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蛋白质
- 格式:doc
- 大小:420.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都有一定数量的氨基酸按一定序列以肽键连接形成。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
2标准氨基酸:是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3、茚三酮反应:是指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与水合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在570mm波长处存在吸收峰。
4、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既可以给出H+而表现出酸性,又可以结合H+而表现碱性的电解质。
5、兼性离子:即带正电和、又带负电荷的离子。
6、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受PH值影响,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程度相等,溶液中的氨基酸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且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成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7、单纯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8、缀合蛋白质:含有氨基酸成分的蛋白质。
9、蛋白质的辅基:缀合蛋白质所含有的非氨基酸成分。
10、肽键:存在于蛋白质和肽分子中,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时形成的化学键。
11、肽平面:在肽单元中,羧基的π键电子对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存在部分共享,C-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因此,肽单元的六个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称为肽平面。
12、肽:是指由两个或者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13、氨基酸的残基: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不完整的,氨基失去了氢,羧基失去了羟基,因而称为氨基酸的残基。
14、多肽:由10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肽。
15、多肽链:多肽的化学结构呈链状,所以又称多肽链。
16、生物活性肽: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
它们多为蛋白质多肽链的一个片段,当被降解释放之后就会表现出活性,例如参与代谢调节、神经传导。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中也有生物活性肽,他们可以被直接吸收。
17、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酸性三肽,是一种生物活性肽,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3.氨基酸和蛋白质罗勃特 P.威尔逊3.1 简介蛋白质约占鱼类干重的65-75%。
鱼类不断利用氨基酸形成新的蛋白质或者替代已有的蛋白质。
如果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过多,只有一部分将被用于形成新的蛋白质,其余的将被转变成能量。
最初的氨基酸实验日粮是根据鸡全卵蛋白、大鳞大麻哈鱼卵蛋白和大鳞大麻哈鱼卵黄蛋白来表示的。
根据鸡全卵蛋白氨基酸组成配置的氨基酸实验日粮被用来测定大鳞大麻哈鱼氨基酸定性需求。
3.2 蛋白质需求3.2.1 总需求3.2.1.1 有鳍鱼像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没有真实的蛋白质需求量,但是需要必需氨基酸和非必要或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很好的平衡。
测定的几种鱼类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总结在表格3.1中。
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下面这些因素:(a)日粮能量含量(b)日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c)日粮蛋白质的消化,所以一些需求量值估计过高。
同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最理想的日粮蛋白质水平受到能蛋比平衡,氨基酸组成,测试蛋白的消化,和非蛋白能量来源的影响。
