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8.52 KB
- 文档页数:3
老舍《月牙儿》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广为人知。
著名的话剧作品《月牙儿》更是被誉为中国话剧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老舍的文学才华,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老舍《月牙儿》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月牙儿》是老舍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现实题材话剧作品。
该剧的主要情节围绕着青年人物月牙儿在封建社会中为了自由爱情和对抗社会压迫而展开。
通过月牙儿与家人、情人和社会的多种矛盾,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悲剧和残酷现实。
在剧中,月牙儿被迫与不喜欢的人结婚,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这个悲剧的结局既是对封建伦理的抨击,也是对当时青年人的无奈与抗争的写照。
《月牙儿》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犀利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老舍通过描绘月牙儿一家的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扭曲。
剧中的月牙儿是一个渴望自由和爱情的女子,但她却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压。
她的父母为了家族利益,不顾她的感受安排了婚姻,她的情人为了自保不敢义无反顾地和她同甘共苦。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观众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对个人命运的摧残和扭曲。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外,老舍在《月牙儿》中还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剧中的月牙儿虽然身处逆境,但她的坚强和勇敢却让人印象深刻。
她对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坚守到了最后一刻,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尊严的坚守,让观众为之动容。
而片中其他人物的种种行为举止,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老舍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在《月牙儿》中的语言运用也是颇具特色。
他的语言简练朴素,却不失深邃内涵。
剧中的对白从侧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老舍还在剧中加入了大量的京味元素,如京剧唱腔、方言用语等,使得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浅议老舍与《月牙》作者:曹春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摘要: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月牙儿》,描写了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为生活所迫,逐步沦为妓女的悲惨故事,小说中的象征物那一弯凄清的“月牙儿”深深的震撼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其实文中女主人公的苦难正是老舍先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写照,通过本文希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老舍,了解这篇作品。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童年母亲初恋宗月大师微神再现写照[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71-02老舍先生的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惨遭遇:女主人公的母亲因寡居而无法生活,沦为暗娼;女主人公自己经过各种努力和挣扎,终于也无法逃脱同样的被蹂躏的命运,而月牙儿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发展,它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其实,女主人公年少时的经历正是作者年少时生活的再现,女主人公母亲帮人洗衣袜的描绘正是作者母亲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后来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又是作者初恋对象刘小姐的写照。
一、悲惨童年老舍小时候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一个小院,父母养了9个孩子,活下来5个,老舍是他们的幺儿子。
老舍的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老含四十岁自拟的小传中这样写道“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他很爱母亲,可是却不爱那个家。
它破、它穷。
因为贫寒,老舍有一个很辛酸的童年。
十四岁时,他背着家里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这是个免费住校的洋学堂,从此他跨出了那个穷家门,再也没有回去住过,仿佛逃了出来似的,永远不再回去。
《月牙儿》一开始就写女主人公才七岁,穿着短红棉袄倚着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饭。
我晓得屋里的凄惨,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可是我的哭声被妈妈的压下去;爸,不出声了,面上蒙了块白布……爸爸就装入那么一个四块薄板的棺材里,到处都是缝子。
《月牙儿》:老舍的情怀与深思摘要:与老舍其他的作品相比,《月牙儿》十分普通,与其他作品的风格也不同,少了些许幽默。
多了写伤感。
多数读者和研究者认为,《月牙儿》以月牙儿为主题,通过展示主人公对月牙儿的不同感受,书写了一段人生悲剧,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月牙儿》也表达了老舍对爱情的伤痛,让我们看到了幽默背后的苦涩。
关键词:《月牙儿》;老舍;苦涩《月牙儿》是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之一,他用清新自然的笔墨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现实。
在小说中,“月牙兒”以独特的象征意义,在老舍的笔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在含蓄和明朗之间表达了老舍悲愤和沉痛,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一、月牙儿象征意义月牙儿是常见的自然之象,但在老舍的笔下却成为了主人公寂寞时的伴侣。
现实很无奈,生活很艰辛,使主人公感到十分压抑,月牙儿就成为了主人公的代言人,它也具有了思想和情感,与主人公相依相随,成为了小说的主题,为主人公诉说着苦难回忆。
在小说中,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显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暗示了纯洁少女向娼妓的沦落,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好像是要讲诉一段段的故事。
主人公的命运也像悬着的月牙儿一样,始终处于黑暗社会之中。
月牙儿不仅象征着她悲惨的命运,小说前半部分的频繁出现象征着她一次次遭受打击,她的生命就像月牙儿发出的微弱的光一样,有着及其渺茫的希望。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月牙儿出现的次数变得很少了,这说明主人公享受到了暂时的安宁。
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月牙儿像无边的黑暗一样吞没了主人公,暗示了命运是无法逃避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主人公将自己完全展示给了月牙儿,展示了她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最终仍是败给了饥饿。
主人公受过教育,她不想像妈妈一样出卖身体,但受到了生计、爱情等方面的打击后,她也难逃当暗娼的宿命。
最后,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注定的命运和无奈。
主人公虽然害怕变成妈妈那样的人,但还是走上了妈妈的路,这是一对母女饱含血与泪的控诉。
因此,我们应同情她们,同情她们为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的所有付出。
