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它们集体反映出了承德历史上的辉煌。寺庙建筑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他们都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这些寺庙建筑的坐落和方位与避暑山

庄呈现出中心散射状,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地位。承德市区的寺庙,无论

是敕建、官建还是民建,都是经过封建帝王之间或者间接的许可的。在寺庙的布局上顺应

自然,体现了强烈的自然气息,具备强烈的对称均衡感和秩序感。这与清代皇帝利用宗教

政策,团结各族人民,以达到“和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有着不可分开的密切联系。在建筑风格上,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建筑的辉煌壮丽与山庄青砖灰瓦、朴素淡雅

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此也突出了避暑山庄,从而实现了建筑布局的和谐统一。

而单座寺庙的本身设计也是顺应了一定的规律,古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门中路为山门,山

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

和藏经阁。在正中路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僧房和斋堂。当然其中大雄宝殿是每座佛寺中最重

要和庞大的建筑。

三、各朝代古寺庙建筑建构变迁

在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

一千多座寺庙。在历经了不同的朝代的兴衰之后,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之

中。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寺庙建筑,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寺庙建筑文化。

五台山可以说集结了各年代的优秀寺庙建筑,自从佛教传入五台山后,南北朝起,历代帝

王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于是在五台山陆续兴建了许多寺庙。从五台山的寺庙研究可以看出

个时代的生活水平、生产水平以及由此造成的各时代的建筑风格的特点。

五台山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殿内的壁画、石刻,殿外的经幢、墓塔等等都是古

代的遗物,极具价值。佛光寺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整个大殿

气度不凡,十分壮丽。佛光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

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说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在全寺最后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外观大方简朴,涂满了

朱红,也正是唐木结构的建筑的代表。从佛光寺的东大殿来看,唐代寺庙建筑的基本特点

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真棂

窗,整体的建筑风格庄重朴实,美观大方。

在佛光寺前院北侧的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殿内使用了减柱法,全殿前后只用了四

根金柱。随着金柱的减少,殿内的梁架发生了变化。前后槽用了内额,其上架四椽袱及平

梁。该殿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人字柁架的先例。这座殿堂设计结构新颖,是金代的木

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

显通寺是中国第二座寺庙,是明代寺庙建筑不可多得的瑰宝。显通寺的原名为

大孚灵鹫寺,

寺庙的中轴线上有七重大殿。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座罕见的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无

梁殿的意思是整个殿堂的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它的建造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

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而整个殿由三个拱洞构成,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

上,边上边缩。拱璧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没有一根梁柱。这座大殿的建筑形

状奇特,其外部充分体现了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气质,同时内部又雕刻精湛,设计别出心裁,

是一座现有的砖券建筑。显通寺的建造充分反映了明代人们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从“无梁殿”

的建筑看来,明代的木结构建筑与前代相比较变化很大。在殿宇的布局上,主体建筑多在中轴

线上,其余建筑十分强调左右对称,结构十分规矩严谨。梁架结构多用于通柱,屋内不论有没

有天花板,都采用了明栿做法,加工细腻。

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是另一个独具特点的寺庙。该寺寺始建于元代,在明成祖永乐五年扩充。

其中被称为大白塔寺的舍利塔,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之后显得格外醒目。人

们常把大白塔寺看作为五台山的标志。从此寺中可以看出在元代寺庙建筑中,梁架结构出现了

斜梁构件,多采用减柱法。

四、中国古寺庙建筑的建筑艺术

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特别是在屋顶的修葺和装饰上

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

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之意。开

间越多,等级则越高,比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则一般是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鉴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

一的效果。

寺院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古寺庙建筑的一大特色。屋顶的建造大体利用木结构的特点做成了

曲面形,寺院屋顶的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等。在屋顶的型

式上常有斗拱和彩画。斗拱造型精巧变化复杂多端,具有很高的装饰效果。它是在屋顶和

屋身交接的部分设置一个木构件,这在古寺庙建筑中十分常见。斗拱主要起支撑巨大屋顶

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而彩画原是为了木结构仿佛,之后慢慢成为了寺院建筑

艺术必不可少的装饰。明清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画,用琢磨、大点金、

雅五墨绘成的龙锦的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庙的整体色彩相互配合,具有鲜明的对比

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炫彩夺目。

屋顶上的飞檐也是寺庙建筑的独特的风景线。向外和向上翘起的屋角使得高耸的屋顶显得

生动而精巧。檐角上常排列一对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要根据寺庙宫殿的等级来决

定。小兽的排列或是象征着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铲除邪恶。这些小兽的装饰不仅仅有着这些深刻的寓意同时也是寺院屋顶装饰的亮点。

