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与训练 专题23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二十三说明的顺序和结构,河北中考考点突破)说明的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来说明,例如介绍事物发展演变史、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四方上下来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
例如介绍建筑物、实体、工艺品等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整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2.确定说明的顺序的方法首先应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其次,寻找语言的标志。
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如朝代、季节、时段等;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最后还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因为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说明的结构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
,河北中考考点剖析)【例】(2009河北中考)“长信宫”灯①“长信宫”灯是著名的汉代镏金铜灯。
它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
此灯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曾为居于“长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文是用来解释、阐述其中一种事物、现象、道理等的一种文体。
而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是说明文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于写作和理解说明文都非常有帮助。
一、说明顺序1.递进顺序:按照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演变原理等,例如物种的进化过程、工艺制品的制作工序等。
2.比例顺序:按照事物的特征、属性或程度的高低进行说明。
比例顺序一般会先介绍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特征或属性,然后逐渐展开,介绍其他次要的特征或属性。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事物的特征、优缺点等,例如产品的功能特点、名胜古迹的景点等。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空间布局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具有空间关系的事物、地点、结构等,例如城市的布局、房屋的结构等。
4.问题顺序:按照事物的各种问题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对于事物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解答,例如解释其中一种难题的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说明顺序,实际上在说明文中,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顺序,或者将不同顺序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清楚、明确的阐述效果。
说明结构是指说明文在整体上的组织结构,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说明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分类结构: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事物或现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的情况,例如对于动物进行分类介绍、对于产品功能进行分类说明等。
2.比较结构:将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阐述,例如对于两个产品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于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等。
3.顺承结构:先介绍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推进,进行更深入的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一些知识点或原理进行详细解释的情况,例如对于科学原理的解释、对于学科知识的介绍等。
4.问题解答结构: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逐个进行解答。
说明文阅读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事理说明文是一种通过列举事实、解释原理、论证观点来阐述其中一事物的规律、原因、效果等的文体。
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对于读者理解文本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不同的方式组织。
下面以介绍如何写一篇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事理说明文的开头一般通过引出主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概括介绍要阐述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幅生动的插图、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等。
同时,也要在开头部分明确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事理的过程。
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式展开,合理组织段落,使得内容清晰易懂。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逻辑性和连贯性是事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之一,需要保证各个部分之间的前后衔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逻辑推理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是对事理进行解释和分析。
在此部分可以根据事理的特点和特征来详细论述,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规律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可以引用统计数据、科学实验证据、专家观点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第四部分是结尾部分。
结尾要进行总结,简明扼要地概括上文所阐述的事理,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整篇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可以按照“引出主题→具体阐述→解释和分析→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事理说明文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主题的一致性,避免过多的分歧和脱离主题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使得文本更加通俗易懂。
总之,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对于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至关重要。
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组织文本的结构,使得内容更加清晰易懂,达到阐述事理的目的。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说明文阅读复习学习单——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顺序【目标描述】1. 了解说明文结构及顺序方面的文体知识。
2. 明确考试要求,掌握阅读说明文这方面知识的技巧、方法、要求。
3.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并提高相关方法的运用能力。
【学习过程】一、知识概说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
《大纲》规定,初中生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有:1.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2.能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二、复习指路(一)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
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
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我们学过的《在太空中理家》《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
例如《奇妙的克隆》,是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至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
第3讲说明的方法及作用【例】植物的抗旱本领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还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就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笔记区】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1)时间顺序: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为序。
如:事物历史发展、生物从小到大等。
(抓表时间的词语。
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抓表方位的词语。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总体到部分等等)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
(3)逻辑顺序: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等。
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因为(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具体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便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理清顺序应注意一些“首先……其次……再次……”。
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之……”、“由于……所以……”、2.典型考题:(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说明文阅读说明顺序段落结构
一、引言段落
引言段落通常出现在说明文的开头,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引言段落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揭示一个现象或者讲述一个故事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背景知识段落
背景知识段落用于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是历史背景、科学原理、统计数据等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题内容。
三、定义和分类段落
在说明文中,一般会对主题进行定义和分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的范围和内容。
这部分通常包括基本定义和相关概念的解释,以及将主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四、原理和机制段落
原理和机制段落是说明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对主题的原理和机制的详细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主题的工作原理和内部机制。
这部分通常包括科学原理、实验数据、逻辑推理等方面的内容。
五、步骤和方法段落
六、示例和案例段落
示例和案例段落用于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主题的应用和效果。
这部分通常包括真实的案例、个人经验、实际操作等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主题。
七、注意事项段落
八、总结段落
九、扩展和建议段落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文的顺序段落结构,不同的说明文可能会根据具体的主题和写作目的进行调整和修改。
因此,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应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有序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目的。
