~32]A.平衡吸湿量B.临界相对湿度C.相对湿度D.绝对湿度E.吸湿速度30.当提高相对湿度的某一值时,吸湿量迅速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为31.样品于一定相对湿度下,达到平衡状态以后的吸湿量称32.空气中水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自由水的蒸气压之比三、X型题1.药物不稳定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A.产生有毒物质B.造成药品以次品降价销售C.造成服用不便,剂量不准D.外观发生变化,如变色、沉淀、混浊等E.疗效下降或失效2.贮存条件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包括A.温度B.光线C.空气(氧)与金属离子D.包装材料E.湿度和水分3.下列哪些药物易水解A.酚类B.酯类(包括内酯)C.萜类D.酰胺类E.苷类4.下列哪些药物易氧化A.多酚类B.烯醇类C.芳胺类D.酰胺类E.挥发油5.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有A.水解B.氧化C.聚合D.挥发E.变性6.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有A.制备工艺B.溶剂C.pHD.表面活性剂E.基质或赋形剂7.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A.浓度B.温度C.pHD.光线E.水分8.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有A.化学方面B.物理学方面C.生物学方面D.处方组成与制剂工艺E.贮藏条件9.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以增加制剂稳定性的方法有A.液体制剂固体化B.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C.制成微囊或用环糊精制成包合物D.可采用直接压片、干法制粒等E.包衣工艺10.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包括A.高湿试验B.长期试验C.高温试验D.加速试验E.强光照射试验11.稳定性试验包括A.影响因素试验B.室温试验C.加速试验D.长期试验、E.恒温试验12.稳定性试验可选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的是A.长期试验B.加速试验C.强光照射试验D.高湿度试验E.高温试验13.含干浸膏的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湿措施,可选用的有A.采用防湿包衣B.加入适宜的辅料或制颗粒C.采用水醇法除去水溶性胶质、粘液质、蛋白质等杂质D.采用或防潮包装或吸水剂E.降低制剂含水量,使其低于0.5%14.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有A.调节PHB.降低温度C.改变溶剂D.制成干燥固体E.避光15.防止氧化的方法A.降低温度B.避光C.通入惰性气体D.加热煮沸驱氧E.调节pH四、名词解释1.有效期2.临界相对湿度五、简答题1.举例说明哪些药物易水解,制剂中延缓水解的方法有哪些?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3.简述稳定性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中药药剂学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颗粒剂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吸收快,作用迅速B、产品质量稳定,口感好C、易变质D、服用,携带、运输方便E、适于工业化生产答案:C2、有关药物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解离药物的浓度愈大,愈易吸收B、.除血管内给药和发挥局部作用的局部给药制剂以外,药物应用后首先要经过吸收过程C、药物的水溶性愈大,愈易吸收D、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E、药物的吸收受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制剂因素影响答案:C3、在油脂性基质中有适宜的稠度和涂展性的基质是()A、羊毛脂B、凡士林C、蜂蜡D、豚脂E、液状石蜡答案:B4、用水醇法提取不能较多除去的是()A、蛋白质B、鞣质C、多糖D、淀粉E、粘液质答案:C5、生物利用度是A、药物被吸收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B、药物体外溶解的速度和程度C、药物口服后疗效好坏的标志D、药物质量的好坏标志E、药物体内转运的程度答案:A6、关于液体制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同相应固体剂型比较能迅速发挥药效B、体制剂携带、运输、贮存方便C、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D、液体制剂若使用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成本高E、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答案:B7、对于酸性、碱性、有机溶剂溶液可选择下列哪些滤膜过滤A、醋酸纤维素膜B、醋酸纤维素混合酯膜C、尼龙膜D、聚四氟乙烯膜E、硝酸纤维素膜答案:D8、外用膏剂包括()A、糊剂B、巴布剂C、膜剂D、软膏剂E、黑膏药答案:E9、下列()措施对于提高糖浆剂稳定性无作用A、控制原料质量B、添加适量的防腐剂C、成分若耐热宜热罐,灌装后将瓶倒放一段时间D、尽量使蔗糖转化E、去除瓶口残留药液答案:D10、氯化钠等渗当量是指A、与100g药物成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B、与10g药物成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C、与10g氯化钠成等渗效应的药物的量D、与1g药物成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E、与1g氯化钠成等渗效应的药物的量答案:D11、我国药典标准筛下列哪种筛号的孔径最大A、一号筛B、二号筛C、三号筛D、四号筛E、五号筛答案:A12、关于液体制剂的防腐剂叙述错误的是A、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而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B、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几种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好C、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对霉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可内服也可外用D、苯甲酸其防腐作用是靠解离的分子E、山梨酸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答案:D13、热原的除去方法不包括A、高温法B、酸碱法C、吸附法D、微孔滤膜过滤法E、离子交换法答案:D14、可作为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囊材为()A、阿拉伯胶-海藻酸钠B、阿拉伯胶-桃胶C、桃胶-海藻酸钠D、明胶-阿拉伯胶E、果胶-CMC答案:D15、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B、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C、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D、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E、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答案:B16、散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A 