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766.50 KB
- 文档页数:8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
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C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功能。
2■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因素。
(重点)3. 理解土壤剖面构成。
(难点)自主预习◎播新MJ--------------------- -- — ---------------------------------------------------一、 土壤1 •概念: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功能:十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 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 成土因素1.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 质。
2.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 — 质含量趋于减少。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 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山区: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 著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 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 慢,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⑶人类活动: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 代表;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
[特别提醒]1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 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三、土壤剖面1. 含义:是指地表至母质(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 内。
2. 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
⑴地形3•心土层:是发育不足的土壤。
4.底土层:直接位于基岩之上,包括被风化的母岩。
-自主诊断口(1) 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颜色深。
()(2)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3) 表土层中含有丰富黏土矿物。
()(4) 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A[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壳深厚。
]2.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A[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3~4题。
深度/ cmN/mg·kg-1P/mg·kg-1Na/mg·kg-1Mg/mg·kg-1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3.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A.N B.PC.Na D.Mg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3.C 4.C[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 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建议用时:25分钟)读以下图,答复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 B.bC.c D.d1.B2.B[第1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2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有机质含量上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答复3~4题。
图1图2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3.C4.B[第3题,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
]以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答复5~6题。
5.左图中假设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上右图所示地理景观,那么(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6.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有(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B 6.C[第5题,题中右图所示地理景观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所以b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a处形成化石,故a位于岩石圈和生物圈,结合a、b可知甲是岩石圈,乙是生物圈,丙是大气圈。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
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C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1图2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5.C6.B[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
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
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矿物质(2)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等级过关练]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8~10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9.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10.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8.C9.C10.C[第8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第9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第10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湖泊沼泽地()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12.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3.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11.C12.A13.A[第11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
第13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图2(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
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
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
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
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
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
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
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