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30
白洋淀纪事简介,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白洋淀纪事一、内容梗概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
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二、作家名片孙犁(1913. 4. 6-2002. 7. 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
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 的创始人。
1927 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3 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
1937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 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 畔。
三、人物名片◎水生嫂人物简介: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老英雄人物简介:《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
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必考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tiāo)”。
作品概述《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节》等四十篇经典作品。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主人公人物形象一是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二是传统、善良: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
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三是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四是乐观、坚强。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
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白洋淀》诗意笔法《白洋淀》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歌作品,深刻地描绘了白洋淀的壮美景色和水乡文化,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片美丽土地的深深情感。
本文将从诗意笔法的角度,分析《白洋淀》这首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徐志摩运用了富有情感色彩和形象感的描绘方式,在《白洋淀》中刻画了独特的水乡风情。
诗中写到,“秋菊盈盘香且残,白洋淀上连天”、“荷花四面楼台出,舟楫千人泊下洲”等等,这些描绘使我们想象到白洋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淀水上的船只穿梭来去,湖畔的景色映入眼帘,领略着水乡风情的浓郁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歌的结构巧妙,冷静与热情交错,更是彰显了徐志摩的思想情感。
《白洋淀》共八节,每节有八句组成,按照押韵方式,呈现出严谨而有规律的风格,尤其在第四节中,借助对比手法,将冷静与热情交错呈现,诠释了淀水的壮美与淡然之美。
整首诗歌在形式上也体现了作者对白洋淀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讴歌,是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
最后,徐志摩的语言表现手法和文学技巧也彰显了《白洋淀》的诗意笔法。
在使用诸如"丝丝马蹄声"、"轻轻夜雨声"等重复和类比的修辞手法方面,徐志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刻画了白洋淀特有的气息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此外,徐志摩还运用了对仗、对立和意象等多种修辞方式,丰富了文学作品表现力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徐志摩的《白洋淀》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笔法,凭借丰富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他刻画了白洋淀别样的水乡美景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和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语言表现手法,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阅读白洋淀纪事的感悟阅读白洋淀纪事的感悟篇1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这本书——《白洋淀》,作者蔡楠,他采用了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的短篇小说文集样式,也就是小小说的文学样式,记录了1963年白洋淀的洪水时期,一向到20XX年的故事。
作者被称为了“荷花淀派”新时期继承人。
书中采用了很多的拟人手法,用“鸟”、“鸬鹚”、“荷花”、“芦苇”、“白洋淀的水”来表达物与主人、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叙述了一段段生死离别的故事。
故事也讽刺了人性的贪婪和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白洋淀对水的需求。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水家乡》,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我是一只野生的鸬鹚,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陈渔夫的渔网逮住了。
我啄瞎了他的左眼,留在了白洋淀,而他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等待机会报复陈瞎子,那一年他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白鸬。
我留了下来,我们生儿育女,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
几年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他娶了媳妇,有了一个双目健全的儿子。
陈瞎子的好日子最终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结束了,就像他的老婆生完第四个孩子后突然病死一样,水干了,鱼净了,我们没有了用处。
那一年,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陈瞎子盖好最终一锹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独眼里滚下了混浊的老泪,就在不远的地方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他抚摸着我的羽毛叫我回南方,淀里建了个旅游岛,你再不走就会被我卖到那里被游人观赏。
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开始了不曾有的飞翔。
我最终没有飞出白洋淀,我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到这片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愿意做白洋淀的最终一只鸬鹚,一只等到水的到来,一向等到鱼的到来,之后我成为了一只长脖子老等。
