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江阴新桥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3章 第4节《世界的气候》2(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特点,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使用地球仪进行辅助讲解。
3.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
4. 概括总结,巩固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特点的理解。
5.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2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了解如何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 教学内容:-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1. 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2. 通过地球仪进行示范,讲解经度和纬度的表示方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经纬度确定不同地点的位置。
4. 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5.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2.1 水的分布和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运动,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 教学内容:- 水的分布- 水的运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差异。
2. 讲解水的分布和运动的基本概念,使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并展示结果。
4.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 教学目标: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概念,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 教学内容:-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概念-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步骤:1. 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点。
2. 介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知识,使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并展示结果。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区位、环境与资源2.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熟悉地球的特点、成因和变化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我的家园课程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2.掌握地球的地理分区和特点3.能够识别地球的各层和地球仪上的各个要素课程重点1.地球的层次结构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3.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课程难点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的识别和掌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地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等资源,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层次结构和运动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仪上的要素,比如赤道、经线、纬线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第二单元:资源与环境课程目标1.掌握地球上的资源分类和分布规律2.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环保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资源与环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究不同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画出相应图表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回答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课程目标1.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2.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人口与城市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并分类整理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比如历史文化、经济因素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利用图片、图表等回答相关问题,比如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共三单元,分别是地球,我的家园;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城市。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旨在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七年级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乡土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1. 认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理解地球的运动。
2.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1.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大洲、大洋的分布。
2. 掌握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单元:中国地理1. 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
第四单元:人文地理1. 学习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每周一节地理课,共计20周。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2周):地球与地图的学习。
2. 第二单元(4周):世界地理的学习。
3. 第三单元(6周):中国地理的学习。
4. 第四单元(8周):人文地理的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2. 辅助材料:地图、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总结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将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概念。
2. 了解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与制作1.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
2. 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简单的地图制作技巧。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国家、首都、人口、面积等。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中国、日本、印度等。
第三章:非洲第一节:非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非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埃及、南非、刚果等。
第二节:非洲的开发与挑战1. 了解非洲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
2. 认识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挑战,学会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四章:欧洲第一节:欧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法国、英国、德国等。
第二节:欧洲的文化与历史1. 了解欧洲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2. 学习欧洲的文化遗产,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第五章:美洲第一节:美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美国、巴西、加拿大等。
第二节:美洲的历史与现状1. 了解美洲的历史背景,如印第安人、殖民化等。
2. 学习美洲的现状,如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
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第一节:大洋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第二节:南极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保护措施。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知识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特点。
5.在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世界人口统计数字,绘制人口增长统计图表。
2.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使学生树立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推理、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有关投影片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
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板书第四章居民和聚落过渡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
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每位中学生必需的地理知识。
现在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板书第一节人口与人种[讲授新课]提问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板书一、世界人口增长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
所以要说清楚是哪一年的,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等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2 地球的运动2.3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2 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3.3 地图的绘制与阅读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5.2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地图的绘制方法,展示地图样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5.4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世界地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2.1 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2.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3 世界的地理分区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3.2 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5.2 讲解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组织学生进行地图观察和分析。
5.4 组织学生进行世界地理知识竞猜等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
2. 掌握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与应用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和首都。
第二节:欧洲1. 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和首都。
