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4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往往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学语⽂《⽂⾔⽂》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熟悉两则⽂⾔⽂中的⽣字⽣词,第⼀课《⽂⾔⽂两则》教案。
2、能根据⽂后的注释理解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3、能联系⽣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 2、联系⽣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预习探究 1.读课⽂,熟悉本⽂⽣字⽣词。
2、结合⽂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字⽣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
(2)指名读⽂。
(3)检查⾃⼰结合注释对⽂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致意思就⾏。
) ⼆、合作交流 读熟课⽂,读懂故事 1、让学⽣⾃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前⼀句读出疑问的语⽓,后⼀句读出肯定的语⽓。
2、师⽣共同讨论,再进⼀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个什么道理? 让学⽣根据⾃⼰的理解总结说⼀说,教案《第⼀课《⽂⾔⽂两则》教案》。
2.引导学⽣谈谈,⾃⼰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的是进⼀步认识专⼼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再讲⼀讲背⼀背;把⾃⼰了解到的有关⽂⾔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课时,完成《两⼩⼉辩⽇》学习任务 ⼀、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的⽅法,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优质示范课教案【教材解析】关注文章结构:《囊萤夜读》是关于古人勤学苦读的励志故事。
该文包含34个字,两句话。
第一句讲述了车胤非常好学,学识渊博。
第二句举例说明车胤的勤学,讲了他家里穷苦,买不起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照明,继续读书的故事。
《铁杵成针》讲了学业不理想,正想要放弃的李白,被溪边磨铁杵的老妇感化,继续读书的劝学故事。
粗长的铁杵与细小的缝衣针的对比,年迈的老妇与少年李白的对比,引起了小李白的深思。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是做人做事要契而不舍定能有所成就。
关注出处:《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晋书是《二十四史》中较著名的一部。
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也选自《二十四史》(《宋史·司马光传》),《二十四史》属于古代散文,以纪传体、编年体为体例。
《铁杵成针》选自《方舆胜览·眉州》。
《方舆胜览》主要记载南宋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辖下的浙西路、浙东路、江东路、江西路等十七路所属的府州等地的郡名、风俗、形胜、土产、山川、学馆、堂院、亭台、楼阁、轩榭、馆驿、桥梁、寺观、祠墓、古迹、名官、人物、题咏等,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对于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山川、土产等有着极大的帮助。
特别是对于各地名胜古迹及有关的诗赋序记,记载尤其详细。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3.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2.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两则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刻苦学习,做事持之以恒,那么你肯定知道不少和勤奋苦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你能列举几个吗?预设:凿壁借光、手不释卷、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引导: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但他们热爱学习的心是一样的。
《文言文两则》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主题:人生感悟课时:共2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主备人:周俊霞副备人:冯培丽朱俊杰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3.基于口语交际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孟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基于写作能通过一件事来悟出道理,写出自己的体会。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习作有一定速度。
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组课文以“人生感悟”为主题,《学弈》写的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讲了两个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本课学习重点是准确朗读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难点是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基本形成,能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识字写字难度不大,书写上有一定速度,但在美观上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六年级的学生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两篇文言文,初步学习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但是对于文中一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字,如:“之、然”等字,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讲解。
3.基于口语交际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表述一段话的时候仍然会有语句不流畅的现象。
在与大家交流中,质疑和补充发言的习惯没有完全养成,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和鼓励。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方案方案一:《论语》选读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选读,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人生智慧;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讲解其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3.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经典语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如何将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
4.阅读:分发《论语》的相关原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5.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总结学生对于《论语》的认识和体会,并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7.拓展:邀请学生选择一条经典语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此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方案二:古代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3. 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内容:《诗经》中的部分诗词,如《关雎》、《桃夭》等。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和理解《诗经》中的部分诗词,讲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欣赏:播放古代诗词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欣赏其音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4.创作:指导学生选择一首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相关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5.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6.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词的含义和影响,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文言文二则》教案本单元的主题是“七彩童年”,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4篇课文。
《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赞美了古人勤勉学习、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
其余三篇课文篇幅都较长,写的都是成长的故事,都是按内容的不同,自然地将文章分成了几部分。
《小英雄雨来(节选)》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我们家的男子汉》写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芦花鞋》主要写冬季来临,青铜将一家人做的一百零一双芦花鞋,拿到油麻地镇上去卖,供葵花上学的事情。
在一个鹅毛大雪天,青铜执意去卖鞋,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鞋全买走了,最后连青铜脚上的鞋都被买走了。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 能借助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2. 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囊萤夜读》▶课时目标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逢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出示课件16】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7】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22.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文言文二则》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囊萤夜读》主要讲了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只好捕捉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故事;《铁杵成针》主要讲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后感动于老人铁杵磨针的毅力开始认真读书的故事。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学年,是语文学科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初中语文的学习重心从基础知识转向阅读理解,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二则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作为一种古代语言文化,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为陌生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和魅力;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构词规律;3.把握简单文言文的基本含义;4.焕发文言文的魅力和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3.常规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兴趣和热爱;2.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
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谈论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2.教师简单给学生展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基本词汇和练习中要用的构词规律,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自信;3.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文章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古代文化。
2.讲解与演示(40分钟)1.教师通过词语对比、情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演示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2.教师展示多种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并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和注意事项;3.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更好地运用文言文。
3.实践与巩固(50分钟)1.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熟悉和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型结构;2.学生通过注释、解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3.学生探究文言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等元素,尝试把握文言文的魅力;4.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通过解答学生问题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认识;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以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更好地运用文言文。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文意。
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师: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师: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3、教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
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
神。
五、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师: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课后拓展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表现优秀的同学,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学弈》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
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