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上交)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俱:都。
绝:绝迹。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孥:携,带。
毳: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芥:小草。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注释】焉:怎么。
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客:客居。
【段析】“焉”突出喜不自胜状。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三部分(3):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我”同饮的情景。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段析】语言描写比较含蓄。
第四部分(4):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和翻译《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湖心亭看雪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字词注解《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字词注解《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字词注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字词注解俱: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 作者写及《湖心亭看雪 》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注释,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 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 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 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 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 样的人! ” (他们)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 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 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 是南京人, 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 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作者写及《湖心亭看雪》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
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湖心亭看雪原文课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课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
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课文,供大家参考。
原文《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这篇文描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以及作者张岱简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诗是出自著名的诗篇《湖心亭看雪》,作者是诗人张岱。
《湖心亭看雪》作为著名山水小品,有着什么奇特之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以及作者张岱简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湖心亭看雪》字词注释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字词注释及翻译张岱,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1-2],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字词注释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字词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桡”,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
《湖心亭看雪》的原文与译文《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原文与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作品鉴赏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
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
【导语】晚明⼩品在中国散⽂虽然不如先秦诸⼦或唐宋⼋⼤家那样引⼈注⽬,却也占有⼀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隙间的⼀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灼灼之艳,却⾃有⼀段清⾼拔俗的风韵。
下⾯是分享的初中⽂⾔⽂:《湖⼼亭看雪》原⽂译⽂赏析。
希望⼤家喜欢!《湖⼼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余拏⼀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别。
问其姓⽒,是⾦陵⼈,客此。
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崇祯五年⼗⼆⽉,我住在西湖边。
⼤雪接连下了多⽇,湖中游⼈全⽆,连飞鸟的声⾳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叶⼩⾈,穿着细⽑⽪⾐,带着⽕炉,独⾃前往湖⼼亭看雪。
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与⽔,浑然⼀体,⽩茫茫⼀⽚。
湖上的影⼦,只有⼀道长堤的痕迹,⼀点湖⼼亭的轮廓,和我的⼀叶⼩⾈,⾈中的两三粒⼈影罢了。
到了湖⼼亭上,看见有两⼈铺好毡⼦,相对⽽坐,⼀个童⼦正把酒炉⾥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常⾼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于是拉着我⼀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得知他们是⾦陵⼈,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样痴的⼈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点左右。
定:停⽌,结束。
余:第⼀⼈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炉⽕:穿着细⽑⽪⾐,带着⽕炉。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课本注释及翻译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课本注释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张岱)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
崇,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衣,细毛皮衣。
,鸟兽的细毛。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而:表承接,然后。
是:表判断。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学生能熟练的翻译全文。
【预习导学】课前熟读课文,辨音识字;结合注释,认知词语;围绕西湖,积累佳句。
之后尝试完成下列内容。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
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二、听教师范读,划分课文节奏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读文。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1、看谁读得准——给加点字注音:(C层的学生完成)(2′3′5′)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强饮..2、看谁译得精——解释句中加点的词:(B层的学生完成)(2′3′5′)(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有此人....(7)上下一.白(8)焉得更..炉火(6)雾凇沆砀(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看谁辨得明——解释一词多义:(A层的学生完成)(2′3′5′)(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古今异义词(2′3′5′)(1)余强饮三大白(强:...).(2)更定(定:)5、词类活用(2′3′5′)(1)大雪三日(雪:)(2)客此(客:)6、通假字余拏一小舟()7、看谁记得多——积累关于西湖的诗词佳句或者佳作。
(各组竞赛,多者取胜)(5′)四、走进作者【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3、题目解说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五、疏通文意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在个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六、布置作业强化文言词语积累及全文翻译。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并辨析白描与渲染。
3、感受理解作者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体味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及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领悟“痴行”、“痴景”“痴人”、“痴情”。
一、导入新课: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片分别可以用那些诗句来表达:图一: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图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图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感知文意1、学生齐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相关的问题:(课件出示)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B层学生)——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C层学生)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
3、写雪的诗句?(C层学生)(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写湖心夜景如何?(C层学生)(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B层学生)(明确)痴三、学生分组探究:(课件表格出现)(1)、行踪破译组:根据问题的提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魏怡组、陈丹组)(2)、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张诚组)(黄帅组)(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胡蝶组)(梓萌组)(4)、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张湾组) (杨典组)四、交流探讨的结果(1)、行踪破译组:( 魏怡组、陈丹组回答,其他组点评)品味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学生赏析:(1)“是日更定”交代时间说明了什么?(C层)——说明时间在八点左右,说明处行的时间很晚了。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B层)——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教师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突出大雪的威严。
(3)“独往湖心亭看雪”透露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A层)——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晚了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预设学生提出疑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
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2)、写法赏析组:(张诚组)(黄帅组)品味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赏析:1、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B层)预设: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教师补充: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A层)预设: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教师补充:对,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多媒体显示:“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白描举例: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白描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体)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3、学生举例。
(B层)(3)、性情评价组:(胡蝶组)(梓萌组)心灵探密组:过渡:寻找“痴似相公者”,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品味痴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导学案提问1.相遇之时神态如何?大喜;(C层)2.相遇时说了什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层)追问:西湖之中哪还能找到这样的人!这句话饱含怎样的含义?明确: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3.他们又有那些动作?(A层)“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痛饮三大杯。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4)、心灵探密组:(张湾组) (杨典组)回答品味痴情导学案提问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B层)材料一:张岱,明末清初山阴人,陶庵其号也。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材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西湖梦寻>自序》材料三:(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