阅读白洋淀纪事的感悟篇2白洋淀,一个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在读这本书以前根本不明白这个地方。
同样的,白洋淀里的人们也是不为人知的,这样的主角在中国各地都有,但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这种人,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这一本书看下来,里面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里面的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军队的折磨,可是就是在如此低落的年代,白洋淀里面的人们却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无限期望,这份期望甚至是连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比拟的。
有关白洋淀的文诗词章有:
1、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村。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清· 康熙皇帝《白洋湖》
白话译文为:远远的看白洋湖水,帆船开动,远处的树影村庄若隐若现。
水流好像平稳不动,整个湖里布满了翠色。
2、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
载舟堪独会,鉴物人遥平。
——清· 乾隆皇帝《鄚州道中》
白话译文为:天和水相接永远不分开,金色的波浪在映射出万顷光辉。
应该独自乘舟前来,远远地看对面船上的人仿佛就在平地上。
3、月光凉爽着洁净的院子,白洋淀的水面银白熠熠,透明的薄雾轻轻地飘逸柔情似水的荷花女子,编着席,身子下仿佛,洁白的云彩,与雪地苇眉子缠绞跳跃在怀里,惦记,蓦然划破了手指。
——现代· 孙犁《白洋淀》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 荆轲《易水歌》
白话译文为:风萧萧,易水非常寒冷,壮士一去西秦不会再回来了。
5、白洋大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
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
——明· 孙敬宗《白洋大湖歌》
白话译文为:白洋胡里的浪能拍到天空,苍茫有数万顷没有高田。
鼋鼍若隐若现,蛟龙在湖中游走,荷花参差相接菱荇连在一起。
赞美白洋淀的古诗词1.《白洋潮》明朝·张岱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2.《白洋淀水围·其三》清朝·乾隆前岁试为初,今春乃继诸。
拂云频射鹳,傍渚亦叉鱼。
老幼就瞻切,闾阎气象舒。
睹兹廑保乂,圣泽实贻予。
3.《白洋淀》清朝·乾隆潴水畿南巨浸低,曰宣曰受利耕犁。
一观形势浮轻舫,久计修防赖偃堤。
甓社菱丝讵相让,天光波影总堪题。
筹民练士无非事,讵止莹锋为鸊鹈。
4.《白洋湖对月》清朝·吴锡麒午过桃源县,暮泊白洋湖。
月出水风外,悄然帆影孤。
渔烟澹无际,远梦生菰芦。
飞鹘从西来,松顶相惊呼。
骊龙起深壑,簸弄颔下珠。
白光互凌乱,众星若亡逋。
阴寒交袭人,热...5.《白洋湖》清朝·康熙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6.《赋红白洋茶》清朝·宋荦奇葩海外占春风,乍挹娇姿曲槛中。
澹扫蛾眉怜虢国,艳分鹤顶伴秦宫。
蛮烟瘴雨移来远,厚叶深花貌不工。
想见高怀苏玉局,长明灯下赋芳丛。
7.《白洋淀水围·其一》清朝·乾隆远碧极空明,风恬镜影平。
鸿絧排叶舫,齐止视虞旌。
水猎方山猎,欢声发棹声。
合围徐俟际,五字适因成。
8.《白洋河旅次》清朝·施世纶征途频驻马,旅次复弹琴。
自写相思曲,谁传一片心。
洋河流不细,风雪意何深。
《白洋淀纪事》内容解读第一至九篇: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故事抗日荷花淀的原生与水生采蒲台人白洋淀边渔民的老人伏击战秀梅一家民抗日的小斗争生活第一篇: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在被敌人封锁的苇塘中,一位将近六十岁的老人能撑着小船自由进出,并为我们接送干部、带来粮食。
一天,他护送大菱、二菱两个女孩来找队伍,但在过敌人的封锁线时大菱不幸被鬼子打中受伤。
第二天,为了给大菱报仇,老人凭借自己多年纵横水面的经验狠狠地反击了鬼子。
第二篇: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水生同村里其他青年一同加入了新成立的地区队。
水生嫂同几个妇女去马庄探望各自的丈夫,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日本兵,正危险时被埋伏在荷花淀的队伍救了,而且她们的丈夫们都在这支队伍中。
她们因此受到激励,很快学会了射击,成为了战斗的一分子。
第三篇:光荣十五岁的原生在秀梅的支持下,从一个逃兵手里卡了一支枪,原生就拿着这支枪加入了人民解放军,而秀梅则在村里当了干部。
原生的媳妇小五不愿意等原生而闹着离了婚,秀梅便常常到原生家中帮忙干活,并将原生的父母照顾得很好。
后来,原生立功光荣回乡,与秀梅再次相见,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第四篇:嘱咐八年后,已经是副教导员的水生请假回了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非常高兴。
但水生只能在家里住一晚,他第二天还要回到部队上。
水生的妻子心中十分不舍,但还是撑着冰床子去送他,忍着眼泪鼓励他要“向上长进”,并等着他胜利的消息。
第五篇:采蒲台“我”被派到采蒲台一带组织渔民斗争,住在曹连英家里。
“我”跟着曹连英的妻子和他的女儿小红去端村大集上卖渔网、苇席,然而战争破坏了贸易,好的渔网鲜有人问津,人们辛辛苦苦编织的苇席被汉奸以极低的价格收走。
为了寻找活路,村里组织起来游击小队,并成功袭击了敌人的运粮船,获得了粮食。
第六篇:采蒲台的苇白洋淀的人们依靠苇生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采蒲台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
有一次,敌人在采蒲台包围了干部和乡亲们进行搜查,全村的人宁可放弃生命也不愿暴露我们的队伍。
《白洋淀纪事》中的名篇
《白洋淀纪事》中的名篇有:《荷花淀》、《光荣》、《嘱咐》、《芦花荡》、《第一个洞》、《山里的春天》、《“藏”》、《新安游记》、《纪念》、《小胜儿》、《冬天的白洋淀》、《出集》、《正月里》、《浇园》。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一些作品以白洋淀人民斗争生活及其社会变革为题材。
作者用貌似平淡无奇的描写,达到了深入人物心灵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上述提到的名篇外,《白洋淀纪事》中还有其他一些值得一读的作品,例如《蒿儿梁》、《中秋前后》、《正月》、《嘱咐》等。
其中,《蒿儿梁》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小说,描述了一个抗属老太太在丈夫牺牲后,独自一人把儿子抚养成人,并继承丈夫的遗志参加抗日工作的故事。
此外,《中秋前后》则是一部反映农村妇女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秋儿在中秋之夜勇敢地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幸福,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相当罕见的。
还有《嘱咐》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抗日干部和他的妻子、儿子的故事,表现了革命者对家庭、亲人的深情厚爱以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品德。
总之,《白洋淀纪事》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小说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