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海事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海事文化建设的内涵作者:陆涛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9期摘要:海事系统要认真践行“两学一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先进的海事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海事事业和“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构建先进的海事文化,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海事文化的内涵。
对此,笔者从概念、特征和功能三个部分予以阐述。
关键词:海事;文化;内涵一、海事文化建设的概念海事系统作为面向社会、服务船民的行政执法部门,其所反映的文化应该是海事这一具体职能部门的各种理念、行为规范、管理机制、精神风貌和标识系统的总和。
海事文化的概念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念。
主要是指海事系统人员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等的共同取向。
多年来,海事系统注重对干部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学习,奠定了海事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同时,重视从海事地位、职能等方面教育广大职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甘于奉献”的观念,把党的事业和全心全意为船民服务看得重于一切,不断强化大家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不懈的努力,广大海事职工形成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务实苦干、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你追我赶、追求一流业绩的氛围。
海事精神及“四个一流”的建设目标成为全体海事人员的共识,更是海事系统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和集中体现。
二是规范。
主要包括行为方面和制度方面。
行为方面是指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制度方面就是规章制度。
海事系统在文明创建工作中,从文明用语到工作程序、行为规范设计了二十余项操作性较强的标准和较为完善的工作模式,大力开展“百日安全服务竞赛”活动和“四项教育”活动,强化教育培训,狠抓理想信念、服务宗旨、法制法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工作态度、作风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职工行为、职工作风。
通过长期坚持,海事人员逐步养成了“严、细、实、准”的良好习惯。
海事博物馆的价值与管理在现代社会,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任。
而海事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更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事博物馆的价值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首先,海事博物馆作为海上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海洋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海事博物馆则通过展示船舶、航海工具、海上贸易等方面的展品,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展品不仅仅是物质的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赏这些展品,观众可以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海洋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海事博物馆还具有教育和科普的功能。
海事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览场所,更是一个教育基地。
通过展品的陈列和解说,海事博物馆可以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
不仅仅是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在海事博物馆中学习到关于航海、海洋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海事博物馆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讲解员讲解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然而,要想让海事博物馆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有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海事博物馆应该注重展品的保护和管理。
由于展品多为历史文物,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海事博物馆应该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包括环境控制、防火防盗等方面的措施。
此外,博物馆还应该制定展品陈列和展览安排的规范,确保展品的安全和观赏效果。
其次,海事博物馆应该重视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观众是博物馆存在的根本,他们的参与和体验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价值和影响力。
因此,海事博物馆应该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可以通过增加互动展品、开展互动活动等方式,让观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展览中来。
同时,博物馆还应该注重观众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最后,海事博物馆还应该加强与其他机构和社区的合作。
博物馆不应该孤立于社会,而是应该与其他机构和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
关于海事文化建设的思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壮大,海事文化的建设也变得愈发重要。
海事文化是指在海事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它是推动海洋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我国海洋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构建海上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海事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海事专业人才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海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备力量。
建设海事文化可以通过开展海洋事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海事人才,提高我国海洋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在培育海洋文化产业方面,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海洋传统文化,创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有特色、符合海洋精神的产品和品牌,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再次,海事文化建设对于构建海上强国具有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洋权益的大国,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海军建设和海洋事务能力,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而强大的海军和海洋专业人才之外,海事文化的建设也是海上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厚海事文化的国家往往在海洋事务中能够洞察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机遇,从而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因此,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对于我国成为海上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最后,海事文化建设也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海事文化可以通过开展海洋日、海洋周等活动和宣传介绍,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的重视和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
