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表法(check sheet)
- 格式:doc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3
QC七大手法品管七手法,也叫品管七工具,是目前全世界都应用比较广的品质管理工具,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性。
它们分别是:查检表、层别法、鱼骨图、柏拉图、散布图、管制图、直方图。
QC七大手法,是一种管理用的工具,学习它就需要掌握它们的主要精神和思考模式。
它们之间的应用关系如下:查检表:用来在现场收集数据,尽量让现场作业简单而有效,它是其它六手法的起点。
层别法:用来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类,以利于统计分析,找出细部问题,通常需要查检表设定相并没有栏位,也是其它手法的一个基础。
鱼骨图:用来对一个现象或结果进行原因深入细致的分析,通常用来找原因及因素,最好同层别法结合起来使用。
柏拉图:用来对多种问题或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最大问题或原因,以利用工具积极地提升,实现花较少成本做好更多的事情。
散布图:用来对收集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或特性的数据,找出之间可能的相关性.管制图:用来了解品质在过程中的变化状态和预测品质下一步可能之状况,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是实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基本步骤之一.如图所示:第一种手法-—查检表(Check Sheet)一、定义查检表就是一种为了便于收集数据,使用简单记号填记并予统计整理,并作进一步分析或作为核对、检查之用的一种表格或图表.二、查检表的种类1、记录用(或改善用)查检表主要功用在于根据收集的数据以调查不良项目、不良主因、工程分布、缺点位置等状况,并作为原始记录的凭证。
2、点检用查检表主要功用是为要确认作业实施、机械整备的实施状况,或为预防发生不良或事故、确保安全时使用。
三、查检表作法1、查检表设计的步骤A、明确目的—-将来要能提出改善对策及数据,因之必需把握现状解析,与使用目的相配合。
B、决定查检项目——从特性要因图圈选的4~6项决定。
C、决定检查的方式——全检或抽检。
D、决定查检细则-—查检基准、查检数量、查检时间与期间、查检对象之决定,并决定收集者、记录符号.E、设计表格实施查检。
2.奥斯本检核表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Osborn Check Sheet Method)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用于收集数据和记录问题或事件的发生频率。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统计学家Walter A. Shewhart提出,后来由Edward Osborn Deming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基本步骤:
1.定义问题或事件:明确定义要收集数据的问题或事件。
确保问
题清晰、具体,并可以量化。
2.设计检核表:创建一个表格,列出与问题或事件相关的可能原
因、位置或其他相关信息。
确保表格简洁、易于使用,并包括日期和其他必要的标识信息。
3.数据收集:在发生问题或事件的过程中,使用检核表迅速勾画
或标记相应的项目。
这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勾画、打叉,或者记录数量。
4.数据分析:收集足够的数据后,进行分析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
因或了解事件的模式。
这有助于制定改进计划。
5.改进计划: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以减少或
消除问题的发生。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优点包括简单易行,能够迅速收集数据,帮助团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然而,它也有局限性,比如不能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只能用于简单的问题识别和计数。
第2章:查检表(Check Sheet;Check list)一.定义:查检表是使用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表格或图形,人员只需填入规定之查检记号,再加以统计完整其数据,即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用者谓之,亦称为点检表或查核表。
二.查检表的分类:一般而言查检表可依其工作的目的或种类分为下述两种。
1.点检表用查检表:在设计时即已定义使用时,只做是非或选择的注记,其主要功用在于确认作业执行、设备仪器保养维护的实施状况或为预防事故发生,以确保使用时安全用,此类查检表主要是确认检核作业过程中的状况,以防止作业疏忽或遗漏,例如教育训练查检表、设备保养查检表内部稽核查检表,行车前车况查检表……等等均属之。
2.记录用点检表:此类查检表是用来搜集计划资料,应用于不良原因和不良项目的记录,作法是将数据分类为数个项目别,以符号、划记或数字记录的表格或图形。
由于常用于作业缺失,品质良莠等记录,故亦称为改善用查检表。
三.查检测表制作应注意的事项1.明了制作查检表的目的。
2.决定查检的项目。
3.决定查检的频率。
4.决定查检的人员及方法。
5.相关条件之记录方式,如作业场所、日期、工程等。
6.决定查检表格式(图形或表格)。
7.决定查检记录的方式。
如:正、++、△、√、⊙。
四.查检表的制作方法1.点检用查检表之制作方法:A.列出每一需要点检的项目。
B.非点检不可的项目是什么?如:非执行不可的作业,非检查不可的事项……等。
