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 格式:doc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6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讨论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探讨哪种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
什么是棍棒教育?棍棒教育是一种基于惩罚和强制的教育方式。
它通常包括体罚、威胁、恐吓等手段,目的是通过惩罚来纠正和控制孩子的行为。
在棍棒教育下,孩子常常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容易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
人格障碍与棍棒教育的关系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刻板的、不适应社会常规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以下几种人格障碍的发生: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对待人际关系过于依赖或过度怀疑。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经历了惩罚、威胁等消极体验,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的困扰,从而增加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2. 避痛型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坏处,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面临严厉的惩罚和威胁,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度谨慎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增加了避痛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于注重细节、刻板的规则和秩序,以及过度追求完美。
棍棒教育下,孩子可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
棍棒教育可能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对于规则和权威产生抗拒,进而增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在现代社会,教育方法的发展已经逐渐转向积极、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相比于棍棒教育,积极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 理解与尊重积极的教育方法强调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启蒙教育和棍棒教育启蒙教育和棍棒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启蒙教育强调的是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棍棒教育则是以严厉和惩罚为手段,强调的是服从和纪律,往往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比启蒙教育和棍棒教育,探讨它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首先,启蒙教育注重的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教师和家长在启蒙教育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他们会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棍棒教育往往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强调的是服从和纪律,过度的惩罚和严厉的要求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启蒙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在启蒙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棍棒教育往往会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过分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样会让孩子丧失了发展的机会,甚至导致自卑和自我怀疑。
最后,启蒙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他们全面发展。
在启蒙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会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积极心态的人。
而棍棒教育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表面的纪律,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
综上所述,启蒙教育和棍棒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启蒙教育注重的是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棍棒教育则是以严厉和惩罚为手段,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只注重表面的服从和纪律。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采用启蒙教育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快乐和自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为了树立父母的威信,少数父母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打孩子可以使他听大人的话,可以敬重和孝顺父母。
因此,一遇到小孩做错事,动辄就打骂小孩。
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经常挨打的小儿在共性进展和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棍棒教育的害处有以下几方面。
1.使小孩胆小、脆弱:当看到成人暴怒,用拳头打他时,他可怕,假如孩子经常挨打,当他见到打他的人就会可怕。
如有个学校生一听到父亲叫他名字,就神情呆滞,心跳加快。
2.使小儿产生自卑感:自感低于别人,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了上进的信念。
3.形成小儿固执倔犟的性格:经常挨打的小儿长大后假如与别人产生对立冲突时,会仿照大人用“打”去对待别人,如遇到与小朋友吵架时,仿照父母的方法去用手抓对方头发或打对方耳光等。
4.会迫使小儿说谎:经常挨打的孩子,假如做错事,为了躲避挨打,就会掩盖事实,编造假话,养成不恳切的行为。
5.不仅对孩子的共性进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损害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挨打后往往吃不下饭,有的由于挨打哭得厉害而呕吐,有的父母如一气之下失手,更会消逝令自己后悔的后果。
棍棒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对小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精华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
”专家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
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专家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专家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
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
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
“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常被引用的成语,意指严父慈母的教育下,孩子往往能成为孝顺的好孩子。
然而,世界上很多反面例子告诉我们,并非所有接受了棍棒教育的孩子都能成为孝子。
棍棒教育往往强调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还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在以下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一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
首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可以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
棍棒教育往往以惩罚为主,而缺少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内在的动力,过于强调外在的控制。
长期以来,孩子在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下,容易产生压抑、恐惧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孝道的培养无疑是有害的。
此外,棍棒教育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接受严厉体罚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想方设法逃避或反抗父母的惩罚,进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逃避和抗拒的策略,让父母没有办法有效地约束和引导。
这样一来,孩子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孝道的含义,甚至可能产生对父母的仇恨情绪。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也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探讨。
在多数情况下,父母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认知观念。
一些父母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身体惩罚对孩子的长期影响,而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
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能在学业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棍棒教育还容易引发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的传递。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将体罚视为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这种暴力传递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造成危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往往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虐待和惩罚有关。
综上所述,尽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成语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道德上的合理性,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中国人自古流传着一种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棍棒底下的孩子不仅不会成才还可能影响智商。
研究人员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
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时间相隔4年。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分。
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者表示,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指的是家长以体罚、责骂、恐吓等方式来约束和教育孩子的行为。
虽然在过去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棍棒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想彻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首先需要深入探讨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是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可能是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只有找出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寻找消解这种教育方式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良好榜样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往往源自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
