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一、 实验目的1、掌握片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结果计算和判断标准。
2、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含量均匀度是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等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中国药典》规定,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其他制剂中每个标示量小于2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 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片剂标示量小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应该检查含量均匀度,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规格为4mg ,故应该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
每片的标示含量(X ): X %100⨯=标示量每片的实际含量%100101001%113⨯⨯⨯⨯⨯=-SE V A cm %1002171020010013⨯⨯⨯⨯⨯=-SA 平均表示含量(X):X10∑=X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 A --=X100标准偏差(S ):S 112-⎪⎭⎫ ⎝⎛-=∑=-n X X ni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200mL)、台秤、量筒(10mL)、烧杯、分析天平、漏斗、铁架台、铁圈、滤纸、剪刀等。
2. 试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稀盐酸。
四、实验内容:取本品1片,置200ml量瓶中,加水约50ml,振摇使崩解后,加稀盐酸2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64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吸收系数(E1%1cm)为271计算每片的标示量。
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另外9片的含量。
五、数据结果及分析项目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吸光度(A)CXX的平均值A=100-xSA+1.80S根据实验结果,与下列中国药典规定比较,得出药物是否合格的结论。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分馏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实验六简单分馏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分馏的原理和意义,分馏柱的种类和选用的方法。
2. 学习实验室里常用分馏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1. 简单分馏原理;2. 分馏的操作方法;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三.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酒精灯圆底烧瓶分馏柱冷凝管接液器温度计量筒锥形瓶(3个)主要化学试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1:1) 50mL沸石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原理:1. 分馏:是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分离液态的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普通的蒸馏技术要求其组分的沸点至少要相差30℃,才能用蒸馏法分离。
但对沸点相近的混合物,用蒸馏法不可能将它们分开。
若要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就非得采用分馏不可。
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巳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蒸馏或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一样,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基本原理:2. 蒸馏是提纯液体物质和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蒸馏时混合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进行分离。
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馏。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
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
利用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与蒸馏是一样的,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将几种具有不同沸点而又可以完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加热,当其总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就开始沸腾气化,蒸气中易挥发液体的成分较在原混合液中为多。
为了简化,我们仅讨沦混合物是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情况,所谓理想溶液即是指在这种溶液中,相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
也就是各组分在混合时无热效应产生,体积没有改变。