同时,海事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海洋生态的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构建海上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海事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事业的支持度;培养海事专业人才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对于构建海上强国具有战略意义;增强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海事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海事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随着人们对海洋的日益开发利用,海事事故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海事安全,全球各国不断加强海事管理,着力加强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纠正海事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实现海事行业的健康发展。
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海事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危险性的行业,海事事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加强海事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 维护国家利益海事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是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
加强海事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海洋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利益。
3. 推进海事行业发展海事安全文化建设是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海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海事行业的协调发展。
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1. 建立健全海事安全管理制度海事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海事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是实现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要依法制定和完善海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事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同时,还要推广先进的海事安全管理经验和技术,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海事安全管理系统。
2. 加强海事安全教育与宣传加强海事安全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和安全技能培训,扩大海事安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全社会的海事安全意识和宣传力度。
3. 加强海事科技创新海事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海事行业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发展,加强海事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海事行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要加强与海事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海事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海事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培养海事安全是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而海事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培养则是确保海事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从海事安全文化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建立与培养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海事安全文化的概念海事安全文化是指在海事领域内形成的一种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是由海事从业人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涵盖了海事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船舶设计、航行管理、船员培训等。
海事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将安全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一种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海事安全文化的重要性1. 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海事行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如船舶碰撞、火灾、溢油等。
只有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海事安全文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提升行业形象:海事行业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声誉。
建立和培养海事安全文化,可以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该领域。
3. 促进经济发展:海上交通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保障海事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和培养海事安全文化,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货物的安全运输,促进贸易的繁荣。
三、建立海事安全文化的途径1.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海事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为建立海事安全文化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通过加强船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3. 推动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提高船舶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海事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海事安全挑战,共同推动海事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培养。