第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范围1. 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四至点。
2. 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三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 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
第二节: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1. 学习环境保护的意义、目的和重要性。
2.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第五章:人口、城市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的增长与分布1. 学习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2. 掌握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问题1. 学习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2.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1. 学习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概念、原因。
2. 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区域差异。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第一节: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1. 学习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
2. 掌握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和农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1. 学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资源、市场、交通等。
2. 掌握我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分布。
第七章:交通、通讯与服务产业第一节:交通布局与地理环境1. 学习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经济等。
2. 掌握我国的交通网络和主要交通工具。
第二节:通讯发展与管理1. 学习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地球的位置、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掌握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划分,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与绘制2.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述第二节:亚洲第三节:欧洲第四节:非洲第五节:北美洲第六节:南美洲第七节:大洋洲第八节:南极洲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运动、世界地图等图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结合地理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和地理分布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开展地图绘制比赛,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地理素养。
3. 地图绘制:评价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运动、世界地图等图像资料。
3. 地理模型: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4. 地图绘制材料:白纸、彩笔、尺子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2课时)2. 第二章:世界地理(10课时)第一节:世界地理概述(1课时)第二节:亚洲(2课时)第三节:欧洲(2课时)第四节:非洲(2课时)第五节:北美洲(1课时)第六节:南美洲(1课时)第七节:大洋洲(1课时)第八节:南极洲(1课时)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特点。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各大洲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江阴初级中学陆振华导入:展示两组图片。
老师:我们来看两组图片,这是老师以前住的地方,这是老师现在住的地方。
问:老师以前住的地方叫什么?老师现在住的地方叫什么?——乡村、城市。
乡村和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统称聚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老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各有千秋,在景观上有什么差异?(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网密度、自然环境……)一、各有千秋——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学生:小组活动。
(分成五小组,讨论1分钟,每组限定在5秒钟时间内说出一点)总结: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问: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景观差异?生活在城市或乡村中的人们……学生回答老师: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老师: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农村,渔村,牧村,林场,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活动,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类型的聚落。
老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存在差异,是因为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问: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呢? 学生回答展示两组图片:工厂车间里的工人(工业)商场(服务业)老师:从生产方式上来看,乡村聚落可以划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人们主要从事的是农业活动。
城市聚落中人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和服务业活动。
展示图片老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老师以前居住的地方看看,大家看图片中的房屋屋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斜顶屋。
说明了江阴什么自然环境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斜顶屋有利于排水,说明我们这里降水多。
可见乡村聚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老师:让我们走出江阴,去世界各地看一下。
二、择地而居——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老师:在去看之前,我们有个活动,为5地居民设计民居。
活动(学生分成5大组,花3分钟时间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由每组代表发言)老师过度总结:聚落中民居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我们以家乡江阴为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经纬网的概念,学会使用经纬网地图。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1. 学习地图的种类,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
2. 学会使用地图查找指定地点、方向、距离等信息。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三节:亚洲1.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学习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特点。
第四节:非洲1.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学习非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特点。
第三章:中国地理第五节:长江流域1. 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范围、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学习长江流域的主要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
第六节:黄河流域1. 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范围、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学习黄河流域的主要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
第四章:人文地理第七节:人口与城市1. 学习人口增长、分布与迁移的基本知识。
2.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类型和城市化进程。
第八节:农业与工业1. 学习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业部门和农业现代化。
2. 了解工业的概念、工业部门和工业化进程。
第五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九节:自然资源1. 学习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
2. 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问题和保护措施。
第十节:环境保护1. 学习环境问题的种类、成因和影响。
2.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第十一节:气候系统1. 学习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
2. 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和气候变化的趋势。
第十二节:天气与气候1. 学习天气的定义、天气要素和天气预报。
2.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第七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第十三节:生态系统1. 学习生态系统的定义、类型和功能。
2.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十四节:生物多样性1. 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2. 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重点。
7年级初中地理上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识记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首都等。
(2)了解世界地理分区,掌握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3)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分析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运用联系法,探讨世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地图识图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全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面积、人口、首都等。
2. 世界地理分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 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
4.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如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世界地理分区、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世界地理分区的划分及其内在联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及其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识图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识记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首都等。
2. 比较法:分析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探讨其差异和联系。
3. 联系法:引导学生发现世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4. 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
2. 讲授新课: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首都等。
