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8.01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演变过程。
2.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提高理论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2. 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5.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迹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 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4. 第四课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5. 第五课时: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考试成绩:通过书面考试或论文写作,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成果,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7.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任务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教学评价10. 教学反思与总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与改进方向十一、教学资源教材和辅助阅读材料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案例资料十二、教学注意事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十三、教学拓展与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或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研讨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十四、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十五、教学总结与改进总结整个学期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学期的教学做好准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十一、教学内容1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矛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问题1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十三、教学内容13. 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14. 教学内容14.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十五、教学内容1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发展》展开,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演变过程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5.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2.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如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5.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全球问题和中国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宣言》发表的意义;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1.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3.《宣言》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5.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研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肉体】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教学重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汗青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教学难点:1.《宣言》的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是如何完成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汗青性飞跃?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引入新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尊敬的老师: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引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启示。
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一次由空想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认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演进,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件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门成体系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课程介绍1.课程主题:认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演进。
2.课程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从空想到科学的历程,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并能够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PPT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4.课程内容(1)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2)社会主义的科学阶段(3)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基础5.课程教学流程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时间:1小时主要内容:介绍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的发展脉络,探究民主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情况,以及早期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和定位,回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史,剖析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的科学阶段时间:1.5小时主要内容:介绍社会主义的科学阶段的发展脉络,剖析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地位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社会主义理论经典,并阐述中国在思想与实践上的贡献。
第三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时间:1.5小时主要内容:介绍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究中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探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影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教案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历史条件和两大理论基石。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发表的意义。
【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科学主义社会演变规律的能力。
【核心价值】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意识。
2.树立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相信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弘扬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历史条件和两大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发表的意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意识;树立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2、情景设置+问题探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合作探究: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
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社会》1.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与之相对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思考1:为什么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思考2:结合教材知识,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和历史局限性。
2.结合教材知识,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历史进步性:①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②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学目标]1.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学会使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畴,综合分析探究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内容。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方能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理解其科学性、实践性,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
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的材料导入。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紧随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结果,名列榜首的仍然是马克思。
提问:为什么人们选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学习完本课后请你讲一讲原因。
2.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60年代,回荡在英伦三岛上空的机器轰鸣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回忆第11课内容。
图片展示: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的对比。
提问:工业革命在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具有怎样的消极影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议题式教学【原创版】目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3.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4.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成果正文【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理念,源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早期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念,试图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然而,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2.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出现,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3.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针对社会主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的方法包括:提出议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总结报告等。
【4.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学校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议题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在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主义议题式教学则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教案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第1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期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
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标志,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期的产物(二)进程与方式1.通过度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让学生学会利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围,源流际会的综合分析方式探讨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
2.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进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2.让学生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进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一、列举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为何说他们的社会主张是空想?答: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短处,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
但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正义的表现,天才头脑的发明,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他们相信天才创造历史,希望理性统治世界,不能正确熟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而没有熟悉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由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现途径的假想上都存在不足,故只能是空想。
二、马克思主义是在如何的历史条下形成的?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历史条:(1)工人运动的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
华师大版第4册第12课《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主义”含义;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失败、以及科学共产主义成功的原因分析,初步掌握从时代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历史思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学习伟人为人类事业奉献的优秀精神品质。
通过介绍马克思语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体会伟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都有所耳闻,但对于共产主义的具体含义、诞生过程等不甚了解,通过这课的学习,了解共产主义思想出现、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上半叶)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加以说明1、产生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
法、德等国的工业化,也在深入推进中(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00年前后。
法国工业革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04-1848为起步和缓慢推进阶段,1848-1870为全面展开阶段;18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活跃,1830年代迎来突飞猛进时期)从而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开始到19世纪初期的的捣毁机器运动,③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解释“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
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2、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宣传的空想社会主义。
3、评价:内容①:(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作用: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内容②:(局限性)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容③:(局限性)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4)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编辑:卢立臻[教学目标]1.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学会使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畴,综合分析探究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内容。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方能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理解其科学性、实践性,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
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的材料导入。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提问:为什么人们选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学习完本课后请你讲一讲原因。
本环节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60年代,回荡在英伦三岛上空的机器轰鸣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回忆第11课内容。
图片展示: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的对比。
提问:工业革命在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具有怎样的消极影响?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
工业革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工人的遭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与发展。
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19世纪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状况。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复习上一课的内容。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
提问:当工人斗争的逐渐兴起时,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哪些措施?欧洲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使学生理解这些立法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但并没有解决矛盾,工人运动不断开展,随之产生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空想社会主义。
提问: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图片展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村"。
阅读教材p52,思考:为什么说圣西门等思想家提出的设想是空想?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
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
但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正义的体现,天才头脑的发明,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他们相信天才创造历史,希望理性统治世界,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而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由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现途径的设想上都存在不足,故只能是空想。
使学生了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理论及缺陷。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它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阅读材料一(见资料附录)提问:从材料一看,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目的是什么?起义的目的是反对德国统治者和旧的社会制度。
使学生理解三大工人运动的目的表明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已经觉醒,斗争热情高涨,工人运动需要理论指导,科学理论从工人运动中产生。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
图片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图画也是史料的组成部分,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历史信息。
提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阅读材料二(见附录)提问:思考《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的内容是什么?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使学生通过《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阅读材料三、四、五(见附录)以及教材"探索与争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提问:我们应该向马克思学习哪些高尚品格?谈谈你对青年马克思的认识?你有过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吗?谈谈你的价值取向。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等。
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起为人类幸福而奉献终身的崇高理想。
正是在这一远大志向的驱动下,马克思刻苦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亲自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关心人类的疾苦,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工人的苦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在这一远大志向的驱使下,马克思不畏种种迫害,不计个人得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人的解放、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畅所欲言。
价值取向可以是多元性的,引导学生考虑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要有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资料附录]1、材料一:《海涅诗选》: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2、材料二:《共产党宣言》摘录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3、材料三: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4、材料四: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
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5、材料五:《马克思的自白》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好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喜欢的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选自高一语文新课程《必修一·语文》[板书设计][训练设计]1、材料一: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捣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他们不只是捣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还准备去捣毁全英国的机器。
──摘自《兰开夏事件》(当时人的通信)材料二: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
为了避免发生富者利诱、有权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
......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
......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和平,我们坚信它也会带来繁荣。
──摘自1839年《全国请愿书》材料三: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的蒙马特尔高地等处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
这时,警钟长鸣,一场革命开始了。
......3月28日,巴黎人民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请回答:(1)材料一他们采取什么斗争方式?反映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他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2)材料二反映出欧洲无产阶级斗争方式有什么新的变化?具体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方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答案:①捣毁机器,自发斗争阶段。
他们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剥削,以为贫困根源是机器。
②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要求普选权。
③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课件]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