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0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举措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使得皇帝能够独揽大权。
但同时也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为此,后来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起初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力有所增加,但始终没有法定的决策权,其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
在地方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将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措施使得地方权力分散,难以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对官员和民众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只能按照固定的格式和观点作答。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清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在地方管理上,清朝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并通过督抚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清朝还严厉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例如,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通过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强大的国力;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朝空前强化。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⑧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政治体制概念,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关键要素。
以下是相关解释和概念: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中国家权力集中在君主(通常是国王或皇帝)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君主在这种制度下拥有独裁的权力,包括国家的政治、军事和财政权力,而且通常以独断性行使这些权力。
这种制度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的决策对国家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管理国家政权的一种方式,特点是政府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通常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家事务,并维护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君主作为国家最高领袖的权威,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来实施政治统一。
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出现过,具体实施方式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涉及君主独裁和中央政府的权威。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和强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还设立了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使得地方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进一步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内阁制度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内阁起初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
内阁首辅虽然地位尊崇,但也无法与前朝的丞相相提并论,皇权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清朝建立后,在继承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雍正帝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使得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和权力的滥用。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通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敌入侵。
例如,明朝时期修建的长城和清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持。
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首先,君主专制的加强压抑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们往往唯皇帝之命是从,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导致社会发展缺乏动力。
其次,中央集权的过度发展导致了地方自主性的丧失,地方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本地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
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
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
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 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 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4.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