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位置》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5
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一、教案背景: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课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本着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的初步知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吸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在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从不同的方向辨认物体,通过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能用左、右等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课题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三、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第六单元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第一课时,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前后、左右、上下的相对位置。
2、学情分析:大多数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判断左右的方法和经验: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写字时用右手握笔等,然而这种认识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
本着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了一连串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事物的相对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进来,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3、教学目标:(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判断左、右的方法。
(2)在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方位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4)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4、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的辨别左和右5、教学难点: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6、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利用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观察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现在已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表现呢?生1:上课坐端正。
生2:遵守纪律,认真听课。
生3: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希望能按照刚才说的去做,好不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行走路线》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图的知识一、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复习,我们知道利用方向和距离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位置,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行走路线)二、知识梳理1.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课件出示例题。
小明要从自己家去小红家,你能描述出他的行走路线吗?(如下图所示)(2)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描述简单的路线?(3)小组讨论,明确描述简单路线的步骤。
(4)汇报。
预设生1:描述路线时要先看起点的位置,再确定方向,最后根据比例尺计算出要走的实际距离。
每走到一个位置都要重复这个步骤。
生2:描述路线时一般用这样的描述方法:先……,然后……,再……。
(5)请学生按照汇报的方法,描述小明从自己家到小红家的路线。
预设生1:先在起点位置用方向标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确定小明家到图书馆的方向。
生2:然后利用量角器量出横坐标与路线之间夹角的度数。
生3: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生4:通过测量,我们得出各个位置到下一位置的距离和角度如下:生5:根据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我们得出小明家到小红家的路线是:小明先从家向东偏北30°方向走200 m到达图书馆,然后从图书馆向东偏南40°方向走150 m到达体育场,最后从体育场向正东方向走250 m到达小红家。
(6)教师总结。
描述行走路线要记住“三看”,即一看起点(找准观测点),二看方向(向哪个方向偏多少度),三看距离(行走了多远)。
(7)请你结合刚才的描述,说一说小明回家时行走的路线。
(引导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2.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1)课件出示例题。
小芳从家向正南方向走50 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30°方向走100 m到达公园。
你能画出小芳行走的路线示意图吗?(2)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画路线示意图的方法和步骤。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与位置》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性质,位置的相对性,以及图形的变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图形,并理解图形的性质。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分类和性质,以及位置的相对性,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图形的性质,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各种图形的性质,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图形的性质,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图形的性质,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图形和位置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的分类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图形的性质。
3.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描述和解释位置的相对性。
4.图形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变换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位置:《上下前后》(开发型)教师李海娟学科数学执教班级一(5)、(6)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教学地点班级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到第2页教学课时第课时教学课型新授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多数学生能根据语言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第一网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预设过程设计意图一、情境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对呀春天多美呀!你瞧小松鼠和小鸟也出来玩了(老师简笔画画出松鼠和小鸟)。
在这幅图上就存在着我们的数学知识。
你发现了吗?板书:上下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下关系。
新课标第一网生:小鸟在松鼠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师:这时,吉祥狗跑了出来,说,你们怎么不叫上我呢。
(师画)这时候你们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生说。
师:松鼠说:“我在上面。
”可是其他的小动物们不同意,你们觉得呢?引导学生要把话说清楚。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1、师:一阵春风吹来,吹得树叶沙沙响。
小松鼠跳到了树顶上(师画箭头)同学们,现在谁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生……师:咦,刚才还是小鸟在上,为什么这会变成松鼠在上了。
生回答。
2、师:小动物们欣赏完大自然的美景,就想去看看城市的变化。
(课件出示:第1页情境图)(1)在这幅图上也有很多的上下位置关系,你发现了吗?注意到根据儿童以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利用童话故事引出学习材料,富有童趣;同时把静态的图片,经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后,设计成动态的画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再则,教师还把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先呈现了两个小动物的相对位置,减少干扰因素,有利(2)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3)引导观察最上面桥上的汽车,说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引导得出:比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不同。
《图形与位置》说课稿一、引言《图形与位置》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探讨的是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位置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点解析:本节课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空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理解这些概念在空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理解这些概念在空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位置的概念。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空间位置的概念。
知识讲解: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空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位置关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
反馈方式: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六、教师素养与学生发展教师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概念,理解这些概念在空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还应培养起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