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反思修正后的)
- 格式:ppt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20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学设计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合作性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引领为辅。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通过设计的探究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视频的播放,给学生展示了中国在克隆技术上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意识。
同时,每个知识点都留出记忆巩固的时间,强化了知识。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2章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这一基础技术和核移植技术的过程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又是近几年的热点,又是后面学习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专题二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编写:谭静审核:潍坊中学生物组【练习】(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哪种现象是不可能的()A.细胞一直在细胞悬液中分裂生长B.有少部分细胞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地传代下去C.有部分细胞核型会发生变化D. 个别细胞会发生基因突变(2)、下列过程与细胞培养无关的是()A.检测有毒物质B.生产单克隆抗体C.筛选抗癌药物D.杂交育种(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莉”的培育等程序如图所示。
请仔细看图后回答问题:⑴写出a所指的细胞工程名称:a⑵实施细胞工程a时,⑶多莉面部的毛色是,判断依据:。
⑷若黑面绵羊的基因型为AA,白面绵羊的基因型为aa,则克隆羊的基因型为。
【跟踪训练】一、选择题1、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是()A、动物细胞融合B、胚胎移植C、动物细胞培养D、核移植2、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胰蛋白酶的目的是()A.使动物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进行培养B.去掉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C.去掉细胞膜暴露出原生质体便于细胞融合D.促进蛋白质水解为多肽3、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选用的培养材料是()A、衰老退化的动物组织细胞B、成熟动物个体的体细胞C、动物的受精卵细胞D、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个体的细胞4、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到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出生小羊的大多数性状()A、难以预测B、像甲C、像乙D、像丙5、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
教学设计1课前部分: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先个人再集体),编制学案,制作课件。
批阅学案,做好反馈。
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的预习案,及时上交。
2课堂部分:(导入)播放人造皮肤为烧伤患者带来福音的新闻短片,提出疑问人造皮肤是如何培养得到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预习反馈(教师为主)↓自主学习(学生个人)↓合作学习(学生组内互动)↓学生展示并点评(学生组间互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达标反馈(学生)↓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1)联系生活,导入课程,目标导学,以人造皮肤和克隆羊为情景图片,通过播放皮肤移植的视频的直观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结合预习案反馈的存在主要问题:概念模糊不清,流程总结不全,思考不深入等,设计砸金蛋抢答环节进行巩固落实。
然后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本,结合流程图及课本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探究案。
具体任务展示在大屏幕上:结合预习及提问反馈修改巩固预习案,继续完成探究案,充分利用好课本,明确自己疑惑和问题,做好小组合作探究准备。
(3)合作探究,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疑惑和问题及探究案中的两个探究任务:重点归纳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和核移植的流程,区分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细胞贴壁与接触抑制四个概念,分析两个过程中的思考题。
(4)展示交流,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点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实时穿插教师点拨。
探究重点:探究一动物细胞培养例1 例2归纳1、结合P44图2-16,写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图解。
思考1、动物细胞培养所的取材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思考2、进行动物细胞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用胃蛋白酶行吗?胰蛋白酶真的不会把细胞消化掉吗?为什么?思考3、动物细胞工程使用的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为什么?归纳2、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探究二.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归纳1、结合P48图2-21,写出动物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图解。
动物细胞培养·心得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点,细胞培养是生物医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次PPT 制作中,我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领域细胞培养取得的进展及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探讨其他种类细胞系的建立及筛选合适的细胞系培养方法作为理论的参考依据我了解到历史上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 18 世纪末,之后于 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
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科学领域的迅速拓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诸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
然而,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世界里,细胞培养实验技术的发展并不均衡,构建动物细胞培养体系的研究效率和效果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而动物细胞培养,在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液作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奠定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基础。
之后,又有人将悬滴培养法改良为双盖片培养,提高了传代效率并减少了污染;1923年,卡雷尔(Carrel)设计了卡氏瓶培养法,扩大了组织生存空间。
1951年,厄尔(Earle)发明了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的人工合成培养基。
1951年,波米拉(Pomerat)设计了灌流小室,使细胞生活在不断更新的培养液中,便于作显微摄影和细胞代谢的研究。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学设计
昌乐及第中学张敏 2013-3-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选修3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可以归纳成6个问题:(l)为什么要进行动物细胞培养?(2)什么是动物细胞培养?(3)怎样进行动物细胞培养?(4)动物也能够克隆吗?(5)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怎样进行的?(6)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有哪些应用?第3个和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旨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辅。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2、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及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情感目标: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难点: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