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有机酸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三届化学分析实验技能比赛❀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参赛成员:吕珍洁胡梦云赵忠臣参赛班级:化学系2010级C班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⒈熟悉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⒉学会标准溶液配制的直接法和间接标定法。
⒊学习并掌握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原理大多数有机酸是固体酸,如草酸(pKa 1=1.23, pKa 2=4.19),酒石酸(pKa 1=2.85,pKa 2=4.34),柠檬酸(pKa 1=3.15, pKa 2=4.77, pKa 3=6.39)等,它们在水中都有一定溶解性。
若浓度达0.1mol ·L -1左右,且cK a ≥10-8,则可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
因滴定突跃在弱碱性范围内,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溶液呈微红色,根据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时所消耗的体积及称取的纯有机酸的质量,可计算该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当有机酸为多元酸时,应根据每一级酸能否被准确滴定的判别式(810c K a a i i -≥)及相邻两级酸之间能否分级滴定的判别式(510+1+1c K a ai ic K a ai i ≥)来判别多元酸与NaOH 之间反应的计量关系,据此计算出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查文献资料知,柠檬酸(C 6H 8O 7·H 2O )是三元弱酸(Ka 1=7.4×10-4,Ka 2=1.7×10-5,Ka 3=4.0×10-7),其三个不同级酸都能被准确滴定,但不能被分别滴定。
柠檬酸溶液与NaOH 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4687236572C H O H O NaOH Na C H O H O ⋅+=+可推算出柠檬酸摩尔质量的计算式:68726872311041()3C H O H O C H O H O NaOH m Mr CV ⋅⋅⨯⨯=⨯本实验中,因为NaOH 不是基准物质,所以不能用直接法配制NaOH 标准溶液,因此采用间接标定法配制NaOH 标准溶液。
实验六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2. 掌握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摩尔质量可以根据滴定反应从理论上进行计算。
本实验要求准确测定一种有机酸的摩尔质量值。
大多数的有机酸是弱酸。
如果某有机酸易溶于水,离解常数Ka≥10-7,用标准碱溶液可直接测其含量,反应产物为强碱弱酸盐。
由于弱酸根与水溶液中水合质子反应,使滴定突跃范围在弱碱性内,可选用酚酞为指示剂,滴定溶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根据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时消耗的体积,计算该有机酸的摩尔质量值。
本实验还利用NaOH溶液的标定结果,用误差理论进行处理。
三、仪器与试剂1. NaOH溶液 0.1mol·L-1在台秤上称取约4g固体NaOH放入烧杯中,加入新鲜的或煮沸除去CO2的蒸馏水,使之溶解后,转入带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加水稀释至1L,充分摇匀。
2.酚酞指示剂 0.2%乙醇溶液3.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基准物质在100-125°C干燥1小时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4. 有机酸试样,如草酸、酒石酸、柠檬酸①。
四、实验方法1.0.1 mol·L-1NaOH溶液的标定.在称量瓶中称量KHC8H4O4基准物质,采用差减法称量,平行称7份,每份0.4-0.6g,分别倒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40-50ml水使之溶解后,加入2-3滴0.2%酚酞指示剂,用待标定的NaOH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保持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测定7份,求得NaOH溶液的摩尔浓度,其相对平均偏差≤0.2%。
否则需重新标定。
2.有机酸摩尔质量值的测定准确称取有机酸试样一份置于小烧杯中,根据选择的试样计算称样为多少②。
称好试样后,加水使之溶解,定量转入2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
用25.00ml移液管平行移取三份,分别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2-3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无色呈现微红色,30秒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实验六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每一个晶体有机物都具有固定的熔点。
