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先秦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有嫡长继承制,王位继承制,世卿世禄制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周公、孔子、孟子、荀子先秦思想家的法律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慎到、韩非、申不害公开反对成文法的有叔向、孔子夏朝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神权法“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夏商朝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嫡长子继承制(商末就确立)(二)36: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商朝末年确立我国神权法的极盛时期是在殷商商朝的刑法总称叫汤刑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宗教祭奠仪式西周西周的礼治建立的基础是土地王有制五刑已完备是在西周(墨、劓、髌、宫、大群)宗法制的中心是父权宗法制的产物:世卿世禄制(三)36: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在周代的统治中,宗法制下的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将权一般来说始终是世袭的。
不仅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国王和诸侯手下的重要官职“卿”也成为世袭的,形成“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其统治的企图,它后来被战国中后期新兴地主阶段倡导的官僚等级制所取代。
西周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继承制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原则有亲亲,尊尊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必须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尊尊”的行为是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西周周公1、思想有“以德配天”,这是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2、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3、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出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5、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礼治思想的人6、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罪止一身7、“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史以德配天8、“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周公春秋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廉耻节礼以治君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君权神授又称“王权神授”,是宣称君主的权力为神授予的学说。
神权法律思想是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流行的一种法律思想。
主要观点是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如果人们想服从天意,他们必须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天罚:是神权法思想指导下的刑法观。
实质是利用神权对被统治者阶级进行欺骗。
以德配天:周公总结殷商灭亡教训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
美德是道德,天堂是命运。
他相信有命运,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有美德的人才能忍受。
当他们失去跳跃时,他们会突然死亡。
周礼即“周公制礼”。
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制礼”,即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直系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社会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
原名为合法妻子,合法妻子所生的长子是合法长子。
“亲”、“尊”是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属关系意味着我们必须爱我们的亲属,尤其是父系亲属。
尊重是要求和平的人民服从奴隶主和贵族,而不是违背或超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
所谓“礼”是说礼主要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
各级贵族按周礼规定所享有的一切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和平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明德慎刑:西周时期,周公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明德慎刑思想。
德性就是加强自我约束和德治;慎刑就是提倡慎刑,反对滥杀无辜。
国之四维是春秋时齐国革新家管仲提出的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即礼义廉耻。
军令内务是春秋时期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的一项政治主张,即依法治国、统一军队、治理人民,并积极建立各种制度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即划分学者、农民、工商业的居住区域,职业是世袭的。
实行减收农民税政策,打破井田制度的限制,让学者和使节成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它的基本特征是将军事系统纳入行政系统,并通过法律手段迫使人民服从。
“三选”制是管仲在齐国为相的时候实行的一种选贤任能制度。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利用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两者支配。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1、夏朝建立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
2、到了商代神权罚思想达到了高峰,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要受到"天罚"。
3、在西周,神权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他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这反映了神权法在西周的动摇。
西周统治者也主张"天罚"论,认为自己有代天行罚的权力,即"予亦致天罚于尔躬",这一点是对殷商统治方式的继承。
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以德配天"说即"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二、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把洋务派"变器不表道"说进一步系统化,发展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实际上,西学本身也有"体"、"用"两个方面。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商代,动摇于西周。
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奴隶主是上帝的子孙,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
西周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昊天有成命,二后而受之”,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并不是固定的,只属于有德之人。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1、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2、产生的根源:是由自然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A、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
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此是只是一种自然宗教,不具有阶级压迫社会属性。
B、进入阶级社会后,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而统治阶级都极力扶持和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的反抗的斗争意志。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至上神??“上帝”或“帝”的子孙。
3、利用“占卜”或“卜筮”,以“敬鬼神”而使民“畏法令”。
