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补偿金、赔偿金一览表
- 格式:xls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以下是一份辞退员工补偿金表格模板,仅供参考:
备注:
1.经济补偿金计算方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为员工月工资
×本单位工作年限×1。
2.代通知金计算方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代通知金的计算基数为一个月工资。
3.未休年假工资计算方法:根据公司规定,未休年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为员工月工资。
4.应发工资差额计算方法:根据公司规定,应发工资差额的计算基数为上月工资。
5.社会保险个人部分和住房公积金个人部分的计算方法:根据国家和地方规定,社会保险
个人部分和住房公积金个人部分的计算基数为员工月工资。
6.其他福利待遇计算方法:根据公司规定,其他福利待遇的计算基数为离职前一个月的福
利待遇。
劳动法辞退员工赔偿标准一览表
根据劳动法,员工被辞退时可能需要支付以下赔偿金:
1. 经济补偿金:根据员工连续在用工单位工作的年限和最近一个月的工资标准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为:
- 在用工单位工作不满1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
- 在用工单位工作满1年但不满10年的,支付1个月工资乘
以每满1年工作的月数;
- 在用工单位工作满10年的,支付10个月工资。
2. 未支付的工资:如员工没有及时支付,需支付未支付的工资。
3. 工龄工资差额:如果企业支付了低于劳动合同约定或法定的工资,需支付工龄工资差额。
4. 加班工资:如员工有加班工资未支付,需支付加班工资。
5. 年假工资:如员工未休完年假或年假工资未支付,需支付年假工资。
6. 未休年休假工资:如果员工未休完年度休假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法定标准支付年休假工资,需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
7. 假期加班工资:如员工在法定假日或休息日加班却未支付假期加班工资,需支付假期加班工资。
8. 绩效奖金:如员工有未支付的绩效奖金,需支付绩效奖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赔偿标准的具体金额可能会受到地区和具体情况的影响,可以咨询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劳动监察部门获取准确的赔偿标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一览表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是指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需向劳动者支付的权益补偿费用。
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的具体计算方法和金额标准是依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的实际状况而定,下面是一份简化版的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一览表,用于说明各种状况下的赔偿金额。
该表仅供参考,具体的赔偿金额还需要依据实际状况进行计算。
一、经济补偿金1. 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金。
2. 个人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个人月工资的50%作为补偿金。
二、未休年休假工资依据劳动者未休年休假天数和工资计算,赔偿金为劳动者日工资乘以未休年休假天数。
三、未使用带薪年假工资依据劳动者未使用带薪年假天数和工资计算,赔偿金为劳动者日工资乘以未使用带薪年假天数。
四、加班工资依据劳动者加班时间和加班工资计算,赔偿金为加班时间乘以加班工资。
五、工伤医疗费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依据劳动者工伤医疗费实际支出金额进行赔偿,需供应相关医疗费用凭证。
六、其他费用包括劳动者未领取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其他经济补偿,具体金额需依据实际状况进行计算。
需要留意的是,以上的赔偿金仅是一份简化版的表格,具体涉及的条款、计算方法和金额标准还需要参考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具体规定。
同时,劳动者在进行赔偿金结算时,也有权利向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询问和申诉,以维护自身权益。
工伤赔偿标准一览表工伤赔偿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发生职业病而遭受经济损失时,由用人单位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补偿金。
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国家对工伤赔偿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下面是一览表,详细列出了工伤赔偿的相关标准。
一、一次性工亡费标准:1.在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有效期内的工伤事故,一次性工亡费标准为300,000元。
2.在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有效期满一年以上的工伤事故,一次性工亡费标准为500,000元。
3.在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有效期满20年以上的工伤事故,一次性工亡费标准为800,000元。
二、伤残津贴标准:1.伤残津贴按照伤残程度和受伤时月工资的比例进行计算,其中伤残程度分为1-10级,每级对应不同的津贴标准。
2.一级伤残津贴标准为受伤时月工资的90%,二级伤残津贴标准为受伤时月工资的80%,依次类推。
三、医疗费用:1.工伤医疗费用为因伤势需要就医治疗的费用,包括治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康复费等。
2.工伤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劳动者不需要承担。
四、误工补助金标准:1.误工补助金为劳动者因工伤暂时不能从事原工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根据实际失去劳动能力程度,按月发放。
2.误工补助金标准为受伤时月工资的80%,最长不超过24个月。
五、丧葬费标准:1.因工死亡的劳动者,其丧葬费标准为综合累计工资的20倍。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1.供养亲属抚恤金为劳动者因工死亡给供养亲属造成的经济损失,按生活困难程度和家庭状况进行补偿。
2.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为受伤时月工资的30%至50%,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七、康复费标准:1.康复费为因工伤造成劳动者残疾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费用,包括康复训练费、康复器具费等。
2.康复费由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劳动者不需要承担。
八、退休费标准:1.工伤人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退休待遇,退休金的计算按照该地区退休金标准执行。
以上是工伤赔偿标准的一览表,用于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了解和适用工伤赔偿相关政策。
2024版劳动合同法赔偿金条例第一条赔偿金的定义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时,依法应支付的补偿金。
第二条赔偿金的适用情形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1.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2.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4. 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5. 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6. 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的;7. 违法扣押劳动者证件或者收取劳动者财物的;8. 其他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情形。
第三条赔偿金的计算方法1. 未支付劳动报酬的赔偿金,按照应支付劳动报酬的100%计算;2. 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赔偿金,按照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100%计算;3.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计算,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4. 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按照变更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5. 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的赔偿金,按照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乘以劳动者的小时工资计算;6. 违法安排加班的赔偿金,按照加班小时数乘以劳动者的加班工资计算;7. 违法扣押劳动者证件或者收取劳动者财物的赔偿金,按照实际损失计算。
