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反思修正后的)
- 格式:ppt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20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学设计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合作性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引领为辅。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通过设计的探究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视频的播放,给学生展示了中国在克隆技术上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意识。
同时,每个知识点都留出记忆巩固的时间,强化了知识。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2章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这一基础技术和核移植技术的过程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又是近几年的热点,又是后面学习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专题二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编写:谭静审核:潍坊中学生物组【练习】(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哪种现象是不可能的()A.细胞一直在细胞悬液中分裂生长B.有少部分细胞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地传代下去C.有部分细胞核型会发生变化D. 个别细胞会发生基因突变(2)、下列过程与细胞培养无关的是()A.检测有毒物质B.生产单克隆抗体C.筛选抗癌药物D.杂交育种(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莉”的培育等程序如图所示。
请仔细看图后回答问题:⑴写出a所指的细胞工程名称:a⑵实施细胞工程a时,⑶多莉面部的毛色是,判断依据:。
⑷若黑面绵羊的基因型为AA,白面绵羊的基因型为aa,则克隆羊的基因型为。
【跟踪训练】一、选择题1、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是()A、动物细胞融合B、胚胎移植C、动物细胞培养D、核移植2、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胰蛋白酶的目的是()A.使动物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进行培养B.去掉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C.去掉细胞膜暴露出原生质体便于细胞融合D.促进蛋白质水解为多肽3、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选用的培养材料是()A、衰老退化的动物组织细胞B、成熟动物个体的体细胞C、动物的受精卵细胞D、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个体的细胞4、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到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出生小羊的大多数性状()A、难以预测B、像甲C、像乙D、像丙5、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
教学设计1课前部分: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先个人再集体),编制学案,制作课件。
批阅学案,做好反馈。
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的预习案,及时上交。
2课堂部分:(导入)播放人造皮肤为烧伤患者带来福音的新闻短片,提出疑问人造皮肤是如何培养得到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预习反馈(教师为主)↓自主学习(学生个人)↓合作学习(学生组内互动)↓学生展示并点评(学生组间互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达标反馈(学生)↓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1)联系生活,导入课程,目标导学,以人造皮肤和克隆羊为情景图片,通过播放皮肤移植的视频的直观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结合预习案反馈的存在主要问题:概念模糊不清,流程总结不全,思考不深入等,设计砸金蛋抢答环节进行巩固落实。
然后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本,结合流程图及课本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探究案。
具体任务展示在大屏幕上:结合预习及提问反馈修改巩固预习案,继续完成探究案,充分利用好课本,明确自己疑惑和问题,做好小组合作探究准备。
(3)合作探究,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疑惑和问题及探究案中的两个探究任务:重点归纳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和核移植的流程,区分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细胞贴壁与接触抑制四个概念,分析两个过程中的思考题。
(4)展示交流,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点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实时穿插教师点拨。
探究重点:探究一动物细胞培养例1 例2归纳1、结合P44图2-16,写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图解。
思考1、动物细胞培养所的取材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思考2、进行动物细胞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用胃蛋白酶行吗?胰蛋白酶真的不会把细胞消化掉吗?为什么?思考3、动物细胞工程使用的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为什么?归纳2、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探究二.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归纳1、结合P48图2-21,写出动物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图解。
动物细胞培养·心得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点,细胞培养是生物医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次PPT 制作中,我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领域细胞培养取得的进展及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探讨其他种类细胞系的建立及筛选合适的细胞系培养方法作为理论的参考依据我了解到历史上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 18 世纪末,之后于 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
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科学领域的迅速拓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诸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
然而,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世界里,细胞培养实验技术的发展并不均衡,构建动物细胞培养体系的研究效率和效果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而动物细胞培养,在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液作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奠定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基础。
之后,又有人将悬滴培养法改良为双盖片培养,提高了传代效率并减少了污染;1923年,卡雷尔(Carrel)设计了卡氏瓶培养法,扩大了组织生存空间。
1951年,厄尔(Earle)发明了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的人工合成培养基。
1951年,波米拉(Pomerat)设计了灌流小室,使细胞生活在不断更新的培养液中,便于作显微摄影和细胞代谢的研究。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学设计
昌乐及第中学张敏 2013-3-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选修3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可以归纳成6个问题:(l)为什么要进行动物细胞培养?(2)什么是动物细胞培养?(3)怎样进行动物细胞培养?(4)动物也能够克隆吗?(5)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怎样进行的?(6)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有哪些应用?第3个和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旨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辅。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2、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及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情感目标: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难点: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 .。
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师:1.命制出课前学案。
学案中题目难度要合适,难度既不能太大,让学生的预习无法进行,也不能太过于简单,使学生的预习不能够深入。
2.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案。
