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在某工业厂房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2.79 KB
- 文档页数:3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强夯法是一种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广泛应用的工程技术,它能够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液化能力,使之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强夯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强夯法的工作原理强夯法是通过利用冲击力将夯锤重复地击打地面,使得夯实杆(或管)在软土地基中进行下沉和振实,从而增加地基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其主要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冲击作用:夯锤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将其能量传递到夯实杆上,形成冲击力,通过冲击作用使得地基土得到挤压和排水,增加土体的密实度;2. 夯实效果:夯实杆通过冲击力的作用,不断地向下振实土层,使得土颗粒紧密结合,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3. 地基改良:通过强夯作用,改善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提高土体的稳定性,解决软土地基的沉降和液化等问题。
二、强夯法的适用范围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软土地基处理:软土地基具有较差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易发生沉降和液化等问题,通过强夯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物理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液化能力;2. 基础加固:建筑、桥梁、道路等工程需要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基础加固,可采用强夯法对软土地基进行深度处理,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3. 沉降控制:对于需要控制沉降的工程项目,可以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变形;4. 抗液化处理:软土地基在受到振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易发生液化,通过强夯法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增强其抗液化能力。
三、强夯法的优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高效快速:强夯法作业简单、高效,施工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2. 成本低廉:强夯法施工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仅需少量的人力和夯实设备即可进行施工;3. 环保节能:强夯法是一种无污染的地基处理技术,对周边环境无影响,是一种环保节能的施工方式;4. 适用性广泛:强夯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软土地基,可以针对不同的工程要求,选用不同的夯实设备和施工方法。
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在地基预处理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11-02T17:20:34.9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作者:倪绍敏[导读]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启东市启隆镇,为崇明岛长江口北支新村沙筹建的住宅工程,本项目启动区北侧紧邻长江堤岸。
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摘要:场地形成时间短、含水量高、松散、严重欠固结、严重液化的特征。
吹填土厚度、成份不均,呈南薄北厚势,有些区域能存在淤泥包。
施工期间主要关注孔隙水压力变化、地面沉量、夯沉量及对江堤道路的影响。
施工场地分为A型、B型、C型三种类型处理区域。
地基土经强夯处理后得到有效加固,承载力均不低于80kpa,满足人员、机械进场施工条件。
关键词:地基;方案比选;沉降;静探、标贯检测;1.工程概述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启东市启隆镇,为崇明岛长江口北支新村沙筹建的住宅工程,本项目启动区北侧紧邻长江堤岸,南侧为启隆乡闸港村。
项目启动区的总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本项目地基需处理范围共为7个启动区(1-7号地块),分为一、二两个标段。
一标段包含7号地块,二标段包含1-6号地块。
2.地质水文概况1.地形及地貌本场地属长江三角洲前缘,其地貌应属于冲积平原河口相。
根据现场踏勘和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可知,现场地主要为吹填形成,吹填时间约为5年,吹填厚度约4m,且现场地为空地,表层有大量的芦苇等植物,多处地势低洼处有积水,地形有一定起伏。
场地标高在3.52~1.14m之间,高差2.38m,据初步勘察资料中钻孔孔口标高统计,场地平均标高约1.9m。
2.场地地下水文条件:本拟建场地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其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大气降水和地面蒸发等,地下水位丰水期较高,枯水期较低。
勘察期间,实测取土孔内的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30~2.40m之间。
根据区域水位地质资料,常年最高水位埋深为0.50m,3.工程地质条件:3.方案比选由于场地形成时间短、含水量高、松散、严重欠固结、严重液化的特征。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软土地基处理成为解决工程建设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将钢筋混凝土钢钎和水平振动器夯实进入土体中,使虚松细土变成紧密土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首先,强夯法是一种效果显著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由于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及其内部结构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地基承载能力薄弱,要想提高其承载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夯实。
强夯法在夯实软土地基中的作用主要是让钢筋混凝土钢钎和水平振动器夯紧土体,使土颗粒之间的空隙缩小,从而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达到改善土体性质的效果。
其次,强夯法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由于强夯法不受地层深度、地下水位等限制,因此可以适用于多种地面情况。
