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9.00 KB
- 文档页数:3
寓言四则教案《穿井得一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明白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对、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寓言。
同样,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了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全书26卷,160篇。
(出示图片)三、初读课文1.欣赏情境课文,注意断句。
(播放情境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第一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溉——灌溉;汲——从井中打水;居——在。
2.齐读第二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及——等到;其——他;得——得到。
3.齐读第三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闻——听说;传——传播;者——……的人。
4.齐读第四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国——国都;道——讲述;闻——使……知道;之——这件事。
5.齐读第五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对——回答;使——使唤,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若此——像这样。
五、读课文,深入思考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明确: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明确: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
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
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要验证,去伪存真。
六、归纳梳理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最终你是如何知道真相的?2.如何避免以讹传讹?八、拓展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溉汲..(gài jí)中.伤(zhòng)躇.(chú)跐蹈..(cǐ dǎo) 舍.然(shì)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2)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2、把握文意3、赏析美点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课文2、把握文意难点:赏析美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开课揭题式导入。
介绍背景资料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著作。
“掩耳盗铃”“竭泽而渔”“刻舟求剑”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出自《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的道家人物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它同样是一部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
“高山流水”“迫在眉睫”“同归于尽”“愚公移山”“绕梁三日”等熟悉的成语出自《列子》。
教学板块之一:积累基础知识积累语言卡片1、读准读音溉汲杞人日月星宿不当坠邪亦不能有所中伤若躇步跐蹈其人舍然大喜2、理解词意一词多意:之:(1)结构助词,的。
(例如: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2)代词,“它”,指的是“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例如:有闻而传之者;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而:(1)表示转接关系,可译为“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2)表示顺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例如:家无井而出溉汲)闻:(1)听说(例如:有闻而传之者)(2)使动用法,使……听到(例如:闻之于宋君)若:(1)你(例如:若屈伸呼吸)(2)好像(例如:天涯若比邻)(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例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特殊词意者:……的人穿:打、凿、挖国:都城(例如:去国怀乡)使:使用的劳力亡:通“无”,没有。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一)一内容解读《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之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别人并未听懂这句话,就把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两个“得一人”,各言其事,含义迥异,“闻而不审”,以致妄听轻信,穿凿附会,以讹传讹。
而且就这样一件小事,一会儿就传到国君那里,可见传言面之广,影响之大。
宋君之“问”,是“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的具体表现。
丁氏告诉国君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解释“穿井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传言之误就在于对“得一人”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益智寓言,寓意深刻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在“晓之者”耐心的开导下,他才放下心来,“舍然大喜”。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即“晓之者”,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技法总结1.语言朴实平易,言有尽而意无穷《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妄听轻信传言,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传言之所以失实,其原因有二:其一,传播者有意为之,欲混淆视听;其二,言辞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而改变了语义。
“穿井得一人”,而“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巧妙、曲折、生动,寥寥数语,既勾勒形象,又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反复朗读,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3.复述寓言故事情节以及理解寓言的寓意。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2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吸取教训。
(难点)【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采用故事导入寓言,了解寓言特点,引入学习《穿井得一人》同学们,大家好,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上面这两个故事,知道这两个故事吗?谁能来说说?它让你明白什么道理?(对!一个是对牛弹琴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看对象,对外行人不要说内行话。
否则白白浪费时间,一个是井底之蛙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习,不要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
)从这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主人公可以是......都用了什么修辞.?带有一种讽刺性......情节都是...还有都告诉大家一个深刻道理,以小见大。
那这节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寓言故事。
《穿井得一人》看看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2《吕氏春秋》简介3出示教学目标(生朗读)二、整体感悟1学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谁能说说这几词的含义,请举手!谁能把这句话翻译一下?)3如果我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怎么讲?谁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故事?(---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4同桌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后分享)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②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③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明确:①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②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三、合作探究(学生互相交流后分享明白的道理)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多个角度思考---说话人,听话人,自己)明确:1说话要防止歧义。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溉汲..(gài jí)中.伤(zhòng)躇.(chú)跐蹈..(cǐ dǎo) 舍.然(shì)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2)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学习内容】教材:《杞人忧天》【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理解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2.关注语言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引发学习感悟。
【学习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子,名御寇,相传为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来,可能是晋人作品。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
杞人(qǐ) 身亡所寄(wú)躇步跐蹈(chú)(cǐ) (dǎo)中伤(zhòng) 星宿(xiù)宿舍(sù)(shè)中间(zhōng) 一宿(xiǔ)舍然 (shì)一、导入新课寓言往往通过简短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义。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杞人忧天》这篇文章。