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老舍先生来说,他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文字将北京独特的味儿散发的淋漓尽致,更在于他善于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与人物生存的环境。
比方他的?骆驼祥子?,他用"骆驼"来作为象征手段,并且让它参与到了其中的情节。
但是当我们看?月牙儿?这篇小说的时候,不禁会想,月牙儿既没有参与故事情节,又没有直接与人物内心联系起来,那么月牙儿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假设不写月牙儿,这篇小说又将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效果?当我们在老舍先生散文体的小说开端看到月牙儿这个意象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故事的情节中来。
直到读完掩卷沉思之时,仿佛人物的形象就像月牙儿似的挂在我们的眼前,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的心上。
这便是月牙儿这一意象的魅力所在。
那么,它究竟是表达在哪些具体的方面被我们感知到的呢?从结构上来说,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相互照应的。
老舍先生在最后一节写到月牙儿引起的回忆的开始,在第一节写到回忆开始的具体内容。
然后以一种时间顺序来将整个事件一一揭示出来。
所以刚刚把最后一节读完的时候,不得不想再翻出第一节来,再看看并仔细回味,仿佛感受到了人物的一切和一生。
这种照应的手法使人产生悠长的回味,这是一场倒叙手法的电影似的回放的过程。
小说中不仅一节两节的提到了月牙儿形象,几乎三分之二的章节都具体提到了月牙儿,并交待出这样的月牙儿下"我"是怎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从来都是像月牙儿一样冰凉、残缺、被黑暗包围的孤寂等等。
所以月牙儿这个形象是不可能被去掉的,结合着老舍先生采用的散文诗体的表达手法,我们就可以知道月牙儿是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它是抒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象征。
文中的"我"第一次看到月牙儿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年少的"我"觉得月牙儿中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试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致力于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平民作家。
由于出身平民,老舍最擅长用他饱蘸血泪的笔墨,为读者塑造一个个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形象,表达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愤、辛酸、向往与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中篇小说《月牙儿》就是老舍展现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35年4月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不久,老舍便自誉作品“饱满而有分量”。
后来更撰文说此作是一篇成功之作,“没有什么生硬勉强的地方,一下笔就是地方,准确产出调匀之美”。
由此可见老舍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
的确,《月牙儿》是老舍留给我们的一部文学精品,时至今日它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剖析心理深化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用情感与美感编织出的凄美的现实主义童话,它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娼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在万恶的旧社会底层妇女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从“我”在狱中再见月牙儿开始,”这月牙儿唤起了“我种种不同的感情”和回忆。
第一次看到这“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时,正是父亲病逝, 那时“我”才七岁。
“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从此“我”和妈妈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等待“我们的只有一次次的饥饿”和无助。
无论母亲多么辛苦劳作,“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在经历了改嫁仍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母亲只好选择了卖身来供“我”读书,此时“我”对母亲是既想“骂”又想“抱”,既想“质问”又想“央告”,既“爱”又“恨”,“我的心就这么忽冷忽热,像冬天的风”。
然而当母亲年老色衰希望“我”帮她卖身挣钱时,我真愿意代她挣钱,“可是那个挣钱方法叫我哆嗦”。
最终“我们”母女选择分手开始各走各路。
母亲走后“我”明白了“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
”好在“我”得到了女校长的同情和帮助,暂时解决了生活问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校长的更换,“我”的生活又没了着落。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柏鹏 绥化学院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悲剧艺术的代表作品,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手法、诗性的表达和意向的心理刻画,将作品内容的深刻涵义透露处出来。
在老舍看来,悲剧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通过这种力量呼唤女性解放意识。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视角;男权主义作者简介:柏鹏( 1993-),女,黑龙江巴彦人,汉族,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7-02月牙作为自然之物,总会给人清冷孤寂之感,因此总会被文人墨客作抒发压抑已久的情感的对象。
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暗示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小说以凄冷的月牙为背景,运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描述人间疾苦,是老舍在默默地低诉着曾经的苦难。
月牙昭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它在天空中悬挂着,总是被乌云所骚扰,忽隐忽现,斜挂在那里,被笼罩在黑暗中,而那暗淡的微光却又将希望呈现出来,当然也预示了未来的黑暗。
一、老舍记忆深处之“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将艺术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力作。
从写作手法可以感受到老舍对主人公的怜悯之心。
在这种“肚饿是真理”的社会环境下,老舍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置于同情的行列。
这种同情,事实上是老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对其所认为的“妓女不是堕落者,而是‘人’”以价值观上的定位。
老舍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没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
在成长期间,一名刘善人长期以来资助他读书。
老舍的初恋,就是刘善人的女儿。
由于门第的悬殊,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
后来,老舍有机会离开了国土,远洋英国教学,回国之后知道刘善人因为破产而出家,女儿也出家为尼,成了暗娼。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可谓是“造化弄人”。
老舍依然爱着刘小姐,这种爱始终折磨着他,但他始终都没有娶她,却将这些记忆以小说为途径宣泄了出来。
《“月牙儿”》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一九三○年老舍自英国转道新加坡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是以日本军国主义在济南挑起的“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
书稿在上海“一二八”的炮火中被焚毁后,作家在一九三五年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发表。
和许多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一样,“月牙儿”的童年是惨淡无光的。
仅仅七岁,她已失却了本应属于她的天真和欢愉,家里的一切无法慰安她那颗稚嫩而寂寞的心。
