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3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全章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学习功和机械能的知识,内容包括:功、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本章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教学时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入及巩固知识点,教材在每一节都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功、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这些概念不会产生太大的困难,但是学生在真正应用所学知识做题时只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1、判断力或物体是否做功时对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互相垂直时物体或力不做功的知识点还理解不透彻,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例子加强这一知识点;2、机械效率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s 与h的找法始终有很多学生混淆不清,导致做题出错;3、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但学生在做题时学生看到两个率会以为它们会有关系会混淆;4、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对用斜面的高度来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理解还是比较困难,对于机械能守恒以及能量的转化这一节掌握较好。
以后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这些方面加强讲得透彻,使学生掌握更好。
一、《功》教学反思功这一节内容重点是判断力是否做功;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同时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好做功这个概念,我首先从汉字中功的含义“成效”“贡献”的意思出发,让学生初步感性的知道哪些情形物体对另一物体,再进一步分析物体对另一物体做功具有的共同特点,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功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做功的含义。
但在讲到汽车刹车阻力做功时,我感到比较难讲,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在对功理解的基础上,我直接提问功的大小该如何计算呢,引出功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一些适当的练习加深对公式如何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基本能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实现了该节的学习目标。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机械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例题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复习重难点】1、力学中功的含义,判断力是否做功。
2、对功率概念的认识3、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4、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高空抛下一扫帚,一举击穿车顶!二、构建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推黑板、把纸杯举高等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梳理本章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一分钟时间把知识点再熟悉一遍。
学生活动:在多媒体课件中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拉到相应的南瓜中(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过渡】: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那你会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吗?课件展示探究装置及思考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如动能大小只与质量、速度有关,而不能说高度,只是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刚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
师:中考复习要明确航向,有的放矢。
展示本章中考考点。
【考点聚焦】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在简单做功过程中对功的计算和估算。
3、掌握功率的物理意义,能对功率进行计算和估算。
4、会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及相互转化。
生:读一下中考考点师:明确考点,进行考点突破,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六道例题,时间8分钟【合作学习点题探究】<一>功的理解及计算:【提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引言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掌握物理概念和运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而功和机械能是初中物理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之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不够深入,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因此,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方案。
问题分析缺乏实例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多停留在纸面知识层面上,缺乏对于其实际应用的认知。
教材中所给的例题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让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缺乏实例引入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功和机械能的实际意义,进而影响他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的能力。
缺乏探究和实践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尤其是在功和机械能这样的抽象概念中,学生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巩固理解。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探究,这导致他们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引入生活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实际意义,我打算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通过生动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功和机械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摩擦力和斜面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和探究,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提供探究和实践机会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我计划通过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手工制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功和机械能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从而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比如弹簧测力计和摆锤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引导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计划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1对教学准备的反思:能设计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前巩固动能和势能的内容,对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有较好的铺垫作用。
在课堂中能设计一定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抽象的内容所必须的。
在多媒体课件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这一点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了《课堂导学》,让学生边学边练,能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向我反馈必要的信息,这一点也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课堂小测中,也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但设计的题目量可能偏少和偏易了,起到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好,这一点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是比较抽象的,要上好这节课,必须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用实例反映出来,将它形象化。
因此,这节课应用了实验法、观察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实例的观察,真正理解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再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新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授来突破认识的误区。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率,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小测》的结果是:42人100分,6人90分,3人80分。
基本上到底预定的要求。
但考虑到设计的题目较少和较易,真正的掌握程度可能会要打一些折扣。
对于像“篮球着地后弹起”这样的例子,刚开始时学生分析的太简单了,经过用动画模拟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分析清楚其中的机械能的转化了。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2本节课,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首先给与充分的肯定,称赞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利用实验,眼睛物理问题。
同时告诉学生:眼睛物理问题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假定在理想情况下是为了简化实际问题。
11.《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上了之后,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本节复习课的一点点反思。
首先,我对复习课的模式非常的清晰:知识梳理,典例分析,当堂测试,交流点拨。
在知识梳理环节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最终我采取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来复习相应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如何应用就会掌握的更加的扎实,当然,采取此种方法的弊端又感觉没有以前综合复习基础知识来的系统。
典型例题环节,首先题目的选取必须要典型,注重精而不在多。
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对于典例的分析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看法,体现教思考,教表达。
