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词专项知识及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实词与文化常识专项训练一、文言文实词的掌握1.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文言文实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它们通常是能够表示实物、抽象概念或动作的词汇。
根据其词性和意义,文言文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别。
对文言文实词的分类和辨析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2. 文言文实词的识别与运用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实词,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为了提高文言文实词的识别能力,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文言文课文、名篇来逐渐熟悉这些实词的用法,同时可以结合语法和词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只有深入理解了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在写作或翻译时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些实词,使文章更富有文言特色。
3. 文言文实词的拓展与应用除了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运用实词,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了解更多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实词。
在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诗词歌赋、古文名篇等途径,来拓展文言文实词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修辞能力。
二、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1. 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对于学习文言文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品中的典故、习惯用语以及文化内涵,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与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神话、艺术、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要全面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注重历史事件、人物、名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逐步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古代文化常识水平。
3. 古代文化常识的应用与拓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注释、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参观古代历史遗址等方式,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常识。
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下社会、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的需求,将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生活、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一、高考常考实词(120个)1、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2、吝啬,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3、养,养生。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4、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5、覆盖。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7、通“背”,背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8、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欧阳修《伶官传序》) 9、边疆,边远的地方。
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10、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11、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12、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动词,伤害,杀伤。
左右欲兵.之。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14、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 15、责备,羞辱。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16、明察。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7、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8、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 19、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21、用作量词,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贾谊《过秦论》) 22、确实。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3、台阶。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24、拜官,授予官职。
1.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2.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3.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5. 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6.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7. 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8.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9. 分:fēn ①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②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③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④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10. 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1. 苟:①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②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③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12. 固: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13. 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14. 患: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②忧患(无冻馁之患)③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15. 间:①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②一会儿(立有间)③参与(又何间焉)④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⑧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16. 见:①同“现”(路转溪头忽见)②引见(胡不见我于王)③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④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⑤知道(见往事耳)⑥看见(贵人过而见之)17. 将:①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③将要(公将战)④搀扶(出郭相扶将)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18. 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②发动(举大计亦死)③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④参加(董生举进士)⑤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19. 绝:①隔绝②极点(以为妙绝《口技》)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④极高的,陡峭的20. 开:①散开(曰出而林霏开)②放晴(连月不开)③打开(旁开小窗)。
文言文实词练习题文言文实词练习题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词汇之一。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词汇单位存在,而非虚词的辅助性语素。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练习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词汇。
一、下面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是实词的是: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答案:1. 人生、死、丹心、汗青;2. 春江、潮水、海、明月;3. 花径、客、蓬门、君;4. 红豆、南国、春、几枝;5. 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秋。