C.有顺序需求时,应注明序号,依序排队列。
D.如可行尽可能将机械别、机种别、人员、工程别……等加以层别,利于解析。
E.先用看看,如有不符需求处,加以改善后,才正式复印。
2.记录用查检表制作方法:A.决定希望把握的项目和及所要搜集的数据。
B.在执行此一步骤时,应该由相关人员以过去累积的经验及知识来决定!最佳的方法是召集部门内所有人共同参与,集思广益以免遗漏某些重要项目。
C.决定查检表的格式,格式的决定,应依据欲层别分析的程度,设计一种记录与整理都很容易及适合自己使用的格式。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定义(一)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定义1.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概述•奥斯本检核表法(Osborne Check Sheet Method),又称为OC Sheet法,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用于帮助团队或组织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优化流程、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
•该方法由Edward Osborne开发,旨在帮助组织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可操作和可追踪的步骤,并提供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2. 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步骤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选择适当的主题和计划•确定需要改进的主题或问题,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制作检核表•根据主题和计划,制作一个检核表,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列出。
•检核表通常包含多个列,用于记录问题发生的频率、时间、地点、责任人等相关信息。
收集数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检核表的要求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询问等方式收集,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分析数据•把收集到的数据归纳整理,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帮助识别出重复发生的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等信息。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计划。
实施改进并监控•根据计划,实施改进措施,并监控其效果。
•如果需要,可以根据监控结果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3. 理由及书籍简介•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并提供可视化的检核表,能够帮助团队或组织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本原因。
•通过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团队可以更加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减少主观判断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本介绍奥斯本检核表法的经典书籍,供读者深入学习和应用:–书名:《The Osborne Check Sheet Method: A Practical Guide to Quality Management》–作者:Edward Osborne–简介:本书由Edward Osborne撰写,详细介绍了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案例。
查检表(Check Sheet)
意义与功能
查检表是一种用来收集及分析数据简单而有效率的图形方法。
查检表可说是另一种次数分配的表现,使用时只要运用简单的符号标记出工作目标是否达成或对特定事件发生给予累积纪录。
使用简单符号如「 」、「⋅」、「△」、「○」或「正」。
查检表的设计要简单明了而且要能涵盖所要研究的避免工作延迟或遗漏。
实施步骤
1.招集所有相关人员,运用脑力激荡法制作特性要因图以列出要因项目。
2.将所列出的要因项目层别后,并填入查检表中。
3.操作人员运用简单的记号将检核结果纪录于表中。
4.利用所得之数据,整理分析,以便了解管制情况或采取必要措施。
应用实例
1.记数表:下表是一个纪录印刷电路板上的缺点项目。
2.检查用查检表
下表是用以检查不良原因之查检表,一但发生不良品,现场主管可以依此表进行检查,可以迅速发现原因,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3.位置图
位置图是将缺点或问题发生之位置标示于图上,用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
下图是一个电路板应用位置图来标示出缺点发生的位置,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电路板的左右上角是缺点发生最多的位置,进一步仔细观察作业员的操作过程,得知此两个位置是作业员搬运电路板时所持的位置。
可能是手上的灰尘造成。
在改以专门的搬运工具后,缺点数显著减少。
新老七种质量管理工具老的七种工具1、检查表(Check Sheet):也有叫查检表、检查单……。
用于现场收集数据。
内容应当考虑满足以下用具的使用。