一个纯化合物从始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叫熔程,一般为0.5∽1℃。
当含有杂质时,会使熔点下降,且熔程变宽。
因此测熔点可以检验有机物的纯度。
纯晶体物质具有固定和敏锐的熔点,在测定熔点的过程中,当接近熔点时,升温的速度不能快,要使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状态,密切注意加热情况,以每分钟上升约1℃为宜。
三、实验步骤及装置:记录始熔和全熔的温度温度计自然冷却至,用纸擦去浴液,用水冲洗浴液冷却后倒入回收瓶中注意:1.浴液的高度与上测管相平或高出上侧管口0.5cm。
浴液的熔点应高于被测物的熔点,浴液不与被测物作用且经济、安全。
浓硫酸用于熔点为170℃以下的物质;液体石蜡用于熔点为220℃以下的物质;熔点在220℃以上者用硫酸与硫酸钾(7∶3)混合物(达320℃);(3∶2)混合物(达365℃)。
2.称取0.1∽0.2g苯甲酸与肉桂酸的混合物。
3.样品高度为2∽3mm。
将样品装入内径为1mm,长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内(将药品堆成小山样于称量纸上或表面皿上,将毛细管未封口一端插入药品中),然后将封闭一端朝下放入长为50∽60cm的玻璃管内自由落下2∽3次(在称量纸上或表面皿上完成)。
样品中如有空隙,则传热不好。
用纸拭去沾于熔点管外的粉末,以免污染提勒管中的导热液。
4.先将温度计插入带凹巢的软木塞中,然后将熔点管用橡皮圈绑在温度计的刻度线的左侧,使样品位于水银球中部,凹巢对准(与大气相通,排出气泡),刻度线正对视线(便于读数),水银球插入浴液至b形管两支管口的正中间,橡皮圈置于浴液之上,熔点管高出液面3∽4mm。
5.加热时使温度升高5℃/min。
6.记录晶体熔化的温度。
停止加热。
7.待温度下降30℃后,再装样、固定熔点管、插入浴液、再加热(开始时,温度升高5℃/min,待比粗测熔点低10∽15℃时,调节火焰,使温度升高1∽2℃/min,越接近粗测熔点升温速度应越缓慢,控制上升0.2∽0.3℃/min,升温速度是准确测定熔点的关键)。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实验二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直接测定法)实验三食品水分活度(a w)的测定(水分活度仪测定法)实验四粗灰分的测定(干式灰化法)实验五总酸的测定(滴定法)实验六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七淀粉含量的测定实验八淀粉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实验九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实验十果胶的提取和果酱的制备实验十一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及其葡萄糖值的测定实验十二豆类淀粉和薯类淀粉的老化(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实验十三粗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实验十四脂肪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滴定法)实验十五大豆中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实验十六蛋白质的盐析和透析实验十七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实验十八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二)实验十九粗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实验二十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实验二十一茚三酮法测定氨基酸总量实验二十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法)实验二十三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紫外快速测定法)实验二十四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荧光法)实验二十五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实验二十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HPLC法)实验二十七类黄酮含量的测定(HPLC法)实验二十八绿色果蔬分离叶绿素及其含量测定实验二十九水果皮颜色和淀粉白度的测量(测色色差计的使用)实验三十食品感官质量评价实验一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一、原理常用的果蔬新鲜原料含水量的测定, 是将称重后的果蔬置于烘箱中烘去水分, 其失重为水分重量。
在烘干过程中, 果蔬中的结合水, 在100℃以下不易烘干, 若在105℃以上, 样品中一些有机物质(如脂肪)是易氧化使干重增加, 而果蔬中的糖分, 在100℃上下则易分解, 也可使测定产生误差, 故烘干温度先为60-70℃, 至接近全干时再改用100-105℃干燥。
二、材料、仪器与试剂(一)材料: 苹果、梨、黄瓜、番茄等。
(二)仪器: 烘箱或真空干燥箱、分析天平、称量瓶、干燥器。
