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30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在临床手术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
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衰退,通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合并症,手术麻醉选择对于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相对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针对特定神经节的阻滞,实现对下肢的麻醉效果。
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的出现为麻醉操作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安全的方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其精准度和安全性更能得到保障。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开展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老年患者骨科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通过对该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价其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旨在评价该麻醉方法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还旨在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可能的原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评价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方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老年患者在进行下肢骨科手术时,常常面临着麻醉风险较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给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带来一定困难。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于老年患者的下肢骨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
超声引导下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在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72例从2017年1月~2019年7月于本院骨科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奇偶数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麻醉)与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实施不同手术麻醉方案。
而后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相关指标以及不同时间段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22%,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相关指标以及VAS评分的相关数据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与常规硬膜外麻醉相比,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对老年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既能够减轻其疼痛感,优化其临床相关指标,并且还可最小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言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骨科疾病的多发群体,目前临床多以半髋关节置换术等为治疗该类患者的主要措施[1]。
临床相关资料显示,麻醉既是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准备工作,同时亦是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的关键点。
本文分析了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从本院骨科于2017年1月~2019年7月接收的众多半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随机选择72例纳为本次实验对象,并根据奇偶数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6)]。
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0:16;年龄为75~98岁,平均年龄为(78.17±5.13)岁;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糖尿病6例。
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处理当中,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患者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116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其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均匀分成常规组以及超声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超声组患者则接受超声引导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超声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的不良发应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患者接受超声引导腰丛神经与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下肢;腰丛神经;阻滞;骶丛神经;超声引导;不良反应在临床各类型疾病当中,下肢疾病十分常见,主要包括下肢各类性骨折以及髋关节疾病等,下肢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
对于下肢手术患者而言,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关键,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果无法接受有效麻醉处理,出现麻醉风险的几率会很大[2]。
我院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收到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6年2月—2017年7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选择116例下肢手术患者进行具体研究,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接受研究。
在此次研究当中,我院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意识丧失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患者。
我院按照患者手术麻醉方式的差异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超声组,每组各58例对象。
常规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为15—71岁,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1例,股骨骨折手术患者19例,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8例;超声组患者当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为70岁,髋关节置换23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接受比较后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因而具备可比性。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中国乡村医药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腰丛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高庆娟李蓉蓉老年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增加了髋部手术的麻醉风险,加上髋部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导致应激反应强烈,有效镇痛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利于功能锻炼[1]。
超声引导下阻滞是一种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本文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腰丛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拟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10例,年龄65~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
患者无严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血糖或血压控制良好等。
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55.5%),股骨粗隆间骨折49例(44.5%);伴高血压45例(40.9%),糖尿病34例(30.9%),肺部病变31例(28.2%)。
本次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男24例,女31例;平均年龄(73.2±2.7)岁。
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73.3±2.8)岁。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麻醉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5L/min,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预防性镇痛,术中输注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10分钟后按0.5μ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
对照组采取腰丛阻滞,先测腰丛深度,将超声探头与脊柱长轴平行放置,旁开脊柱正中线4cm,该线与髂嵴后缘交点的中点及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交点为腰丛进针点。
在超声监视下进针,直至腰大肌,注射0.5%罗哌卡因20ml,注射时注意回抽。
观察组作者单位:312030 浙江绍兴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高庆娟,Email:120449264@ 采取腰方肌阻滞,用便携式彩色超声仪,将探头横向置于髂嵴最高点平面与腋前线交叉处,可清晰显示腹壁肌肉,将探头向背侧滑动,选择腰方肌入路,用平面内技术从背侧向腹侧进针,直至腰方肌和腰大肌间的筋膜,注射0.33%罗哌卡因30m l。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患者效果探讨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患者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该院骨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镜患者15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总有效率,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结果A组和B组患者阻滞总有效率分别为74.67%(56/75),96.00%(72/75)B组患者阻滞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P<0.05);B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67%(26/75),6.67%(5/7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患者可有效提高阻滞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超声;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老年;膝关节镜目前研究显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具有麻醉效果佳,循环系统干扰小及不良反应风险低等优势[1]。
而在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有效提高阻滞准确程度,改善麻醉效果[2],已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该次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镜患者150例,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总有效率,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患者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骨科收治老年膝关节镜患者150例,均行择期单侧手术,且ASA 分级I-II级。
入选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A 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1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为(66.51±4.89)岁,体重48~72 kg,平均体重(59.38±7.46)kg;B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9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为(66.64±4.93)岁,体重46~72 kg,平均体重(59.31±7.42)kg。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或骶管阻滞在小儿髋关节矫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分析目的:比較在小儿髋关节矫形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与骶管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腰丛阻滞组(采用Winnie三叶草腰丛阻滞)和骶管阻滞组(采用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各41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局麻药物选择0.2%罗哌卡因1 mL/kg。
比较两组超声定位时间、区域麻醉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首次使用PCA时间及PCA吗啡总用量;术后疼痛评分(CHEOP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腰丛阻滞组的超声定位时间显著短于骶管阻滞组(P<0.05);腰丛神经组术后CHEOPS 评分低于骶管阻滞组(P<0.05),其中腰丛神经组≥3分9例(21.95%);骶管阻滞组19例(46.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丛阻滞组首次使用PCA时间显著晚于骶管阻滞组,PCA吗啡总用量显著低于骶管阻滞组(P<0.05);两组区域麻醉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麻醉不良反应(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术后恶心呕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对于骶管阻滞,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矫形术后患儿镇痛效果更好,且镇痛时间更长,故提倡使用。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为小儿较为常见的下肢先天性畸形,由于关节囊内股骨头与髋臼丧失正常关系,故影响髋关节发育,从而导致小儿下肢活动障碍,是造成小儿残疾的重要原因[1-2]。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通常需要股骨截骨等矫形术治疗,以复位股骨头位置,确保髋臼覆盖满意,使正常髋关节功能得以恢复[3],但手术时间长,疼痛刺激大,因而为避免患儿术后躁动及剧烈疼痛,促进患儿的术后康复,选择适宜的麻醉镇痛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4-5]。
超声引导下的下肢区域阻滞应用广泛,相对于其他方法,其阻滞成功率更高,局麻药用量更少,且镇痛持续时间长,因此,近年来其被认为是小儿髋关节矫正术的较理想麻醉方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