神权法思想的表现:夏:夏禹“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由“天命”转向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1)至高无上的上帝??“天”;(2)“惟命不于常”(天不是固定不变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其目的在于论证周灭商的合理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深入探讨其中的经典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阶段,古代中国的法律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而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通过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呈现。
儒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关系和德治。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通过人伦道德规范来调节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法的观念,认为法律应该依循天道自然,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放弃权力干预,尊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法律的作用,提倡以法治国,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以权威和威慑力来维持社会稳定。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经典思想1.《论法》《论法》是我国古代法律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是西汉著名法学家邹阳。
该书主张“刑不上大夫、作杀人之罪”,提出法律要公正而严明,不应受到地位和权势的干扰。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刑法》《新刑法》是清代法学家盛宣怀在我国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主张刑法应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注重人权保护和公正。
其中的思想包括对于刑法的分类、刑罚的限制以及对犯罪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等内容,为近代中国刑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启示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经典思想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强调道德伦理和仁爱观念的思想给当代法律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现代法律制度应注重法律与道德的结合,强调法律的道德合理性,以实现法治的真正价值。
其次,古代法律思想中提倡公正与公平的思想对现代刑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法律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论语》中的法律思想尤为突出。
二、案例概述《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法律思想。
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而法则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二者相互补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礼在法律中的作用。
2. 法律的本质孔子认为,法律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句话表明,法律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3. 法律的执行孔子认为,法律的执行应当公正无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准绳也。
”这句话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
4. 法律与教育的关系孔子认为,法律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教民以孝,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表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执行法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的思想1、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即天命、天罚思想。
2、周公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同时“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的思想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嫡长继承制使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
商朝末年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紧密结合的。
世袭制后发展成世卿世禄制。
西周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一、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其中“亲亲”和“尊尊”是他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
二、礼治的基本特征:周公倡导礼治。
礼和刑都是奴隶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即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
慎罚:区别对待,罪止一身。
主要内容:1、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人;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
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最具时代特点的是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的革新思想。
管仲: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张“天道”与法律相结合,改革旧礼与创立新法并举,以法统政、礼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以及商业政策,促进富国强兵。
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一、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即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对周礼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造:1、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依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已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
中国法律思想史,以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研究对象。
它的任务是揭示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者和特点,阐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和规律。
一般教材,按照中国史的发展,将中国法律思想史分为四段,即: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和雅片战争以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此四段分编。
探求历史的真实从来都是历史学的基本追求目的之一,法律史学也不例外。
目前在法制史学界,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处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大国。
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形、环境、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中国社会很早就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历史门槛。
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
这里地处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松软,天然具备发展原始农业的良好条件。
因此,早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活动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最先进的夏部落,便在木石器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积累,加速了私有财产的形成和阶级的分化,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如此说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便具有"早熟性"特征。
发言人:李昕。
1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㈠神权法思想:是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它以“天命”“天罚”观念为主要内容。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㈡⑴夏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创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力图神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⑵殷商时代,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①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是商王的祖先;②商王豢养了一批神职人员;③占卜的形式固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④商王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