只有理想溶液才遵守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溶液中每一组分的蒸气压等于此纯物质的蒸气压和它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的乘积。
实验六-电涡流传感器实验1:电涡流传感器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实验原理通过交变电流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金属体处在交变磁场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金属体内产生电流,该电流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并呈旋涡状,故称为涡流。
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导体的电阻率、导磁率、厚度、线圈激磁电流频率及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等参数有关。
电涡流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磁场能量,从而改变激磁线线圈阻抗,涡流传感器就是基于这种涡流效应制成的。
电涡流工作在非接触状态(线圈与金属体表面不接触),当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以外的所有参数一定时可以进行位移测量。
三、实验器械主机箱、电涡流传感器实验模板、电涡流传感器、测微头、被测体(铁圆片)。
四、实验接线图五、实验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数据拟合图像如下:数据分析:由图像可知,位移-输出电压曲线的线性区域是0.4mm~4.4mm,进行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2.4mm处。
实验拟合直线方程为:y=1.9885x-0.8639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计算:测量范围为1mm时,灵敏度为1.0677(V/mm),非线性误差为20.426%测量范围为3 mm时,灵敏度为1.7738(V/mm),非线性误差为12.244%六、实验备注电涡流传感器的量程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需要测量±5mm 的量程应如何设计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的磁导率,电导率,尺寸因子,探头线圈的电流强度和频率有关。
通过调节前面五个因素的组合来达到所需要的量程。
实验2:被测体材质对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影响一、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的被测体材料对电涡流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涡流效应与金属导体本身的电阻率和磁导率有关,因此不同的材料就会有不同的性能。
三、实验器械和实验1相同,另加铜和铝的被测体。
四、实验接线图和实验1相同。
五、实验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分析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被测物体材料为铝时被测物体材料为铜时实验数据拟合图像如下:材料为铝,量程为1mm和3mm数据分析:由图像可知,位移-输出电压曲线的线性区域是0.1mm~1.0mm。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六中药丸剂的制备【实验目的】掌握大蜜丸的手工制备方法及操作要领。
【实验原理】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炼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蜜丸具有以下特点:①蜂蜜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作用,因此蜜丸在临床上多用于镇咳祛痰药、补中益气药等;②蜜丸溶散慢,药效持久;③蜂蜜对药粉的黏合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蜜丸光洁、滋润。
制作中药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方能使用。
其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杂质,蒸发部分水分,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增强粘合力。
【实验材料和设备】山楂(粉)、六神曲(麸炒)、炒麦芽、蜂蜜、蔗糖(选用)、食用油等;搓丸板【处方】山楂100g;六神曲(麸炒)15g;炒麦芽15g【实验方法】《药典》方法:以上三味(10倍量),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600g,加水270mL 与炼蜜600g,混合,炼至相对密度约为1.38(70℃)时,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即得。
试验方法:1.以上三味中药粉碎成细粉,过筛80目筛,混匀。
2.将150g蜂蜜加热至116~118℃,直到满锅内出现均匀淡黄色细气泡后停止。
炼蜜含水量约为10~13%,用手指捻之多有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时无长白丝出现。
3.将微热的蜂蜜倒在药粉中和成一团,制丸条,搓丸即得。
【质量检测】药典四部12页(通则0108)【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功能与主治】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附注】1.《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炼蜜方法,总结成现代的方法,是500克蜂蜜加125克水,用火熬到只有390克为最好。
2.六神曲: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
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小儿食积。