二、下面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是实词的是:1.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案:1. 燕山、雪花、大、席、片片、吹落、轩辕台;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广泛运用。
实词不仅仅是文言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表达意思、描绘景象的重要工具。
掌握实词的使用,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实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实词的词义和用法。
有些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和解读。
此外,实词的用法也需要注意,有些实词可能有特定的搭配或者固定的用法,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熟悉和掌握。
总之,实词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握实词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虽历久弥新,然其词义深奥,实词繁多,非经训练,难以通晓。
故吾辈今试以实词翻译为题,以助学者深入浅出,洞悉文言之精髓。
一、实词释义实词,文言文中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具有实际意义。
以下列举数例,以供参考:1. 名词(1)山:大山也。
(2)水:流水也。
(3)马:骏马也。
2. 动词(1)行:行走也。
(2)食:进食也。
(3)读:读书也。
3. 形容词(1)大:广大也。
(2)美:美好也。
(3)善:善良也。
4. 数词(1)一:一个也。
(2)二:两个也。
(3)三:三个也。
5. 量词(1)匹:一匹马也。
(2)束:一束竹也。
(3)石:一石米也。
二、翻译技巧1.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实词含义。
如:“子路,善也。
”(子路,善良之人。
)“善”在此处根据语境,应理解为“善良”。
2. 对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对应起来。
如:“孔子,圣人也。
”(孔子,圣人。
)“圣人”在现代汉语中仍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3. 词性分析法:根据实词词性,推测其意义。
如:“其山巍巍,其水潺潺。
”(那山巍峨,那水潺潺。
)“巍巍”和“潺潺”均为形容词,描述山和水的特征。
4. 拆分法:将实词拆分成若干部分,理解其意义。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运行,犹如从中而出。
)“日月”拆分为“日”和“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
5. 举例法:结合实际例子,理解实词意义。
如:“吾友张生,才高八斗。
”(我的朋友张生,才华横溢。
)“才高八斗”比喻才学过人。
三、翻译练习1. 翻译下列句子:(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总结实词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训练,学者应能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然而,学习之路漫漫,还需学者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能精通文言文。
高考语文重点实词练习及答案一、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二、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三、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四、倍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五、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六、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初中实词试题及答案1. 根据语境,选择下列句子中“和”的正确含义。
A.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 动词,表示使和好C. 动词,表示和面D. 动词,表示和药(1) 他和小明是好朋友。
()(2) 他们俩吵架了,我得去和一和。
()(3) 妈妈正在厨房和面。
()(4) 他生病了,正在和药。
()答案:(1) A (2) B (3) C (4) D2. 根据语境,选择下列句子中“打”的正确含义。
A. 动词,表示击打B. 动词,表示建造C. 动词,表示打电话D. 动词,表示打开(1) 他一拳打在墙上。
()(2) 他们正在打地基。
()(3) 我打了一个电话给他。
()(4) 他打开电视看新闻。
()答案:(1) A (2) B (3) C (4) D3. 根据语境,选择下列句子中“跑”的正确含义。
A. 动词,表示奔跑B. 动词,表示逃跑C. 动词,表示走漏消息D. 动词,表示经营(1) 他每天早上都去公园跑步。
()(2) 他因为害怕警察,所以逃跑了。
()(3) 这个秘密被他不小心跑出去了。
()(4) 他开了一家小店,生意还不错。
()答案:(1) A (2) B (3) C (4) D4. 根据语境,选择下列句子中“看”的正确含义。
A. 动词,表示观看B. 动词,表示看待C. 动词,表示照看D. 动词,表示观察(1) 他正在看足球比赛。
()(2) 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
()(3) 他生病了,需要有人照看。
()(4) 科学家们正在观察这个实验的结果。
()答案:(1) A (2) B (3) C (4) D5. 根据语境,选择下列句子中“说”的正确含义。
A. 动词,表示说话B. 动词,表示说服C. 动词,表示说谎D. 动词,表示说明(1) 他正在给大家讲故事。
()(2) 他试图说服我接受这个提议。
()(3) 他从来不说谎,是个诚实的人。
()(4) 老师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解答步骤。
()答案:(1) A (2) B (3) C (4) D。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1. 本: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种树郭橐驼传》)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③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④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⑤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
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
2. 信:①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②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文言文是重点内容之一。
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需要考生熟练掌握。
通过专项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实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和”字表示的是哪种关系?A. 他和我都去了图书馆。
B. 他和我是邻居。
C. 他和我是同班同学。
正确答案:A(并列关系)2. “虽然”和“但是”在句子中通常表示什么关系?A. 转折关系B. 并列关系C. 递进关系正确答案:A3. “甚至”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什么?A. 递进B. 转折C. 并列正确答案:A4. 下列句子中“因为”表示的是原因还是结果?A. 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B. 他没来上课,因为他生病了。
正确答案:A(原因)5. “所以”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什么?A. 原因B. 结果C. 目的正确答案:B二、填空题6. 他_________(选择)了红色的衣服,因为它看起来很鲜艳。
7. 尽管_________(困难重重),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8. 她_________(不仅)学习好,_________(而且)乐于助人。
9. 他_________(甚至)没有注意到窗外的风景。
10. 我们_________(因为)下雨,所以取消了野餐计划。
三、改错题11.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错误:_________ 正确:_________12. 尽管他很努力,但是没有通过考试。
错误:_________ 正确:_________13.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乐于助人。
错误:_________ 正确:_________14. 她甚至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错误:_________ 正确:_________15. 我们因为下雨,所以取消了野餐计划。
错误:_________ 正确:_________四、翻译题16.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善于与人沟通。
英文翻译:He is not only good at studying, but also good at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17. 尽管他很努力,但是没有通过考试。
英文翻译:Despite his hard work, he did not pass the exam.18. 因为天气不好,我们取消了旅行计划。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9、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1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12、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1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14、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1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过秦论》)16、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1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1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20、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2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2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24、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史记·屈原列传》)25、召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26、清晨早起,洒扫庭除()2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8、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29、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3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3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实词专项知识练习一、词类知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