同时,强夯法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基的性质和目标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
例如,在处理不同的软土地基时,根据土体岩性、含水量、粘度等不同特征,可以选择不同的强夯参数进行调整,以取得更理想的处理效果。
另外,强夯法还具有较长的服务寿命和稳定性。
强夯处理使得土体变得更加紧密和坚实,能够减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土体的液化和动力沉降风险,同时也能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
此外,强夯处理的效果长期稳定,因为它可以使土体内部结构得到最佳改善,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力学性质。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强夯处理可以成为地基加固的永久措施。
总之,强夯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的有效方法,其优点在于高效、灵活、稳定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强夯法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设计、设备选择、操作程序控制等多方面的细节安排,以确保软土地基处理后的质量和效果。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摘要:通过对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加固原理的阐述,结合上海某临港新城吹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大面积施工的参数和工艺。
推广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的应用,可为今后沿海地区类似大面积吹填土地基的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基处理;低能量强夯;吹填土;真空降水1 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不断加大,发展工业区,开拓城市新空间等思路逐渐被用来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但是沿海地区地基多为吹填土,土体颗粒细小,天然含水量和孔隙度大,渗透性小,因此其力学性能比较差,一般不能直接参与工程应用,需要进行处理。
近年来在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作为一种新的复合式地基处理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中。
该方法是对强夯法的改良,充分发挥井点降水和强夯的技术优势,通过强夯前进行真空排水,可以降低场地的地下水位及土层含水量,加快强夯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从而缩短强夯间歇时间,减少施工周期,使强夯法适合于加固软弱地基。
本文结合上海某临港新城吹填土地基处理工程,对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在加固吹填土的适宜性和工艺参数进行探讨。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试验方案设计2.1 場地工程地质条件某临港新城场地占地面积约为180公顷,地貌类型主要为河口、砂嘴、砂岛相和潮坪相。
浅层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填土、吹填土和粘质粉土夹砂质粉土。
吹填土主要以粉性土为主,由于场地吹填时间较短,含水量高,吹填土未能有效固结,因此,较多区域一般在1.0m~2.0m左右范围分布软弱层,粉性土呈松散状态,一般设备无法行走。
本工程场地条件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地层类型,同一地层类型下由于吹填时间、吹填料的差异,浅层土极其不均匀,大部分区域属欠固结土,是典型的软土地基类型,且受工程建设的工期要求,限制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取。
2.2 试验方案设计本工程场地处理效果应满足常规施工设备操作及行走,可作为一般建设场地使用。
井点降水与强夯联合加固技术应用摘要:井点降水与强夯的联合加固技术综合了井点降水与强夯两种施工技术的特点。
以连云港港口堆场地基处理试验为工程背景,对联合加固技术的机理、土体在夯击后的变形规律、强夯参数的选取、施工工艺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井点降水与强夯联合加固饱和土体的机理。
2.通过对井点降水联合强夯在现场应用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加固前后及加固过程中水位、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以及载荷试验的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联合加固技术的优越性。
关键词:井点降水,强夯,联合加固技术1.轻型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的计算理论和方法1.1轻型井点降水的基本原理及降水设计1.1.1轻型井点降水的基本原理1.轻型井点降水系统装置轻型井点系统主要由井点管(包括过滤管)、集水总管、真空泵、抽水泵等组成。
2.轻型井点降水原理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是指在需要处理的地基范围内,按照设计以一定的间距埋设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再利用地面上水平铺设的集水总管将各井点管连接起来,利用真空原理,用抽水设备从井点管抽水,并通过集水总管排出。
随着水的抽出,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土体被挤密,从而达到增加地基强度的目的。
3.轻型井点抽水设备轻型井点抽水的主要设备为:(1)井点管:直径为38-50mm的钢管,长5-8m,整根或分节组成。
(2)滤水管:内径同井点管的钢管,长度1-1.5m。
(3)集水总管:内径为100-127的钢管,长为50-80m,分节组成,每节长4-6m,每一个集水总管与40-60个井点管用软管联结。
(4)抽水设备:主要有真空泵(或射流泵)、离心泵和集水箱等。
1.1.2井点降水设计井点降水设计计算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土层的不均一性,对计算公式假定的局限性,滤水管安装的不同,井点系统布置的差别,降水设备能力以及降水时间长短不同等,因而理论上的计算值并不是十分精确。
但是,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参数和计算公式,还是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摘要】本研究探讨了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真空降水和低能量强夯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然后详细解释了两者联合应用的工作机理。
