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笔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 格式:docx
- 大小:33.62 KB
- 文档页数:2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古时期欧洲(约5世纪至15世纪)的主要历史阶段和地理特征。
1.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学生能够辨别并解释中古欧洲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1.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影响、城市兴起等现象的历史意义。
1.4 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多样性的认识,理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古欧洲城堡与教堂并存的风景画,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历史氛围。
•提问:“这幅画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想法。
过程点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的初步认知,为课堂讨论提供了起点。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封建制度:讲解封建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展示封建领主与农奴关系的示意图。
•基督教影响:分析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传播、教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播放一段关于中世纪教堂生活的短片。
•城市兴起:探讨城市复兴的背景、原因及意义,通过地图展示城市分布,讨论城市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中世纪欧洲哪些发明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组选派代表分享。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点,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小组意见。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脉络。
分组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3)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础知识】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概况(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领取土地者为。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2.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1)地位: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①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1)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
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原因:社会环境稳定,。
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a.英国:到15世纪晚期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国: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获得一定发展。
②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1)教会的经济特权: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②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1)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逐渐演变为。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件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中的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详细内容将包括: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以及中古欧洲的文化与科技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制度,理解其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掌握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评估其影响。
3. 认识中古欧洲的文化与科技发展,提升对欧洲历史进程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
教学重点: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文化与科技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古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的作用、文化与科技发展等。
a. 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介绍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基督教会的作用:分析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与影响。
c. 文化与科技发展:介绍中古欧洲的文化成就,如骑士文学、哥特式建筑等,以及科技发展的表现,如农业技术的改进、大学的兴起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对现代欧洲的影响。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a.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 基督教会的作用a.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 中古欧洲的文化与科技发展a. 文化成就b. 科技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制度。
b. 分析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作用。
c. 请列举中古欧洲的文化与科技发展成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古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制度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作用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双向权利和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4.庄园庄园特点: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构成: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则自耕自收。
③劳动者: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④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收取租税。
⑤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提示: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封建杜会的农民有哪些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①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是世界史的中古时期内容。
其要点包括两个: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二是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城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它们之间大的逻辑关系是:欧亚大陆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中心区城。
欧洲和亚洲文明各有自己的特点:非洲和美洲相对孤立,但非洲受阿拉伯文明影响较深,美洲则完全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并且创建了独特的国家制度。
欧洲部分,西欧是重点;亚洲部分,阿拉伯文明影响较大:美洲的农业生产与随后的两课联系密切,应作为重点处理。
本单元比较具体地展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立意在于揭示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一般特征,并通过与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说明即使在欧洲内部,历史的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彰显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子日是“拜占庭与俄罗斯”。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一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1)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2)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1)封地组成: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
(2)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15世纪晚期,王权得到强化的国家:
(1)英国: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2)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击败各个封建主,基本完成法兰西的统一
(3)伊比利亚半岛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些国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
(1)兴起时间:10-11世纪
(2)主要居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3)赢得自治权: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4)发展:兴办大学;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教会
(1)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十一税
(2)控制人民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的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2)6世纪查世丁尼在位时编订《查世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查世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3)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4)奥斯们土耳其兴起后,继续蚕食,1453年,帝国灭亡。
2.俄罗斯
(1)发端宇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2) 13世纪上半期,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在反抗蒙古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
(3)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4)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俄罗斯继续扩张
(5) 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