当堂测试的题目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照顾到各知识点,考察范围全面,到处“挖陷阱”,让学生“防不胜防”,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确定答案初步释疑,再利用小组展示集中释疑,达到教体验的目的。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结合物理的特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当然,当今中考的形式也是跟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引入环节我也精心设计,力求“激情引入”想法设法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所在,在刚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消除学生对于物理复习课的“恐惧和担心”心理。
【教材分析】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涉及本章内容及要求有:知道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含义。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分析】《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内容,本节复习课,把大量的生活实例转化为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法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按照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反思的方法进行学习。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功和功率的计算;(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3)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件导入:梳理基础知识,把握知识要点1.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二是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移动的距离。
(2).概念:功等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公式:___________。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一是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__________,做功越快;二是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____________,做功越快。
功和机械能《功》的教学反思功和机械能《功》的教学反思一、对教学准备的反思:针对《功》的知识相对抽象,我在准备时选取了较多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能较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针对概念中的难点选取了形象的动画给学生观察和分析,也有利用突破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
对于“功的原理”,在观察了实验操作后用动画在多媒体上进行形象地重现,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题导学,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课件动画做得比较粗糙,最后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和设想自己来制作;能够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阅读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开始,不是介绍“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演示试验,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手移动的距离不同,但成效相同。
力的“成效相同”,是因为力做的“功相同”,由此引入了“功”这一说法,使“功”的出现顺理成章。
同时,利用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熟悉,结合学生演示试验中利用滑轮做功,力做的“功相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据,归纳结果,激发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猜想推导,让学生记忆深刻。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小测”的结果为平均分94分,其中100分的有35人,90分的有6个,80分的有7人,70分的有2人。
从结果来看,基本到底了教学的目标。
但还有9人仍没有达到最低的要求,需要在课后帮他找原因,将他们没有理解掌握的内容想办法让他们掌握过来。
从课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对重力是否做功、由于惯性而匀速滑行时是否有做功等情形弄得不够清楚,应通过画图、演示等用做功的两必要因素进行分析。
《功和机械能》的教学反思
上了本节课后给我的感受很多,通过教学实践又一次充实自己,受益匪浅,现将本节课做如下反思:我们都知道复习课很难上,不知道该如何复习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是主要角色,因为教师说的再多,学生也不一定掌握,还是需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进行分析、思考。
在此基础上的讲解才是有效的。
复习流程依据多年来的模式,“一点、一例、一练、一变式”,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加强巩固和运用。
另外,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利用,能够更好的利用时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导学案、课件、练习等方面的准备就是必要的,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前复习基础知识,这不仅为上课争取了很多时间,又可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质量,也可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的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的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所以在课堂上要设法挖掘好学生的潜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提高课堂效率。
其中也应该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辅导训练
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功和机械能年级八学科物理章(节) 十一教师姓名课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时间本章的功和机械能均属于物质的能量部分,以“功”为中心,辐射出功率、机械能等知识。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实例让学生领悟功的含义,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不是着眼于功的定义。
能量概念也是从功的角度引入的,机械能的大小可以从功的角度去描述。
我的教学分功和能两条线各自展开,最后复习汇总功和能的关系。
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例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上较为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后面课程产生了好奇,同时也意识到了课程深度的加深,让学生更加认真的学习以后的物理内容。
同时,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
如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其中“沿力的方向”就是关键词,如举例让学生判断:在水平面上自由滚动的铅球,重力对她做功了吗?又如,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其中“能够”就是关键词。
让学生观察吊在空中静止的日光灯,提出问题:日光灯没有对外做功,有能量吗?2.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联系。
如功、功率的联系与区别;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做好公式的总结。
如机械功的公式有两个:W=FS,W=Pt;功率公式有两个:P=W/t,P=Fv。
计算时,根据已知量灵活选择公式。
4.注意总结规律。
如通过机械能守恒的理论推导,可得到“斜面越陡,越费力”的结论。
这一章总体上落实了基本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习题,通过各种反馈来看,有信念不够坚定,不严格按规律进行分析,而是按矛盾的生活经验直接解答的问题;也有严格按课堂上讲授的结果答题,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带来的变化;还有答题的格式、解释例题的技巧掌握的问题,以上三点都是后续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解决的。
反思一: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反思二: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在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把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一遍,让学生能强化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
然后通过对第十五章综合练习题的分析讲解,以达到对本章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课后,感觉有些累,学生仍感觉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因此,要对自己的期末复习思路进行调整。
如,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明确知识的梳理要求,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然后对本章重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并通过个别实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训练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复习可能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些。
反思三: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首先给与充分的肯定,称赞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利用实验,眼睛物理问题。
同时告诉学生:眼睛物理问题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假定在理想情况下是为了简化实际问题。
能应用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场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本课的内容实际上没有那么难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反思四: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对功、功率含义的理解和计算,对机械能的理解,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进行本章复习时,我准备只利用一节课时间,所以借助了课件进行教学,主要以复习知识点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在课件的制作和检查方面存在纰漏,表现在速度公式编辑错误,还有一道选择题的答案应该是25:27,结果搞成了5:27,导致学生做题困难,延误了复习进度。
二、对功和功率两个的计算和应用设计不到位,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题型,没有提高层次的题型,学生对于公式的熟练程度也没有我预想中的好。
三、教学方法上比较老套,没有创意和革新,主要采用的是讲练结合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在清醒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深挖考纲考点,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