实验六水果中总酸及pH的测定实验六水果中总酸及ph的测定实验六水果中总酸和pH值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更加熟悉和规范滴定操作。
2.学习及了解碱滴定法测定总酸及有效酸度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3.掌握水果中总酸度及有效酸度的测定方法和操作技能。
4.掌握ph计的维护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总酸测定原理当用标准碱液滴定时,水果中的有机酸被中和成盐。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直至溶液变红,30s不褪色为终点。
根据消耗标准碱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水果中总酸的含量。
2.有效酸测定原理用PH计测量水果的有效酸度(PH)是将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插入挤压果汁中,形成一个主电池。
电池的电动势与果汁的pH值有关。
也就是说,在25℃下,每个pH单位差将产生59.1mv的电池电动势。
电池电动势由酸度计测量,并直接以pH值表示,因此可以直接从酸度计中读取果汁的pH值。
3、仪器和试剂1仪器水浴锅,酸度计,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现在多用复合电极。
2.试剂0.1mol/lnaoh标准溶液,酚酞乙醇溶液,pH=4.01标准缓冲溶液。
4、实验步骤1总酸度的测定(1)样液制备将样品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并混合均匀。
称取适量样品,用15ml无co2蒸馏水将其移入250ml容量瓶中,在75~80℃水浴上加热0.5h,冷却后定容,用干滤纸过滤,弃去初始滤液25ml,收集滤液备用。
(2)准确吸取上述制备的滤液50ml,加入3~4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不褪色30s。
记录消耗的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
2.水果中有效酸度(PH)的测定(1)样品处理将水果样品榨汁后,取汁液直接进行ph测定。
(2)酸度计的校正① 打开pH计电源,预热30分钟,连接玻璃和甘汞电极,并将读数开关降至零。
②测量标准缓冲溶液的温度,调整pH计的温度补偿旋钮。
③将二电极浸入缓冲溶液中,按下读数开关,调节定位旋钮使ph计指针在缓冲溶液的ph上,放开读书开关,指针回零,如此重复操作二次。
实验一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1、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所以NaOH标准溶液部分变质。
甲基橙变色范围为~,酚酞变色范围为~,所以用部分变质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同一种盐酸溶液,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可将NaOH和Na2CO3滴定完全,而若选用酚酞作指示剂,只能滴定出NaOH的量,不能滴定出Na2CO3的量。
2、那要看他们的Ka1,ka2...Ka n的比值. 若浓度达到l左右,且cKa>=10-8 ,则可以用氢氧化钠滴定草酸不能被准确滴定,草酸Ka1=*10^-2 ,Ka2(大约)=10^-5。
两个电离常数级别相差不太大,所以不能准确被滴定草酸。
3、不能。
在酸碱滴定中,作为标定酸标准溶液的基准物质的弱酸盐,必须满足一定的水解程度,也就是说,它的电离平衡常数数量级不超过10-6,而草酸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10-2,不满足条件,所以不能用草酸钠作为酸碱滴定的基准物质。
但草酸钠可以作为氧化还原滴定中标定高锰酸钾的基准物质。
实验二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1、C(NaOH)= m(邻苯二甲酸氢钾)/(M(邻苯二甲酸氢钾)×V(NaOH)2、属于强碱滴定弱酸型的,最后生成的产物盐为强碱弱酸盐,且溶液呈碱性,所以用碱中变色的指示剂,可想而知酚酞最为理想。
3、测定醋酸含量时,所用的蒸馏水不能含有二氧化碳,否则会溶于水中生成碳酸,碳酸和醋酸都是弱酸,将同时被滴定实验三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1、V1=V2 时,混合碱只含Na2C03;V1=0 ,V2>0时,混合碱液只含NaHCO3V2=0 ,V1>0时,混合碱只含NaOH当V1 >V2,V2 > 0时,混和碱组成为NaOH与Na2CO3;当V2 > V1,V1 > 0,混和碱组成为Na2CO3与NaHCO3。
2、应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在混合碱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
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由黄变橙,即位终点。
实验4-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实验4-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方法。
2.学习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物的摩尔质量。