四、培养海事安全文化的途径1. 建立安全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各类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营造全员参与、重视安全的氛围,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一件救生衣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的一起中国远洋船舶发生大风浪中折舟的悲惨故事。
某年四月,正是中国江淮气旋频发的季节。
江淮气旋是中国长江、淮河流域形成的低气压天气系统。
在江淮形成后慢慢东移中国东海、日本南部海面广大地区,当江淮气旋一出大陆来到东海之后开始发展壮大。
在东海通往太平洋的日本沿海的大隅海峡时,由于受到狭管效应,江淮气旋发展到了肆无忌惮的狂风恶浪,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1-12级。
这样恶劣的海况对航海者来讲是十分危险的,东北大风毫无留情地折腾船舶。
如果一艘吨位不大的话,可能就是毁灭,船沉人亡,航海的风险突增。
由此,在大风浪天气情况下大隅海峡是海员十分畏惧的海区。
尽管大隅海峡附近就是日本本岛,离开海岸线只有7-8海里的距离,但是海峡的水深超过200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500米,在大隅海峡太平洋侧,水深将达到1000米以上!大隅海峡风高浪急,我无数次通过这个海区,遭遇大风浪也是感觉寒毛凛凛的可怕。
我刚刚当船长时也差一点到太平洋底下的东海龙王那里报到,还好东海龙王看见我还年轻,开恩饶了我,而另外一艘4千吨级的远洋船却没有我幸运,遭遇了灭顶之灾。
二十多年前的四月,这艘远洋船舶的船员们在日本内海内的某港满载了一船滑石粉徐徐离开了码头。
在日本港口待了一个星期之后,解缆回国了。
最为让船员非常兴奋是喋喋不休谈论靠泊日本港口时的收获,几乎每一位船员都购买了日本的二手货电器。
船员们用仅有的一点航海津贴转遍了日本街头角落之后,用100丹日元、2百丹日元买回了让国人们非常羡慕的二手电冰箱、彩电和四喇叭录音机。
他们在晚上解完缆绳后就聚集,拿出了自己购买的各种电器,在餐厅里面开始了展览和修理。
每一个船员都绽露了喜悦之表情,他们能够回家和老婆、亲朋好友有一个交待了。
这些都是当年国内最为吃香的大件!站在驾驶台的船长却没有这样的愉悦心情,他接收到了电传机发来的海面气象图!看着密密麻麻的低气压等压线布满了整个东海并逐渐扩展到了大隅海峡他开始担心了。
关于海事文化建设的思考导言海事文化是指与航海、海洋和船舶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活动。
海事文化是海洋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和文化遗产,对于加强海洋国家的凝聚力、向世界展示海洋文明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海事文化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海事文化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海事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海事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涵盖了航海术、船舶建造、航海文学、海洋民俗、海洋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是海洋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技术和价值观。
海事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1.1 航海精神航海精神是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航海精神强调勇气、坚韧、合作和智慧等品质,鼓舞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
1.2 船舶文化船舶文化是海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船舶设计、造船技术、船舶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海洋文明水平和制造实力。
1.3 航海文学与艺术航海文学和艺术通过文字、影像等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航海和海洋的诗意和热爱。
航海文学和艺术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激发人们对海洋的热情和敬畏之情。
2. 海事文化的重要性2.1 增强国家凝聚力海事文化是塑造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海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2.2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海事文化是海洋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海事文化不仅包含了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承载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提升国际影响力海事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展示和传播海事文化,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3. 海事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3.1 文化传承不足当前,一些传统的海事文化正在逐渐失传。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一些传统的航海技术和知识正在被淡忘,这给海事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船舶是有灵性的与其他行业中不同,在航海业中,无论是造船工人还是驾船远航的海员,他们都把船舶视为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既然被定义为生命体,船舶肯定是有性别和灵性的。
好像我一直在文章中唠叨的话题,提及在交通部高级船长的英文试题中有关于船舶性别的翻译题。
足以说明从事航运业的成员应该懂得航海文化!称船舶为“她”的原因是:她总是处于忙忙碌碌之中;经常有一帮子男人围绕在她的身边。
她打扮得非常优雅、漂亮。
她展示了她傲人的优美、玲珑的曲线和身姿,连她的臀部都富有性感的吸引力,很耐看。
当她远航归来进入港口时总是对着浮筒航行。
通俗地解释:造船工人把自己设计的船舶都是纤纤苗条的流线型,就如美女的身材曲线一样,玲珑有致,非常性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造船工人就把船舶当成自己的女儿来妆扮。
每一艘船舶在出厂前都是涂上漂亮的油漆,宛如穿上漂亮的衣衫、裙子。
当她要出厂的时候,工人们会对待女儿出嫁一样,举行“出嫁”的典礼,祝愿她乘风破浪,驶向大洋的彼岸寻找她幸福港湾。
在大洋彼岸宁静的港湾内享受浪漫的爱情。
很多书本描写船舶的第三人称是女的她,而不是男的他。
在英文中不是he、it,而是she、her。
在大洋上碰到相同类型,同一个船厂出来的船舶叫姐妹船、不能叫兄弟船,但目前我还是看到很多人都是性别不分,某位新船长写的论文中竟然也出现“兄弟船”!呵呵,贵族夫人、命名仪式、敲香槟酒、处女航、幸福的港湾、男孩等这些名词与船舶相联系,大家一定会脑子快速移动地纵深联想,航海是多么的浪漫!真的!航海文化是多元化的、浪漫有趣的,是海员寄托航海安全的愿望,是了解海员群体生活的根本、是展示海员心胸宽广、博大和富有情趣精神体现。
第一次上船工作因为我不懂航海习俗,被水手长和水手们“戏弄”了一下。
后来在工作中又让我了解到了船舶是海员的手足、器官的共同体的概念。
船舶灵性就出来了。
某次,某姐妹船在东南亚的某个锚地维修保养需要备件。
根据当时的情况,让公司备件科到国外采购再送船的话肯定会延误船期。
关于海事文化建设的思考关于海事文化建设的思考在20xx年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会议上,部海事局*提出了“加强海事文化研究,深挖内涵,培育体现时代要求的海事精神”的工作任务,同时要求在全面建设“三个海事”、实现“三个追求”上有新成果,深入推进海事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海事文化内涵。
网文章找范文,到网需要指出的是,打造一个品牌需要精心的前期策划,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毁掉它却是在瞬间,因此品牌的维护尤为重要,如果缺少管理与维护,品牌就会“死亡”,只有不断的紧密联系新形势新任务加以改进,与时俱进地实现品牌再造,也只有去努力的推进“三个海事”建设,实现“三个追求”,做到海事管理的20字内涵要求,才能保证海事品牌具有持久力。
8、海事物质文化三、海事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是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海事文化建设。
要通过研究,牢牢把握先进海事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正确处理海事文化领域的矛盾问题,保护和发展广大职工对海事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海事中心工作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二是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的研究。
