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格式:docx
- 大小:10.82 KB
- 文档页数: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少府:官名。
2.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3.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4.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5.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漠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6.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7.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8.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9.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0.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1.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2.比邻:并邻,近邻。
13.无为:不要效仿。
14.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5.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材分析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型:阅读课本课是一篇唐诗的赏析课。
杜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丰富,文笔清丽。
本篇课文重点呈现了作者送别杜少府的情景,通过杜少府的赏赐、慷慨和勇气,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貌和理想。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文化内涵;2.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3.掌握常用的词汇、句型、修辞手法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敬仰;2.培养学生优美的人文情操。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初见诗句:在板书/PowerPoint上给学生呈现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请学生默读,思考句子所描述的景物和情感氛围。
2.生活联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想这些词句所描述的兴致所在。
3.词语解释:针对生字新词,进行解释和举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阅读过程1.安静阅读:学生需要静心地阅读整篇诗歌,了解全文主题和内容。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3.分析诗歌:对于句子的情感、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总结评价1.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朗诵比赛,并给出区分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2.写作评析:让学生以此篇诗歌为素材,进行作文创作,让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评析,帮助学生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反思上述教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总结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整个教案的分析和实施,本人得到了以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明确,但需要细化。
本课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但需要进一步细化动作和表现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下面是它的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篇文章是王勃写给杜甫的离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离别南游蜀州的思念之情。
全文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既表达了对友谊的思念,又表达了对杜甫将来的憧憬和期待。
王勃首先描述了蜀州城阙的壮丽景色,将离别的悲愁与身处异乡的宦游之苦相结合。
接着,他提到了友情的珍贵,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仍然心灵相通。
他表示自己无法在岐路上为友人尽心尽力,只能希望他在新的职位上能够尽快成功。
他特别强调了杜甫在军旅中的辛劳和牺牲,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敬意。
全文之中,作者多次强调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愿他能够收集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以使友谊更加深厚。
最后一句“谁能挂一帆,万里向江洲?”,表达了作者对杜甫能出类拔萃,成为闻名天下的大文豪的期望和祝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意味深长。
通过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精巧的艺术手法,既表达了离别之苦,又饱含了对友谊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八年级的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题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离京赴任,即将远隔万水千山,离愁别恨在所难免。
这首诗却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他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
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怎么会面临“歧路”泣下沾巾呢?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这首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作业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
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
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
扁舟,小船。
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问题: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意象是什么?
长风,高楼,秋雁,明月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