3.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虛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转氨作用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报告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名称】: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20XX222336室温:28°(一)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а-酮酸与α-酮基的互换反应称为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
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如下反应:α—酮戊二酸+丙氨酸谷氨酸+丙酮酸本实验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加肝匀浆保温后,用纸层析法检查谷氨酸的出现,以证明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以滤纸为支持物,滤纸纤维与水亲合力强,水被吸附在滤纸的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把预分离物质加到滤纸的一端,使流动溶剂经此向另一端移动,这样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进行连续、动态的不断分配。
由于物质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移动速度就不一样,在固定相中,分配趋势较大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反之,在流动相分配趋势较大的成分,移动速度快,最终不同的组分彼此分离,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率可以用比值Rf表示:ALT物质在一定的溶液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比值Rf也相对稳定,因此在同一层析体系中可用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1、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
2、0.2mol/L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nah2po4溶液19ml混匀,用蒸馏水稀释20倍。
3(:转氨作用实验报告)、0.1mol/L丙氨酸溶液称取丙氨酸0.891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nnaoh仔细调至ph7.4后,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六实验名称细胞骨架显示——微丝的观察1、画出所观察到的微丝图像。
2、对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本次试验成功的观察到了微丝,但存在一些小问题。
1.染色不完全,但是着色部分可观察:实验时应用吸管轻轻吸打,防止洋葱鳞茎内表皮卷曲、折叠,若卷曲折叠可以在洗涤的过程中慢慢展开,若没展开,在制片时用镊子小心的将内表皮展开,观察着色部分。
2.细胞内除骨架蛋白外有少量着色物质:TritonX-100处理时间应足够,处理完洗涤应充分,否则胞内会存在膜泡状结构及其它杂蛋白,干扰骨架染色及观察;此外,尽量保证各组各步处理的时间和方法一致。
3.TritonX-100处理后各步操作应轻柔,避免容器剧烈震荡及吸管吹打过猛引起骨架蛋白束断裂。
3、说明在实验中用1%TritonX- 100处理细胞的作用。
用适当浓度的TritonX-100处理植物细胞,可以抽提掉细胞质内的可溶性蛋白和脂类,而骨架蛋白却保存完好。
4、根据M-缓冲液的成分分析其作用在M-缓冲液中:(1)咪唑是缓冲剂,稳定pH值。
(2)MgCl2提供Mg离子,KCl提供K离子,对骨架起聚合作用。
(3)EGTA和EDTA螯合Ca离子,在低钙条件下,骨架纤维保持聚合状态并且较为舒张,便于观察。
(4)巯基乙醇是抗氧化剂,还原二硫键,稳定骨架结构。
5、简述微丝动态平衡过程中各种条件及作用。
有些细胞内,微丝的结构相当稳定,形成永久性的结构,但在大多数非肌肉细胞中,微丝是一种暂时性的动态结构,根据生理状况不断地进行组装和去组装,从而维持细胞的形态及参与细胞运动。
(1)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合适的条件下,结合ATP 的肌动蛋白既可以参与微丝正极端的组装,也可以在负极端进行组装。
(2)成核蛋白:成核蛋白Arp2/3复合物、形成蛋白等催化成核过程,以实现细胞形态和运动状态的快速变化。
(3)加帽蛋白:与微丝末端结合阻止微丝解聚或过度组装。
(4)细胞内微丝的排列方式有两种:束状排列和网状排列。
实验六精梳机机构认识一、实验目的:了解精梳机的任务和主要作用。
熟悉精梳机的机构、主要部件与作用。
了解棉精梳机的传动系统。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用具精梳机。
三、实验内容1、精梳机的组成及作用过程如图所示,因承卷罗拉2的带动使小卷1退解,棉层经偏心张力辊3导向送入下钳板上的给棉罗拉4,给棉罗拉间歇转动,每次给出的棉层长度称给棉长度。
给出的棉层被导向上、下钳板5、6的钳口间,当钳口闭合时,上、下钳扳的钳唇能钳持棉层。
钳扳能作周期性的前后摆动。
当钳板后摆钳口闭合时,精梳锡林7的针面也到达钳门下方,梳针逐步刺入悬垂在钳口外的须丛中,梳理须丛前端,使纤维伸直平行,并梳去未被钳板钳持的短纤维、结杂和疵点。
在锡林梳理结束后钳板前摆,逐步靠近由分离罗拉8和分离皮辊9组成的分离钳口。
在钳板前摆途中,上钳板逐步开启,梳理好的须丛依靠本身的弹性向前挺直。
同时,被分离钳口握持的上一周期的棉网,因分离罗拉先作倒转而被倒人机内一定长度,准备与梳理过前端的须丛接合。
分离罗拉在规定的时刻由倒转变为正转,当正转加速到一定程度时,钳板外的须丛头端也恰好到达分离钳口。
这样,梳理后的须丛头端就同上一周期的棉网尾端接合,一起进入分离钳口。
随着须丛被牵引紧张,顶梳10插入须丛,发生作用。
当分离钳口握持的纤维随分离罗拉正转前移时,被抽出的纤维尾端就从顶梳针排中拉过,使尾端受到顶梳的梳理。
部分短纤维,结杂、疵点被阻留于顶梳片后面的须丛中,由下一周期锡林梳理时除去。
在整个分离接合过程中,顶梳逐步前摆,逐步将纤维送入分离钳口。