要通过研究,能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海事文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思想开放不开放、执法规范不规范、对象满意不满意、职工需要不需要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符合发展先进海事文化要求的工作机制,保证海事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是加强海事文化的标准和考核体系的研究。
要通过研究,看海事文化的发展是否建立在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体现促进海事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否促进海事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否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必须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有一套体系来考核,否则,海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也会失去海事文化的生命力。
总之,在海事管理领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海事管理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更应成为发展海事事业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事事业,维护水上交通安全的稳定,离不开海事文化的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长江海事文化长江海事局自1965年成立,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和变迁。
作为主管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代表政府统一行使长江水上安全监督、防止船舶污染、船舶检验、航行保障和行政执法等职权,在全线海事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海事局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使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大动脉的作用,为长江两岸及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这40年长江海事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基本形成包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等五个方面的独具特色而又富有时代特征的长江海事文化。
一、长江海事文化的特征长江海事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水上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长江海事文化,就是以长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为基本形式,以行政执法为特殊手段,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体现海事行业特色的价值理念。
二、长江海事文化的内容长江海事文化是涵盖海事理念、海事精神、海事作风、海事标志、海事信用、海事管理、海事制度等方面的长江海事文化体系,基本内容包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等五个方面。
1、精神文化。
长江海事精神文化是长江海事执法人员在海事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文明服务等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性的海事精神,如“三千精神”、“石柱精神”。
2、行为文化。
长江海事行为文化表现在长江海事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举止言行,是海事精神、管理理念、工作作风的动态体现。
3、制度文化。
长江海事制度文化建设是海事部门为稳定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障航行安全,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而对管理相对人和海事职工的行为给予一定约束、限制的文化。
4、物质文化。
长江海事物质文化建设是海事机关为实现其职能,在工作、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创造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包括先进的管理手段、优美的工作环境、体现海事特征的标牌标识。
海事博物馆介绍海事博物馆是我国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和展示与海事有关的文物和资料的博物馆。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海事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人们学习海洋知识和传承海事文化的重要平台。
海事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海事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促进海事教育的发展,培养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事博物馆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我国悠久的海事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
海事博物馆的收藏品包括船舶、航海器具、海洋生物、海岛风情、海事文献等多个方面的展品,展示了海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海事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海事活动的发展历程、海事技术的进步,以及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事博物馆是人们学习海洋知识和传承海事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海事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提供着丰富的资源,也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
海事博物馆通过展示海洋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让人们亲身感受到海洋的神秘和壮丽,激发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
海事博物馆是开展海事教育的重要平台。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海事历史和文化的机构,海事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海事相关的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海洋知识,传承海事文化。
海事博物馆还致力于培养海洋人才,推动海洋科技的发展,促进海洋事业的繁荣。
通过海事博物馆的各种教育活动,人们可以加深对海洋环境的认识,提高海洋保护意识,共同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事博物馆是一个探索海洋世界的奇妙之地。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海洋的无穷魅力,了解到海事活动的种种奥秘,体会到海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事博物馆是一个蕴含无限宝藏的宝库,它让人们领略到海洋的广阔和壮美,感受到海事的博大和深邃,开启了人们探索海洋世界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海事博物馆是我国海事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展示了海事历史和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了海事文化的宝贵遗产,推动了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海洋事业的繁荣。
