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间美术的内涵
- 格式:docx
- 大小:11.10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民间美术【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源自民间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特点、形式和表现方式展现出民众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民间美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受到时代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当代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民间美术在价值观、审美观念、技艺传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未来,民间美术应继续发扬光大,融入现代社会,传承发展下去。
应该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士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继续闪耀光芒。
【关键词】民间美术、概念、历史、特点、形式、表现方式、发展变迁、影响、价值、未来发展、保护、传承。
1. 引言1.1 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指的是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具有群众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的特点在于其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审美情趣,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表达。
民间美术多以画画、雕刻等形式呈现,内容涵盖民间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民间美术在形式上多具有朴实、纯真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表现方式多样,既有绘画、雕刻、刺绣等传统形式,也有现代表现手法的创新探索。
民间美术的发展变迁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和发展。
民间美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新表现方式,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民间美术的历史民间美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上古时期,我国的先民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刻画、绘画,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感悟和审美情感。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美术逐渐演变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术表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美术从最初的生活装饰、宗教信仰,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民间美术是受到官方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日本德川时期民间绘画浙江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的地区。
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民间绘画以祖宗画、灶头画、年画、装饰画等形式散见,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而朴素的祈福。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民间绘画从形式到内涵也发生了变迁。
本文试就新时期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艺术特色作一探讨。
一.浙江现代民间绘画的历史和内涵的演变“现代民间绘画”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名词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美术界独特的农民画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伴随当时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及相关的政治运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诗画运动。
河南舞阳的街头巷尾出现宣传壁画,陕西户县也成为全国瞩目的农民画基地。
浙江也不例外。
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象山女画家高妙兰。
1956年,高妙兰制作了一套象征“福、禄、寿”的工艺品寄往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她的作品转赠国家博物馆,在给她的来信中称她为“农民画家”,其所创作的作品自然就被称为“农民画”。
农民画从本义上是试图区别官方画家和传统文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们没有经过传统的技巧和审美规范的教育。
而在当时不同区域还产生了牧民画、渔民画、工人画等,所以广义上说,农民画成了群众业余美术创作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始,浙江有一些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了民间绘画创作的队伍,并以其表现艺术的新颖性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浙江的嘉兴、金华、舟山等地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984年,浙江群众美术界率先提出了“现代民间绘画”概念,随后很快被全国各地所接受。
同年在义乌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义乌农民画社”。
1988年,文化部首批命名47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浙江即占八席。
同时在“全国农民画展”、“ __画联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上频现浙江民间绘画的身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民间绘画在经历了辉煌的同时,亦迎来了反思。
关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解读1. 引言1.1 民间美术的定义民间美术是指由民间艺术家利用传统技艺和材料,表现民众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
其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刺绣、剪纸等多种形式。
民间美术源自人民群众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它不受官方文化规范的约束,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域特色。
民间美术承载着民间文化的智慧和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通过民间美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民众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情感,传承和弘扬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间美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是民间文化传统的生动表现。
1.2 民间美术与民俗风情的关系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如传统的建筑、服饰、节日习俗等。
这些元素不仅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传达着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通过民间美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民俗风情的深厚底蕴,了解到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而增进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民间美术与民俗风情的关系紧密相连,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间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民俗风情的滋养,而民俗风情也因民间美术的表现而得以传承和弘扬。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简洁明了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以及夸张的形式。
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民间艺术家对于生活和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突出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并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加工和夸张处理,具有一种抽象和夸张的风格。
这种形象的处理方式既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又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民间美术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性:民间美术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感和体验,注重真实性和可感知性。
作品中常常描绘出农民、工人、手工艺人等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和劳动情景,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
2. 手工艺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强调精细的手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工艺传统。
这些技艺和传统一般是代代相传,通过手工制作使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和文化内涵。
3. 象征性:民间美术作品常常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图案来表达深层的内涵。
这些符号和图案常常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如花纹、图腾、装饰等,能够代表某种文化、信仰或价值观念。
4. 装饰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注重作品的表面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色彩的鲜艳、线条的夸张和形状的独特来追求装饰效果,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