设计了相应的试验并进行了实施,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评价试验效果,发现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在吹填土地基中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了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吹填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土地基工程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真空降水、低能量强夯、吹填土地基、试验、应用、联合、原理、试验设计、方法、结果分析、效果评价、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加固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地基处理技术,以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
真空降水和低能量强夯技术作为新兴的地基处理技术,受到了研究和应用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旨在为地基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对这两种新技术的结合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地基处理方法,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为土地基的加固工程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推动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应用效果,验证这种新型技术对土体改良的效果,并评估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优化这种技术的应用方案,为工程领域提供可靠的土壤改良方案。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在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接着在分析了软土地基的特点,介绍了强夯法的原理,并分析了其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机理。
同时列举了一些强夯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还对其与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优势,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讨论,为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软土地基、强夯法、处理、应用、机理分析、实际案例、优势、研究方向、比较、总结述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层较厚、含水量较高、土质较松软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软土地基在承载能力、变形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容易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强夯法的原理和机理,分析其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对比强夯法与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优劣,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旨在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深入分析其机理和实际效果,从而揭示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对比强夯法与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探讨其差异和优势所在,为软土地基处理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通过本文研究,旨在推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1.3 研究意义研究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意义在于探讨如何通过这一技术手段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从而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性。
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加固在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在曹妃甸地区应用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施工进行地基加固的实例,说明该方法在地基加固上有显著效果,但有软土层时加固效果并不理想,应用时应结合承载力要求和现场试验确定地基加固方案。
关键词:地基处理;管井降水;强夯一、引言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得到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饱和软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基处理中,直接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并不适用。
由于在这些含水量高类土中、强夯能量几乎全部被超静孔隙水压力吸收,不能对地基起到加固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强夯法在这类土中的加固效果,必须解决土中地下水的排出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问题。
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适用的技术被提出。
利用管井进行抽排水主要有三方面作用:1、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减小土层中含水量,从而降低强夯时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2、连续布置管井,阻断外部水源对施工区域进行补给;3、减少土层含水率后,土层产生的有效应力可以对深部土层形成预压固结。
本文结合在曹妃甸地区某明渠边坡加固工程中采用的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对该方法加固的应用进行说明。
二、工程地质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地表水为海水。
勘探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强,富水性良好。
地下水位埋深为0.55~1.70m,地下水标高0.95~3.55m。
地下水与海水呈交替互补,地下水径流缓慢,排泄以侧向径流为主,属垂直补给侧向径流循环类型,潜水和海水相互联通,水力联系强烈。
各土层的渗透系数见表2-1。
表2-1 土层渗透系数一览表2、地基土构成与特征勘探深度内的地层为吹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滨海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粉土、粉质粘土,多为层状土。