第四章海事文化建设第一节海事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一、海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引导并调动全国海事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海事文化建设,培育并弘扬与海事事业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融合、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海事文化,持续促进每一位海事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海事事业的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海事事业发展的品质。
2.总体目标(1)形成具有鲜明海事特征,以先进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海事文化体系;(2)提升符合发展要求、以全面履职为基础的海事综合能力;(3)营造出充满生机、和谐有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海事人文环境;(4)树立起系统内外广泛认同,以不辱使命、为民负责、服务社会为标志的海事社会形象。
二、海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海事文化是推动海事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影响并决定着每个海事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对于凝聚并激励广大海事干部职工,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规范的行为,为实现海事新发展的共同愿景而自觉拼搏奉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海事文化的基本理念秉承海事文化发展的历史底蕴,把握海事事业的特有属性和发展趋势,海事文化的基本理念应该体现使命、责任、服务、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①使命:让航行更安全,让水域更清洁;②责任:依法行政,有效履职;③服务:卓越服务,服务社会;④形象:公正廉洁,文明高效。
四、海事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海事文化是海事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并不断被提炼、升华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海事特色的,被海事人员广泛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内在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及外在气质特征。
基本内容包括:①培育、总结和提炼具有海事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增强系统的凝聚力;②结合海事发展战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追求;③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形成以“执法为民,服务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体系;④统一外在形象,建立系统标识体系,美化工作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海事社会形象;⑤积极引导海事文化产品创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职工的身心素质,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海事文化作者:梁宗盛来源:《珠江水运》2014年第17期今年,广东海事局强力推进海事文化建设,下半年准备召开全局的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此,笔者将就“文化与广东海事文化”为话题展开探讨:一是文化;二是广东海事文化。
什么是文化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去思考什么是文化,但是,我们几乎每一个言行,都与文化相关。
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朝末年周文王时期的《易经》中。
《易经》第22卦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在西方文化史上:“文化”一词原意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劳作以及对神的敬奉。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将文化与人类的理性发展联系起来,以区别于原始民族的“野蛮”和“不开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形象地说,野生的禾苗不是文化,而经过人工培育出来的稻、谷等就是文化;天然的石块不是文化,而经过原始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观赏石等就是文化。
只有当自然存在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和创造,被人们赋予一定意义时,才能称其为文化。
在文化的基本要素中,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
我国《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但是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制度体系和物质财富所反映出来的价值理念。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以航标文化为例,航标文化是人类海事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共分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的航标文化。
灯塔、信号台、灯船、航标船、岸标、浮标等各种各样的导航设备不仅是物,还体现了航标人、守灯人一种文化,是航标文化的载体。
二是制度层次的航标文化。
它主要包括航标管理的各种规范、规则和各种规章制度、习惯等。
三是精神层次的航标文化。
它集中表现航标人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念、理念、态度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航标精神”或“灯塔精神”。
这是航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对民族、国家、单位、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在南海争端中,我国在处理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的争端时,充分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儒家思想,以德服人,一味讲理,动口不动手。
在这里,笔者重点谈组织文化,以组织文化为例谈文化的功能作用。
按行业分类,组织文化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企业文化”,组织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
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展望》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组织文化”概念。
组织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两个方面,具体体现为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作用。
以航标精神为例,“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精神就可以化成广大航标工的精神家园,俯仰天地,独领风雨,长夜暗火,指引迷途。
这是航标工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精神所在。
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它能够以共同的理想、信仰增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大家积极性、创造性,使大家乐于参与组织建设,乐于发挥聪明才智,为实现共同理想、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
再以救捞精神为例,“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激励着几代的救捞人敬爱生命,面对危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行动。
在港珠澳大桥海事处,“与大桥共成长”的精神,鼓励大家争相到那里去坚守跟奉献。
海事文化在广东文化与组织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组织文化。