说明文阅读之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2年第06期1.说明文的顺序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兼用其他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能体现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植物生长等,都应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特点到用途等一一介绍说明,阐述事理一般用逻辑顺序。
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开头结尾、中心句、设问句、过渡句等)来理清说明顺序。
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早、午、晚或古代、现代等),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整体、局部,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等)。
2.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包括“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式(包括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等)、并列式(相互调换顺序,不影响文章内容)、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等,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惠志斌徐秉良程程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
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
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的结构与说明顺序》
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
(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结构
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二、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哪些?有如下3种:
1.时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3.逻辑顺序: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说明顺序问题(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祠梁衡①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 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②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③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④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岀苍劲的风骨。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⑤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
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⑥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删改)(1) 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专题二十三说明的顺序和结构,河北中考考点突破)说明的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来说明,例如介绍事物发展演变史、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四方上下来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
例如介绍建筑物、实体、工艺品等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整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2.确定说明的顺序的方法首先应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其次,寻找语言的标志。
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如朝代、季节、时段等;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最后还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因为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说明的结构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
,河北中考考点剖析)【例】(2009河北中考)“长信宫”灯①“长信宫”灯是著名的汉代镏金铜灯。
它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
此灯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曾为居于“长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②“长信宫”灯的造型十分优美。
全器为宫女跪坐双手持灯状。
宫女身穿广袖内衣,外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襟由右侧向后掩卷,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
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帼,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头略向前倾,面目端庄,神情恭谨,表现出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左臂伸向右方,左手紧握灯座底部的圆形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的顶部。
人执灯,灯映人,人灯合一。
灯火的映照,使宫女的形象更加美丽,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其巧妙独特的艺术造型广受赞誉,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
③“长信宫”灯的结构非常精巧。
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合拢时呈圆柱形。
外屏板一角有直角形缺口,与灯盘方柄相扣。
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两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动。
盘心有一蜡扦,可插蜡烛。
盘的口沿饰宽带纹一周,底部形似圈足,置于灯座上。
灯盘有一平出的方形銎柄。
銎柄可安装木柄,用来转动灯盘。
灯座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
上部形似豆座,直接插入灯盘底部;下部形如豆盘,盘口与灯座的上部相扣。
④“长信宫”灯的设计极为科学。
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罩、灯盘、灯座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又可以拆卸,便于移动和清洗。
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照射方向和照明亮度。
宫女体内中空,左手执灯,右衣袖似在挡风,实为吸收烟炱(由烟凝集成的黑灰)的虹管。
点灯后,烟炱通过其右臂形成的虹管进入体腔内,可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⑤“长信宫”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堪称“中华第一灯”。
1.考点1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
解答时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很好辨别,如果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那就是逻辑顺序,选文②③④段依次介绍了“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结构非常精巧、设计科学的三大特点,所以这篇文章运用的是从外部形态到内在功能的逻辑顺序。
【答案】不能调换,因为这三段文字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
1.考点1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有何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考点2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总—分式B.总—分—总式C.并列式 D.递进式3.考点2有同学认为如果去掉文章第⑤段,并不影响全文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你的看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针对演练)(2015绥化中考)阅读《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8分)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①12年生肖一轮回,今年又值羊年。
进入中国文化中的那只“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个文化灵物。
他被人们附着了诸多观念,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样化的象征意义。
②首先,羊是吉祥的象征。
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国宝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铜方尊。
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礼器。
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
把牺尊铸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献给祖先、神灵之外,恐怕还有对羊等家畜兴旺的一种精神祈求。
③此后,羊为祥瑞的观念一直深浸于中国文化之中。
每逢岁首,中国人多言“三阳开泰”,以示吉祥。
由于“羊”与“阳”通,民间或书作“三羊开泰”,或绘作吉祥图案。
传统的图案则绘3只羊在阳光下吃草来表示,有好运即将到来之意。
又如,广州市“羊城”之说的由来,也与羊兆吉祥有关。
相传周朝时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动了上苍。
5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5只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赠与人们,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
仙人离去后,5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了人间。
④其次,羊是美的化身。
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或说“羊大为美”,或说“羊人为美”,或说羊的美质在于“交换”,用羊作为等价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
⑤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
羊生小羊,胞胎出母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滑溜顺利,母羊没有太大的痛苦。
人类的生产过程则不同: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四肢伸张,形体变大,母亲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所以,人们就希望人类生产如羊般的顺利。
⑥第三,羊代表着公正。
獬豸(xiè zhì)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原型是羊。
“獬豸,一角之羊也。
”其形状如羊,额上一角,双目有神,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
《墨子》中就有关于齐庄公让獬豸来断案的故事。
⑦有学者研究指出,法制其实起源于远古的游牧部落。
其原初的情境是:判案都在祭祖的祠堂内进行,让那些作案者在祖先神灵的威慑下产生悔过之心。
獬豸的原型其实是佩戴羊角和羊面具的巫师。
由于獬豸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后世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又称为“獬豸冠”。
1.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羊”的文化象征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考点1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关键性词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15年又值羊年,一些“十羊九不全”的“羊年厄运”说法也悄悄在民间流传开来。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