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没有人招呼她,也没有人顾得上给她作晚饭。
唯一能点缀她生活的是斜斜挂在天中的那轮月牙儿。
她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
或者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儿”,那轮带着“寒气”的月牙儿,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她的脸,照着她的泪。
月牙儿成了她的伙伴,伴着她给爸爸送殡,清泄她从当铺高长柜台回来的疲乏,并且也教会她可怜那整日给人洗衣的妈妈。
当妈妈下了狠心带着女儿改嫁时,也正是那月牙儿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把轿子送进了小巷。
月牙儿呵,你是那样的令人想到生活中还有着希望,“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老在她的心中,“比什么都亮,那清凉,像块玉似的,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到似的”。
奇怪的是,随母亲改嫁后的三、四年间,她竟“想不起曾经看见过月牙儿”。
她有了自己的“小屋”,白白的墙,还有条长桌,一把椅子,被子也比从前的厚实暖和了; “妈妈也渐渐胖了点,脸上有了红色,手上的那层鳞也慢慢掉尽”,她好久没去当当了,“新爸”叫她去上学,有时候还会跟她玩一会儿。
有了活气的生活使她想不起月牙儿,月牙儿那“一点点”的希望,在十岁的孩子心目中实在太不令人舒心快意了。
犹如天际中月牙儿的出没不居,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新爸不明不白地“出走”了,妈妈又叫她去当当了。
没有维持多少日子,妈妈再无求生的门径,不得不被迫走入“暗门子”。
中天的月牙儿又敏感地钻出了云层,“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老舍的《月牙儿》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子月牙在上海滩上的生活故事。
小说通过对月牙的塑造,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
阅读完《月牙儿》后,我深受启发,感受颇深。
首先,月牙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子,出身贫寒,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在上海滩上勤劳工作,为了生活奔波劳累。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月牙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其次,小说通过月牙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滩上的种种社会现象,如妓女、赌徒、流氓等。
这些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让人深感忧虑。
而月牙的坚强和善良,也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她的形象成为了小说中的一抹亮色。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线也让我深受触动。
月牙与小贝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坎坷和曲折,但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情虽然并不完美,但却真挚而深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宝贵,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阅读《月牙儿》,我不仅感受到了老舍的深厚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对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月牙这个角色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老舍《月牙儿》——悲剧中隐含希望马沁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20世纪所存在三个最大的问题分别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1]。
老舍《月牙儿》中对母女两代人命运的描写正是对当时社会底层穷苦人民,尤其是女性命运的最真实写照,她们在生活与尊严中苦苦挣扎,最终只能在黑暗中无尽地沉沦,或许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成了女性的悲剧,但令人动容的却是小说在整个黑暗阴郁的基调中,埋下了一小颗希望的火种。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社会环境;悲剧;希望老舍先生不仅将小说命名为“月牙儿”,在所写的内容中也多次出现这个意象——“这不仅是随手描写一下而已,有时候也是写小说的动机”[2]。
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发亮是因为借助了太阳的光,月牙儿的光就更是微弱了,“只能亮那么一会儿”,“一点云便能把月牙儿遮住”,这正如同妇女在旧社会里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身自由、软弱无力,无法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们的厄运一样[3]。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老舍虽然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却在小说的一开始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站在社会底层女性的角度上发声,让她自己来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而“月牙儿”的出现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一种迷蒙的境界——民国初年,主人公坐在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铺上,望着窗外的月牙,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那是女主人公七岁时的一个夜晚,“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用“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照着她和妈妈的泪,父亲的去世是母女二人尤其是母亲命运的转折,母女俩也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附。
妈妈想过从一而终,想过凭自己的力量来养活这个家,也为此付出了行动——当掉家里所有能当的东西,比如冬天过去后刚刚换下的棉衣、姥姥家给的唯一一件首饰;整天整天地给别人洗“硬得跟牛皮似的袜子”,甚至于“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即使是这样也依旧无法负担起母女俩的生活,“我们娘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网友来稿)
张桂兰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
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
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
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
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
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
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
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
”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
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
“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
”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
“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
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
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
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
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
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联系地址:河北阜城中学 张桂兰E-mail : zhangguilan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