依据地质时代、岩性、分布规律和物理力学性质,将勘探深度内地层分为11 个工程地质层或亚层,各层特征分述如下:土层编号岩性标贯击数顶标高(m)层厚(m)①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3.5 4.3 1.4①2层粉砂粉土7.0 3.98 3.7②层粉土 6.5 0.14 2.4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砂 6.5 0.58 2.53③层粉砂19.7 -2.02 6.32③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5.0 -6.29 1.5④层粉质粘土 5.9 -8.83 5.51④1层粉砂29 -14.25 2.4④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4.5 -11.03 1.29④3层粉土12 -15.29 2.6⑤层粉土26.4 -19.47 1.71说明:以上数据均为平均数。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强夯法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加固软土地基,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强夯法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施工要点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其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强夯法的工作原理强夯法是指利用高能量的液压夯击设备,对软土地基进行多次夯击,使土层发生塑性变形和固结收缩现象,从而形成新的颗粒间接触和相互挤压,使土体密实度提高,内摩擦角增大,从而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强夯过程中,土层会发生垂向压实、侧向挤压、孔隙水压力的快速消散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共同作用,可使软弱土壤变得更加致密,并增加地基抗沉降能力和抗震性能。
二、强夯法的适用范围强夯法适用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包括黏性土、膨胀土、含水量较高的砂土、泥质土等,特别是适用于沉降较大的地区。
同时,强夯法也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地基加固,如管涌、地基液化等问题。
三、强夯法的施工要点1. 初期勘探与设计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初期勘探,明确土层厚度、地下水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加固方案。
设计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夯击层数、夯击深度、夯击间距等施工参数,并合理安排施工周期。
2. 夯击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夯击前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围护,防止周围建筑物和管线遭受损害。
并需要对施工区进行平整处理,确保夯击设备平稳运行。
3. 夯击施工过程夯击过程中需要注意液压夯击设备的设置和调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夯击时尽量采用水平夯击和垂直夯击相间隔的排布方式,以增加夯击面积和均匀度。
在夯击的同时,应不断加水喷淋,保持设备周围湿润状态,以改善夯击效果。
4. 强夯后的检测在完成强夯施工后,需要对地基进行检测,以确定加固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检测方法包括静载试验、动态荷载试验等多种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四、强夯法的效果评价强夯法的效果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提高。
经过强夯处理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明显增加,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近年来,新型的土地成形工艺备受关注,其中包括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
该技术利用真空降水在夯实土壤的同时,结合低能量强夯,使填土地基更加坚实、密实。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试验和应用。
一、试验设计及结果1.试验设计为了探究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的效果,实验中选用了两组土壤,一组是黏性土,另一组是沙土。
分别将两组土壤填充在试验模型内,并对填充后的土壤进行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处理,以比较处理前后的土壤压缩性。
2.试验结果经过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处理后,两组土壤的密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显著减小了土壤的压缩性。
特别是黏性土,经过处理后它的压缩性减小了近90%。
这表明该技术非常适合于稠密、易压缩的土壤。
二、应用现状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扩展到了许多领域。
例如,在机场、高速公路、沿海填海工程等地的地基处理中,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该技术在机场地基处理方面的应用案例:1.深圳机场二期工程深圳机场二期工程地面基础不平整,普遍存在地基沉降和软化,需要进行地基加固。
通过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对机场第二跑道区进行了地基加固处理,即使经历了多年的使用和大量起降,仍能保持稳定。
2.黄岩机场新跑道工程在黄岩机场新跑道工程中,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被用于对土壤进行加固处理。
共夯实了5层,其中下面四层为强夯层,上面一层为真空降水层。
经过测试,处理后的地基密实度较高,各项力学性能优良,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技术特点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夯实工艺,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1.高效性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夯实土壤,能够实现较高的夯实速度和较高的夯实度,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2.节能性3.环保性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所需的材料稳定性好,不会产生振动和噪声,对环境影响小。
4.成本优势由于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因此在大规模工程中广受欢迎。