奏效较快B、B 对创面有一定机械性保护作用C、C 适合于小儿给药D、D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制成散剂E、E 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答案:D17、在挤出法制粒中制备软材很关键,其判断方法为()A、手捏成团,重按即散B、手捏成团,轻按即散C、手捏成团,重按不散D、手捏成团,轻按不散E、手捏成团,按之不散答案:B18、氯霉素眼药水中加入硼酸的主要作用是A、增溶B、调节pH值C、防腐D、增加疗效E、助溶答案:B19、不溶性药物应通过几号筛,才能用其制备混悬型眼膏剂A、一号筛B、三号筛C、五号筛D、七号筛E、九号筛答案:C20、下列哪些基质的软膏需加入保湿剂和防腐剂A、油脂性基质B、水溶性基质C、O/W型乳剂基质D、W/O型乳剂基质E、以上均可答案:E21、下列哪项为包糖衣的工序A、粉衣层→隔离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B、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C、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D、隔离层→粉衣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E、粉衣层→色糖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打光答案:B22、颗粒剂的粒度检查中,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4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过A、5%B、6%C、8%D、10%E、12%答案:C23、下列关于药典叙述错误的是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B、药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C、药典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约束力D、药典中收载已经上市销售的全部药物和制剂E、一个国家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药品生产、医疗和科技水平答案:D24、用作超临界流体的气体,最常用的是:A、氟利昂B、二氧化碳C、氮气D、氧化亚氮E、乙烯答案:B25、浸提的第一个阶段是()A、.浸润B、解吸C、渗透D、.扩散答案:A26、可作片剂的水溶性润滑剂的是A、滑石粉B、聚乙二醇C、硬脂酸镁D、硫酸钙E、预胶化淀粉答案:C27、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多项分散体系A、低分子溶液剂B、高分子溶液剂C、溶胶剂D、乳剂E、混悬剂答案:E28、糖粉与糊精是颗粒剂制备中常用的辅料,其与稠膏比例一般为()A、稠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2:2B、稠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2:C、稠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3:1D、稠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3:2E、稠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2:1答案:C29、以下()情况需要加入稀释剂A、主药剂量小于0.1gB、含浸膏量较多C、含浸膏粘性太大D、含有较多的挥发油E、含有较多的液体成分答案:C30、关于颗粒剂的错误表述是A、质量稳定B、集性较小C、颗粒剂可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D、不如片剂吸收快E、可适当加入芳香剂、矫味剂、着色剂答案:D31、下列关于纯化水叙述错误的是A、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B、纯化水是用饮用水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方法处理制成C、注射用水系指用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D、纯化水可作滴眼剂的配制溶剂E、常用作中药注射剂制备时原药材的提取溶剂答案:D32、极性溶剂是A、水B、聚乙二醇C、丙二醇D、液体石蜡E、醋酸乙酯答案:A33、下列关于溶出度的叙述正确的为A、溶出度系指制剂中某主药有效成分,在水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B、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C、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重量差异限度的检查D、溶出度的测定与体内生物利用度无关E、需做溶出度测定的一般是主药成分易从制剂中释放的中药制剂答案:B34、在制药卫生中要求口服药品中所含大肠杆菌应为()A、A每克每毫升不得超过50个B、B每克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C、C每克每毫升不得超过500个D、D每克每毫升不得超过1000个E、E不得检出答案:E3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中是化学变化的是()A、散剂吸湿B、乳剂破裂C、产生气体D、发霉、腐败E、浸出制剂出现沉淀答案:C36、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方法不包括()A、调节PHB、降低温度C、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D、将片剂制成散剂E、避光答案:D37、关于热原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被高温破坏B、具有水溶性C、具有挥发性D、可被强酸、强碱破坏E、易被吸附答案:C38、下列关于冷冻干燥的正确表述A、冷冻干燥所出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B、冷冻干燥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所出产品不利于长期储存C、冷冻干燥应在水的三相点以上的温度与压力下进行D、冷冻干燥过程是水分由固变液而后由液变汽的过程E、粘度大的样品较粘度小的样品容易进行冷冻干燥答案:A39、制药厂的生产车间根据洁净度的不同,可分为控制区和洁净区。
