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地理知识点.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5
地理高一上册必备知识点一、自然地理1. 地理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理学主要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由内部向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并且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球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两个主要方面,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壳的分布和运动规律,地幔对流则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动力来源。
3. 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组成主要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空气等构成。
4. 地球的运动和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而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地球上的位置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5. 陆地地貌陆地地貌主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高山地貌是由地壳构造抬升形成的,包括山地、山脉和山脊等;平原地貌表示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沉积平原和风积平原等;丘陵地貌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由连续起伏的小山组成;盆地地貌是一种地势低洼的地形,常由地壳沉降形成。
6.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大气变化的统计结果,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要素。
气象是研究短期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包括天气、季风和气象灾害等。
7. 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式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入渗和径流等。
8. 植被与生态植被是地球表面自然生长的植物总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生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昼夜粗细和正午昼夜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早晨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相交处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水平线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相交处每年有两次直射2.人教版高一七年级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学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水体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戏剧化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外部环境。
所以有机体生物是区位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连续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旱灾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强风作用显著,已经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上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极区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北半球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01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及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等。
①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脉(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
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2)常见天体的特点类型形状组成能否发光星云云雾状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恒星球状或类球状炽热气体能行星近似球状如土星否卫星如月球否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③银河系: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系统。
④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二)行星地球1.太阳系(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一、宇宙1、天体:概念和类型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二、太阳1、太阳辐射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A光球层:太阳黑子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C日冕层:太阳风(2) 对地球的影响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B 磁暴和极光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二、地球1、普通性(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2、特殊性(1)有生命存在(2)有生命存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2、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时差: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知识摘要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知识结构1、概况(1) 方向:自西向东(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2、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2)度数:目前是23°26′(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1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观察方法和分类;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内部组成;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自转、公转、倾斜和岁差的意义;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标准时间。
三、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四、自然地理环境介绍
包括大洲的划分、位于我国的大陆和海洋;地球上的大陆和陆地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和特点。
五、大气圈和气候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候和气候区划的概念和分类;气候影
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的特点和主要分类。
六、水圈和水资源
水圈的组成和运动;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问
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七、生物圈和生物资源
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生物资源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八、地球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自然灾害的影响和
减灾措施。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的全部知识点,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运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
规律,理解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以及地球面临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这些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和四季变化。
-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进行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导致地球的表面产生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等组成,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中,构成了水圈,水圈的循环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形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解释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 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震动,造成破坏和灾害。
- 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形,喷发时会释放出岩浆、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灾害。
4.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的技术,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一组卫星和接收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精确坐标,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和定位等方面。
5.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各具特点,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农业:农业是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
- 工业: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部分,包括制造业和能源开发,对环境和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常考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球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天。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
2. 大气层和大气环流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跳动层和外层。
大气环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这些环流系统导致了气候的分布。
3. 水循环与地表水资源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冰雪融化等一系列过程。
地表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冰川等。
4. 地球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地球的内部动力: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
地球的外部动力:包括风力、水力和波浪等。
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指定期内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区的人口总数。
城市:指生产、居住和服务于其他地区的人口的居住地。
2. 农业与工业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
重工业主要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
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包括陆上、水上和空中运输。
陆上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水上运输:包括航运和内陆水路运输。
空中运输:包括航空运输。
4.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提高。
城市规划: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规划。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和火灾等。
灾害管理:指通过预测、预防、减灾和救援等手段来降低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常考的地理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星际物质、尘埃。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也是天体)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丰富。
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1) 一年中能受到一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2) 一年中能受到两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3) 一年中不能受到太阳直射的范围: 2.黄赤交角:黄道和地轴的夹角:赤道和地轴的夹角:3.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的关系:6.太阳高度的分布: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高一上学期地理所有知识点高一地理知识点概述一、自然地理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引力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的坐标与经纬度2.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地球上的经纬度与地图的绘制和测量3.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的形成与演变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资源4.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气候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气候与气候区划5.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动6.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文循环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与水的可持续利用7.地貌与地理环境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与地理环境8.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方法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迁移与人口问题城市与城市问题2.农业与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村问题农业区位与农业资源3.工业与工业区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划4.交通与交通运输交通的发展与交通问题交通运输的方式与网络5.商业与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与商业中心6.旅游与旅游资源旅游的发展与旅游资源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可持续利用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8.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结本文概述了高一上学期地理学科的所有知识点,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在自然地理部分,介绍了地球与地图、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气候、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水资源、地貌与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等内容。
在人文地理部分,介绍了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区、交通与交通运输、商业与商业中心、旅游与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帮助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外形与尺度:地球的外形为近似椭球体,但由于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地球呈赤道部分略胖、两极部分略扁的外形;地球的尺度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上的时区: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同,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差,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4. 地球的经度与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两个经线之间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
5.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地图的制作需要留意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投影方法;地图的使用可以通过图例、比例尺和方位角等要素来帮助理解。
其次章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地球大气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的分布规律;气象是指地球大气的瞬时状态,包括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地势凹凸的分布状况,可以通过等高线图来表示;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势特征的总体形态。
3. 水文地理与水资源:水文地理争辩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地下水的运动;水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各种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4.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争辩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包括生物区系和生物群落等内容。
5. 土壤与农业: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经过长时间风化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对农业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肯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总数,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和人口流淌等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富强、社会生活多样的集中居住地区,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功能不断扩大的过程。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银河系月球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5.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备注: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高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居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好地理对我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的内容要点。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 地球直径约为1.28万千米-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3. 地球仪和地图- 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坐标和比例尺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GIS在城市规划、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的概念和原理- 卫星遥感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三、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环境- 大气的成分和结构- 大气循环与气候变化2. 水文地理环境- 水循环和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 生物地理环境-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地理环境- 人口变化和人口分布-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城市化与城市地理环境-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措施总结:地理必修一是一门基础课程,掌握这些必背知识点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通过理解地球与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球,促进地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那么高一上的地理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
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
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
2、地壳运动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概念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仗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
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
概念
对地形的影响
实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常形成狭小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相对于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中的物质运动属于微观尺度。
4、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球的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有些能量因挤压、摩擦等原因在某些部位以变形的方式积聚起来,当这种能量产生的巨大的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以岩层的断裂、错位等形式快速地释放出来,导致岩层急剧震动,就是地震。
按成因不同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其中
构造地震最多。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性状的过程的总称。
风化作用总是与岩石固有的、大大小小的、或明或暗的构造裂隙,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紧密相关。
2、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作用表现最为明显。
侵蚀作用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动态性和差异性。
3、搬运作用
它是外力作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要环节,通过它把风化、侵蚀和堆积作用连接在一起。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把风化、侵蚀的产物运移离开原始的位置,就是搬运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
流水和风的搬运作用的力量和它们的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流水所
能够推动碎屑物质的最大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因此狂风和洪水的搬运作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沙尘暴、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融冻泥流等都是与外力的搬运作用相关的自然灾害。
4、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了沉积和堆积两种搬运物停留下来的方式。
如在流
水和风力搬运的物质,一般当水的流速或者风速降低时,就会有一部分物质沉积(沉降)下来。
而冰川搬运的物质,一般是在冰川融化的区域直接地堆积下来。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