也可以作防错工具,提醒操作者应当如何做。
2、层别法(Stratification):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便查出问题。
为此,利用检查表收集数据时就要设计好类别、层次。
3、特性要因图(Characteristic Diagram):也叫因果图、鱼刺图。
针对结果、现象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
原因的原因……,一直分解到根本原因。
通常结合层别法,针对不同层别分别进行分析。
4、排列图(Pareto Diagram):也叫帕累图。
根据20:80规律,把各种原因根据某个统计数据从多到少、从大到小排列,确定关键的少数。
抓主要原因的主要方面。
根据这个原理也可以用来确定其他的分析工作,确定主要因素。
5、散布图(Scatter Diagram):采用层别法做分析时,如果发现A和B两个因素可能相关,可加以利用,譬如,只要控制A也就控制B了。
散布图两个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因素,把数据点上,很容易发现是否相关,如何相关的。
6、控制图(Control Chart):也叫管制图。
用来分析过程是否稳定。
稳定后用来控制过程是否发生特殊原因,也可以和前面各种工具结合用来验证改进过程的效果。
7、直方图(Histogram):用来检查数据的分布状态,判别是否正常。
常常结合控制图使用。
新的七种工具1、亲和图(Affiliate Chart):也叫KJ法。
把大量的意见、资料、事实、构思、方案等利用这中方法,根据相近性,把相同、相近的归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认识。
2、系统图(System Chart):把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措施、手段根据系统展开,绘制成图形,从中发现最佳的措施、方法。
主要把目标分解成措施,把措施当成下层次的目标,再确定措施,如此下去。
图形可以用阶梯类型,也可以用树状的。
检查表(Check Sheet或Cheek List;亦称点检表或查检表):指使用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表格或图形,只需填入规定的检查记录,再加以统计汇整其数据,即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用的统计分析的图表。
层别法(Stratification;亦称分层法):为区分所搜集的数据,因各种不同的特征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而以各种特征加以分类、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
层别法的应用,主要是一种系统概念,即在于要想把相当复杂的资料进行处理,应懂得如何把这些资料有系统、有目的的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及统计。
散布图(Scatter Diagram;亦称相关图):用来分析两个相对应变量(一组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作用或影响的相关性。
这种成对的数据或许是“特性—要因”、“特性—特性”、“要因—要因”。
柏拉图(Pareto Diagram;亦称排列图或ABC图或ABC分析法):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有系统地加以整理、分类,并计算出各项目别所产生的数据(如不良率、损失金额等)及所占的比例,再依照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所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
从柏拉图可看出哪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之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
亦即指用从影响质量特性的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的有效方法,故称为ABC图或主次因素分析图或ABC分析法。
因柏拉图的项目别排列是按大小顺序进行的,故又称为排列图。
重点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得效果。
亦即指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重要项目之控制。
一种用于解决问题的简单工具,按照对成本或总变差的影响程度对各种潜在的有问题区域或变差源进行排序。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成本(或变差)是由于少量原因造成的,所以解决问题的精力最好优先集中在少量关键的原因上,而暂时忽视多数不重要的原因。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裘兰博士(Joseph Juran)将劳伦兹曲线(美国经济学者M . O. Lorenz)运用于品管上,同时创造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重要的少数、锁细的多数)的见解,并利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V.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创造出来的。
QC (旧)七大手法之二——调查表(法)(Check Sheet ,Check List )一.定义调查表(法),又称检查表(法)、查检表(法)、统计分析表(法),它最早是由美国的费根堡姆(A〃V〃Feigenbaum)提出的,是指利用统计表来进行数据收集和粗略原因分析的一种方法。
是把握问题现状的最有效工具。
二.形式调查表法中所利用的统计表,是一种为了便于收集和整理质量原始数据而自行设计制成的一种空白的、规范化的表格,在调查产品质量时,只需要在相应的栏目或部位内填上数据或记号(一般是作连续性记录)。
