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经济学解读——读《历变不衰路线图:道德经大发现》
- 格式:pdf
- 大小:1020.64 KB
- 文档页数:2
新书简评
«道德经»的经济学解读
读«历变不衰路线图:道德经大发现»
胡培兆
㊀㊀2500多年以来,先哲时贤对老子«道德经»的研读诠释之著述真可谓是多如牛毛,难计其数,可是从经济学视角去解读的却为鲜见.当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翁君奕博士的«历变不衰路线图:道德经大发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摆在面前时,顿觉惊喜.当我国主流经济学者的目光一致向外,深呼吸西方经济理念与学说的时候,翁教授在业余养心闲读古籍时却不经意地迷上了«道德经»,竟然潜心数载研读出新道来,写就此书.阅之颇受感应,为其发现«道德经»中已蕴含有与现代经济学相似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概念所撼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和术语可言,却有现代经济学之思想渊源,是可挖掘为今所用的.以下略举几端.
一㊁边际思维
我们知道,边际分析方法是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㊁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差不多同时通过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的发现而提出的.门格尔学说的继承者维塞尔于19世纪80年代正式启用了边际效用一词.霍布森在1914年首创 边际主义 的提法.之后边际分析方法逐步被确认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在他们之前,19世纪初李嘉图在他的地租理论里认为土地收益有递减性.稍晚,戈森提出了著名的 戈森定律 即人由消费得到的享乐随着消费的增加而递减.然而,学界对边际革命先驱的追认也就止于此.
不过,如果比较一下戈森定律与道德经的有关内容,就可以发现,边际分析的源头完全应当追溯到«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
戈森第一定律说,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老子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坚持学习可以让知识不断累积,锲而不舍地做同一件事情会使获得的益处逐渐减少),不是准确道明了事物发展由盛而衰的 递减 和 边际 化的必然性吗?
戈森第二定律说,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彼此相等为止.而老子说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随着获得的好处递减,就要停止做这件事情),虽然没有明确几种事物之间的 均等定律 ,但也指出了由于边际递减的原因而应放弃在原来事物上的努力.这与戈森的人类在一种享乐上达到最大即换到别种享乐上以求得最大的享乐总量的观点类似,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术语有所差别罢了.
戈森第三定律说,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老子由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进而提出物极必反的新拐点 无为而无不为 (终止原本的努力才有更多选择新事物的机会).显然,
无不为 是说,为取得更大的总量,需要去不断发现新的事物.
二㊁经济周期理论
自从出现经济周期现象以来,尽管经济学家已经提出消费不足㊁投资过度㊁太阳黑子㊁创造性破坏㊁纯货币现象㊁政治周期㊁乘数 加速器㊁实际经济周期等诸多理论解释和拯救对策,但以类似次贷危机等形式出现的衰退甚至是萧条仍难以避免.这是个没有完结的大课题.
该书作者发现,«道德经»中就包含有适用于经济增长领域的周期理论,而且是一种关于在周期中如何避免盛极而衰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理论.如
951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果把一个经济周期看作道的一次由无到有直至消逝的过程,它具有 无状之状 (无形的存在)的潜存㊁
其上不皦 (前端模糊不清)的端倪㊁ 其下不昧 (后端显著明亮)的成熟㊁ 为道日损 (努力维持也难免日益衰减)的末尾㊁ 复归无物 (重新归零)的结局等五个阶段.老子认为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事物发展到强壮时即开始衰老,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
但是通过主动的创新或者切换增长的轨道可以避免 为道日损 或者衰退甚至是萧条的发生. 不道早已 (既然机遇已经失去就要及早结束在此的努力)即主动舍弃,是老子的理论与近代经济周期理论截然不同的地方.为此,老子说,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谁能让泥沙俱下的江水不再混浊?使它宽缓下来就会慢慢变清;谁能让清静之水久而不臭?使它流动起来慢慢就有了生气.要保持澄清而不腐的状态,不应求满做绝.只有不求满做绝,才能在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促成新生事物).这段话又告诉人们 不欲盈 更有利于主动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定增长. 不欲盈 ,防患于未然,也是边际思维方法的一项重要应用.通过主动的弃旧图新,在动态的切换中实现 清 与 生 同在,这也正是通过持续的创新保持既能增长又有活力的历变不衰之道.显然,它是通过边际思维指导决策来实现增长曲线优化的结果,与现代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方法的基本目的相契合.
三、混合策略博弈
上个世纪,博弈论经过冯 诺伊曼和纳什的开创性研究而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分析工具.通过这个分析工具提供的概念和方法,包括早前的很多应用模型如双寡头竞争的古诺模型等纷纷被挖掘了出来供后来者研究和决策参考.有趣的是,从«道德经»中也可以找到早期对混合策略博弈的应用模型.当老子提出一个国家专注永续创造以实现历变不衰的主张后,就发现还需要考虑如何面对来自外部特别是敌对国家的侵袭和干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很接近一个国家如何在纷争不断的环境中实现和平崛起和持续强盛的应用情景.
在这个情景里,一个永续创造型国家时时可能面对开始持敌视态度的外部力量,一味忍让( 勇于不敢 )或是不问情况上来就大打出手决一死战( 勇于敢 ),显然都不是最优策略.因为这两种纯策略都可能造成该国偏离原定的目标和路径.老子为此提出了应对策略,就是把 勇于敢 和 勇于不敢 合起来构成一个混合策略.具体如书中所说, 不争而善胜 中 不争 需要先采取暂时的 不敢 策略,不与别国展开利益争夺而专注自己开创新道的进程,形成更高更强的领先优势.通过这样的努力要能够保持足够的反制威慑力量以形成孙子最推崇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式的 善胜 . 不言而善应 要求不图口舌之快, 勇于不敢 地面对来犯外敌而进行实实在在的应敌准备,能够随时抓住最佳时机加以 勇于敢 的反击. 不召而自来 是善应的一种形式.反击时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化被动为主动而不是按照对手设定的格局出招.这也是从 不敢 到 敢 的边际转折点进行策略切换的艺术境界. 繟然而善谋 则对混合策略运用进行了关键点的总结,即善于以 不敢 换取制定和实施谋略的时间,并在心理上坦然以对,最终以 敢 而必胜取得胜利.这种坦然从容取决于制定和实施谋略的能力.
概括起来,老子设计的混合策略基本内容是:忍辱克制,后发制人,蓄势择机反击.在顺序上,一般先是 勇于不敢 ,而后是 勇于敢 ,最后回到 勇于不敢 .但是在策略转换的时机上则遵循随机出奇的原则.这种策略符合客观事物演变规律,做到了其中的要点则合乎 天之道 .以今天的视角, 天之道 就是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合乎理想目标的均衡.
从上述荦荦几端解读就可领略,«道德经»也是经济学视角中的文化瑰宝.虽然老子限于古代书写工具未能展开细述,浓缩在寥寥五千言中的博大精深的经济思想不易为今人把握,但翁君奕教授在书中将其核心思想为我们画龙点睛地勾勒出来了,那就是:只有懂得在事业顶峰时勇于舍弃既得利益,不断通过创新创造发现新的机遇,并善于用 以柔克刚 ㊁ 后发制人 等混合策略应对外部威胁,一个国家才能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增长而长盛不衰.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经»可以称得上是历变不衰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当下,中国面临着出口导向经济难以为继㊁新增劳动力人口开始衰减等历史大转折,«历变不衰路线图:道德经大发现»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帮助不正是恰逢其时吗?于是谨作以上推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钟培华)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