因此,被锡林梳理过的须丛前端逐步分离成为棉网,直到顶梳到达最前位置,分离钳口中不再有新纤维进入,分离接合工作亦基本结束。
以后,钳板、顶梳开始后退,给棉罗拉给棉,为新的梳理周期做准备。
结合的棉网,经棉网托板11处的松弛区可减少意外牵伸,松弛后,棉网经引导罗拉12到达集束托棉板,穿过一侧垂直向下的集合器13集束成条,棉条经一对导向压辊15输送至台面上。
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背景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某种物质的性质、结构或变化规律。
背景方面,可以简要介绍该物质的相关知识、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实验二:实验步骤和材料在此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所需的材料。
步骤应按照实际操作顺序进行描述,并包含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验后的处理步骤。
材料方面应列出所有使用到的实验器材、试剂及其他相关物品。
实验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应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数据。
如果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原始数据,需要将其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像等形式进行展示。
对于定性数据,可以使用文字描述。
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图像拟合或其他分析手段。
实验四:实验讨论和结论实验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涉及对理论的讨论,与先前研究结果的对比,或其他相关内容。
同时,也可以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误差或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
最后得出结论,简要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实验五:实验总结和反思在实验总结部分,可以回顾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总结实验的主要特点和发现,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可以对自身的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计划或建议。
实验报告附录在实验报告的末尾,可以附上相关的数据表格、图表或其他原始数据,以供评阅人或其他读者参考。
附录部分通常不计入正文的字数限制。
以上为对实验六实验报告的大致写作框架和内容要点的描述,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验的具体情况,你可以在每个部分进一步展开和详细描述。
同时,请注意在整个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确保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排版整洁美观,以提高阅读体验和内容的质量。
实验六实验报告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实用技术实验任课教师:包崇明姓名:匿名学号:2013…….专业:软件工程成绩:实验6 数据库完整性实验6-1 完整性约束1、在学生表上面创建下列CHECK约束【注】:因为学生表已经存在,所以这里使用添加check约束的方法实现:(1)创建入学日期约束“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假定该学校于1923年4月30日创建。
要求:入学日期必须大于等于学校创建日期,并且小于等于当前日期测试语句:结果(添加的check约束起作用了),如图:(2)创建学生年龄约束“Age_rule”。
要求:学生年龄必须在15~30岁之间测试语句结果(添加”Age_rule”成功,并且年龄为’2015/4/27’没有违反”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约束,进一步说明了(1)中的check约束添加成功,如图:【注】:考虑到时间关系,下面的部分解答中将会省略测试约束的步骤。
(3)创建学生性别约束“Sex_rule”。
要求:性别只能为“男”或“女”(4)创建学生成绩约束“Score_rule”。
要求:学生成绩只能在0~100之间(5)用图形方法查看学生成绩约束“Score_rule”,截图为:2、删除约束Enter_University_date_rule测试语句:结果:(更新成功)3、创建声明式默认约束:在创建表的过程中创建默认约束(1)创建表“default_example”,表中包含字段pid、name、sex、age。
要求设定sex的默认值为“男”、age的默认值为18。
创建default_example表语句:采用SQL语句进行插入元祖:执行结果为:(默认值起作用了!!)(2)插入一条编号为100 的记录,执行结果为:(3)修改默认值一般先删除老的默认约束,再新建一个默认约束方法如下:删除约束:alter TABLE default_example drop 约束名新建默认约束:alter TABLE default_example add constraint df_age default(20) for age①删除老的默认约束:②新建默认约束:请将年龄默认值更改为19,执行结果为:测试语句:结果(默认年龄被修改为19),如图:3、在“学生管理数据库”各个数据表中建立相应的主键、外键、惟一值、以及check约束,要求:学生的年龄必须是两位数,其中第一位是1或2:(1)学生表【添加主键和年龄约束】:(2)授课表【添加主键和外键】:(3)课程表【添加主键】:(4)成绩表【添加主键和外键】:第一次添加外键失败,因为两个表中的学号长度不等,所以我需要修改使其相等再添加。
实验六表面活性剂的鉴别
一、测定原理
亚甲基蓝是水溶性染料,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亚甲基蓝可形成溶于氯仿的蓝色络合物,从而使蓝色从水相转移到氯仿相。
二、原料
1、亚甲基蓝溶液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3、氯仿
三、测定步骤