5. 托物性:民间美术作品往往以物品或工艺品为载体,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
因此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托物性,如陶瓷器、织物、雕塑等,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使用这些作品。
总的来说,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强调真实、手工、象征、装饰和托物等,以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征使
民间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和文化魅力,成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一种方式。
浅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
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
”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
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
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
民间美术植根于祖国大地,来源于大众的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服务于大众的艺术,成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它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第一、民间美术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
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的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
理想主义的艺术都是有浪漫成份的,民间美术与民俗宗教结合得十分紧密,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或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形式与色彩。
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
祥和是社会和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民间美术多采用寓意谐音的手法表达“祥和”这一主题,并有意识地把有些图案设计成圆形,暗合“团圆”这一信仰意识。
端午节悬挂天师符、钟馗像、佩带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等,都具有避邪趋祥的寓意和象征。
第二、我国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
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
不同民族和地域,不同历史、人文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和审美形态。
鲁迅曾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
”②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三、民间美术绝大部分是手工制作的。
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
手工艺术处处直接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的批量生产是缺乏这种丰富情感的加入,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是一种宝贵的人间财富。
简述民间美术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创作,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印染、编织、服饰、家具、戏曲、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反映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了民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
2. 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传统。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民间的历史、传说、故事等,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3.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民间美术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了民间文化的传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谈谈民间美术【摘要】民间美术是指由广大民众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形式。
其特点是质朴真实、注重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的表现。
随着历史的演变,民间美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民间美术仍然保持着活力,不断传承创新。
受现代化影响,民间美术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重视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保护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弘扬民间美术的精神,促进其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未来展望充满希望和挑战。
【关键词】民间美术,定义,特点,历史演变,表现形式,传承与创新,当代发展,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民间美术的定义民间美术是指在民间群众中流传并得到广泛喜爱的艺术作品。
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时代特征。
与官方艺术相比,民间美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展现了人民群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在民间美术中,常常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习俗等,使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民间美术不仅是人民群众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民间美术,可以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2 民间美术的特点1. 民间性:民间美术源自人民群众生活的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情感和思想。
它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和传承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大众文化氛围。
2. 多样性:民间美术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如绘画、剪纸、刺绣、陶瓷等,内容涵盖了宗教信仰、传统节日、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不同地区、民族和时代的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3. 艺术性:虽然民间美术源自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但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并不逊色于官方艺术。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主题观念民间艺术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实现品质、审美情感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这对渲染人们的生活意境、烘托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发挥积极作用。
对此,本文着重探讨了浅谈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主题观念[1] 。
标签: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主题观念引言民间艺术是指除了贵族观念之外的通俗性的艺术创作,其属于一个相对独特的艺术形式,并非的简单的艺术创作,则是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独特的区域特征、文化背景、历史环境为基础创建的艺术形式。
通过形态层面进行分析,其存在显著且浓厚的民族特性,包含着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并且也肩负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属于不同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一个直接体现,蕴藏着相对独立群体、特定地区的审美意象及心理表现。
一、中国民间艺术概念在我国上下五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独特的自然环境。
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族艺术而言,其都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区域人文特色,从而折射出不同地区及民族的思想及观念,是当地人民生活观念、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体现。
另外,中国民间艺术又称作为人们的审美观念、劳动实用的结合体,代表着历史传承中的文化积淀。
对于不同的民间艺术学者而言,他们都会对大众的艺术体验、艺术素质的形成等造成直接的影响,促使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真正地融入到民间生活中,呈现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由于中国民间艺术具有材料简单、技术精湛、构思新颖、表达积极等特点,对此能够承载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寄望。
二、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也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当然,其还属于精神文化的再创造,是人们渴望改造自然、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天人合一、强调和谐尽管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各有差异,不过大部分都蕴藏着丰富的哲学观点,即“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其代表着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文和人性的全面融合。