二、解题,理清情节1.你认为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是哪一个?答案示例:忧。
2.围绕“忧”进行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答案示例:杞人为什么忧?忧到什么程度?谁来解忧?怎么解忧?忧解了吗?3.通读课文,找到对应原句,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些问题。
三、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1.再读课文,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答案示例: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3.你觉得杞人的担忧有必要吗?你如何评价杞人?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
答案示例:古人认为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有局限性或社会发展缓慢。
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
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的】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开掘寓意,培育发散思想才干。
2.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穿井得一人»«庸人自扰»,积聚白话词语。
【教学重难点】培育多角度看效果的思想方法和特性化阅读的才干。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全体感知1.朗诵«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索:(1)〝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你以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2)赫耳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假设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3)假设蚊子不先宣布〝应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依然是打败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依据情节,归结寓言的寓意。
二、改写寓言先生讨论:两篇寓言像下面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世遭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伟人,离开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预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中央。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打败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思索总结:«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钱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显然,原文中挖苦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动了。
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取胜后自得洋洋、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的情节,那么原文中挖苦蚊子的自豪自大之意便不存在了。
集体备课教案纸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三、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年级:初一科目:语文单元:第六。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时常会面临到如何设计好一节优秀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个篇目,从目标的设定、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准备好自己的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一、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此次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
对于这两个篇目,我们的学习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 把握并能够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3.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课前预习部分课前预习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预习内容:1. 首先,我会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阅读,并且至少写出三个问题。
2. 然后,我设计了一份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究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技法。
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和探究的方式更好地吸收学习材料,在课堂上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中讲述1. 先进行梳理篇目结构在课中讲述阶段,我会首先对篇目的结构进行梳理,包括主要情节的时间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2. 探究主题思想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探究篇目的主题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篇目的内核,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3. 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在分析篇目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到篇目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和语言技巧,并帮助他们理解文字的隐含意义。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及其特点。
2、通过注释梳理文意,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意,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学生畅所欲言)那么我展示几X图片,看大家能不能对号入座。
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寓言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寓言大多使用借喻,暗示它所蕴含而未直接表露的意思。
它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具有讽刺或讽喻意味。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杞人忧天》(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互相提问,解释字词意思。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
②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③奈地坏何?大地崩塌怎么办呢?④奈何忧其坏?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起因、经过、结果(3)这则寓言以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杞人:害怕、担忧晓之者:耐心请同学来演示,两个版本: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全班齐读。
三、教1、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第24课寓言四那么教案教学目标①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教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导入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由学生答复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
)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那么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那么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
而“白送〞的答复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
溉汲
..(gài jí)中.伤(zhîng)躇.(chú)
跐蹈
..(cǐ dǎo) 舍.然(shì)
3.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
【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交流点拨】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6)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交流点拨】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7)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交流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读《杞人忧天》后做题。
(1)“杞人忧天”现在成为一个成语,请解释其意义,并写出一个近义词。
【交流点拨】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庸人自扰。
(2)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①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
②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人们普遍敬畏自然。
③当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
(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怎样的评价?
【交流点拨】忧地忧天,匹夫有责。
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2.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完成《名师测控》本节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困,及时反思自己才能教学相长。
学学半,能及于此,还需要自己努力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