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备这节课之前,我看过毕淑敏接受优米网的专访《谈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三集,从网上搜了好多心理健康课(沟通)的教案和课件,那天我充分认识到老师要用一生来备课,而对于我们年轻老师而言,自己本没有太多直接的社会经验,有时候我自己与父母沟通还出现问题,上起课来我没有底气,我们就要学习间接经验,从书籍中、视频中留心积累与初中思品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材料。
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很难讲,讲的也不是很好。
学生要么不愿意发言,要么就是说起来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抱怨和不满,而且有一种“群起而攻之”的阵势,我都快摁不住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学生不接纳书中观点,而且在情感上不接纳父母,从专业角度来讲,我知道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但是思品老师的责任在于引导他们学会体谅、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而我没有做到,自我反思一下!
仔细想一想,我觉得我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做改进:
1、注意与学生共情:我原来的想法是,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问题的所在,于是我先设计了一个课堂小调查“爱的冲突——生活中容易与父母产生分歧的问题”,没想到,在1班,这个活动竟成为他们的一个情绪发泄台,说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而在10班和7班,竟然没有人愿意发言,说是额米有这类问题,两极分化很严重。
对于11班这样活跃的班级,我觉得还是要及时遏制,这节课我们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体谅父母的,不是让他们在这里发泄情绪的;对于7班和10班,我觉得我主要是缺少了“共情”,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个同龄人身上出现的问题,接着再让他们谈,“心有戚戚焉。
”就是这个道理。
2、竞争机制:给小组加分,让学生们竞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发言一次积一分,违反纪律减一分,就在黑板上进行,优胜小组可以免除下次的课堂提问。
3、板书:我经常一用多媒体就忘记了板书,一节课不写一个字。
其实板书可以记录关键词,有关键词了就能利于学生很快速地理解记忆。
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提醒自己别忘了板书!一定!
我的课缺乏什么?一是规矩,二是技巧:调动气氛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