实验日粮中能量过量会限制饲料的消耗,像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摄食是为满足能量需求。
在许多鱼类中许多饲料原料的可代谢能量还没有被测定,研究者运用生理燃料值来表示蛋白质需求和日粮能量水平的关系。
表3.1中的数据表明鱼类的蛋白质需求量比其它脊椎动物更高(两到四倍)。
用饲料摄入量(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蛋白质克数)和活体重增加(每千克活体重所获得的蛋白质克数)表示时,鱼类的日粮蛋白质需求量并不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
3.2.1.2 甲壳纲动物研究的许多甲壳纲动物的蛋白质需求量很高,范围为日粮干重的30%到60%(表3.3)。
这些测定的数据有些估计过高了。
甲壳纲动物营养研究很复杂。
一些生物体在消化之前同样弄碎食物粒子,这可能会增强消化使得饲料消耗测定很困难。
表3.1 测定的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种类蛋白质来源需求量(%)出处尖吻鲈酪蛋白,动物胶45 Boonyaratpalin(1991)庸鲽鱼粉51 Heliand和Grisdale-Helland(1998) 大西洋鲑鱼粉55 Grisdale-Helland 和Helland(1997) 饰金罗非鱼酪蛋白,卵蛋白34 Winfree和Stickney(1998) 鳟酪蛋白,鱼粉,FPC n53 Arzei 等(1995) 斑点叉尾鮰全卵蛋白32-36 Garling 和Wilsoe(1976)大鳞大麻哈鱼酪蛋白,动物胶,氨基酸40 Delong 等(1958)银大麻哈鱼酪蛋白40 Zeitoun 等(1974)鲤酪蛋白3831 Ogino 和Saito(1970) Takeuchi 等(1979)石斑鱼金枪鱼肌肉粉40-50 Teng 等(1978)鳗鲡鱼粉40 De la Higuera 等(1989) 欧洲海鲈鱼粉50 Hidalgo 和Alliot(1988) 鯧鯵鱼粉,大豆粉45 Lazo 等(1998)金头鲷酪蛋白,FPC,氨基酸40 Sabaut和Luquet(1973)美鳊鱼粉,酪蛋白29 Lochmann 和Phillips(1994)鲫鱼粉,酪蛋白29 Lochmann 和Phillips(1994)草鱼酪蛋白41-43 Dabrowskl(1977)杂交斑纹鲈(金眼石鮨×条纹石鮨)鱼粉,酪蛋白35 Nematipour 等(1992日本鳗鲡酪蛋白,氨基酸44.5 Nose 和Arai(1972)大口黑鲈酪蛋白,FPC 40 Anderson 等(1981)遮目鱼酪蛋白40 Lin 等(1979) 莫桑比克罗非鱼白鱼粉40 Jauncey(1982) 尼罗罗非鱼酪蛋白30 Wang 等(1985) 鲽鳕鱼肌肉50 Cowey 等(1972) 红鳍东方鲀酪蛋白50 Kanazawa 等(1980) 虹鳟酪蛋白,动物胶40 Zeitoun 等(1973) 似石首鱼鱼粉,酪蛋白35-45 Daniels 和Robinson(1986) 真鲷酪蛋白55 Yone(1976) 小口黑鲈酪蛋白,FPC 45 Anderson 等(1981) 月鳢鱼粉52 Wee 和Tacon(1982) 红大麻哈鱼酪蛋白,动物胶,氨基酸45 Halver 等(1964)条纹石鮨鱼粉,SP b47 Millikin(1983) 金鲈酪蛋白,动物胶,氨基酸35 Brown 等(1996)黄尾魳裸玉筋鱼科鱼粉55 Takeda 等(1975) 鱲鱼粉32 Shyong 等(1998) 红腹罗非鱼酪蛋白35 Mazid 等(1978)a鱼类蛋白质浓度b 大豆蛋白盐表3.2 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与生长相关参数参数鱼其它脊椎动物特定生长率 2.765 2.445日粮蛋白质.40.3 20.016.5 12.0最大生长蛋白质摄入量(mg摄取蛋白质/g动物体重/天)31.0 29.0蛋白质保存效率[100×(g保留蛋白质/g摄取蛋白质)]蛋白质生长效率1.945 1.965(g增重/g摄取蛋白质)饲料转换效率0.78 0.26a数据来自Bowen(1987)表3.3 甲壳类动物最适宜日粮蛋白质水平物种蛋白质来源适宜水平出处Homarus americanus 酪蛋白,动物胶,虾粉31 D,Abramo 等(1981) Homarus gammarus 鱼和甲壳类动物肉粉35 Lucien-Brun 等(1985)大豆粉,金枪鱼粉,虾粉>35 Balazs 和 Ross(1976) MacrobrachiumresenbergilMetapenaeus monoceros 酪蛋白55 Kanazawa 等(1981) Palaemon serralus 鱼粉,虾粉40 Forster 和 Bwad(1973) Penaeus durarum 大豆粉28-30 Sick 和 Andrews(1973) Penaeus indicus 对虾肉粉43 Colvin(1976) Penaeus japonicus 虾粉40 Balazs 等(1973)酪蛋白,卵蛋白素54 Deshimaru 和Kuroki(1974)鱿鱼粉60 Deshimaru 和Shigeno(1972)酪蛋白,卵蛋白素52-57 Deshimaru 和Yone(1978) Penaeus merguiensis Mytilus edulis粉34-42 Sedgwick(1979) Penaeus monodon 酪蛋白,鱼粉46 Lee(1971)Penaeus setiferus 鱼粉28-32 Andrews 等(1972)3.2.2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3.2.2.1 规格和年龄一般地,鱼类的蛋白质需求量随着规格和年龄的增大而降低。