然后讲解世界地理分区,让学生掌握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最后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探讨其差异和联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理对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全球意识。
3、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的面貌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
2、学习经纬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用途。
3、了解世界时区的划分和日期的变更。
4、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对地球表面光照的影响。
第二章:世界地理概况1、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类型。
2、了解各大洲的基本概况和主要国家的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中国地理概况1、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
2、了解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和湖泊。
3、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4、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思维能力。
4、通过课外活动,如地理竞赛、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评估1、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包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世界时区。
4、天气和气候。
5、自然资源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世界时区的概念。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世界时区的计算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大小与形状2. 经纬网3. 地图的类型与阅读第二章:世界地理概况1. 世界的海陆分布2. 世界的气候类型3. 世界上主要的国家与地区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地理知识。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理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1节:地球的大小与形状(2课时)第2节:经纬网(2课时)第3节:地图的类型与阅读(2课时)2. 第二章:世界地理概况第1节: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第2节:世界的气候类型(2课时)第3节:世界上主要的国家与地区(2课时)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内容:第三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 中国的地形特点3. 中国的气候类型与特点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 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2. 中国的农业发展3. 中国的工业分布与特点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安排:1. 第三章:中国的地理环境第1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课时)第2节:中国的地形特点(2课时)第3节:中国的气候类型与特点(2课时)2. 第四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1节: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2课时)第2节:中国的农业发展(2课时)第3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特点(2课时)九、教学评价:1. 对比分析:评估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国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时的理解程度。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学问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把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力量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2.观看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的熟悉过程,表达着人类熟悉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进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
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学问,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教学方法观看、比拟、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熟悉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其次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头呢?(学生谈论)对,从熟悉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头。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绚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光明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外形呢?学生答复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外表,是无法看到地球整风光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熟悉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索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能从中获得语言分布的信息。
教学重点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世界上6种主要语言的地区分布。
2.宗教与文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宗教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而语言和宗教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探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板书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讲授新课]自学投影展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7第1自然段,P78图4.8“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
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2.哪六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使学生扩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板书 1.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英、法、俄、西、阿。
提问世界上最主要的这六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活动 1.投影展示课本P78图4.9“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并让学生翻开课本后的《世界政治地图》。
2.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别扮演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让他们对照两图,结合自己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以组讨论所扮演国家人民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及其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该国的风土人情。
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上讲台指图说明所扮演国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及其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地区,并介绍该国的风土人情。
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教与学目标】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与学过程】【课堂预习】自主学习本课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填空题。
1、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另外对气候也有影响。
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2、地形对气候也会产生影响。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一般而言,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山地坡多雨,坡少雨。
3、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的影响最为显著。
4、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会改善局地气候;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恶化。
【导学展讲】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尝试讲解下列问题。
1、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请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说明是如何影响的?⑴、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⑵、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
⑶、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2、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请你举出实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下面问题,组内进行讨论或实验,合作探究,最终达成一致答案。
★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全球变暖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人类应该怎样应对?【师生点评】先由各组推选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同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各组同学一起进行点评。
点评穿插于上面每个环节中,最终教师归纳总结出标准答案。
【提升助推】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把上面的知识点划下,针对学生划下的知识点,利用一定时间背诵。
(●知识点为课堂预习内容)【迁移应用】: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独立完成下列各题,你一定行的。
1、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主要气候类型有()A.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C.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下列语句不属于反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3、我国天津的年降水量多于新疆的乌鲁木齐,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4、下列现象主要由地形因素造成的是()A.地中海沿岸的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B.庐山为我国避暑胜地C.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5、“天涯海角(位于海南)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这两地气候特征的成因()A.都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 B.都与地形的影响有关C.前者与地形的影响有关,后者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D.前者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关,后者与地形的影响有关6、将下列各地民居与游戏其特点的气候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A.因纽特人住的冰屋①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B.东南亚人住的高架屋②热带沙漠气候C.西亚人住的墙厚、窗小的平顶房③热带雨林气候D.我国南方人住的砖瓦斜顶屋④寒带气候7.读“无锡气温降雨的月份分配表”回答:①无锡位于带(五带),气候类型为。
