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 小说阅读 专题三 突破小说探究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四个明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讲义不分版本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表达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锋利剧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假设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①衬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开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开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开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
(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两种意蕴,发掘深广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小说好读而难懂。
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只虫草阿来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
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
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⑥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
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
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
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
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赏析小说的情节与环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贾知县孙方友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
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
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
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
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
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
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
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
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
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
到时一定加倍还你。
”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
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
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
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
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
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
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
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探究标题、主旨意蕴精准突破考点1探究小说标题作用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
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物象意蕴(含义)1.找出文中描写该物象的所有句子物象一般散见于文中各处,应该找到文中描写物象的所有句子,以形成对物象的整体把握。
同时,物象一般具有多层含义,如果漏找一处,很可能就遗漏了一层含义。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分析小说结构、情节线索题精准突破小说结构分析题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1.小说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
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阅读根据小说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特点,以及考生一轮复习掌握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的较多:1.小说作用类题目命题角度繁多,情节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标题作用等等,考生在答题时常因找不出思考角度而失分。
2.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考生很容易得分,但想得高分很难,细节处理有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对症下药。
3.艺术技巧赏析题仍是考生的失分重灾区,二轮复习需要进一步强化,帮助考生进一步建立知识理论体系,并打磨解题细节。
4.小说探究题,对于小说探究题,虽然考查角度较多,但无非是对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深度挖掘,特别是情节、形象的探究,其思考角度同以上3类题目基本一致,故本书不再专门讲解。
本拉分考点在后面第4讲,只重点讲解“主旨意蕴”“标题意蕴”的探究。
第1讲小说作用题小说作用类题目,包括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标题作用,这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这四类题目因其综合性较强,考生答题时往往会因思考角度不全和答题不规范而失分。
一、通法指导——“4+1”个角度全知晓“四循环+一读者”准解小说作用题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标题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方面考虑,另外还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
即这四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最后还要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答题时,可将这五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情节)和内容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个层面条理作答。
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当然,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或取舍。
标题作用类除了“四循环+一读者”外,还要注意挖掘标题内涵,并思考自身表达特点:运用双关、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典例印证](2016·山东高考)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情节与主旨的关系);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
专题三突破小说探究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四个明确”一、(2015·安徽省滁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喷壶梁晓声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
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
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
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
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
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
“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
你肯做吗?”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
“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我……肯做。
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那么,记住今天吧。
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
”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很有些伤感了。
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
铁匠由于自己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
那时的他眉清目秀。
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
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他连看都不敢看她。
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
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
他首先被安排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