例如,最理想的日粮蛋白质水平鲑科稚鱼为日粮的45-50%,幼鱼为40%,一龄鱼需求量大约为35%日粮蛋白(Hilton和linger,1981;Hardy,1989)。
3.2.2.2 水温据报道,水温的变化会改变一些鱼类的蛋白质需求量,而对于其它一些鱼则没有影响。
一般来说,生长率和饲料摄入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因此,认为水温的改变对饲料摄入量比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更大。
3.2.3 维持需求量一种动物的维持蛋白质需求量被定义为维持氮平衡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
动物的氮平衡就是氮摄入量等于氮排泄量,体重没有发生变化。
3.2.3.1 方法第一种或直接的方法包括测定与粪便、尿和鳃损失相结合的内源氮排泄量。
测定的鱼不投喂食物,饲喂非蛋白日粮或者饲喂低蛋白日粮。
然后在考虑实验日粮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的情况下根据内源性氮排泄量数据计算出维持的蛋白质需求量。
第二种或者间接的方法对鱼类来说是一种更简单和方便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氮保存量可以通过鱼类在实验结束时的氮消耗量和氮保留量的差值进行测定。
这些数据同样可以与饲喂一种定额规格增长所获得的生长数据和和零增长所获得的氮或蛋白质摄入量相联系(Luquet和Kaushik,1981)。
3.2.3.2 维持需求量的测定只有有限的几个研究报道了鱼类蛋白质的维持需求量。
3.3 氨基酸定性需求1957年,Halver提出了第一个成功的鱼类氨基酸实验日粮。
根据全鸡卵蛋白形成的实验日粮饲喂大鳞大麻哈鱼在12周实验期后表现出最好的生长率和饲料效率。
因此,这种实验日粮被用于测定大鳞大麻哈鱼的定性氨基酸需求(Halver 等,1957)。
这些研究者通过比较饲喂10周基础日粮和缺乏某种特定氨基酸日粮的大鳞大麻哈鱼的相对生长率测定了18种普通蛋白质氨基酸的必要性。
结果表明以下的10种氨基酸对于大鳞大麻哈鱼来说是必需的: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
所有研究的其它物种需要同样的这10种氨基酸。
3.4 氨基酸定量需求3.4.1 方法论3.4.1.1 氨基酸实验日粮许多研究者使用Halver和他的合作者所发展的方法来测定鱼类的氨基酸定量需求。
其他研究者使用半纯合和纯氨基酸供应的实用日粮来判定特定鱼类的氨基酸需求量。
3.4.1.2 生长研究根据常规生长反应曲线或散点图许多氨基酸需求量值已经被测定出来。
设置重复组的实验鱼投喂包含不同等级水平的测试氨基酸,直到实验鱼的体重出现可测量的差异。
体重增加的线性增长常随着氨基酸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大,直到出现特定氨基酸相应的最高点,此时体重不再增加或处于平稳状态。
运用各种方法测定或计算根据体重增加数据所得出的需求量值相应的拐点。
3.4.1.3 血清或组织氨基酸研究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鱼类血清或血液和肌肉自由氨基酸水平和日粮氨基酸摄入量有较大的关系。
3.4.1.4 氨基酸氧化研究这种方法是基于一种普遍的假说,认为当日粮中一种氨基酸有限或不足时,大部分氨基酸被用于蛋白质合成,小部分被氧化成CO,而当日粮中氨基酸供应2过量时,许多将被氧化,因此氨基酸含量对于蛋白质分析不是一个限制性因素。
产生一个氨基酸氧化明显增加的摄入水平可以作为特定氨基酸需求量的直接指示剂。
3.4.2 精氨酸需求量鱼类的精氨酸需求量值总结在表3.4中。
3.4.3 组氨酸需求量鱼类组氨酸的需求量值见表3.5。
在研究的鱼类中各种鱼的组氨酸需求量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需求量范围为蛋白质的1.5-2.5%。
3.4.4 支链氨基酸需求量3.4.4.1 异亮氨酸需求量鱼类的异亮氨酸需求量值见表3.6。
除了日本鳗鲡和遮目鱼它们的需求值更高外,研究的其它鱼类的需求量大约为蛋白质的2.2-3%。
表3.4 精氨酸需求量鱼类需求量a根据出处大西洋鲑 4.1 生长研究Lall 等(1994)5.0-5.1 生长研究Berge 等(1997)4.6 理想蛋白质Rollin(1999)印度鲤 4.8 生长研究Ravi 和Devaraj(1991) 斑点叉尾鮰 4.3 生长研究Robinson 等(1981)大鳞大麻哈鱼 6.0 生长研究Klein 和Halver(1970) 大麻哈鱼 6.5 生长研究Akiyama 和Arai(1993)杂交胡鲇 3.6 理想蛋白质Unprasert(1994)银大麻哈鱼 5.8 生长研究Klein 和Halver(1970)3.2 生长研究Arai 和Ogata(1993)4.9-5.5 生长研究Luzzana 等(1998)鲤 4.3 生长研究Nose(1979)3.8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欧洲海鲈 4.6 A/E比率b Kaushik(1998)金头鲷 