二、实验原理:有机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摩尔质量。
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
通过气相色谱法,我们可以将有机酸与其它杂质分离,并测定其含量,从而计算出有机酸的摩尔质量。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与仪器:有机酸样品、气相色谱仪、色谱柱、微量进样器、天平、容量瓶等。
2.将有机酸样品用微量进样器精密加入到容量瓶中,摇匀。
3.将容量瓶置于天平上,称量有机酸样品的重量(W1)。
4.将容量瓶放置在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将有机酸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和分析。
5.根据气相色谱仪的出峰时间,确定有机酸样品的分离效果和含量。
6.记录有机酸样品的重量(W2)和出峰时间等信息。
7.根据气相色谱法的结果,计算有机酸样品的摩尔质量。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1.数据记录: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中,包括有机酸样品的重量(W1和W2)、出峰时间等信息。
2.数据处理:根据气相色谱法的结果,计算有机酸样品的摩尔质量。
具体方法为:根据出峰时间计算出有机酸样品的含量(以质量分数表示),再根据有机酸样品的质量(W2)和含量计算出摩尔质量。
公式如下:摩尔质量(g/mol)= 质量分数× 分子量 / 质量(g)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到了有机酸样品的摩尔质量数据。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文献值的差异,可以评估本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文献值存在较大差异,可能需要对实验条件或仪器进行进一步优化。
此外,本实验还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六、讨论与建议:1.本实验中采用了气相色谱法进行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
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气相色谱仪的维护和保养,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六周实验(第二次)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时间:一、NaOH得标定一、实验目得(1)进一步练习滴定操作。
(2)学习酸碱标准溶液浓度得标定方法。
二、简要原理NaOH标准溶液就是采用间接法配制得,因此必须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NaOH标准溶液得标定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简写为KHP)为基准物质,酚酞作指示剂。
三、仪器与试剂0、1mol/LNaOH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在分析天平上用差减法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0、4-0、6g三份,分别置于三个已编号得250mL锥形瓶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摇动使之溶解。
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无色至微红色半分钟不褪,即为终点。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五、思考题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得质量范围?答:根据消耗得标准溶液得体积在20---30mL,来计算基准物质得质量范围。
得大多,一方面浪费,另一方面,称得太多,消耗得标准溶液得将会超过滴定管得最大体积,造成误差;消耗得标准溶液得体积太少,测量误差太大。
2、标定NaOH溶液浓度时称量KHC8H4O4需不需要十分准确?溶解时加水量要不要十分准确?为什么?答:标定溶液浓度时称量不需要准确测量KHC8H4O4得质量,因为公式中KHC8H4O4得质量就是实际称得得质量,称量在0、5000±0、0500范围内都就是允许得。
溶解时加水量也不需要十分准确,因为计算需要得就是它得质量,与溶解时得加水量无关,所以加水量不需十分准确。
3、用KHP标定NaOH溶液时为什么用酚酞而不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答:邻苯二甲酸氢钾相当于弱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得产物就是邻本二甲酸二钾,若正好中合,则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而甲基橙得变色范围就是3、1-4、4,变色发生在酸性溶液中,无法指示碱性溶液,也就就是无法指示反应得终点。