应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感,而不是通过体罚和责骂来强迫孩子顺从。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行为来激励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
只有用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孩子,才能让孩子明白,理解和尊重的价值。
二、沟通和倾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中,沟通和倾听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去和孩子沟通。
在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冷静婉转地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主动反思和认识自己的错误,达成共识。
不要一味的责骂和体罚,而是通过沟通和倾听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还要注意在沟通中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在言语上伤害或羞辱孩子。
只有通过倾听和理解,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慢慢改变“棍棒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家长应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应立即采取惩罚措施,而是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我反省和整改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并主动改正。
“棍棒教育”的弊端“棍棒教育”的弊端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
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棍棒教育作文在当今社会,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而“棍棒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适当的体罚可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和纪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棍棒教育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导致负面影响。
对于这一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棍棒教育并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首先,棍棒教育虽然可以迅速地让孩子听话,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孩子只是因为害怕体罚而服从,而并非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
这种服从是出于恐惧而非内心的认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没有意识到改正错误的必要性。
因此,棍棒教育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
其次,棍棒教育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孩子在受到体罚的时候,会感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
长期以往,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将父母或老师的体罚行为作为一种模范,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正常的,这样的价值观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棍棒教育,而是更多地采用理性沟通和正面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过错,从而自觉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棍棒教育并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它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能力,更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棍棒教育,而是更多地采用理性沟通和正面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棍棒底下出逆子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对孩子“恨铁不成钢”。
80后的父母辈大部分都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甚至认为“小孩不打不成才”。
我小时候是个“乖乖女”,从来没有干过让父母生气的事,但即便如此,开学报名的时候,父母也会和老师说“她要是不听话了,你就打,要管得严一点”,因为他们相信“严师出高徒”。
这和现在老师稍微惩罚一下学生,家长就闹得天翻地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我并不是赞成老师体罚学生,甚至殴打学生,只是说现在和过去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棍棒底下出逆子:愚蠢的“棍棒教育”,打在孩子身,伤在孩子心!“孩子教育”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式家长”,喜欢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
孩子的成绩,好似与家庭的尊严与父母的面子息息相关;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容易成为市井坊间互相对比的筹码。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牛人,他四个子女中有三个考入北京大学,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生于1964年的“狼爸”萧百佑,正和我们的父母是同龄人。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还曾被请到《鲁豫有约》。
“狼爸”萧百佑曾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
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狼爸”回应说自己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
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看到别人打出个孝子、打出个学霸来,经常就把自己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合理化,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人才。
许多人羡慕“狼爸”的4个孩子都很争气。
在所有家长看来,他的家教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方式却引起很大的争议。
有人就质疑“狼爸”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棍棒教育危害孩子的成长
在我国,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
先看下面几个案例:1.甲生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
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
2.乙生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
”
3.丙生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一、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实际上,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
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
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
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
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
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求理解和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阶段,这时就需要父母循循善诱的疏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那样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孩子在兴趣.爱好和发展上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应该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现在的无形就是将来的有形.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耐力.这样孩子不管在任何困境和磨砺中都能闪耀他的光辉和高尚情操,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兴趣爱好。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将来走向成功最好的攀岩基。
孩子浓厚的兴趣能挖掘出他们思维空间的潜力和想象力,兴趣会给人带来喜悦和追求的快感,在这种兴奋之中同时也进行着人生的积淀.伴随成功的是汗水和付出,宽松的环境是成功的沃土,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从小知道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要学会尊重别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会利用时间,善于利用今天就是为了努力创造明天。
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父母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于和孩子沟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若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而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规范家长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根本上汹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
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2.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
平常要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多与子女交流、沟通,发现子女有不正常状态要及时帮助其解决。
但要防止关爱过头变成溺爱。
3.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
家庭教育应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
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谊。
4.给孩子营造一份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
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斥责;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教育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感就源于她在婴儿阶段是否得到父母的关爱。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
如果他们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抚,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
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习惯欠缺,对他态度卑劣等,就会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不信赖他人的人格。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个原因吧。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良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异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