海事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是交通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海事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彰显着广东海事的意识形态,左右着广东海事的发展方向。
在广东,海事文化是广东海事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及其生产能力的总和。
具体地说,广东海事文化是广东海事机构在长期的执法、服务、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体系;是不断改进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为广大海事干部职工集体信奉的价值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制度规范。
它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广东海事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
它是广东海事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是要有根的,有血脉的。
广东海事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岭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
海事因水而生,因水而活,因水而荣。
海事管理是伴随着水的出现而形成的,于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着水管理的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航海过程中,在暗礁、浅滩附近或海岸口、江河边,指定或设置了指引方向的自然或人工航标,这些本来毫无生机的石头、树木、塔等,正因为与人类航行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慢慢地就成了精神印记,成为一种安全信仰。
比如千百年来,人民把妈祖奉为“海洋保护神”,相传妈祖经常云游海上,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渔舟和商船。
天气不好或者黑夜时,她为过往船舶引航,使其驶向港湾,躲避风浪。
北宋宣和五年,有一次,朝廷特使出访高丽(朝鲜),海上突遇风浪,妈祖显灵相救。
特使完成使命安全返航。
妈祖因此被宋徽宗封为“南海女神”。
妈祖文化和信仰的产生、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结果。
广东有着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厚重的岭南文化。
广东人敢为人先,而勇于创新的思想,“厚于德,敏于行,诚于信”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又成了广东海事文化深根蒂固的沃土。
广东改革开放引领风气之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又成为排头兵。
广东海事文化吸收继承了广东这片土地发展过程中文化沉淀的先进成果,也顺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潮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广东海事文化的灵魂集中表现为海事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念、生命理念、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广东海事核心价值观体系,这是海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通过弘扬这些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尚法弘德,倡导人人“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平安人生”。
江海安畅,人民满意“江海安畅,人民满意”是广东海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江海安畅,就是要确保广东辖区水域水畅其通,船畅其行,货畅其流,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的出行条件,为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海事服务。
人民满意,就是要打造航运企业、行政相对人等海事服务对象高度满意的海事。
中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打造人民满意的海事及加强“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体现对海事使命的高度认同,是广东海事基于海事属性对行业使命所做出的价值选择。
在广东海事,其文化精神内涵包括——岭南特质。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广东海事植根岭南热土,受岭南文化哺育,因而天然具备了浓厚的岭南特质。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在此基础上,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丰富营养,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突出特点——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这些特质已然并且必将不断被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广东海事所继承和弘扬,焕发出无比强劲的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江海情深。
广东面向辽阔的南海,岸线总长逾4114公里,域内珠江水系纵横,通航河流达1006条。
作为水上交通安全主管机关,广东海事与江海为伍,身系百业兴衰、人民福祉。
广东海事人以呵护江海的安全和清洁为己任,因江海而生,同江海共存,以江海为荣业,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养成了深厚的江海情怀。
与江海相依是广东海事与生俱来的特性,江海成为广东海事文化的根基、血脉和灵魂。
弄潮本色。
广东历来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世纪70年代末,南粤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广东发表南方谈话,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2000年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广东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首倡科学发展观,要求广东率先发展、协调发展;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广东海事也当仁不让,深刻意识到自身地位和使命,发挥优势,大胆探索,积极开拓,时刻彰显弄潮本色,着力推动海事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进程,勇当全国海事科学发展排头兵,“三化”建设力争头筹,加快建成人民满意的广东海事。
包容胸怀。
广东海事辖区水域广袤,航运经济发达,是全国海事系统中监管量最大、业务种类最齐全、执法装备最完善、人才结构最多元的直属局之一。
广东海事大家庭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广东海事文化涵养着从天南海北聚首的兄弟姐妹。
广东海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锐意革故鼎新,吸收进步观念,汇聚多元智慧,不断解放思想,开阔世界视野,开动集体脑筋,学习先进经验;秉持和衷共济、和谐共赢的理念,增进国际国内多方交流合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著提升海事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本关爱。
广东海事文化是以人为归依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以人的满足为终极目标。
广东海事始终坚持以“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题的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始终追求海事服务优质高效,服务对象办事心情舒畅、体验愉快,人民满意;始终关爱海事干部职工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平安人生,促进海事事业蒸蒸日上,让每一个广东海事人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在海事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