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235.00 KB
- 文档页数:2
上课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导入课: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下面先观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刚才播放的这段视频,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
那今天的你又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演示)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农业,并指出农业分为哪些类型.2.说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3.指出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说明这种分布形成的原因.4.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二.自学指导:自读课本107—110页,三分钟后各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要求:1.各小组组长负责.2.讨论的问题答案可以用铅笔记下来或者在课本上划出来.共同探讨问题:1.什么是农业?农业分为哪些类型?2.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农业的重要性.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东西部两大组,西部同学完成3─5题,东部同学完成6─7)3.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东西部地区它们的界限在哪里?4. 西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类型?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6.东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类型?7.①在东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②林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③渔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8.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重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课堂导学:大家看一组图片就会了解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的种类.问题1:多媒体播放图片 A.学生回答 B.教师总结过渡: 农业的种类很多,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问题2:结合108页图4.12完成活动1.2题 A.教师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
B.学生说出几种农产品的名称.(如:棉花小麦等)过渡:由于受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着差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问题3─5由西部同学来读图分析回答,教师明确答案东部同学读图分析6─7题回答,教师明确答案阅读109页材料并结合地图册34页看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特点.教师小结: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
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
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
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
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
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1.关于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推广适合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量,还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产业布局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探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利用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环节。
在不同地区,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
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湿地地区,可以合理利用湖泊、河流和积水区域进行渔业养殖和稻田种植;在山地地区,可以采取梯田种植和养殖山地特色畜禽;在沙漠地区,可以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和沙漠农业措施来发展适合沙漠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
因地制宜的资源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除了土地和水资源之外,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和养殖业的选择也不同。
例如,高海拔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作物和放养牧场;暖地地区适宜发展经济作物和温室农业。
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通过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农业产业布局。
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产品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例如,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种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在水资源丰富的湿地地区,可以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等业态。
农业产业布局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优势,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产、供、销一体化的建设,可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值链的附加值。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概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背景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讨论,包括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农业资源禀赋我国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科学利用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
1. 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广阔丰富,但各地土壤类型、肥力和耕作条件存在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根据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保护。
2.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国在水资源方面的禀赋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气候条件我国气候条件多样,从南方的亚热带到北方的寒温带,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适宜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实现最佳的农业生产。
三、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根据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农业产业布局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等方面,要实现农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1. 农产品生产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进行高效、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
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保鲜期的重要环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的作用,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类精深加工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复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重点难点】
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各农业部门的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网络构建】
农我部门:_____业、_____业、_____业、渔业等
业
与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________
农东西界线:大体以_______mm年降水量线为界
业差异西部:以______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
的东部主要分布________业、________业、_________业
地耕地类型:北方_______ ,南方_______
区南北作物熟制:北方_______ ,南方_______ 分界线是______ 分差异主要农作物:北方_______ ,南方_______
发因自然条件:受地形、_______和水源的影响
展地与____________的距离
农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__________装备
业宜_______需求量农民_______水平
要
我面战问题:人口增加,耕地_______、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国临与建商品粮基地,提高_______生产能力
农的对对策调整_______,发展_______
业挑策运用科技,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
【课堂探究】
探究1:读图4.11:分析农业有哪些部门?分别各产什么产品?
探究2:读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分析:
(1)图中绿色部分(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发展_______为主,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黄色部分(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_______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
和_______的天然林区以及_______的人工林区。
(3)这两部分大致以_______毫米的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
(4)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复习完成活动1图表:
探究3:(1)复习讨论影响农业的因素(从自
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
理,如何选准农业发展方向?
【达标训练】
1、(2010·聊城)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
C.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D.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力发展林业生产2、(2010·泰安)读“我国主要种植业区与非主要种植业区分布图”,结合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1)图中A线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区与非主要种植业区分界线,该线大体与 __(填字母)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A.200 B.400 C.800 D.1600
(2)我国主要种植业区与非主要种植业区相比,人口密度。
(3)从地形上看,我国非主要种植业区的地形以、为主。
(4)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农业结构基本情况。
其中,丙地区的农业结构情况符合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填数码)地区。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适宜发展“外向型农业”
的是(填数码)地区。
(6)王某承包了10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如右图所示。
据图判断,王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上图B、C、D三地中的地,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