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在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的应用2010年8月第8期总第444期水运工程Port&WaterwayEngineeringAug.2010No.8SerialNo.444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在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的应用李(1.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30;军,谭锦荣2.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31)摘要: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在广州港南沙港区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成功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基承载力,拓展了传统强夯法的适用范围,使其可用于加固高地下水位条件下饱和淤泥质黏土地基.与传统的排水固结法相比,该方法可有效缩短工期,并且造价较低,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关键词:井点降水;强夯;试验区;监测;检测中图分类号:TU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972(2010)08~叭19—06 Applicationofwell-pointdewateringcombinedwithdynamiccompactioninatestarea LIJnn,TANJin—rong(1.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o.,Ltd.,ofCCCCFourchHarborEngineeringCo.,Ltd.,GuangzhouChina,510230;CCFourchHarborEngineeringCo.,Ltd.,Guangzhou510231,China)Abstract: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well——pointdewateringcombinedwithdynamiccompactionmethod inthetestareaofaprojectinNanshaharborofGuangzhouindicatedthatbythismethod,wecan lowerthe undergroundwaterleverandimprovethebearingcapacityefficiently.Thetestresuhsprovedt hatthedynamic compactioncouldbeappliedtothestratumofsaturatedmuckyclaywithhighwaterlevelbyde wateringwithwellparedwiththetraditionaldrainageconsolidationmethod,thenewtechnologycan shortentheconstructionperiodandreducetheengineeringcost,andcanbewidelyusedinsimilarprojects .Keywords:well——pointdewatering;dynamiccompaction;testarea;monitoring;checkandmeasure1工程概况广州港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位于龙穴岛广州港南沙港区,北与中船造船基地相接,南与广州港南沙港区相邻,东临珠江,西侧为后方陆地.软基处理试验区位于通用码头后方45m,距离中船基地东南角约180m以内范围,面积为2.25万m..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揭示,软基处理工程试验区的处理范围表层大部分为淤泥土,淤泥层间夹较多薄砂层或砂层.表层有1~2m厚的中船基地弃土,含砂量较高,其下为陆域吹填的以砂性土为主的疏浚土,土层厚度约8—10m,疏浚土为加固后的淤泥混砂,淤泥等,下为原沉积淤泥土层,软弱土层总厚度约201'11,须加固后方可使用.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试验区地基处理要求如下:设计荷载,场地地面使用荷载按60kPa考虑;残余沉降,地基处理后主固结残余沉降要求≤30cm;地基承载力,交工面以下1m处的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小于130kPa;地基土强度,加固后地基土强度由静力触探试验确定,要求比贯人阻力不小于600kPa.由于表层为丁程弃土,土质不均,故设计考虑采用深收稿日期:2010—05—15作者简介:李军(1972一)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120.水运.Y-程2010年井井点降水+强夯法试验方案进行软基处理加固.2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工法简介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是将井点降水和强夯动力夯实两种工法的有机结合,即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井点降水能够降低地下水位,为强夯击密创造条件;强夯应力波能够产生超孔隙水压力,进而增大孔隙水的压力差,促使孔隙水从压力较高处流(渗)向压力较低处,同时强夯产生的许多微裂纹,提高土体渗透性,加速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即加快土体固结的过程.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的成功应用使强夯法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快速在地基表层形成承载力较大的"硬壳层",与其它传统工法相比具有工期短的特点.3试验方案及工艺设计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排水系统,止水帷幕和降水,动力夯实3部分,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砂垫层,塑料排水板和降水井点,止水帷幕是通过黏土密封墙实现的,强夯采用"低能,少击,多遍"的原则.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工序设计及工艺要点如下:1)排水系统.图1工艺流程主要工序分为铺设砂垫层和扩设塑料排水板.砂垫层厚度0.8m,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中粗砂;排水板选用SPB—B型塑料排水板,间距1.1m,正方形布置,根据地层条件,排水板打设深度20.5H1.2)止水帷幕及井点降水.由于疏浚淤泥中含有较多薄砂层或砂层,为封闭周边水源,保证地下水位有一定降深,以便顺利进行强夯,本试验区工程在加固区周边采用泥浆搅拌桩止水幕墙进行密封,泥浆搅拌桩采用双排桩形式,单桩直径700mm,两桩彼此搭接20em,桩中心距50cm.搅拌桩以穿透透水层进入其下不透水层0.5m为准,平均桩长约8.0m.如图2所示.图2试验区平面深井井点降水系统的井点按正方形布置,点距30m,降水井井底深度以穿透吹填土层进入原地基土体3.01TI控制.深层井点在插设塑料排水板完成的区域埋设.降水井埋设主要工序:成孔,下井管,砾料围填,孑L口封闭,洗井,抽水.成孑L可采用泥浆护壁法.降水井开孔和终孔直径660mm,井底高程一7.00HI.井管直径300//1//1,过滤管总长7/'/'/,过滤管以下为沉淀管.每口降水井配备一台QX系第8期李军,谭锦荣: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在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的应用.121. 列三相潜水泵,潜水泵型号QX3—24—0.75.成井施工结束后,在降水井内及时下入潜水泵,安设排水管道及电缆.降水井内安设潜水电泵,采用绳索吊人滤水层部位.潜水电动机,电缆及接头采用可靠的绝缘措施处理,防止漏电,每台泵应配置一个控制开关,主电源线路沿降水井排水管路设置.抽水与排水系统安装完毕后进行试抽水.如图3所示.抽排水井点降水井/堆载图3井点降水联合堆载加固地基剖面经试抽水确认各方面条件具备后,开始正式抽水.降水井抽水时,潜水泵的抽水间隔时间自短至长,降水井的每次抽水后,立即停泵,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次数相应增多.