4、如果用NaOH标准溶液在保存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得CO2,用该标准溶液滴定盐酸,以甲基橙为,对结果有什么影响?答:1、吸收二氧化碳,溶液中有碳酸钠,果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刚开始得颜色就是红色,终点就是橙色,ph在3、1-4、4之间,盐酸稍过量、这种情况下碳酸钠也会被反应成氯化钠,应该没有影响、如果以酚酞为指示剂,刚开始无色,终点红色,ph在8-10之间,碱过量、这种情况下,碳酸钠会被反应成碳酸氢钠,相当于有一部分氢氧化钠没有参与反应,消耗得氢氧化钠体积变大,结果偏大、首先,从理论上来讲,吸收了空气中得CO2会生成碳酸钠,用该标准溶液滴定盐酸,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氢氧化钠之前吸收了二氧化碳,与盐酸反应后又完全释放出来,所以摩尔比就是一样得、但就是,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结果还就是有影响得,结果应该偏高、因为吸性得二氧化碳相当于就是吸收了碳酸,在滴定盐酸时,滴到酚酞变色时,二氧化碳不能完全释放出来,碳酸钠只生成了碳酸氢钠,而不会生成氯化钠,所以会造成结果得偏差、而从实际上来讲,如果装氢氧化钠瓶子得密封性很好,氢氧化钠最多也只吸收了瓶内空隙那微量得二氧化碳,对分析结果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如果吸收了外面得二氧化碳,那可想而知,与外面空气接触时,氢氧化钠标液中得水份也不知道挥发了多少,这样一来,结果得准确度就不好说了、二、有机酸摩尔质量得测定一、实验目得1、进一步熟悉差减称量法得操作。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有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有机酸是一类含有碳元素的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体内。
有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参与能量代谢、维持酸碱平衡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某种水果中有机酸的含量,了解有机酸在食物中的分布情况,为食品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某种水果(例如柠檬、苹果等)- 0.1 mol/L NaOH溶液- 酚酞指示剂- 精密天平- 量筒- 锥形瓶- 烧杯- 滴定管2. 实验方法:a. 准备工作:- 将某种水果洗净并切碎,取适量的果肉放入锥形瓶中。
- 用量筒量取适量的0.1 mol/L NaOH溶液。
b. 滴定实验:-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
- 用滴定管将0.1 mol/L NaOH溶液滴加到锥形瓶中,直到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记录滴定所用的NaOH溶液体积V1(单位:mL)。
- 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
c. 计算有机酸含量:- 根据滴定实验中所用的NaOH溶液体积V1,计算出某种水果中有机酸的含量(单位:mol/L)。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测定,某种水果中有机酸的含量为X mol/L。
这表明该水果富含有机酸,具有一定的酸味。
有机酸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多样,可以以游离酸或酸盐的形式存在。
在某种水果中,有机酸可能以柠檬酸、苹果酸等形式存在。
这些有机酸不仅赋予了水果特有的酸味,还具有促进食欲、增加食物口感等作用。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对食品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高含量的有机酸可能导致食物味道过酸,影响食品口感和消费者的接受度。
因此,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有机酸含量进行调整,以确保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本实验中所用的滴定法是一种常见的测定有机酸含量的方法。
通过滴定NaOH溶液与水果中的有机酸反应,可以确定有机酸的含量。
然而,滴定法只能测定总有机酸含量,无法区分不同种类的有机酸。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等,来进一步确定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
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2、明确多元酸滴定中的及称量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3、掌握NaOH溶液的配制及标定原理和方法;4、熟练掌握称量、溶液配制及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称量台秤:在称量之前,要先调整台秤的零点。
调整好零点后,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砝码用镊子夹取,10g 或5g以下的质量的砝码,可直接移动游码标尺上的游码。
当加减砝码到台秤指针停在刻度盘的中间位置时,台秤处于平衡状态。
称量物的质量=砝码+游码电子天平:称量时,横梁围绕支承偏转,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经整流放大反馈到力矩线圈中,然后使横梁反向偏转恢复到零位,此力矩线圈中的电流经放大且模拟质量数字显示。
此数字就是称量物的质量。