⑶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
⑷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2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这就是所谓周礼。
嫡长继承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
商朝末年开始确立,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3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⑴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逾越。
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①这是周公时期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有所侧重。
②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8.法史网9.中国法律文化网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1.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的是()A: 周公B: 子产C: 荀子D: 杜预参考答案:A2. 将“兼爱”用在政体和行政上,就是墨家所说的()A: 尚贤B: 尚同C: 非攻D: 非乐参考答案:B3. 反对身份等级严格界限,或反对身份尊卑不同而同罪异罚的是()A: 墨子B: 贾谊C: 刘颂D: 杨坚参考答案:A4. 刘颂重新解释了“看人设教”“随时之宜”等观念,将其定义为()A: 立法原则B: 司法原则C: 执法原则D: 审判原则参考答案:A5. 儒家思想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独尊地位是()A: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B: 魏晋玄学退出历史舞台后C: 唐朝D: 朱熹将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其成为完整体系后参考答案:D6. 黄宗羲认为立法的最高原则是()A: 天理B: 三纲C: 平等D: 天下为主,君为客参考答案:D7.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是()A: 黄宗羲、王夫之B: 龚自珍魏源C: 刘坤一、张之洞D: 康有为、谭嗣同参考答案:B8. “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主主义参考答案:A9. 西周时“终”与“非终”是指()A: 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B: 故意与过失C: 惯犯与偶犯D: 既遂与未遂参考答案:C10. 下列说法是《老子》提出的()A: “以天为法”B: “大道废,有仁义”C: “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D: “越名教而任自然”参考答案:B11. 提出“变法乃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A: 商鞅B: 王安石C: 梁启超D: 谭嗣同参考答案:C12. 经张斐确认,《刑名》置于律首的体例再未改变,这种体例始于()A: 《法经》B: 《九章律》C: 曹魏《新律》D: 《泰始律》参考答案:C13.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 程颐B: 朱熹C: 张载D: 王阳明参考答案:B14. 第一个提出立法应该“以天下为主”,保证人民在政治上和官吏平等的思想家是()A: 墨子B: 商鞅C: 耶律楚材D: 黄宗羲参考答案:D15. “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是()A: 谭嗣同B: 章太炎C: 邹容D: 孙中山参考答案:B——名词解释——16. 权能分治说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与“治权”。
法律思想有别于法律和法制。
法律和法制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创制,而法律思想则不限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可以具有,只是它不占统治地位。
因此,中国法律思想史既包括中国历代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也包括历代不占统治地位的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也不等于法理学或法律哲学。
中国法律思想从其开始产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这 3种社会中由于部分质变所形成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约可分为 4个时期: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当时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要是利用“受命于天”的神权法思想和以“亲亲”、“尊尊”为指导原则的宗法思想来进行统治。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在这个时期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公。
他吸取商末统治者残酷压榨人民因而被推翻的教训,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要求西周贵族以殷为鉴,主张“明德慎罚”,德刑并用,反对“罪人以族”,要求在判罪量刑时必须区别过失(“眚”)和故意(“非眚”)、偶犯(“非终”)和累犯(“惟终”),以缩小打击面。
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由纯重神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还“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法律思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深入到法理学的领域,不少思想家对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合理因素的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
1、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2、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
“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
“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3、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5、为政以德: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6、父子相隐: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判断是否与犯罪问题上的反映。
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而不应该互相告发。
这一主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后来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的张本。
7、化性起伪: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8、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标准衡量各国的法律制度,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特别要将它贯彻到立法司法之中。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一、引言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其中“儒家”与“法家”之争尤为激烈。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道德教化,而法家则强调法治,主张严刑峻法。
本文将以《汉律》为例,探讨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儒家与法家之争的具体表现。
二、儒家与法家的基本观点1. 儒家观点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本,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教化使人达到道德自律。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国。
儒家认为,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法律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但法律并非万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 法家观点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统治、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汉律》中的儒家与法家之争1. 儒家思想在《汉律》中的体现《汉律》是西汉时期的一部法典,它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影响。
首先,在立法原则方面,《汉律》强调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
例如,《汉律》中规定:“王者以仁义为宗,以道德为绳。