施工区内地下水位降深达到5m后可以进行强夯施T,在强夯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井点降水.3)强夯.强夯以"低能,少击,多遍"为原则,采用4遍点夯,1遍普夯.每遍点夯夯点间距5m,正方形布置,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1500kN?IYI,每点4~6击,采用跳夯法施工;普夯夯击能采用500~800kN?1TI,要求锤印搭接1/4.施工过程中采用现场监测结果确定每遍强夯时间间隔,每遍强夯击密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70%~80%后方可进行下一遍强夯.4试验区监测,检测为了了解施工过程中试验区及周围地基土体的沉降,孔隙水,强度变化等有关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了监测与检测.设置的监测项目有:表层沉降,深层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深层水平位移等.施工监测自测量控制点埋设完成开始,至施工结束(2009年3月30日)后半个月左右结束.监测仪器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加固后采取载荷板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原状土取样及标准贯人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监测地基加固效果.2试验区共布设34~,-沉降板.3.沉降标长度1.5In,露出地面0.1m.图4试验区监测仪器平面布置tS?122?水运工程2010互5监测,检测结果分析5.1地表沉降1)试验区内的沉降监测分析.试验区内的沉降观测分为塑料排水板施工期,深井降水预压期和深井降水联合强夯处理期3个阶段.第1,2阶段在场地内布设了24个沉降标,通过沉降标的高程测量来观测降水期的表层沉降, 第3个阶段由于强夯,沉降标无法保护,则通过砂面高程的测量来进行沉降观测.各阶段试验区地表平均沉降量如图5所示.020.40.6艘蛙0.811.21.4地基处理不同阶段\第第插排水板\\水预压第1遍强夯24遍g3遍强j遍普夯\强强\夯夯\,~L—一图5备阶段表层沉降塑料排水板插设期间沉降达0.559m,为施工期沉降量最大阶段,沉降速率22.36mm/d;深井降水预压期的平均总沉降量为0.298m,其中最大沉降量0.388m,最小沉降量0.113m;深井降水联合强夯阶段第1,2遍强夯期间地表沉降速率平均为l4.03mm/d,第3遍强夯开始沉降趋于平缓, 平均速率仅为4.13mm/d;施工期总沉降量为1.328m.2)试验区周边的沉降监测分析.试验区周边沉降的如图6所示.由地表沉降曲线可以看出,区外的沉降量均随加固过程逐渐增长;并且随着离边界距离的增加,地表沉降量衰减很快,软基在经过约66d的深井降水联合强夯(4遍点夯,1遍普夯)处理后,距边界15m处的沉降量仅为31mm,影响很小,距边界10m处的沉降量也仅有48mm,而试验区内的沉降量超过了1_3m.可见,深井降水联合强夯施工对周边造成的沉降影响较小.5.2深层分层沉降土体分层沉降典型曲线如图7所示.南图7可以看出,6m深度处的土层沉降量最大,为0.147m,21m深度处的土体沉降量最小,为日期01.2301.3102.0802.1602.2403.0403.1203.2003-28O4-0504-1304-21 图6试验区北侧边界外沉降量变化曲线0.037m;地基土体的沉降主要发生在12m深度以上,12m深度以下土体沉降量较小.强夯期土体均会有所回弹,强夯间歇期土体又会快速沉降,表明强夯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可以在深井井点及水平,竖向排水体的共同作用下快速消散,土体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固结沉降.日期o2.1S02.2503.0703.1703.2704_0604.16图7ZX2不同深度处土体分层沉降曲线5.3孔隙水压力1)试验区内孑L压分析.试验区内孔压监测曲线如图8所示.从上述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看,孔隙水压力在深井井点降水的作用下有所降低,在强夯期间上升趋势明显,形成超静孑L压,强夯期结束后又逐渐恢复.由强夯期间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可以看出,强夯产生的微裂隙和塑料排水板明显改善了土体的排水条件,强夯击密激发的超空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快.此外,强夯期间16m深度仍可监测到孔隙水压力的增大及消散过程,表明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强夯的影响深度可达16m以下.2)试验区周边的孑L压监测分析.试验区周边典型孔隙水压力监测的结果如图9所示.试验区周边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可以认O00O00O0OⅡv=菩进器第8期李军,谭锦荣: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在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的应用.123. ul—lul—zUz?U,02-1,02-2703-09U3一l903—2U4—08日期图8试验区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为这种孔压消散过程主要是由试验区内降水引起区外地下水位有所下降造成的.另外,在试验区施工前曾进行场地平整,施工范围内采用推土机大面积推填素填土(中船弃土),填土荷载引起软弱地基内的超孔压逐渐消散使得孔压下降.O1—18O1U2-U702-l7UZ一2703一U03-l903-204—0804-l8日期图9试验区周边子L隙水压力变化曲线5.4地下水位1)试验区内水位观测成果分析.试验区地下水位观测自深井降水开始,至工程完工后结束,观测结果如图10所示.水位管(OWZX2)内水位累计最大降深6.102m.区内地下水位在降水期下降明显,中后期因强夯及降雨等原因有所上升.降水45d时,降深达最大值6.102m,之后水位基本稳定在5-6m之间,且每遍强夯施工时,地下水位会突然升高,而后逐步降低.由于抽水时间较长,潜水泵叶轮内残留了大量吸入的沙粒,导致抽水能力降低,从降深曲线可以看到后期水位略有回升.2)区外地下水位观测成果分析.区外的地下水位观测时间与区内的同步,试验区北侧水位变化过程如图11所示.在试验区外(北侧)水位管,离围堰10in,151TI,25m处管内水位变化较西侧明显,累计下降均为0.9~1.5ITI, 离围堰5m处(OW5)水位下降累计3.139m.可见,场区外水位下降远小于区内,泥浆搅拌墙止水效果明显.同时说明试验区内的降水对周边地图1O试验区地下水位变化曲线下水位影响不大;随着离边界距离的增加,施工对区外地下水造成的变化影响减小.图11试验区北侧地下水位变化曲线5.5深层水平位移试验区典型土体深层侧向位移结果如图12所示.图中,朝向区内的位移为正,朝向区外的位移为负.从测斜曲线可以看出,测点经过前两遍的点夯及场内长时间降水后,场地周边附近的侧向位移变化明显减小,主要是因为场地内软土层经过强夯后压实,说明强夯起到了明显效果.3.2.薹.喜..10一0-5-10?15—2U-25图12软土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5.6检测结果1)加固前后取土检验.在试验完成后,分别进行了加固后取土,静力触探,标准贯人,载荷板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内容.根据钻探后取土和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加固前后6.0m以上软土层土性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含OOOO0∞∞∞∞加∞n塞?124?2010晕水率由51%降低至42%,降幅为17.6%,液陛指数由1.68降至0.65,即加固后土体从流塑状态转换为可塑状态.土体得到明显改善,加固效果良好.2)静力触探试验.