2、溶液的配制NaOH溶液的配制:因为NaOH没有基准物质,故不能直接准确配制,应用间接法配制。
其过程:计算—>称量—>溶解-->转入容量瓶,稀释至刻度线-->装瓶-->贴标签—>备用用配制好的NaOH溶液标定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
NaOH +KHC8H4O4 =KNaC8H4O4 + H2OC( NaOH )=m(邻苯二甲酸氢钾)*10^3/(M(邻苯二甲酸氢钾)V( NaOH ))柠檬酸溶液的配制:因为柠檬酸(C6H8O7 .H2O)能稳定存在,且摩尔质量大,可做基准物质,故可用直接法配制柠檬酸溶液。
其过程:计算—>称量—>溶解-->转入容量瓶,稀释至刻度线-->装瓶-->贴标签—>备用3、滴定分析强酸强碱以及CKa和CKb的弱酸弱碱大于或等于10^-8,均可用标准浓度的酸或标准浓度的碱进行直接滴定。
对于二元弱酸,若Ka1/ Ka2>10^5,则可分步滴定;若Ka1/ Ka2<10^5,则不可分步滴定,只能测定二元酸两步电离的总酸。
柠檬酸(C6H8O7):Ka1=7.4*10^-4 Ka2=1.7*10^-5Ka3=4.0*10^-7 M(柠檬酸)=210.14g/mol因为:CKa1> CKa2 > Ka3>10^-8Ka1/ Ka2<10^5 Ka2/ Ka3<10^5故柠檬酸的三步电离的酸不能分步滴定,只能测其总酸量。
第六周实验(第二次)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时间:一、NaOH的标定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滴定操作。
(2)学习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方法。
二、简要原理NaOH标准溶液是采用间接法配制的,因此必须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简写为KHP)为基准物质,酚酞作指示剂。
三、仪器与试剂0.1mol/L NaOH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在分析天平上用差减法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0.4-0.6g三份,分别置于三个已编号的250mL锥形瓶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摇动使之溶解。
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无色至微红色半分钟不褪,即为终点。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五、思考题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范围?答:根据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在20---30mL,来计算基准物质的质量范围。
的大多,一方面浪费,另一方面,称的太多,消耗的标准溶液的将会超过滴定管的最大体积, 造成误差;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太少,测量误差太大。
2、标定NaOH溶液浓度时称量KHC8H4O4需不需要十分准确?溶解时加水量要不要十分准确?为什么?答:标定溶液浓度时称量不需要准确测量KHC8H4O4的质量,因为公式中KHC8H4O4的质量是实际称得的质量,称量在0.5000±0.0500范围内都是允许的。
溶解时加水量也不需要十分准确,因为计算需要的是它的质量,与溶解时的加水量无关,所以加水量不需十分准确。
3、用KHP标定NaOH溶液时为什么用酚酞而不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答:邻苯二甲酸氢钾相当于弱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邻本二甲酸二钾,若正好中合,则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而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变色发生在酸性溶液中,无法指示碱性溶液,也就是无法指示反应的终点。
4、如果用NaOH标准溶液在保存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CO2,用该标准溶液滴定盐酸,以甲基橙为,对结果有什么影响?答:1.吸收二氧化碳,溶液中有碳酸钠,果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刚开始的颜色是红色,终点是橙色,ph在3.1-4.4之间,盐酸稍过量.这种情况下碳酸钠也会被反应成氯化钠,应该没有影响.如果以酚酞为指示剂,刚开始无色,终点红色,ph在8-10之间,碱过量.这种情况下,碳酸钠会被反应成碳酸氢钠,相当于有一部分氢氧化钠没有参与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体积变大,结果偏大.首先,从理论上来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会生成碳酸钠,用该标准溶液滴定盐酸,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氢氧化钠之前吸收了二氧化碳,与盐酸反应后又完全释放出来,所以摩尔比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结果还是有影响的,结果应该偏高.因为吸性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是吸收了碳酸,在滴定盐酸时,滴到酚酞变色时,二氧化碳不能完全释放出来,碳酸钠只生成了碳酸氢钠,而不会生成氯化钠,所以会造成结果的偏差.而从实际上来讲,如果装氢氧化钠瓶子的密封性很好,氢氧化钠最多也只吸收了瓶内空隙那微量的二氧化碳,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如果吸收了外面的二氧化碳,那可想而知,和外面空气接触时,氢氧化钠标液中的水份也不知道挥发了多少,这样一来,结果的准确度就不好说了.二、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悉差减称量法的操作。
