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抗结核病药护理专科
- 格式:pptx
- 大小:167.09 KB
- 文档页数:35
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传染病概述1.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是A.肺结核B.流行性腮腺炎C.猩红热D.流行性乙型脑炎E.禽流感2.经胃肠道传播的疾病是A.麻疹B.艾滋病C.水痘D.疟疾E.脊髓灰质炎3.属于甲类传染病的疾病是A.艾滋病B.流行性乙型脑炎C.麻疹D.鼠疫E.狂犬病4.在乙类传染病中,需要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C.登革热D.布鲁斯菌病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与解析1.D。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2.E。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3.D。
4.A。
二、麻疹病人的护理1.麻疹的出疹在发热后的A.当天B.1~2天C.2~3天D.3~4天E.7~10天2.关于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的是A.肺炎B.麻疹脑炎C.喉炎D.心肌炎E.急性胰腺炎3.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A.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疹患者B.一旦发现麻疹患者立即隔离C.医学检疫21天D.易感儿按时注射麻疹疫苗E.注意公共场所卫生4.对于麻疹病人应采取的隔离期是A.发热后5天B.热退后1周C.疹退后10天D.疹退后5天E.出疹后5天,有合并症隔离到出疹后10天5.针对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应除外A.高热时用乙醇擦浴或药物迅速降温B.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C.做好口腔、眼部的护理D.及时做好隔离措施E.观察有无合并症出现6.患儿,3岁,麻疹入院,目前处于麻疹恢复期。
今日当班护士发现患儿的体温突然再次升高,伴有嗜睡、惊厥。
该护士考虑患儿最可能的并发症是A.肺炎B.咽炎C.胸膜炎D.心肌炎E.脑炎答案与解析1.D。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第一章总论一、耐药结核病的定义1.单耐药结核病(M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证实仅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2.多耐药结核病(P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包括同时对异烟月井和利福平耐药)。
3.耐多药结核病(M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月井和利福平耐药。
4.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对1种氟唾诺酮类或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5.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至少同时对1种氟I座诺酮类和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6.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对利福平耐药,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三、我国CEF的耐药疫情特征(一)我国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二)交叉耐药交叉耐药病原体对某种药品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品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根据程度的不同,又有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之分(表1) O1.单向交叉耐药:MTB对A药品耐药时,对B药品并不耐药;但对B药品耐药时,对A药品也同时耐药。
2.双向交叉耐药:MTB对A药品耐药的同时对B药品也耐药,而对B药品耐药的同时也对A药品耐药。
(三)耐药的稳定性MTB产生耐药后其耐药的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MTB菌株的传代,耐药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不同药品、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稳定性或易变性。
1.耐药稳定性强类:(1)链霉素。
MTB对链霉素产生的耐药性比较稳定。
(2)氨硫腺,其耐药稳定性很好,少见有复敏现象。
(3)环丝氨酸和乙(丙)硫异烟胺,一旦耐药则不易恢复, 稳定性强,停药后亦是如此。
A. 出疹期B. 出疹前10天至出疹后5天C. 出疹前10天至出疹后10天D. 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E. 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10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 天。
所以应该选择E。
6、水痘皮疹的特点是A.无痒感B.分批浮现C.呈离心性分布D.躯干少,四肢多E.不浮现在口腔、结膜、繁殖器等处【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水痘皮疹分批发生,在前一批皮疹伤害逐步演变愈合的过程中,新的一批疱疹又次第浮现,导致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伤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
特别是在发疹第2~3 天,同一部位往往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此为水痘皮疹的另一重要特征。
7、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A.肺炎B.脑炎C.心肌炎D.睾丸炎E.胰腺炎【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肺炎,除麻疹毒本身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
病原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
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浮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肺部有中、小湿啰音。
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
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
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8、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可靠依据是A.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脑膜刺激征B.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C.脑脊液生化糖、氯均降低D.发现肺部原发病灶E.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脑脊液糖氯化物均降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很有匡助,但高达50%的结脑患儿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才可确诊。
9、儿童肺结核的主要类型是A.急性粟粒性肺结核B.纤维空洞型肺结核C.原发型肺结核D.结核性脑膜炎E.肠结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小儿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数的85 。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摘要】结核病化疗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但因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并不少见。
针对抗结核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肺结核患者观察与护理(一)全身反应1.临床表现服用抗结核药后少数患者瞬间可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瘙痒、皮疹,进而发展为剥脱性皮炎,同时伴有高热、黄疸、腹泻、血尿等。
2.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用药指导,鼓励患者讲出服药后的感受,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
(2)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和食物的过敏史。
(3)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发现不良反应,遵医嘱停用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既往长期服用的药物除外)及食物,去除一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5)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大多精神紧张,表现出恐惧心理。
应陪伴并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
(6)对伴有高热的患者应做好高热的护理。
(7)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8)遵医嘱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应激水平及减少过敏介质的形成。
(9)遵医嘱应用抗组胺药以减少组织液渗出、水肿,减轻瘙痒等症状。
(10)做好生活指导,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棉质衣服,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品,皮肤瘙痒时勿用手搔抓,避免皮肤感染。
(二)胃肠道反应1.临床表现由于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为联合用药,患者一次服药量较多,可刺激胃肠道常出现纳差、恶心、呕吐。
2.护理(1)做好用药指导,讲解所用抗结核药副作用,使患者了解,便于自我监测。
(2)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观察并区分肝损害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3)有些抗结核药物空腹服用胃肠道反应大,可遵医嘱改为饭后服用或分次服用。
对于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可遵医嘱改为静脉给药。
(4)对于服药后即刻发生呕吐的患者,注意观察其呕吐物内是否混有药物,如混有药物应注意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