图13为试验区加固前,降水后和强夯后的静力触探曲线,从图上明显可以看出:强夯前的降水预压阶段使深部软土得到加强,但对浅层改善不大;强夯后,浅部淤泥层比贯人阻力由加固前195.8kPa提高至400.0kPa,加固深度l2.0m,只增加至600.0kPa以上.120o1o0O8006o0400200图l3静力触探试验曲线3)十字板剪切试验.加固前后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如图14所示,原淤泥层十字板抗剪强度由平均10kPa提高至27kPa,增量为1.7倍,地基土强度得到显着提高. U24681Dl2H/m图14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4)标准贯人试验.淤泥层加固前后标贯击数由加固前1~2击增加至2~4击,承载力得到较大提高.5)载荷板试验.载荷板lm~lm采用方形板,载荷板曲线如图15所示,其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30kPa,完全满足设计要求.6结论通过广州港南沙港区某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p/kPa050100150200250300图15载荷板试验曲线T程,研究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的技术方案及施工工艺,并通过监测,检测结果分析该工法的适用性和加固效果,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水平排水垫层和塑料排水板可有效缩短排水路径,改善淤泥质土体的排水条件,进而提高井点降水的工作效率,达到快速降低地下水位,提高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以加速土体固结的效果.2)深井井点降水后进行强夯可增大强夯的影响深度,加固深度可以达到12m以上,结合水平及竖向排水体,可有效避免"弹簧土"现象的发生,使强夯法的应用范围大为扩宽.3)通过在试验区周围打设止水帷幕墙,有效降低了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试验区软基加固过程中,试验区周围地下水位及土体沉降量较小,且施工的影响随距试验区距离的增大快速减小.4)试验区软弱地基经深井井点降水+强夯法处理后,地基土强度大幅提高,浅部的淤泥十字板强度增幅达1.7倍.总之,井点降水联合强夯的软基处理工艺,通过降低地下水位的形式,提高深部地基土的有效应力,工艺简单,造价低廉,维护简便,与传统排水固结法相比优势突出,并且充分发挥了井点降水和强夯法各自的优点,地基处理效果良好,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JrrJ24O一1997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2]郑颖人,陆新,李学志,等.强夯加固软黏土地基的理论与工艺研究[J】.岩土工程,2000,22(1):18—22.[3]陈幼雄.井点降水设计与施工【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本文编辑武亚庆)Om加如目∞柏∞o室u。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摘要:强夯法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其具有施工简单、效果可靠、经济易行等优点。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论述了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施工要点。
关键词:软土地基强夯法施工1工程概况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1.1 工程概况该工程拟建的主体构筑物为配水池、絮凝沉淀池、恒速滤池、清水池。
由于场地浅部由人工填土层等软弱土层组成,不能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设计要求:地基处理的有效深度为6m,经过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ak不得低于150kPa。
本工程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面积约8720m2。
1.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分布的主要岩土层有:(1)人工填土层:A 素填土层, 松散~稍密状,厚度为1.8~5.6m,堆填时间为5~6年。
(2)第四系冲积土层:B-1 粉质粘土层,可塑状、层厚0.5~3.4m;B-2 粘土层,可塑状、层厚1.4~7.8 m;B-3 中砂层,稍密状、层厚4m。
(3)第四系残积土层:C 粉土层,可塑~硬塑状、层厚1.2~9.5m。
(4)基岩风化层:D 强风化含砾砂岩揭露厚度为3.5~15m。
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中砂层中的孔隙潜水,其次为赋存于人工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贫乏。
2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土的状态及物理力学参数,本着“方法可行、经济节约”的原则,对浅部地基处理常用的换填垫层法及强夯法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
(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换土垫层材料可采用砂、砂石、灰土等,但厚度不宜大于3m。
采用灰土换填材料,石灰选用新鲜消石灰,土料选用粉质粘土,两者体积比按3∶7计,本工程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时预算造价较高。
(2)强夯法: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的处理,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法相对简单,有利于总体工程施工的组织安排。
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讨软土地基是指土壤含水量较高、工程稳定性较差的地基。
在建筑物、道路等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其应用探讨如下。
强夯法是一种通过振动机械对软土地基进行改良的方法。
通过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夯击机或振动机械对其进行振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加固土壤,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工程稳定性。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施工方便,且效果显著,因此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的处理中。
强夯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的排水性能。
软土地基通常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排水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液化现象,造成地基沉陷和失稳。
通过强夯法振动土壤,可以使土壤颗粒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排列结构,改善土壤的排水性能,减少地基液化的风险。
强夯法也可以提高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