移取5ml试样于在带玻璃塞的试管中,加入10ml亚甲基蓝溶液和5ml氯仿,塞上塞子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观察两层颜色。
如氯仿层呈蓝色,表示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因为试剂是碱性的,如果存在肥皂的话,已经分解成脂肪酸,所以肥皂不能被检出。
如果水层颜色较深,则表明存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试剂是酸性的,两性表面活性剂通常呈(微弱的)阳性结果。
如果水层呈乳状,或两层基本呈同一颜色则表明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四、结果记录
五、结果讨论
1、实验配制过程中,氯仿属于有毒气体,需在通风处量取及加入
2、样品四在冷却状态下会结块,需加热之后趁热量取。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实验六:指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指针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指针与数组、函数的关系;3.熟悉指针的运算和指针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指针是一个变量,其值为另一个变量的地址。
可以使用指针来访问和修改内存中的数据。
指针的定义格式为:数据类型*指针名;可以使用&运算符来获取变量的地址,并将其赋值给指针。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数组是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而指针可以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通过指针可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
数组名本身就是一个指针常量,存储了数组的首地址。
定义指针指向数组时,可以使用数组名作为初始化值。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函数可以接受指针作为参数,通过指针可以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函数也可以返回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指向局部变量的指针时要小心,因为函数执行完毕后,局部变量会被释放,指针将指向无效的内存地址。
四、实验步骤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使用指针p指向a的地址。
使用*p来访问a 的值,使用&运算符获取a的地址并给指针p赋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使用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使用*(p+i)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定义一个函数,接受一个指针作为参数,并使用指针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定义一个函数,返回一个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在主函数中调用这两个函数,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五、实验结果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初始化为10。
指针p指向a的地址,使用*p 来访问a的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初始化为{1, 2, 3, 4, 5}。
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六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实验六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的要求1.认识矿物的常见形态 2.认识矿物的基本物理性质⼆、实验⽤具及标本1.⼩⼑、放⼤镜、磁铁、条痕版、摩⽒硬度计、盐酸及紫外光灯; 2.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标准陈列样品; 3.矿物⼿标本8~10块。
三、实验内容通过认真观察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的标准陈列样品,增强学⽣感性认识,掌握专业⽤语,学会描述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的⽅法。
四、实验⽅法及步骤(⼀)认识矿物的常见形态1.矿物形态:是指矿物的外表形状,是矿物结晶习性的表现。
矿物单个晶体的形态称单体形态.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起的整体称集合体形态。
2.规察矿物的单体形态(1)⼀向伸长的:单体在三维空间有⼀个⽅向发育得特别快(c b a <<≈)。
①长柱状:⾓闪⽯、绿住⽯;②针状:电⽓⽯、辉铋矿、针状硅灰右矿③纤维状:⽯棉、纤维⽯膏、纤维状硅灰⽯。
(2)⼆向廷长的:单体在三维空间中朝⼀个⽅向发育较差(c b a >>≈) ①短往状:辉⽯、正长⽯。
②板状:重晶⽯、⽯膏、板状硅灰⽯;③⽚状:云母、⽯墨、辉钼矿。
(3)三向等长的:单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基本相等c b a ≈≈)粒状或等轴状:⽯榴⼦⽯、橄榄⽯、磁铁矿。
3.观察矿物的集合体形态(1)粒状集合体:黄铁矿、⽯榴⼦⽯、胜铁矿.(2)⽚状集合体:云母、辉铂矿(3)鳞⽚状集合体:⽯墨、绿泥⽯(4)板状集合体:重晶⽯、⽯膏(5)柱状集合体:辉⽯、绿柱⽯(6)针状集合体:电⽓⽯、辉秘矿(7)晶族状集合体:⽔晶、⽅解⽯(8)放射状集合体:红往⽯、阳起⽯(9)结核状集合体:黄铁矿、磷灰⽯(10)纤维状集合体:⽯棉、⽯膏(11)钟乳状集合体:⽅解⽯、硬锰矿(12)树杖状集合体:⾃然铜(13)⼟状集合体:⾼岭⽯、⽩垩、软锰矿(14)块状集合体:块状⽯英、块状黄铜矿(15)鲕状、⾖状或肾状维合体:⾚铁矿、硬锰矿(⼆)认识矿物的物理性质1.颜⾊:矿物对⽩光中不同波长光彼的吸收结果.据其产⽣原因分为⾃⾊、他⾊及假⾊。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