总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寺庙建筑文化作为其

中不可不被提及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瑰宝。寺庙建筑艺术的变迁展现了各个朝代

的艺术文化的变革,透过寺庙建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生活水平、认知观

念、审美情趣等等各方面的提高。寺庙建筑对于人们了解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社会变迁

等等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它们集体反映出了承德历史上的辉煌。寺庙建筑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他们都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这些寺庙建筑的坐落和方位与避暑山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论欧洲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不同之例——门的设置(1)

Ps:这个作业要求是在星期五上交,当时我是想要通过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来推敲出一点这个作业内容的因果关系,但因我拖沓毛病,耽误了些动手翻书的时间,准备不够充分,故暂且搁下。延迟了作业日期,罪行昭显,我深表歉意,只望现以虔诚认真的态度做完此份作业,以消弭红叉叉。 浅论欧洲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不同之例——门的设置 摘要: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园林等形制,追溯到其渊源,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古希腊人文鼎盛时期,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并通过地中海频繁的贸易,将其辉煌的思想传递四方,这个文明也被称之为西方历史的开端。古希腊精琢的建筑、自由思想及政治制度并不因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被朝代更替而逐渐殆灭,反而是一再被继承下来。十四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打着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旗帜,给世界思想发展史带来一段复兴···到现带的新古典主义,都一再验证了古希腊文明精华浩如烟海。 将古希腊与中国进行对比,将是花费浩大笔墨,所以接下只是将两个不同文化在建筑上所体现出的一点——门,来浅薄论述。 1、古希腊神庙建筑特点 古希腊将人体比例纳入美学范畴,所以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作者就讲到:“没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1在《建筑十书》中,作者还详细讲解了人体各种比例,以及对于上各种建筑的形制。可见,古希腊的神庙形式布局是以人体比例为参照,并且认为神庙的布置与比例要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比拟。 古希腊人崇尚数字与科学,并在神庙建设中应用到了黄金分割比例,因此,神庙不可避免的是矩形的形制。 古希腊人崇尚自由,城邦的成年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城邦内的参议院、广场等不同功能的建筑非常多,但是在建筑形式上与神庙相差甚远,只有在神庙建筑上,才使用柱子支撑。 2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0e8645868.html,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王东涛.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同构现象解析. 《长安大学学报 《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4期.崔勇. [5].从“家”透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语文学刊》.2015年3期.孙永兰. [6].“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州建设》.2013年19期.安源. [7].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30期.陈阳. [8].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 《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2期.尚红燕. [9]."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四川建筑》.2000年z1期.刘艺. [10].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通过传统民居沿革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被引次数:6 作者:刘传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作者:陈河苔原.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0e8645868.html, [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4].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张墨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 [5].从建筑元素“门”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庹开明.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6].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审美.被引次数:16 作者:赵向东.建筑历史与理论天津大学2000(学位年度) [7].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被引次数:4 作者:王文广.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8].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李玲.专门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9]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辉.建筑历史与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1996(学位 年度) [10].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刘彩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 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2]"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艺,200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年会暨西南六省市(区)七方土木建筑 学会第18次学术会议 [3]古代建筑书籍翻译的特点及直译与意译互用. 赵速梅,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4]明靖江王陵的建制特色. 周彤莘.迟国东,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 的讲解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佛教于东汉末年由西域传到中国。当年有20匹白马驮着经书从上天竺,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经过丝绸之路的南线来到洛阳城外。在洛阳城外的东郊建了中国第一座寺庙。因为有白马驮经,便取名为白马寺。现在的白马寺仍然保存了中国古代印度寺庙中最重要的特色。 寺庙是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地方,所以寺庙的中心建筑就是塔。因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塔,所以叫佛塔。白马寺大门一进去就是中心庙塔,没有其他东西。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被中国人民融会贯通、消化并注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慢慢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即汉化佛教,也叫汉传佛教。使得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简化成以偶像崇拜为代表的,庙堂建筑为中心的寺庙格局。我们中国的寺庙从大门一直到最后的佛堂一共有七进,我们称之为七堂。七堂代表三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分左、中、右)、经堂、律堂、藏经楼,在两边有寥房(是僧侣居住的地方)。 第一进是三门,三门是一组建筑,在山门的对面往往有一组照壁。照壁的学名叫做萧墙,是做为风水当中的“罩”,不使这个建筑群里的福气、财气外露,所以叫“罩”。也保持整个建筑群的封闭,起遮挡的作用。后来发展到门里要有影壁,门外要有照壁,门两边还有八字墙,形成寺庙门前的院落,尽管这个院落是公共的,但它也是寺庙的一个特点。 三门,也叫“山门”。因为过去修行都是在山上,因为山顶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最利于清修。所以自古以来大多寺庙修建在山上。门开了三个洞,所以又叫“三门”。中间的门叫空门,进了空门表示进入了佛国世界中。左门叫无作,右门叫无相,表示世界万物其实都是人们的感觉,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既“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山门内,就是金刚殿。两则龛中各塑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秘要秘迹之事,又称密迹金刚。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后来添上一位,成了两位。他们上身赤裸,手持宝杵横眉瞪眼,怒气满面,象两位忠于职守的卫兵,护卫着宝光寺山门。左边一位,正张口发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 <1>防御性强 ? <2>礼制 ?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摘要:中国寺庙建筑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给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寺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样式各异,而且洋溢着深邃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宗教氛围,因此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寺庙建筑佛教文化建筑布局 1 寺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1寺庙建筑的起源 寺庙是中国经典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盛行起来。这些经典的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由于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宇宙观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庙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寺庙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图1,图2) 图1寺院建筑Ⅰ图2寺院建筑Ⅱ