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较低,容易发生剪切变形和破坏,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通过振动土壤,夯实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强夯法还可以改良软土地基的压缩性。
软土地基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容易发生压缩沉降和变形。
通过强夯法对土壤进行振实,可以减小土壤的压缩性,降低地基的沉降变形,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强夯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注意。
强夯法对土壤的改良范围有限,一般只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处理。
强夯法不适用于含有较高含水量、过于松散或粘性较大的土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强夯法对附近建筑物和结构物有一定的振动影响,需要进行振动监测和控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工程性能。
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吹填土地基是指土石方工程中利用回填土和石子等材料进行填筑,用以改善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
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城市建设中,吹填土地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土地复垦方式。
吹填土地基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土石材料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不足等,会导致土地基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吹填土地基中存在的问题,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应用真空降水技术和低能量强夯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吹填土地基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提高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对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试验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技术的深入探索和应用,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土地基础,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传统的填土加固方法,考察该新技术在提高土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稳定性和减少沉降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和分析,找出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土地基工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通过探讨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并为土地基的改造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土地基施工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3 研究意义通过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减少土地基础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技术在吹填土地基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土地工程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真空降水技术简介真空降水技术是一种利用真空抽气的原理,通过减低土壤中的孔隙水压来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的方法。
论强夯法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应用摘要:伴随着我国建设工程的极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这种高速发展的劲头往往给人以质量是否完全保障的顾虑和担忧。
本文将针对强夯法在软土地基施工中应对恶劣地质条件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建设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强夯法;应用一、强夯地基施工技术简介本文所讲到的强夯施工技术实质上是指将潜在的能量转化为动能的一种特殊地基处理方法。
强夯法起源于十九年代法国曼娜,一般采用80 ~ 400KN的重锤,增强冲击力夯实软弱地基的过程。
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会使得土壤的内部孔隙最大化的压缩,孔隙水和气体逸出,土壤颗粒重排,压实固结,从而结构上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且降低了土壤的压缩性,同时也提高了抵抗砂土振动液化的性能,消除了如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也说明了这种强夯法是加强软弱地基基础的一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强夯法主要应用于土壤,砾石,砂,低饱和粉砂和粘土土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也适用于塑性指数的IP≤10土的饱和度高粘土的加固处理,但粉土和粉质土是不适用的。
这类土体易出现橡皮土表层土壤的问题,土体结构的抗剪强度大幅度损失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承载作用。
由于强夯法可处理几米厚甚至于几十米厚的软弱土壤地基,而应用简单的设备(用锤子起重机)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较短、耗费材料少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因此,从该项技术被研发起,二十年间即迅速被各国建设工程所推广与应用,通过用这种方法加固软弱地基取得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软弱地基普遍表现的特点是土壤的水稳定性比较差。
由于土壤中的水会使得土壤的毛细水管表面的张力大量损失,晶体颗粒溶解了土壤中的硬质成分,一般在宏观上可发现其表现为地面沉降引起的垂直陷落,严重者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害。
因此,不管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还是普通的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如何能够控制和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质量,实现既经济又安全可靠的目的,最终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