中药药剂学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叙述错误的为A、药物的疗效与排泄无关B、药物代谢与有无首过效应有关C、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快,吸收分布快D、药物溶出速度快易吸收E、影响体内酶的因素也影响药物代谢正确答案:A2、下列不能作为气体灭菌剂的是:A、c 丙二醇B、e 苯扎溴铵C、d 乳酸D、a 环氧乙烷E、b 甲醛正确答案:B3、下列哪项为包糖衣的工序A、隔离层→粉衣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B、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C、粉衣层→色糖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打光D、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E、粉衣层→隔离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正确答案:D4、对水丸特点叙述不当的是A、药物的均匀性及溶散时间不易控制B、一些传统品种计量大、服用不便C、A 表面光滑不易吸潮、变质D、操作不当易影响溶散、崩解E、溶散、释药缓慢,可减少不良反应正确答案:E5、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A、5000个B、1000个C、100个D、10000个E、500个正确答案:B6、压片前需要加入的赋形剂是()A、润滑剂B、崩解剂C、黏合剂D、粘合剂、崩解剂与润滑剂E、崩解剂与润滑剂正确答案:E7、不宜以细粉直接加入压片的是A、含纤维较多的药材B、含淀粉较多的药材C、毒剧药D、受热时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E、贵重药正确答案:A8、采用单凝聚法,以明胶做囊材制备微囊时可采用作凝聚剂的是()A、石油醚B、甲酸C、甲醛D、丙酮E、乙醚正确答案:D9、根据Van’t Hoff 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A、5~7倍B、2~4倍C、3~5倍D、4~6倍E、1~3倍正确答案:B10、凡士林应适用什么方法灭菌A、湿热B、B. 滤过C、C. 干热空气D、环氧乙烷E、D. 紫外线正确答案:C11、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中是化学变化的是()A、发霉、腐败B、散剂吸湿C、浸出制剂出现沉淀D、产生气体E、乳剂破裂正确答案:D12、散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E 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B、C 适合于小儿给药C、D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制成散剂D、B 对创面有一定机械性保护作用E、A 奏效较快正确答案:C13、回流法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成分提取B、回流热浸法溶媒用量较多C、节省溶媒用量D、可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E、回流冷浸法溶媒用量较少正确答案:D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为A、软膏用于大面积烧伤时,用时应进行灭菌B、二甲基硅油化学性质稳定,对皮肤无刺激性,宜用于眼膏基质C、软膏剂主要起局部保护、治疗作用D、固体石蜡和蜂蜡为类脂类基质,用于增加软膏稠度E、二价皂和三价皂是形成W/O型乳剂基质的乳化剂正确答案:D15、利用不同浓度乙醇选择性浸出药材有效成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乙醇含量50%-70%时,适于浸提生物碱、苷类等B、乙醇含量50%以下时,适于浸提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C、乙醇含量90%以上时,适于浸提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等D、乙醇含量大于40%时,能延缓酯类、苷类等成分水解E、乙醇含量10%以上时具有防腐作用正确答案:E16、注射剂一般控制pH在的范围内A、3.5~11B、3~7C、6~8D、4~9E、5~10正确答案:D17、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该是A、蒸馏水B、去离子水C、灭菌蒸馏水D、反渗透法制备的水E、无热原的蒸馏水正确答案:E18、有关脂质体叙述不正确的是A、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B、可分为单相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C、属于被动靶向制剂D、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稳定性。
1 水分水是药剂发生水解或其他反应的必要媒介,也是吸湿、潮解、微生物滋生繁殖的重要条件。
没有水的存在,上述现象就会停止或减缓。
对于在水中发生水解而水量又不足以溶解所有药物时,每单位时间内药物的降解量与含水量成正比。
固体药物暴露于湿空气中,表面吸附水蒸气而使其溶解,增加药物的不稳定性。
可见,水分是影响药剂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温度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加速,这是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一般温度升高10℃,反应速度可加快2~3倍。
微生物生长温度为25℃~37℃,而低温可抑制或停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高热又能破坏对热敏感的药物。
3 空气中的氧大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氧化反应的基本因素。
大气中氧引发的氧化反应,称为“自氧化反应”,它与氧的浓度无关或关系不大,仅需少量氧气就可以引发氧化反应。
许多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必须要有氧气存在。
4 pH值药物溶液一般都有一个自身最稳定的pH值,若pH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速药物的分解,所以,应将药物溶液的pH值最好控制在自身最稳定的pH 值范围内。
5 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往往是某些药物自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只要有微量金属离子就会起催化作用。
所以,制备易氧化的药剂时,必须严格控制原辅料的金属离子,并尽量避免与金属容器接触。
6 光线光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的活化因子,可提供产生化学反应所必须的活化能。
某些药剂应避光条件下生产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