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
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
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
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
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
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
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
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一层层地被彻底敲砸开了。
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
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
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
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
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
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
动迁部门告知他,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
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
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
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
她在信中这样写着: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
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
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
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
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
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男主人公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一片滑冰场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
B.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
男主人公自我救赎,女主人公以德报怨,他们终于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匠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直面自己丑陋的人性,迎接自己人性的审判。
D.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走上“报复”的道路。
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
E.小说用插叙的手法补充叙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往事,既解开了读者的悬念,还让读者了解到特殊的社会背景,使男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更加合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选AD。
A项中“男主人公为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分析错误,文中说,当男主人公听说女主人公的双手被冻伤锯掉时,他的内心非常内疚,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
D项中“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的分析与本篇小说的写作意旨不符。
2.小说以“喷壶”为中心叙事写人,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线索的分析鉴赏。
小说的中心线索是喷壶,它起到了设置悬念、串联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节加以分析。
答案:①以“喷壶”为中心叙事,设置悬念。
文章开篇写一位老者和一位姑娘先后来到铁匠铺要求男主人公打制十只一模一样且一只比一只小的喷壶,这个要求引起了男主人公内心的强烈震动,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喷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伤害,女主人公的家人想报复男主人公,男主人公的自我审判过程,这些情节都是靠喷壶来推动的。
③以“喷壶”为中心写人,充分展现了人物形象特点及内心的变化。
喷壶见证了男主人公人性的丑陋,也见证了男主人公如何层层敲开自己的心灵,直视自己的灵魂,展开自我审判,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
3.对于从未出场而又无处不在的女主人公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的“从未出场”是一个重要的暗示。
结合文本内容可以看出,小说采用了侧面描写、对比反衬等手法来表现女主人公。
指明手法,并能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答案:①侧面描写。
小说没有一处正面描写女主人公,她的故事及性格特点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回忆及结尾处的那封信来表现的。
②对比反衬。
小说中,少年时代“出卖”男主人公的并非女主人公,而是她的亲密女友,与亲密女友的自私、怯懦相比,女主人公显得隐忍和有担当,反衬出她人性的高尚。
同样面对年少时“爱过的人”,男主人公狠下心来恶性报复,女主人公却能以德报怨,人性的对比更显出女主人公的高尚。
③正面衬托。
在女主人公的反复劝说下,她的父亲及女儿改变了想要报复惩罚铁匠的初衷,并最终帮助了铁匠,父亲及女儿的改变更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宽容和善良。
★4.这是一篇关乎忏悔的小说,在人性教育方面的思考也颇有深度。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这句话是小说中能触及铁匠灵魂的一句评论性语言,可以从这句话反映的人物心理角度分析。
在听到女同桌的双手被锯掉后,铁匠是有忏悔的意识的,但这种忏悔意识是在另一种更为深刻的自省中发现了自己灵魂的丑恶根源,这丑恶的根源更令他战栗。
分析时,要注意这表里两层含意。
答案:小说中的铁匠面对年少时所犯下的罪过,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他希望通过精心打制喷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审判自己的灵魂来赎罪,但仍害怕受害者不接受自己的“赎罪”。
在对自我的灵魂进行审判时,铁匠发现了一个令他更感可怕的事实,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这才是他人性丑恶的根源,他为此深感悔恨与不安。
小说启示我们,自幼便要加强人性的教养,荡涤灵魂深处的尘埃,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减少悲剧的发生,而这远比悲剧发生后再来忏悔有意义,有价值。
二、(2015·广东汕头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天里的秘密弗兰茨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了亲人。
他在医院住了两年多了,是洛里安大夫的病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冬天来临的时候,他已经连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靠人喂饭,洗脸。
夜里他总是做噩梦,大声地说胡话,医生把他安排在了顶楼的小房间里,房间的窗户朝着一条寂静的横街,这意味着,他开始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但是圣诞节到了,新年到了,死神却一直没到顶楼房间里来找他,洛里安大夫也不明白这老人为什么看上去好像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却还有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
凭大夫多年的经验,使弗兰茨活下来的不是药物,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相信,这老人的心中一定有个秘密。
这天傍晚,洛里安大夫推开弗兰茨的门,却发现他正朝窗外张望。
看到大夫进来,他立即把脑袋缩了回去。
大夫说:“您应该静静地躺着休息,为什么总往窗外张望?”弗兰茨先生想了一会儿,对洛里安大夫说:“请您走到柜子后面去,不要露面,要不就不灵了。
”于是大夫就走到柜子后面去。
弗兰茨先生坐起来,关掉床头柜上的灯,这时小房间里一片昏暗。
接着他又开了灯,又关掉,又开灯。
突然,在他们对面横街的一间亮着灯的顶楼窗户里出现一个姑娘。
这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大眼睛,黑头发,她笑着并朝这儿招手示意,弗兰茨先生也向她招手示意。
小姑娘在对面鼓掌,然后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摆在窗台上,她自己站在窗台后面。
窗台上摆的尽是玩具,有乔木,灌木,有一个教堂,还有许多洋娃娃,只要用手插进洋娃娃的衣服里面,它的形态就能不断变化,像活的一样。
小姑娘在她的窗口表演了一场真正的木偶戏!表演完毕,小姑娘鞠了一个躬。
弗兰茨先生笑了,这可是大夫几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他笑,于是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两步。
这时,在小姑娘半明半暗的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妇人,当她意外地发现弗兰茨先生和医生时,她惊呆了,赶紧拉上窗帘,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对不起,是我妨碍了演出!”洛里安大夫沮丧地说。
弗兰茨先生躺在床上喘了会儿气,终于开口了:“我认识这个小姑娘五个星期了,纯粹是偶然,一天,我想转身到另一侧,当我抬起头时,看到了她,她就把那些洋娃娃指给我看,并开始表演起来。
为我表演!“从那时开始,她每天给我表演节目,而且总是新的,感谢上帝,让我的眼睛还看得到东西。
我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傍晚来临,这个时间我们用信号约好了,灯一闪,她的演出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