1.2 寺庙建筑的发展 寺庙建筑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而后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将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当时汉族地区的佛寺多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起初,多建于繁华的城市大邑,许多文人雅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深谷幽林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净土,佛寺开始进入高山密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2 寺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寺院建筑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国古建筑通常以木结构为主,房屋先由木梁枋和立柱组成框架,再配以木框门窗,可以说除了砖瓦础石之外,地面以上部分都由木料构成。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 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 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 基座,是为了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 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 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 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如(图3)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讲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为地位。如果说,不懂得基督教就很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懂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所包甚广,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从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属中国古代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很容易把它与求神拜佛、烧香叩头等联系起来。其实,烧香礼拜、祭祀祈祷作为一种行事仪轨,固然是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除了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之外,宗教还有其更深刻的内在蕴涵。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佛、菩萨等。宗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是对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呢? 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极度低下.最早的原始人尚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渐渐能够把“人”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进而逐渐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当原始人能够把“人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并逐渐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抽象出一个与“人类”相对立的“神”,并祈

求它的赐福与保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指那种某些动物乃至植物也有的自我感知或感性的识别能力,而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用费尔巴哈的话说,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意识,这种意识严格地说是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宗教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难以尽说了。 以古代中国哲学为例,它所探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和发展。不言而喻,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一无所知,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天神”观念之内涵及源流迂变毫不了解,那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蕴涵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伦理哲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对还活着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

北语20春《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作业_1(满分答案)

20春《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作业_1 一、单选题 ( 每题5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50分 ) 1.那些与汉族民众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多使用汉语但仍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以清真寺为活动中心的穆斯林们,逐渐形成了中国的()。(5分) ? A. 回族 ? B. 维吾尔族 ? C. 满族 ? D. 女真族 ?正确答案:A 2.()由隋朝高僧智顗所创立,因他曾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5分) ? A. 华严宗 ? B. 天台宗 ? C. 法相宗 ? D. 禅宗 ?正确答案:B 3.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者尸佼在()一书中曾经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认为宇宙就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体。(5分) ? A. 《老子》 ? B. 《尸子》 ? C. 《尸说》 ? D. 《屈子》 ?正确答案:B 4.()在1912年提出佛教的“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口号,鼓吹“佛教复兴运动”。(5分) ? A. 太虚大师 ? B. 梁启超

? C. 章太炎 ? D. 谭嗣同 ?正确答案:A 5.()又称唯识宗,由唐代的玄奘法师所创立。(5分) ? A. 华严宗 ? B. 天台宗 ? C. 法相宗 ? D. 禅宗 ?正确答案:C 6.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此后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5分) ? A. 洛阳白马寺 ? B. 少林寺 ? C. 大雁塔 ? D. 灵隐寺 ?正确答案:A 7.清代初年,蒲松龄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使花妖狐魅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大大拓展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与表现功能,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艺术典范。 (5分) ? A. 《聊斋志异》 ? B. 《病梅馆记》 ? C. 《聊斋故事》 ? D. 《画皮》 ?正确答案:A 8.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5分)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