第四条赔偿金的支付方式赔偿金应当在确认赔偿责任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
第五条赔偿金的争议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赔偿金发生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赔偿金的法律效力本条例规定的赔偿金不影响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权益。
第七条赔偿金的执行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并可依法追究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八条赔偿金的调整本条例规定的赔偿金标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适时调整。
第九条赔偿金的解释权本条例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及赔偿一览表
劳动合同解除可分三种情况
一、双方协商一致解除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提前通知解除、用人单位存在过错、违法时解除)
三、用人单位解除。
提前30日通知或支付一个月代通知金的劳动者无过错情况下的解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劳动者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有过错、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况下的解除(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陪的,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国家劳动争议赔偿标准计算表
本计算表旨在协助雇主和劳动者计算劳动争议赔偿标准。
请注意,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具体情况,赔偿标准可能有所不同,此计算表仅供参考。
劳动争议赔偿标准计算方法
步骤一:确定劳动者的工龄和月工资
1. 工龄:劳动者在当前单位连续工作的年限,不包括无薪休假期间。
2. 月工资:劳动者在提起劳动争议时的月实际工资。
步骤二:计算劳动者的劳动争议赔偿金额
1. 计算赔偿基数:赔偿基数 = 工龄 ×月工资 × 1.5。
2. 计算赔偿金额:赔偿金额 = 赔偿基数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表
示例
假设劳动者A在公司B工作了5年,月工资为5000元。
A提起劳动争议纠纷,纠纷类型为经济补偿。
根据上述步骤,我们可以计算出赔偿基数和赔偿金额:
- 赔偿基数 = 5(年)× 5000(元/月)× 1.5 = (元)
- 赔偿金额 = (元)× 3 = (元)
因此,根据劳动争议赔偿标准计算表,劳动者A可获得元的经济补偿。
请注意,以上示例仅为演示目的,实际计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劳动法律顾问,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免责声明
本计算表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咨询或法律意见。
使用本计算表时,使用者应自行承担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2024版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1. 补偿金适用情形:
- 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用人单位应根据员工的工龄和月工资支付经
济补偿金。
- 员工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
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2. 计算方法:
- 经济补偿金=员工月工资×补偿月数。
- 补偿月数=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数,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3. 月工资标准:
- 月工资按照员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
- 若员工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则按照三
倍月平均工资计算。
4. 补偿金上限:
- 经济补偿金总额不得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2倍。
5. 支付时间:
- 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30日内支付经济补偿金。
6. 不适用情形:
- 员工因个人原因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
经济补偿金。
- 员工因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7. 争议解决:
- 双方对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申请仲裁。
8. 法律依据:
- 本条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制定。
9. 其他约定:
- 双方可就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事项进行特别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注:本条款为示例,具体条款应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劳动法辞退员工赔偿标准一览表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整理了以下表格:注: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法院的判决认为“公司在第二份劳动合同到期前,直接向劳动者发出了不续签劳动合同通知书,损害了劳动者签订无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此行为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应按2N 给予劳动者赔偿。
N是工作年限,用来指代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
N、N+1、2N都是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些叫法。
一、补偿金和赔偿金的差别1、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计算公式:经济补偿金=月工资×补偿年限。
2、赔偿金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计算公式:赔偿金=经济补偿金×2。
二、支付2N的情况《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经济补偿金一览表及支付计算经济补偿金是指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一定金额,旨在补偿劳动者因解除劳动关系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和支付计算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内容,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如下:经济补偿金=基本工资×工龄÷12×支付月数其中,基本工资指的是劳动者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工龄指的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月数指的是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当月起至法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实际支付月数。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至少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以下提供一个实例:假设某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基本工资为5000元,工龄为5年,解除劳动合同当月支付月数为3个月。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经济补偿金可计算如下:经济补偿金=5000元×5年÷12×3个月=6250元因此,该劳动者应当获得6250元的经济补偿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的工龄不满一年的,按照不满一年的年限计算,不足一个月的,不计算。
三、经济补偿金的相关规定除了上述计算方法外,还有一些相关规定需要了解:1. 劳动者辞职的情况下,一般不享受经济补偿金。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或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等情况下,劳动者辞职后也能获得经济补偿金。
2.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其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有权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判决支付经济补偿金。
3.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导致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存在争议。
此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