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常见的有: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常见的有:(1)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2)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3)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4)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5)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6)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7)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8)表示判断:是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动词。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
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例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表示事物的形状:长短方圆厚薄表示事物的性质:优劣善美恶劣笔直表示事物的情态:飞快缓慢激动悲伤闲适形容词的鉴别:能受“不”“很”修饰,可重叠(形式为AA、AABB或A里AB),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作谓语一般不能带宾语(这是与动词最大的区别)。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形容词。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例如: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表示确数:一十百千万四分之一表示概数:几少数两米以上五十多十七八表示序数:第二初一初八老大老六数词用法:一般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表数量的增加,可用倍数或分数表示;表数量减少的,只能用分数而不能用倍数表示。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棋,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表示物量:个斤片张表示动量:次回遍下量词用法:多与数词连用,简称数量词(实为数量短语);可重叠表“每”的意思;有的可以单独作主语、定语(登台唱(首)民歌)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数量词。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6.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例如: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也不停步,只在心理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人称代词:你我他自己别人大家疑问代词:谁什么多少哪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里这阵子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代词。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
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
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
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
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羽毛发出嗖嗖的响声。
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小练习:在加点的词语下面标明实词的类型。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词类练习题(一)实词1.认真思考,确定下列词语的类别,将相应序号写在横线上。
(1)工人(2)这里(3)历史(4)鲜艳(5)赞成(6)思想(7)六分之五(8)哪些(9)雪白(10)他们(11)应该(12)初三(13)条(14)二十几(15)博学(16)这儿(17)遍(18)第一(19)页(20)起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2.根据词性,将下列词语进行恰当的分类。
(1)社会(2)什么(3)喜欢(4)怎么(5)质朴(6)漂亮(7)集体(8)能够(9)迅速(10)是(11)变化(12)坚固(13)远处(14)缩小(15)中午(16)自己(17)大伙(18)结束(19)谁(20)边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3.下列词语按照词性归类正确的一组是:)A人格敏捷怀念昨天英雄B感觉平凡厌恶原则祖国C勇敢矫健熟练憨厚慷慨D厄运风韵眺望沉淀骊歌4.指出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词性。
(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木边宛转()地唱歌。
(5)她()爱大自然的美,尤其爱皎洁()的月色。
(6)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7)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的理想的行道树的鹤群的黄河的百草园的兰花的悲剧的珍珠鸟( ) 的信念( ) 的英雄( ) 的小溪流( )的宇宙6.上下文,将恰当的动词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了一( ),便( ) 住了。
7.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的字母处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A)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B),一小(B)的,虽下得不大,但不入地面屋顶上白了一(C),宛如覆盖了一(D)白毯。
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E)(E)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韵味。
A: B: C: D: E: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场8级特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苦难,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奏响了一曲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歌。
多难兴邦,这是历经灾难考验的中国人民得出的结论。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砥砺了我们的斗志、凝聚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患难与共、众志成城,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投入到重建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思考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词性,将相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④数词⑤量词⑥代词(2)从词性的的角度看,“多难兴邦”四个字的词性分别是:、、、。
9.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同词语的词性往往不完全相同。
汉语中的这类语文现象很多,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来,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爸爸拿着一把锯正在锯木头呢!”解析:句中“一把锯”的“锯”是名词,而“锯木头”的“锯”是动词。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学习很努力”与“他很努力地学习”中的“学习”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2)“他被踢了三脚”与“他的脚受伤了”中的“脚”的词性不同,前者是量词,后者是名词。
()(3)“他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从事了秘密工作”,“工作在秘密地进行着”,三句中的“秘密”词性都是形容词。
()(4)“我们仰望那一弯新月,吟诗助兴”,“小强弯下腰捡起书,放在讲桌上”,“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到了晚年,背累驼了,腰也累弯了,浑身都是病”,三句中的“弯”字的词性各不相同。
()11.量词使用不当是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之一。
请结合示例,修改下面的句子。
示例:“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
如果将量词“个”改作“位”,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
当然,也可将“个”改为“所”。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修改意见:实词练习答案1.名词:(1)(3)(6)动词:(5)(11)(20)形容词:(4)(9)(15)数词:(7)(12)(14)(18)量词:(13)(17)(19)代词:(2)(8)(10)(16)2.名词:(1)(7)(13)(15)(20)动词:(3)(8)(10)(11)(14)(18)形容词:(5)(6)(9)(12)代词:(2)(4)(16)(17)(19)3.C4. (1)代词形容词(2)量词名词(3)名词动词(4)形容词形容词(5)代词形容词(6)形容词动词形容词(7)形容词动词量词形容词5.只要搭配合理即可,参考如下伟大的理想无私奉献的行道树勇敢顽强的鹤群波涛滚滚的黄河神秘的百草园失根的兰花伟大的悲剧可爱的珍珠鸟坚定的信念不屈的英雄快乐的小溪流浩瀚的宇宙6.扫支撒绑拿拉罩7.A:阵B:片C:层D:丛E:串8.(1)①名词:地震苦难②动词:奏响砥砺凝聚③形容词:美丽美好伟大④数词:亿万⑤量词:场曲次⑥代词:这我们(2)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