5.0 生长研究Luquet 和Sabaut(1974)5.4 A/E比率Kaushik(1998)杂交斑纹鲈 4.4 生长研究Griffin 等(1994a)日本鳗鲡 4.5 生长研究Arai(Nose,1979)比目鱼 3.4 A/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遮目鱼 5.3 生长研究Borlongan(1991) 莫桑比克罗非鱼 4.0 生长研究Jackson 和Capper(1982) 尼罗罗非鱼 4.2 生长研究Santiago 和Lovell(1988) 虹鳟 3.3 生长研究Kaushik(1979)3.5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3.5 生长研究Rodehutseord 等(1995)3.5-4.2 生长研究Chiu 等(1998)3.8 生长研究Forster(1993)3.6-4.0 生长研究Walton 等(1986)4.0 生长研究Kin 等(1992b)4.1 生长研究Pack 等(1995)4.7 生长研究Cho 等(1992)5.4-5.9 生长研究Ketola(1983)似石首鱼 3.7 A/E比率Moon 和Gatlin(1991) 红海鲷 3.5 A /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 Rohu 2.9 生长研究Khan 和Jafri(1993)大菱鲆 4.8 A/E比率Kaushik(1998)欧鲇 3.4 生长研究Toth(1986)白鲟 4.8 蛋白质添加物Ng 和Hung(1995)金鲈 4.3 生长研究Twibell 和Brown(1997)a 用蛋白质百分比表示的需求量b (必需氨基酸含量/包括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内的总必需氨基酸含量表3.5 组氨酸需求量鱼类需求量根据出处大西洋鲑 1.8 理想蛋白质Rollin(1999)印度鲤 2.5 生长研究Ravi 和Devaraj(1991) 斑点叉尾鮰 1.5 生长研究Wilson 等(1980) 大鳞大麻哈鱼 1.8 生长研究Klein 和Halver(1970) 大麻哈鱼 1.6 生长研究Akiyama et al(1985a)1.6 生长研究Akiyama 和Arai(1993)杂交胡鲇 1.2 理想蛋白质Unprasert(1994) 银大麻哈鱼 1.8 生长研究Klein 和Halver(1970)0.9 生长研究Arai 和Ogata(1993)鲤 2.1 生长研究Nose(1979)1.4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欧洲海鲈 1.6 A/E比率b Kaushik(1998)金头鲷 1.7 A /E比率Kaushik(1998)日本鳗鲡 2.1 生长研究Arai(Nose,1979)比目鱼 1.3 A /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 遮目鱼 2.0 生长研究Borlongan 和Coloso(1993) 尼罗罗非鱼 1.7 生长研究Santiago 和Lovell(1988) 虹鳟 1.6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 似石首鱼 1.7 A /E比率Moon 和Gatlin(1991) 红海鲷 1.4 A /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 大菱鲆 1.5 A /E比率Kaushik(1998)a 用蛋白质百分比表示的需求量b 见表3.4,用b标注表3.6 异亮氨酸需求量鱼类需求量根据出处大西洋鲑 3.2 理想蛋白质Rollin(1999)印度鲤 2.4 生长研究Ravi 和Devaraj(1991) 斑点叉尾鮰 2.6 生长研究Wilson 等(1980)大鳞大麻哈鱼 2.2 生长研究Chance 等(1964) 大麻哈鱼 2.4 生长研究Akiyama 和Arai(1993) 杂交胡鲇 2.0 理想蛋白质Unprasert(1994) 银大麻哈鱼 1.2 生长研究Arai 和Ogata(1993) 鲤 2.5 生长研究Nose(1979)2.3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欧洲海鲈 2.6 A/E比率b Kaushik(1998)金头鲷 2.6 A /E比率Kaushik(1998)日本鳗鲡 4.0 生长研究Arai(Nose,1979)比目鱼 2.0 A /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湖红点鲑 2.0-2.6c生长研究Hughes 等(1983)遮目鱼 4.0 生长研究Borlongan 和Coloso(1993) 尼罗罗非鱼 3.1 生长研究Santiago 和Lovell(1988) 虹鳟 2.4 蛋白质添加物Ogino(1980) 似石首鱼 2.9 A /E比率Moon 和Gatlin(1991)红海鲷 2.2 A /E比率Forster 和Ogata(1998)大菱鲆 2.6 A /E比率Kaushik(1998)高首鲟 3.0 A /E比率Ng 和Hung(1995)a 用蛋白质百分比表示的需求量b 见表3.4,用b标注c这些值是根据计算的实验日粮的氮含量再计算3.4.4.2亮氨酸需求量亮氨酸需求量值见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