调查表法是最为基本的质量原因分析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是QC 其他手法的起点,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统计分析表法和分层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把影响质量的原因调查得更为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法必须针对具体的产品,设计出专用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 查检表的作用通过查检表的跟进,能知道控制和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检查新方法和新工艺的效果。
四.查检表的种类(根据需要调查的项目不同分类)1.记录用查检表(又分计数值用、计量值用、缺陷位置用):根据收集的数据以调查不良项目(不良项目调查表)、不良主因(不良原因调查表)、工序分布(工序分布调查表)、缺点位置(缺陷位置调查表)等情形而设计的表格。
必要时,对收集的数据要予以区别(层别即分层)。
一般使用划记法(+或正字)。
2.点检用查检表:为要确认作业实施、机器设备的实施情形,或为预防发生不良或事故,确保安全时使用,这种点检表可以防止遗漏或疏忽造成缺失的产生。
把非做不可、非检查不可的工作或项目,按点检顺序列出,逐一点检并记录。
如机器保养记录卡、“5S ”检查表,注BOM 其实就是FQC 首件或巡回检验用的查核表。
例:工序分布调查表(频数分布调查表):1.零件实际尺寸的分布是标准正态分布还是异常分布。
2.零件实际尺寸的分布中心与公差值中心是否重合,如果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不重合,就观察偏离情况. 3.超公差界限的零件有多少,是公差上限还是公差下限。
第四章查检表第四章查检表(check sheet)一、前言现场管理贵在以节取繁,惧管理用的数据也该此原则,最好能不必透过量测,直接就将观测到的情况以简单便捷的方式记下,然后再予详细分析,以免纷乱或遗漏。
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执行某种查核工作,常要设计表格来填记,在品管圈活动中,亦需如此,例如在计划阶段或确认阶段中的问题掌握,要因分析等过程中,当要一面测定,一面用简单的记录窗体,而获得情报。
由于对日常工作的管理或解析均应极为方便,因此,此种统计表格来搜集数据,并透过统计整理而获得情报的手法,是一种很有用处及效率高的品管手法。
二、何谓查检表查检表(check sheet)就是一种为了用于收集数据,使用简单记号填记并矛统计整理,并作进一步分析或作为核对、检查之用而设计的一种表格或图表。
简言之:(1)为了便于收集数据,而设计的一种表格或图表。
(2)用很简单的记、符号、数字记入表格或图表,能一目瞭地看出其结果的一种手法、工具。
(3)日常管理改善上,用处大、效率高、冒险小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4)分析问题时,能清楚地抓住问题的重心。
查检表是层别法的应用,它可调查产品的哪一部份不良最严重。
使用查检表可以一面测定,一面用简单的记号作记录,然后求出次数分配的情形,而获得种种的情报,对于检查管理、解析等工作很方便。
三、查检表的设计要领查检表并无一定的标准格式,只要根据使用的目的,以及为求方便使用,利于作统计分析,而去设计适合自己所需的查检表:(1)1.应能迅速、正确、简易地收集到数据,记录时只要在必要项目上加注记号。
2.记录时要考虑到别,善用特性要因别再分析的结果,按人员、机台、原料、时间等分别调查。
3.数据履历要清楚——由谁查检、查检时间、查检期间、查检方法、查检班别、查检机台……均应明清楚。
其它测定或检查条件也要正确记录下来。
4.尽可能以符号、数据记入,避免使用文字,不得已用文字和文词时,亦应简洁正确。
5.查检项目不宜太多,以4~6项为原则(针对影响大的惧数据即可),其它可能发生的要因并为[其它]项。
品管七大手法1.查检表(Check Sheet):为了便于收集数据,使用简单记号填记并予统计整理,并作进一步分析或作为核对、检查之用而设计的一种表格或图表。
2.层别法(Stratification):在一个群体中,为了深入分析内部状况,而设立一个将母体分割开来的方法或条件,称为层别法。
在品质管理中,主要是对各种条件下所产生的问题及原因作分析。
3.柏拉图(Pareto Diagram):根据所搜集之数据,按不良原因、状况、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
4.特性要因图(Characteristic Diagram):对于结果与原因间所期望之效果与对策之间的关系,以箭头边疆连结,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种图形称为特性要因图。
5.散布图(Scatter Diagram):为研究两个或三个变量之相关性,而搜集成对几组数据,在纵轴与横轴上以点来表示两个或三个特性值之间相关情形的图形。
6.管制图(Control Chart):对过程或制程中各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也叫控制图。
7.直方图(Histogram):是一种利用常态分布(也叫正常分布)的原理,把50个以上的数据用来分组,用柱形来说明各组数据的个数而组成的一种图形。
品管新七大手法1.亲和图(Affiliate Chart):也叫KJ法,就是把大量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甚至工作中的事实、意见、构思等信息,按其之间的相互亲和性(相近性)归纳整理这些资料,使问题明确明了,取得统一认识和协调工作,以利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系统图(System Chart):就是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措施或手段,系统地展开,并绘制成图,以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或措施的一种方法。