实验六果蔬中含酸量的测定(中和法)一、目的及原理果蔬中含有各种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由于果蔬种类不同,含有机酸的种类也不同;同一果蔬品种,其成熟度不同,有机酸的含量也有很大差异。
果蔬中含酸量的多少亦是衡量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新鲜果蔬及加工处理后成品的风味关系密切。
因此,了解其含量对鉴定果蔬品质及进行合理加工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果蔬总酸量测定的原理,学会并掌握果蔬含酸量测定的方法。
果蔬含酸量的测定是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即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并根据碱溶液用量,计算出样品的含酸量。
所测出的酸又称总酸度或可滴定酸。
还有少量的酸,由于受果蔬中缓冲物质的影响,不易测出.计算时以该果实所含的主要酸来表示,如仁果类、核果类主要含苹果酸,以苹果酸计算,其毫摩尔质量为0.067g;柑桔类以柠檬酸计算,其毫摩尔量为0。
064g;葡萄以酒石酸计算,其毫摩尔量为0.075g;蔬菜中主要含草酸,其毫摩尔量为0。
045g.二、药品与器材桃、杏、葡萄、番茄、莴苣等;0。
1N氢氧化钠、1%酚酞指示剂;50ml或10ml滴定管、200ml容量瓶、20ml移液管、100ml烧杯、研钵、分析天平、漏斗、棉花或滤纸、小刀、白瓷板、滴定管。
三、操作与步骤称取均匀样品20g,置研钵中研碎,注入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混合均匀后,用棉花或滤纸过滤到干燥的250 ml烧杯中.吸取滤液20ml放入100mL烧杯中,加酚酞指示剂2滴,用0.1N NaOH滴定,直至成淡红色为止。
记下NaOH液用量。
重复滴定三次,取其平均值。
某些果蔬容易榨汁,而其汁液含酸量能代表果蔬含酸量,可以榨汁,取定量汁液(10ml)稀释后(加蒸馏水至20ml),直接用0.1N NaOH液滴定。
计算:V xCx折算系数 B果蔬含酸量%= ――――――― x ― x100b AV = NaOH液用量(毫升)C = NaOH液当量浓度(mol/L)A = 样品克数B = 样品液制成的总毫升数b = 滴定时用的样品液毫升数折算系数 = 以果蔬主要含酸种类计算,一般苹果为0.067,柑橘为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实验目的:理解水势、渗透势的概念,掌握植物水势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当植物组织浸在已知浓度的外液中时,如果组织水势高于外液水势,则组织失水,外液浓度降低,比重变小;如果组织水势低于外液水势,则组织吸水,外液浓度升高,比重变大;如果组织水势和外液水势相等,则外液的浓度和比重都不变,此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组织的水势。
三、仪器、试剂、材料:青霉素小瓶(带盖)、弯头注射器、打孔器、镊子、培养皿、滴管、甲烯蓝粉末。
0.05、0.10、0.15、0.20、0.25、0.30mol/L蔗糖溶液。
植物叶片。
四、实验步骤:1、用滴管取不同浓度(0.05、0.10、0.15、0.20、0.25、0.30mol/L)蔗糖溶液各4ml,分别注入6个青霉素小瓶中(甲组);再另取上面6种溶液各4ml,注入另6个小瓶中(乙组),对应编号标记。
2、用打孔器从植物叶片上取下相同大小的圆叶片,分别放入甲组小瓶中(每瓶10片),加盖,轻轻摇动以使圆叶片浸泡于溶液中。
3、30分钟后,向甲组小瓶加微量甲烯蓝粉末,轻轻摇动使溶液均匀。
4、用注射器从甲组小瓶中吸取蓝色溶液,插入相同编号的乙组小瓶溶液中部,轻轻挤出一小滴,慢慢抽出注射器,观察蓝色液滴升降情况并填入下表。
五、结果计算:植物组织水势按下式计算:Ψw = - iCRT式中:Ψw —水势,i —解离系数(蔗糖为1 )C —等渗溶液浓度(mol/L),R —气体常数(0.0083L .MPa /moL.K)T —绝对温度( K=273 + t ℃)附:蔗糖分子量:342.29实验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性质的观察一、实验目的:掌握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加深对其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四种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丙酮或乙醇等提取。
叶绿体色素可采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当溶剂不断地从层析滤纸上流过时,由于混合物各成分在两相(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使样品混合物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