人口与人种(第3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其中人口问题既是产生其他三个问题的重要根源,又是解决其他三个问题的关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探讨有关世界人口问题的内容。
板书四、人口问题[讲授新课]提问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中各增加多少人?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的快、算的准。
注意提示学生一年按365.25天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每天增长219028人,每小时增长9126人,每秒钟增长2.5人填到课本P70图4.9中。
2.让学生计算出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世界增长多少人?(6750人)如果按每年增长8000万人口,那么经过多少年,全世界又将增长10亿人口?(12.5年)并再次说明全世界:秒针每动一下,就有2.5个婴儿诞生,每走一圈就有150人问世;我们每上一节课,就有6750人出生,日历每撕去一张,就有近22万人来到世上;地球每绕太阳一周,全世界就净增人口8000多万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在全球人口增长速度之快。
提问当今世界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又如此迅猛,这会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问题?产生什么影响呢?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以及图 4.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实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P70活动2: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教师作适当的归纳评价,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济钢高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2.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填涂答题卡之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卡上交后如出现涂写错误,一律不再更改。
4.第Ⅱ卷务必书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并把个人信息填写清楚,包括右下角座号。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青苔./舌苔.埋.葬/埋.怨人宁.可/宁.缺毋滥B.漂泊./淡泊.参.差/参.考书门槛./直栏横槛.C.攒.射/积攒.炮.制/炮.子儿屏.风/屏.息以待D.伺.候/伺.机古刹./一刹.那呜咽./细嚼慢咽.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厮打俱乐部归根结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寒喧吊角楼自鸣得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C.编揖橘子洲躁动不安杀人可恕,情理难容D.朔漠打哆嗦礼上往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男高低音,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②天主教起初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学说的革命作用,到16世纪中叶,地动学说的影响慢慢地被他们觉察了,他们才起来。
③这是一座口字形的大楼,中间有6000平方米的庭院,里面是一片草坪,是理想的集体摄影的场地,也是的休息场所。
A.推托惊诧寂静B.推脱惊慌寂静C.推脱惊诧幽静D.推托惊慌幽静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为政清廉,带好了头,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B.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可理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C.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D.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固执己见....,众说纷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金正日此次访问俄罗斯并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B. 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研讨,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C.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4日表示,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已成功将受困的黎波里某酒店的5名中国记者安全接出并妥善安置。
D.经多次测试完毕后,中国首艘航母明年预计在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并在国庆节前后举行正式的下水典礼。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网络文学的价值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
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
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
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
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
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
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选自2011年8月24日《文艺报》,有删改)6.关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标志着新书写方式的诞生。
B. 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昭示出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C.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标志着新阅读形态的形成。
D.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一个新的特质,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使批评空间的得到开拓。
7.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还都不约而同地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
B.网络文学拓开了传统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传统文学自身的影响力。
C.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阅读。
D.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构成了冲击,为整个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而文学批评则不然。
B.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可以对电子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C.网络文学立意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而传统文学不立意追求经济利益。
D.对于网络文学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这实际上是受众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
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
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
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
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
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
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
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
蜀平,改成都后卫。
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
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
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
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
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
‛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
进指挥使。
诸蛮隶普定者.悉平。
十七年,平阿黑、螺蛳等十余寨。
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
进贵州都指挥同知。
有告其受赇.及僭用玉器等物者,以久劳不问.。
二十九年迁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
会何福讨水西蛮,斩其酋居宗必登。
明年,西堡、沧浪诸寨蛮乱,成遣指挥陆秉与其子统分道讨平之。
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
恩信大布,蛮人帖服。
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
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
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
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命仍镇贵州。
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
帝褒答之。
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
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
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
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
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
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
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
‛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
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
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
赠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克.普定克:克服(阻碍)B.有告其受赇.赇:贿赂C.以久劳不问.问:责问,追究D.战真定,被执.执:捉拿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文其身以.自异木欣欣以.向荣B.诸蛮隶普定者.悉平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土人立生祠祀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顾成“勇而有谋”的一组是()①膂力绝人,善马槊②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③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④夜二鼓,吹角鸣砲,贼闻悉走⑤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⑥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A. ③④⑤B.①⑤⑥C. ②③④D. ②④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成少时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善于骑马使槊,太祖渡过长江,前来归顺,被选为帐前亲兵,为太祖出入撑举华盖。
B.攻打镇江的时候,顾成和十名勇士转战入城,被俘,十人都被杀死,只有顾成挣断绑绳,杀死持刀的仆人,逃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