3.矩阵图(Matrix Chart):从问题事项中,找出成对的因素群,分别排列成行和列,找出期间行与列的关系或相关程度的大小,探讨问题的一种方法。
检表法(check sheet)
方法演变:缺陷分布图
另见:检查单
概述
检查表是为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前准备的结构表格。
它是可以用于多种目的的门类工具。
适用场合
·由同一个人或在同一个地点重复观察和收集数据时;
·当收集有关事件、问题、缺陷、缺陷部位、缺陷原因等情况的频数或特征的数据时;
·收集生产过程数据时。
实施步骤
1决定观察什么,建立作业定义。
2决定什么时候收集数据,以及收集多长时间。
3设计表格。
设计表格时,要使数据能够通过使用“√”或“×”或类似的符号被简单地记录下来,以便在分析数据时不必重新复制。
4在表格的所有空白处表示。
5经过短时间的试验来测试检查表,确保它能够收集合适的数据并易于使用。
6每次观测值出现,把数据记录在检查表上。
示例
图表5.14所示的是一个用来收集电话中断数据的检查表。
这些标记是经过几星期的数据收集加上去的。
哪天电话中断最多?哪种中断最频繁?检查表的设计与情形分析表的格式相同,因此可以利用χ2假设检验分析数据,而不用将数据重新抄写在不同的表格中。
也可参阅图表5 .181中踉踪电话采访的检查表。
第4章的ZZ-400案例是检查表在质量过程改进中运用的示例。
缺陷分布图( defect concentration diagram)
又名:分布图( concentration diagram),缺陷图(defect map),缺陷部位检查表( defect location check sheet),部位图(location diagram)
概述
缺陷分布图是在问题出现的物体或区域内进行标记的一种检查表。
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缺陷、错误或者问题标记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适用场合
·当对一个具体物体或一个区域观察其缺陷、错误或问题时;
·特别地,当猜测缺陷发生的物理模式可能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线索时。
实施步骤
1决定要观察的物体或区域。
建立作业定义。
2决定什么时候收集数据,以及收集多长时间。
3设计表格。
清晰地画出物体的示意图或该区域的地图,标出重要的特征。
确保图要足够大且整洁,以便收集的数据能直接写在图上。
4如果观察到多种缺陷、错误或问题,用不同的符号标记每种类型。
用图例显示每种符号所代表的缺陷类型。
5经过短时间的试验来测试检查表,确保它能够收集合适的数据并易于使用。
6每次观测值出现,把数据记录在图上。
7数据收集完成后,分析数据的模式和趋势,以显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果直接观察数据得不出结论,可以测量缺陷产生的距离,然后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这些测量数据。
示例
这个工具通常用于在图上标记流水生产
的制造类产品的缺陷。
另一类例子是在保险
员和汽车维修设施中使用汽车图片来清晰地
显示损坏部位。
下面是一个在非制造业中的
应用举例。
一个药店小组为了减少在药店发生的偷
盗现象,创建了一张缺陷集中图(图表5. 15)
来分析药店的布局是如何影响问题的产生
的。
小组成员将被偷盗的药品的位置标记在
药店的布局图上。
经过分析,他们发现被盗
物品集中在商店的边缘位置,但是他们没有
按照过道的长度、药品的种类或店员的位置
对数据进行分类。
最后,小组成员建议根据布局
图显示的位置信息添加监控摄像头。
通过监控,情况有所好转。
注意事项
·一种安排检查表通常的方法是把正在观察
的结果(事件,问题,错误类别等)竖
着列在检查表的左侧(或横着写在检查表的顶端)。
为了更容易地收集数据,把纸的剩余部分分成几列(或者行),这些列(或者行)可以代表日期、次数、缺陷部位或任何其他你在以后分析数据时想用的类别;
·考虑什么样的关于数据来源的信息在分析中是重要的。
建立检查表以便获取数据。
在数据产生之时记录下数据来源比事后重新查找来源重容易得多。
有时,在事后获取来源信息是不可能的。
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请参阅“分层法”。
·设计表格时,在需要的地方使用注释,这可以使人在以后分析时更容易使用检查表。
例如,为了收集关于损坏包裹的数据,准备一张包裹草图,让数据收集者在他们看到破坏的地方记下“×”。
参阅“缺陷分布图”,获得更多关于这个工具的信息,有时也称之为缺陷部位检查表。
·考虑怎样收集数据或你以后想怎样分析数据,并把不同类别的数据收集单分开。
例如,如果不同的人处理国际和国内发货时,使用分开的数据单收集国际和国内的发货错误。
·把检查表放在记录数据的地方,例如,如果你在监视电话中断的类型,把检查表放在你
的电活旁,这将帮助你连续地收集数据。
·如果观测值频繁出现,你可以选择记录样本的数据,而不是每个观测值。
在步骤2中,决定什么时候记录观测值,你可以选择使用一个时间间隔(每30分钟)或一种频率(每五个电话)。
更多信息请参阅“抽样”。
·检查单也叫做实证检查单,是检查表的方法演变。
缺陷分布图
·物体可以是生产线上的制造类产品,也可以是传送搬运过程中损坏的物品,或
者员工或顾客必须填写的表格。
·区域可以是办公楼、实验室、库房,或者商店(零售店或储存室)。
·使用缺陷集中图的复印件进行错误分析。
·在图中显示足够的细节以保证问题发生的部位清晰可见,但当图已经很混乱
时不要添加过多细节。
·使用彩色的笔标记缺陷,使它们在黑白图纸中清晰可见(如果要影印成图来分
析或者展示,就不要这样做)。
·当你分析数据时,若不能明显看出数据的特点就应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将图颠倒过来.或者让不熟悉该事物或区域的人来观察图表。
也可以给图表添
加最初为避免图表混乱而忽略的细节,看数据是否变得清哳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