3.制定恰当的当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并制定合适的评测工具。
4.命制出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1.完成练习题。
2.进行自主复习。
3.掌握教师列出的问题。
二、课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师:明确本堂课的目标。
教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上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和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情况。
布置任务,核对课前自主完成题目的答案,小组协作完成学案中的讨论问题。
学生:核对答案、小组协作完成讨论问题。
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选出代表根据老师提问的问题说出讨论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讲解、共同理解本节课知识。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一般选取动物胚胎或者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2、为什么原代培养前和传代培养前都用胰蛋白酶将细胞处理成单个分散的细胞?3、为什么用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将细胞处理成单个分散的细胞而不用胃蛋白酶?4、用什么溶液来制作成细胞悬液?5、为什么培养瓶或培养皿内表面光滑、无毒,易于贴附?6、、传代培养的细胞会无限增殖吗?7、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是什么?8、取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体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之前,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9、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体现的是谁的全能性?10、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想一想,为什么?11、为什么不用供体的体细胞直接培育出所需的优良个体?12、最终培育出的克隆牛是对体细胞供体动物的完全复制吗?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并对难点进行讲解,对易错点进行总结、点拨。
学生:完成题目。
5分钟展示答案。
教师:对讨论的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下课。
本堂课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回答问题、完成设置的检测题、,并按照的老师要求进行讲解。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第二课时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学习目标:1、简述克隆动物的概念和原理2、简述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体细胞克隆及其应用前景3、关注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学习重点和难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教学过程: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阅读教材47页相关文字思考:1、对动物来说,为什么不能用类似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完整的个体?2、根据动物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的特点,怎样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表达?(一)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移如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细胞中.使其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哺乳动物核移植分为和。
思考:1、核移植得到的动物叫什么?2、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核移植比较那个难度低一点?为什么?(二)体细胞核移植的培育过程1、【动手设计】1、体细胞核移植过程流程图:(以P48为例)2、回顾克隆多莉羊的生产流程:(多莉的性状和B羊完全相同说明什么问题? )(多莉体内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B羊吗?为什么? )思考:1、核移植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要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3、用于核移植的细胞一般都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这是为什么?4、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是百分之百对供体细胞的复制吗?(三)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1、在畜牧业生产中:可以加速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2、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增加这些动物的数量3、在医药卫生领域:转基因克隆动物可以作为,生产许多珍贵的医用4、在治疗人类疾病时:转基因克隆动物细胞、组织、器官可以作为异种移植的。
5、对克隆动物和细胞的研究,使人类深入了解发育及衰老过程6、用克隆动物做疾病模型,使人们更好的追踪研究过程和疾病(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1、成功率比较2、绝大多数动物还存在许多克隆动物表现出缺陷,如体型过大,异常肥胖,发育困难,脏器缺陷,免疫失调等3、克隆动物食品的问题也存在质疑练一练:1、绵羊的乳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但用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重组成一个细胞后,这个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这主要是因为()A.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发育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B.卵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生物发育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C.卵细胞的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营养物质D.细胞核中的基因在卵胞质中才能表达2.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
高三一轮复习——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一. 教学内容: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二. 学习内容:本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要区别开较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异同点,掌握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和意义三.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了解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
四. 学习过程:(一)学习内容1. 动物细胞培养: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生长,动物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不再形成组织。
概念: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培养液的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
动物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液中是否含有动物血清,因为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此外动物血清中也包含了一些动物的激素和酶,可以促进细胞的发育。
培养液的特点:液体培养基、含动物血清。
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物质(合成培养基);温度和pH(36.5±0.5℃,7.2~7.4);气体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置于95%空气加5% 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等。
基本过程: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
将材料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消化),处理形成单个细胞,将单个的细胞放入培养基中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
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成为细胞贴壁。
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互相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
此时需要将出现接触抑制的细胞重新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再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
传代培养与原代培养:我们将培养10代以内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10代以后的称为传代培养。
培养10~50代的细胞称为细胞株。
当培养超过50代时,大多数的细胞已经衰老死亡,但仍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出现了无限传代的特性,即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