探析浙江民族民间艺术象山“细十番”象山“细十番”是浙江省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细十番”就是象山地区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浙江省地方传统文化中,象山“细十番”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江南水乡地方传统文化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析浙江民族民间艺术象山“细十番”,从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我们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浙江民族民间艺术象山“细十番”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文献记载,象山“细十番”起源于宋代,当时象山地区的渔民们经常在捕鱼之余合唱、吹拉弹唱,在这样的音乐形式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细十番”的表演形式。
而后,当地的戏曲艺人在象山“细十番”的基础上吸收了嵊州滩歌、传统曲牌、锡剧及平湖火龙舞、琴清胡梅、喝草碾马等各种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演出内容,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细十番”形式。
从表演形式来说,象山“细十番”通常以三位艺人为主,分别扮演丑、花旦、生等角色,唱腔激昂,表演内容丰富多彩。
象山“细十番”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角、武生等京剧的表演形式,加入了当地方言,在服饰、化妆、表演、杂耍等方面融会贯通。
表演者唱念做打,增加了舞蹈、杂技、易容等元素,使得整个表演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象山“细十番”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独特的特色,更是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在演出中,象山“细十番”还融入了地方传统节庆、民俗故事以及渔村生活的情感,使得这一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情感的表达。
象山“细十番”在民俗表演中保留了一系列古老的戏曲唱腔和表演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情感的表达。
浙江民族民间艺术象山“细十番”作为浙江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田文化绘画主题的绘画说明
青田文化绘画主题的绘画说明
青田文化绘画是一种由浙江省青田县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被提出来的绘画形式。
它体现了青田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独特精神。
从移民、历史、宗教、歌谣传统、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
青田文化绘画表现出纯粹、深奥、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传统色彩,吸取了汉族文
化和青田地区的一些特色。
他们注重色彩鲜艳的丰富而柔和的绘画表现,特别用于文艺绘画表现形式,在保持民间书画的经典风格的同时,又突出新颖的创新。
青田文化绘画以立体几何图形为主,有水性和油性两种基础技法,结合了喷洒布、挖沙线、出蚀术等多种手法及颜色。
青田文化绘画更加自由,平整,常见的作品有山水人物,花鸟图案,节日祝福之类的图片。
重视艺术表现形式,突出画面宽和深,表现个性,展现民俗文化的滋味,受到艺术家欧人的推崇。
青田文化绘画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它以其自然简约幽
雅的风格,将文化价值色彩融于其中,被国内外学者称赞,并被推为浙江省省级保护文物。
它赋予更多的青田文化精神风韵。
我们珍视这种古老绘画文化,把它完整的传承下去,永恒被记住。
“浙江三雕”的历史以及传承意义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省内有一条闻名于世而江流曲折的钱塘江,故而被称之为浙江。
浙江不仅经济发达,民众富裕,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发祥地!就拿著名的国宝级工艺品——浙江“三雕”作品来说,都是浙江人智慧的结晶。
浙江三雕即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被誉为国之瑰宝。
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
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
东阳木雕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雕刻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了上千的木雕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
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传承意义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练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
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
但是,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
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
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黄杨木雕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
浙江民间美术的内涵
(一)民间美带
在了解浙江民间美术之前,我们先来明晰“民间美术”一词。
在中国历史上它主要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阶层的文化,人们习惯于把表现这种文化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或“民俗艺术”。
①“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大约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一样,仿借民间文学的称谓而来。
②但总体说来,被特称为“民间美术”的“民间”所指主体,从字面上来看,“民间”具有平民大众、通俗普及的意思。
在封建社会期间,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而言的。
其一,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不是少数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它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业余性的。
其二,就其社会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信
仰禁忌和艺术生活等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不是为商品生
产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创造的。
③
民间美术不同于传统美术的地方在于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是广大
的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多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④
另外,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即民间美术它的性质、形态、材质、作用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美术作品的范围。
民间美术
以其简单的造型、随心历欲的装饰和完美的功能,在精神上和物
质上满足了劳动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其通俗的形式受到
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
所以,民间美术一般
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为满足其精神和物质的多方面需求
而创造的造型艺术;它是以广大农村为依托,基于生活需要而产
生和形成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形态⑤。
(二)浙江民间美带
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在一定地域内生活的劳动者,其社会实践
往往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着。
因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因
素的差异和劳动者在需求上的差异,以及在改造自然时所采取的
观念、方式、技艺等主观因素的不同,使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传
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⑥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页。
2.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美术观察》,1997
年月号。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州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
页。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舨社2006年版,第
页。
5.梦:《美术概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6.建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页。
浙江民间美术可以理解为:浙江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与浙江
民间文化和浙江民俗文化相关联的,反映浙江人民生活、思想、
情感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浙江最早的民间美术遗存可以追溯
到8000年前,其中的彩陶和苇编是迄今为止浙江所发现的工艺
美术最早的源头。
以奴隶社会出现为分界,在这之前,浙江民间
美术与浙江原始美术一脉相承,它直接继承了原始美术审美与实
用共存于一体的特征,表现直接而夸张,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构成了浙江民间美术的特点。
①当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奴
隶和奴隶主等的不同等级的分类,浙江原始美术也出现了分类,
浙江民间美术逐步确立。
但就像张道一老师说的,“从艺术的分
类学上看,它不是一个美术的类别,而是一个美术的基础层次”。
②追其源,溯其根,我们可以看见,浙江民间美术历史悠久,起
源于原始美术,而其他美术则是在社会等级制度出现后,由浙江民间美术派生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