”其次,在刑罚制度方面,《汉律》对刑罚的适用较为宽容,注重教育改造。
如《汉律》规定:“刑者,所以禁暴止邪也。
其用也,宜宽而严。
”再次,在司法制度方面,《汉律》强调司法公正,注重证据确凿。
如《汉律》规定:“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2. 法家思想在《汉律》中的体现尽管《汉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法家思想。
首先,在立法目的方面,《汉律》强调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
如《汉律》规定:“律者,所以禁民为非,正天下之政也。
”其次,在刑罚制度方面,《汉律》对刑罚的适用较为严厉,注重威慑。
如《汉律》规定:“罪至死,必先审其罪状,然后处刑。
”再次,在司法制度方面,《汉律》强调司法效率,注重案件的处理速度。
如《汉律》规定:“断狱者,宜速而审。
”《汉律》作为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体现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方面,儒家思想在《汉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如注重道德教化、宽严相济的刑罚制度等;另一方面,法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律》,如维护国家统治、强调刑罚威慑等。
第1篇一、引言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汉律》为例,分析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融合,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其后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法律观念上,儒家主张“礼法合一”,认为法律与道德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三、《汉律》的背景及特点《汉律》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代前期,由于社会动荡,法律制度混乱,社会秩序亟待恢复。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汉律》。
《汉律》具有以下特点:1. 礼法合一: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与法相结合,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
2. 重刑轻罪:以刑罚为主,强调法律的威慑力。
3. 分为九章:包括《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左官律》、《二年律令》、《户律》、《兴律》、《厩律》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
四、儒家思想与《汉律》的融合1. 礼法合一:《汉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法合一观念。
例如,《汉律》规定:“诸悖礼制者,罚金二斤;悖制者,罚金一斤。
”这体现了法律对道德的维护。
2. 重刑轻罪:儒家思想认为,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汉律》中,刑罚的种类繁多,且重刑轻罪。
如《汉律》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罚金。
”这种刑罚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刑不上大夫”观念相契合。
3. 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汉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如《汉律》规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的观念。
五、案例分析以《汉律》中的“奸罪”为例,分析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融合。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制度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
从历史上看,法律的文明,进步,取决于诸多的社会因素。
(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经济基础直接的,集中的反映,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作用,演变的过程与发展规律。
中国法律思想史与中国法律制度史的区别与联系,与法学基础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执法:诸葛亮包拯海瑞批判继承传统法律文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封建王朝的灭亡大多与法制败坏有关。
齐后主的灭亡:权性用事,有不附之者,阴中以法,纲纪紊乱,卒至于亡清明之世,注重法制,社会安定;腐败之世,法纪荡然,天下大乱。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垄断土地,剥削和压迫奴隶与平民的经济基础。
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夏商奴隶主贵族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工改造成“君权神授”“代天行罚”说,使之成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的工具。
《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夏朝《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尚书·盘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我乃劓殄之,无遗育。
”商朝统治者宣扬代天行罚说。
(为酷刑辩解)夏商法律思想特点:1.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任德教;2.笃信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
周公的继承与发展“明德慎罚”思想以德配天说: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坠命,要想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版本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处理。
二.作业内容一、名词解释: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黄老学派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
黄老学派的代表作是《老子》、《黄帝四经》等,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西汉王朝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主张黄老学派的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将它运用到政治和法制实践中,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
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二、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
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主为绝对权威。
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
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
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黄宗羲从民主主义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天下之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确立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
龚自珍猛烈抨击清王朝政治的衰败腐朽,揭露封建统治存在的深刻危机:①以“不可破之例”束缚包括司法官吏在内的各级官吏;②刑狱黑暗,司法官吏残暴地迫害人民。
这种批判能激起人们对封建专制的愤恨、有进步作用。
魏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以“更法改图”但并不要求对清朝政治法律制度作根本性的改革。
而且认为改革“不可以骤”,以免人民对旧制度冲击得太厉害,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
(2)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
龚由珍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而人的这种欲望应平均地得到满足,社会危机的原因是贫富不均。
他在《农宗篇》中首先提出了国、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
(3)不拘一格降人材。
他认为造成清朝官僚集团无能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科举制度,希望在用人问题上进行改进。
(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他认为“刑乱邦应用重典”。
用法律手段禁绝鸦片。
道:道本义是路、途径,引申为规律、道理。
在《老子》书中,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宇宙观、人生观的角度,指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规律、常以“天道”相称;一是从统治方术方面、指统治者制驭天下的最高原则和根本策略,又称“人君南面之术”:老子之“道”,就是自然之道。
“道”是万物的本原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韩愈的性三品说: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
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竣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的性三品说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
它以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结构。
它反映了农民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礼法之争:清末修律过程中产生的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两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论战的结果以法理派的退让妥协而告终。
但论战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三、论述题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权大揽,言出法立,即“命为制,令为诏”,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这种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一直成为各封建王朝立法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为了神化皇权,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作了神学的论证。
指出君主的言论和命令体现了天的意志,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违反“天意”。
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都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
汉代规定了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
到隋代,将谋反、谋大逆确定为“十恶”中的第一、第二大罪。
唐朝则对此等犯罪作了详细的说明?(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礼法融合经过了一个过程。
西周礼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
战国末期,荀子开始把礼法融合起来。
另一个力主礼法融合的重要人物是贾谊,他试图把儒家礼治理论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并付诸于实践。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特点,他的《春秋》决狱集中体现了礼法融合的趋势。
董仲舒以经义决狱,以经代律师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奠定了礼法融合的基础。
2、(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在我国历史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
孔子强调要严格遵守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
孟子、荀子、韩非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董仲舒根据先秦儒家的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提出了一套带有神权色彩的“三纲”学说,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般说,儒家的“三纲”论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后来稍有发展。
(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儒家的德主刑辅主张,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孔子把德和礼的统治方法放在第一位,把政和刑的统治方法放在第二位。
孟子突出强调实施“仁政”。
隆礼重法的荀子主张先礼后法,先教后刑。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重要工具。
他从“天”那里为德主刑辅找到了理论根据,“天”有阳有阴,“大德而小刑”,人间也要有德教,有刑罚,以德教为主。
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发展到董仲舒时已基本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一经形成,对中国社会就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逐渐地对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2、试述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创造了一种新儒学。
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三纲”成为后来指导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他主张的“德主刑辅”被奉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
董仲舒对“三纲”和“德主刑辅”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力图说明它们都符合“天意”,同时把它们绝对化、永恒化,终于形成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
董仲舒把《春秋》看成治国理民的法典,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他都从《春秋》中找到答案,并按照《春秋》精神,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董仲舒的“一统’,就是“一统乎天子”,也就是要实行君主集权。
为了维护和发展当时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
由于西汉神权地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董仲舒为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根据统一的大一统思想,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君权神受”,法自君出。
董仲舒为了论证“君权神受”,他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把天描绘成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人的情感、意识是与天相适应的。
君主的统治是天意的具体体现,君主必须秉承天意来行事。
董仲舒的“君权神受’等说教,实际上是人间大一统的封建君主的影子在天上的曲折的反映,是大一统专制下“神圣”君权的反映。
(3)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他认为“三纲”是天意的体现。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要统治者用仁、义、礼、智、信区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天和鬼神保佑。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围绕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利而展开的。
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它在当时对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其本质看,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治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4)“阳德阴刑”,德主刑辅。
董仲舒总结秦朝骤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汉朝必须以秦为鉴,改弦易辙,实行“更化”并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严刑。
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是由天道引申出来的。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他虽然主张德治,强调礼乐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视刑罚。
在实施德和刑时,要根据人们不同的“性”而各有侧重。
为此,董仲舒发挥儒家的人性论,创造了“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其影响深远。
但由于这种理论包含有重教化、省刑罚,反对统治者昏庸残暴和用繁法严刑来镇压人民等内容,因此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春秋》决狱,“原心论罪”。
董仲舒是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
《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董仲舒在判案过程中,既强调犯罪事实,又强调行为者的动机。
融合违反《春秋》的精神就是犯罪,即使未成,也要定罪。
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这种动机论在司法实践中是有害的,它既可以任意将有罪说成无罪,为剥削者开脱;也可以把无罪说成有罪,肆意残害劳动人民。
当然,董仲舒引经决狱在客观上也有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刑罚的一面。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政治法律思想,完全适应和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在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董仲舒为汉代创制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既有反对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